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册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册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16 15:40: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经济与文化
——“领先” 与“脱节”的时代
二、承古萌新:思想领域的变化
一、落日余晖: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三、东西分流:文学艺术与科技
导致中国衰落的一个原因恰恰就是中国文明在近代以前已经取得的成就本身,要理解中国的衰落,就必须懂得中国早先取得的成就。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一、落日余晖: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农业领域:
①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
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进一步丰富了农产品结构。农民的家庭生活与商品经济体系的联系日益密切……明朝最高人口数字1.2亿,清朝人口数字相继突破2亿、3亿大关,至鸦片战争爆发时已达4.1亿。
——张履祥《补农书》卷上
人类文明结晶的大盘鸡
宽面——小麦——西亚
土豆——南美
辣椒——中美洲
油料:
花生——美洲
油菜——欧洲
大豆——中国
香料:花椒、八角——印度半岛
香菜——西域
“胡”、“番”、“洋”三个字,大体上告诉了我们这些作物传入中国的不同时代。带“胡”字的,大多是两汉、南北朝传入中国的;带“番”字的,是明朝以后传入中国的美洲作物;而第三种带“洋”字的,洋葱、洋白菜等等,一般是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传入中国的。
特产丰富
作物名称 传入时间 记载
花生 16世纪初从东南海路传入 弘治十六年《常熟县志》
南瓜 16世纪初叶分别从东南海路、西南陆路传入 东南海路:嘉靖(1538) 《福宁州志》;
西南陆路:嘉靖(1556)《滇南本草图说》
向日葵 16世纪上半叶从东南海路传入 嘉靖四十三年(1564)《临山卫志》
菜豆 17世纪中叶从西南陆路传入 康熙六年(1667)《嘉定州志》
番茄 16世纪末从东南海路传入 万历四十一年(1613)《猗氏县志》
辣椒 16世纪末从东南海路传入 万历十九年1591 《遵生八笺》
木薯 19世纪初叶从东南海路传入 光绪十六年《高州府志》
菠萝 17世纪初叶从东南海路传入 康熙二十六年《台湾纪略》
佛手瓜 19世纪末传入贵州 何文辉报告
番石榴 17世纪末从东南海路传入 乾隆年间《南越笔记》
番木瓜 17世纪上半叶从东南海路传入 康熙年间《岭南杂记》
一、落日余晖: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农业领域:②多种经营与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
导言:明朝中期常熟一位地主谭晓,用低价购买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佣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增。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昆虫,此类副产品拿到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由此,谭晓成功致富。类似新现象,从明中期起逐渐多见。他显然不同于单纯出租土地、坐收地租的普通地主。
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农民……更多地依赖于市场通过产品的交换来满足自己的生产和消费。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甘蔗、烟草、荔枝、龙眼乃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充分利用时空交叉优势,达到高产目的。
一、落日余晖: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农业领域:
③农业生产区域分工的出现和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升。
明清时期精细经营得到进一步发展,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现象日益普遍,佃农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由于纺织、酿造等手工业迅速发展及城镇兴起,社会对农产品需求增加,上海、山东、河南等地出现专业性产区,茶叶、甘蔗等其他经济作物的种植也迅速发展,农业生产的区域性分工进一步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摘编自高德步《中外经济简史》
一、落日余晖: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农业领域:
①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
②多种经营与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
③农业生产区域分工的出现和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升。
明清粮食生产的商品化与市场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明清时期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官营手工业受到冲击,推动着私营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一、落日余晖: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2.手工业领域:明后期,在南方的一些地区的丝织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乾隆)《苏州府志》
直接:机户雇佣机工(丝织业领域)
间接:包买商介入生产流通(棉纺织业领域)
资本主义萌芽表现
雇佣劳动关系
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居主导地位。
历史纵横
17 世纪初苏州丝织业中的自由雇佣劳动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361万历二十九年七月丁未
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yōng sūn)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xiāo),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 蒋以化《西台漫记》卷4
有学者认为,这种生产方式近似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早期形态,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
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或者说同一劳动场所),为了生产同种商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这在历史和逻辑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萌芽。
——马克思《资本论》
西欧中世纪的资本主义萌芽,实为其社会所孕育着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各式完整基因在内的有机胚胎,主要以西欧中世纪城市为载体。……而中国古代乃至明清时期的城镇基本不存在西欧中世纪城市的相关基因,那种主要将当时的手工作坊或手工工场雇佣劳动的数量和规模状况作为萌芽单一标志的研究方法,其萌芽认定概念本身就是极为片面的,……因此所谓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实在是一个不存在的伪问题。
——杨师群《明清城镇不存在资本主义萌芽》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民营手工业领域
英国缔造棉花帝国
1700年时,世界棉花生产以印度或中国为中心,直到1780年,这些国家生产的原棉和棉纺织品数量远大于欧洲和北美。
但随后事情发生了变化,英国以惊人的速度占据棉花产业的中心,并且利用棉花产业平台,创造出一系列其他产业,成为工业革命的“发射平台”。
和棉花没有什么关系的英国缔造了棉花帝国,为什么中国、印度越来越屈从于英国为中心的棉花帝国,而与棉花帝国擦肩而过呢?
早在美国的惠特尼发明轧棉机之前 400 年,自乌泥泾开始,黄道婆的手工棉纺织技艺传至松江,辐射到整个江南,随后再向中原湖广等地扩展,掀起了一场中国的“棉花革命”。但盖因缺乏推动原始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中国最终未能产生工业革命。
——杜君立《明清时期的棉花革命》
一、落日余晖: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3.商业领域:
①白银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
西欧迫切需要质优价廉的中国商品,香料、药材、茶叶、瓷器、丝绸等物都深受西欧人的欢迎。由于多年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西欧能向外输出售于东方的货物却非常有限,必须用现金即贵金属白银货币支付。它们只好携带大量银子来中国购买货物贩回国内倾销。
——陈昆《明朝中后期世界白银为何大量流入中国》
海外白银的来源,主要是欧洲、美洲和日本。晚明由海外输入的白银总量,大概是国内产银总量的十倍。美国学者艾维四认为,1530年到1570年,中国最重要的白银来源是日本; 1570年以后,美洲白银成为最重要的来源。
——卜宪群主编《中国通史》
太平洋贸易:银元时代
这是国家博物馆展出的西班牙八里尔银币,也叫做“比索”,它是世界上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货币,在16、17世纪被铸造出来后,流通时间较早,开启了遍布全球的白银时代。
关于明代流人中国白银的估计,认为明代中国从国外贸易中得到了超过3亿两的白银,具体数字为:从西班牙得到 8775万两,从日本得到 2万万两,从葡萄牙得到 4276万两,总计为3亿3051万两。
——韩琦《美洲白银与早期中国经济的发展》
一、落日余晖: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3.商业领域:
①白银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
②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商帮:徽商和晋商;
徽州保界山谷,山地依原麓,田瘠确,所产至薄,大都一岁所入,不能支什一。小民多执技艺,或贩负就食他郡者,常十九。
——《徽州府志》
一、落日余晖: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3.商业领域:
③兴起工商业市镇→以经济功能为主,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超越了以往的历史年代,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除北京,南京外,全国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另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城市,尤以江南地区为盛,也出现了高效农业与丝棉纺织业并重的江南经济。
《盛世滋生图》中城市风貌
一、落日余晖: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农业领域: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多种经营与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农业生产区域分工的出现和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升。
2.手工业领域:明后期,在南方的一些地区的丝织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3.商业领域:白银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兴起工商业市镇。
4.社会经济的局限:
①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
②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③传统重义轻利观念束缚。
二、承古萌新:思想领域的变化
1.陆王心学:主观唯心主义范畴
①兴起: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形成陆王心学。
②内容:
“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
世界观:“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
认识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发明本心);主张“知行合一”。
③影响: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而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陈冬至《王阳明格竹图 》2002年设色纸本
王守仁(1472-1529)
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是明代凭借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明穆宗时期追谥“文成”。万历十二年从祀于孔庙。《传习录》和《大学问》是他的主要哲学著作。王阳明直接继承了陆九渊的心学主张,又汲取了佛教禅宗学派的营养,形成了庞杂的哲学思想体系。
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王阳明年谱》
心学四诀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陆王心学
李贽的离经叛道
李贽,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青年时代生活困乏,到处奔波。26岁中举,由于不拘于官场和礼教的束缚,所以为官二十余年辗转各地任中下级官员,经历坎坷,感受到明末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
1580年辞官,后专心从事讲学和著书,61岁削发为僧。因其批判社会现实,被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迫害致死。
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形成了李贽“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生平 李贽,号卓吾,福建泉州人。
经历:—少年求学,穷困潦倒
—中年做官,正直清廉
—晚年入狱,迫害致死
著作 《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多种,被列为禁书。
《藏书》命名由于李贽认为这部书“颠倒千万世之是非”,只能“藏之后世”的缘故。
二、承古萌新:思想领域的变化
2.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家:否定专制,继承民本
积极: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具有解放思想和反封建专制斗争的进步性。
消极:
从内容看,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本质上还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思想);
从地位看,在当时没有形成主流;
从影响看,未能使中国实现社会转型,影响有限。
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明末清初三大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思想领域的变化
三、东西分流:文学艺术与科技
李约瑟的千年之问
由英国学者李约瑟(1900~1995)提出,在其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此问题。李约瑟难题是一个两段式的表述:
第一段是:为何在BC1C到AD16C之间,中国人在科技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中国的政教分离现象、文官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流派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
第二段是:为何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
延伸与思考:韦伯之问?孔飞力之问?
明清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近代国家?
明清为什么没能走上独立于西方之外的理性化道路?
为什么中西方文化在同一个时期出现了相同的主题和批判精神,最终却有着不同的结局?
三、东西分流:文学艺术与科技
名称 作 者 特 点
《水浒传》 (元末明初)施耐庵 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
小说,开创章回体体裁。
《三国演义》 (元末明初)罗贯中
《西游记》 (明)吴承恩 神话小说
《儒林外史》 (清)吴敬梓 讽刺小说
《红楼梦》 (清)曹雪芹 古典现实主义文学
《聊斋志异》 (清)蒲松龄 文言文志怪小说
1.文艺:通俗化和世俗化,反映平民生活;但仍不是主流。
背景: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印刷技术的进步;文人对通俗文学的接纳和投入;社会矛盾尖锐,人们对现实不满。
明清中后期社会经济的深刻变化,将强劲的活力输入社会肌体,一股不安分而别开生面的新鲜文化潮流涌动于传统文化结构之中。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宝黛
美猴王
梁山好汉
杜丽娘、柳梦梅
谁给了他们反叛的勇气?
名称 作 者 特 点
传奇 《牡丹亭》 (明)汤显祖 (清)孔尚任 长篇化,情节曲折复杂
《桃花扇》
昆曲 发源:江苏昆山一带 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京剧 形成:清朝道光年间 融合徽、汉二调,有西皮和二黄两大唱腔;分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形成于乾嘉,成熟于道咸,发扬于同光。
三、东西分流:文学艺术与科技
1.文艺:通俗化和世俗化,反映平民生活;但仍不是主流。
背景: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印刷技术的进步;文人对通俗文学的接纳和投入;社会矛盾尖锐,人们对现实不满。
2.科技:总结与交汇
一方面,由于在古代平民社会当中,中国发展起超大规模的人口,形成了大量剩余劳动力,遂使任何以节省劳动力为目的的技术变革都不可能出现,中国经济陷入“内卷化”之中无力突破。......使得通过内生性的技术变革所引发的工业革命在中国成为不可能。
——施展《枢纽:3000年的中国》
1.传统科技:处于成就总结阶段,未转化为近代科学——私人编纂
作者 作品 成就 领域
李时珍 《本草纲目》 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医药学
徐光启 《农政全书》 传统农学集大成; 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 农学
宋应星 《天工开物》 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工艺学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 地理和地质学名著 地理学
牛顿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书中提出了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标志着经典力学的创立……牛顿缔造了工业革命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打开了工业革命的大门。
——《大国崛起》解说词
2.科技:总结与交汇
2.图书: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以官修为主。
1.传统科技:处于成就总结阶段,未转化为近代科学——私人编纂
作者 作品 成就 领域
李时珍 《本草纲目》 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医药学
徐光启 《农政全书》 传统农学集大成; 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 农学
宋应星 《天工开物》 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工艺学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 地理和地质学名著 地理学
主流思想与通俗文化的“脱节”
乾隆时期,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分经史子集四部,共抄写七部,文津阁藏本为第四部。共收录3462种图书,共计79338卷,36000余册,约八亿字。
唐、宋而后,作者弥繁。中间诬谩失真,妖妄荧听者,固为不少广见闻,资考证者,亦错出其中。——《四库全书总目》
四大名著等无一在列!
西学东渐
3.明朝后期起,以意大利人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的同时,在一定范围内也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
利玛窦 1582年抵中国,贡献给明神宗的方物中包括一幅《坤舆万国全图》…从此开始,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持续一百多年的中西科学技术交流,这场交流使我国的知识界有机会扩大自己的见闻眼界 ,从而有助于推动我国自身的科学发展,而这次中西文化交流实际推动者是徐光启。
——倪庆饩《明清之际我国的科技翻译》
学思之窗
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部分内容,并使用了几何、点、线、面、平行线、直锐钝角等汉语数学概念。徐光启对这部书推崇备至。他说:
《几何原本》者,度数之宗,所以穷方圆平直之情,尽规矩准绳之用也……由显入微,从疑得信,盖不用为用,众用所基,真可谓万象之形囿(yòu), 百家之学海。
——《徐光启集》卷2《刻〈几何原本〉序》
此书为益,能令学理者祛(qù)其浮气,练其精心;学事者资其定法,发其巧思,故举世无一人不当学....能精此书者,无一事不可精;好学此书者,无一事不可学。
此书为用至广....而习者盖寡。窃意百年之后必人人习之,即又以为习之晚也!
——《徐光启集》卷2《〈几何原本〉杂议》
应该怎样理解徐光启的观点 他推崇《几何原本》的理由何在?
理解:言论表明他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中国古代科学注重实用经验,轻视理论研究,反映了他当时已经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开始注重理论的研究。
理由:《几何原本》是数学之宗,是所有自然学科的基础;《几何原本》在训练人的精细、准确方面作用很大,它的数学思维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乃至生活,都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经济基础
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社会转型困局
商品经济基础脆弱
上层建筑
启蒙思潮萌发涌动
通俗文学异彩纷呈
社会转型曙光
传统儒家思想束缚
专制政权统治强化




明清经济与文化:内卷或是进化
中国历史有着生生不息的结构性变化,这种结构性的变化,其动力机制就是,自生秩序与集权秩序之间的张力......自生秩序来源于社会、经济贸易过程,来源于人们个体性的、微观层面的社会互动过程;集权秩序来源于朝廷自上而下对帝国进行的总体控制。这两种秩序的均衡,落实为某种显性的或隐性的制度安排。在均衡中,如果其均衡点过多向集权秩序的方向偏移,则社会会丧失活力;如果过度向自生秩序方向偏移,则帝国就会分裂解体。
——总结自施展《枢纽:3000年的中国》上篇第二章
面对“历史危局”,如何看待今天“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文化自信
与时俱进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我们将总结经验、乘势而上,继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定不移深化各方面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使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2019年10月,习近平讲话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2018年10月,习近平讲话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