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题-2022-2023学年八年级化学人教版(五四学制)全一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题-2022-2023学年八年级化学人教版(五四学制)全一册(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11-16 14:04: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题-2022-2023学年八年级化学人教版(五四学制)全一册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岩石粉碎 B.河水结冰 C.铁锅生锈 D.酒精挥发
2.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成语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刻舟求剑 B.滴水成冰 C.钻木取火 D.掩耳盗铃
3.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成语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钻木取火
B.破釜沉舟
C.聚沙成塔
D.买椟还珠
4.在寒冷的冬季,当我们把一杯开水酒向天空时,水会迅速变成像烟一样的物质(如图所示),该过程所涉及到的变化正确的是( )
A.化学变化 B.状态变化
C.质量变化 D.熔点变化
5.下列对甲烷性质的描述,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极难溶于水 B.具有可燃性
C.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小 D.通常为无色、无味的气体
6.同学们知道醋酸、柠檬酸具有酸性,但是哪种物质的酸性强呢?小敏同学提出用pH试纸检验。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A.提出假设 B.设计实验 C.得出结论 D.收集证据
7.关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一定同时发生
B.在物理变化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C.在化学变化中一定发生物理变化
D.两者没有关系
8.“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古丝绸之路将我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古代生产工艺中主要体现物理变化的是(  )
A.粮食酿酒 B.纺纱织布
C.烧制瓷器 D.冶炼生铁
9.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A.检查气密性
B.闻气体气味
C.倾倒液体
D.比较火焰各层温度
10.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猜想”,猜想是依据已有知识、经验,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假设。下列对“影响食物腐败快慢的因素”的猜想不合理的是
A.温度高低 B.氧气含量 C.食物多少 D.食物种类
11.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仪器是
A.漏斗 B.量筒 C.试管 D.烧杯
12.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铜用于制作导线 B.一氧化碳用于炼铁 C.天然气用作燃料 D.氧气用于气焊
13.下列实验操作或装置不正确的是
A.点燃酒精灯 B.送入固体粉末
C.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D.过滤
14.智能手表的部分信息如图,下列描述中相关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玻璃透光性好作表镜
B.钛合金耐腐蚀作表框
C.不锈钢硬度大作表扣
D.橡胶弹性良好作表带
15.下表的探究实验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实验方案设计”的是
选项 问 题 对问题的回答
A 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主要成分是未燃烧的石蜡蒸汽形成的固体小颗粒
B 火焰为什么会向上? 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还可补充氧气
C 蜡烛火焰温度哪层最高? 外焰氧气浓度大,反应剧烈,温度高
D 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是什么? 用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稍后迅速将烧杯倒置,倒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
A.A B.B C.C D.D
16.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试管口要_____,先将试管_____,然后将酒精灯固定在_____的部位加热。
17.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呢?有人提出了如下假设:A 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B 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C 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实验:
(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______(填序号),但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______。
(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______。
(3)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假设____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____,因为___。
18.酒精灯内酒精的量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_______,以避免_________________。
19.如图所示,五个实验操作都是错误的,简要回答它们错在什么地方。
(1)图①的错误之处:______。
(2)图②的错误之处:______。
(3)图③的错误之处:______。
(4)图④的错误之处:______。
(5)图⑤的错误之处:______。
20..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我们可以运用自己的感官,也可以借助仪器通过实验,观察物质及其变化的条件、现象和结果。
观察与思考:蜡烛在空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列诗词句或典故描述了物质的两种不同变化形式:
a 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b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c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d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e 白玉为床,金作马;
f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1)上述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____(填序号),你的理由是___。
(2)成语是言简言赅、通俗易懂的中华民族语言艺术之一,请你列举出至少两个其本意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成语为___、_____。
(3)李商隐的《无题》中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说明点燃蜡烛时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请分析其中的道理为_____
22.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如下探究,请你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
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______________ 。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 ____________ 处最先碳化。(变黑)。
结论:蜡烛火焰的 ___________ 层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石蜡烧燃后的生成物有 ________ 和 ________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C
3.A
4.B
5.B
6.B
7.C
8.B
9.C
10.C
11.C
12.A
13.C
14.B
15.D
16.(1) 略向下倾斜 (2) 均匀加热 (3) 有药品
17.(1) A 蜡烛燃烧时也会产生二氧化碳 (2) 水蒸气 C AB (3) 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不具有可燃性
18.(1) 2/3 (2) 灯内酒精被引燃
19. (1) 实验废弃药品应倒入指定容器 (2) 胶头滴管没有垂悬在试管口上方 试管没有横放 (3) 试剂瓶的瓶塞没有倒放;标签没有朝向手心;瓶口未紧挨试管口 试管内液体太多
20.(1) 颜色、状态 (2) 明亮的火焰,同时放出热量,烛芯周围的固态石蜡熔化为液态 (3) 有“白烟”生成,液态石蜡重新凝固
21. (1) bef 因为都没有生成其他物质 (2) 死灰复燃 百炼成钢、千锤百炼等 (3)蜡烛融化时没生成新物质则发生物理变化,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发生化学变化
22. (1) 小 处于火焰最外层 (2) 外焰 水 (3)二氧化碳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