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读不完的大书 教案+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22 读不完的大书 教案+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6 16:14: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2 读不完的大书
教学目标 1认识“仅、麻”等11个生字,会写“读、麻”等12个字,会写“高远、沉思”等17个词语。 2.能说出从课文中感受到的大自然的乐趣,找出相关语句,体会语言的生动。(重点) 3.能简单地写出自己感受到的大自然的乐趣,并和同学交流。(难点)
学前准备 学生预习 课文,生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师备课 课件
课时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掌握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好词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组织学生猜一猜关于花草树木、飞鸟虫鱼的谜语,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兴趣。
导语: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想考考你们有关大自然的知识,猜一猜下面这些谜语。(学生猜谜活动。)这些都是大自然中常见的一些事物。你们还知道哪些?(学生自由表述。)大自然里好玩的可真多呀,数也数不过来。今天我们要上的就是这样一篇课文,是一位名叫朱维之的作者写的。
2.简介作者。
朱维之(1905—1999) 浙江苍南人。中共党员、民盟成员。朱维之是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他一生从教六十余年,桃李满园,著作等身,在中国教育界、学术界享有崇高声誉。
3.教师过渡,揭示课题:读不完的大书。思考:“读不完的大书”指什么?为什么作者要称它为“读不完的大书”?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自由朗读,明确要求。
(1)勾画会认、会写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把字音读准确。
(2)把课文读通顺、流畅,数一数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思考每段写了什么。
(3)批画圈点,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测预习情况,集体汇报,交流学习体会。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联系上下文朗读品味。理解重点字词。
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词语一般有查字典或词典、联系上下文、从理解重点字入手等方法。有的词语不单单是要理解其字面意思,还应该理解它在文中指的是什么;有的词语不仅要弄清它的意思,还要想一想这个词用在什么场合,即如何运用。
(2)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示范书写重点字,指导生字书写。“读、勇、短、栽、摇、册”等
(3)哪些同学把课文读好了,愿意读给我们听听吗?(指名读,引导学生认真聆听评议,教师相机点拨重点。)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阅读讨论:“读不完的大书”指的是什么?作者描写了大自然中哪些“好玩的东西”?
2.指名说一说段落意思,给课文划分层次。
第1自然段:写“我”从小就喜欢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好玩的东西。
第2自然段:大自然中的飞鸟、地上的昆虫非常好玩。
第3自然段:大自然中的花、草非常美。
第4自然段:写“我”家院子里的各种果树带来的乐趣。
第5自然段:介绍“我”家屋后的竹子和棕榈树。
第6自然段:总说大自然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
分层提示:总(1)—分(2~5)—总(6)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说大自然是“读不完的大书”?
(1)引导学生找到文中相应的内容,再齐读第1自然段和第6自然段。
(2)想一想:为什么说大自然是一本看不完的大画册、一部永远读不完的大书?
提示:联系课文内容简单说一说,明白大自然中有很多好看的风景、好玩的事物,下一课时重点品味“好玩”“趣味”。
4.自由讨论:在大自然中,你发现过哪些好看的“图画”,又发现过哪些有趣的“奥秘”?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表扬学生的课堂表现,布置课后思考题:从作者的描写中,你感受到大自然的乐趣了吗?选择印象最深的部分说一说。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3)重点积累四字词语。
浮云飞鸟 走兽昆虫 虾蟹游鱼 展翅滑翔 不可思议 两军对垒
令人敬佩 暑寒荣枯 千姿百态 温柔细腻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感悟课文内容,探究大自然的奥秘,培养观察能力及审美情趣。
2.学习课文中的语言和写法,理解课文最后一段。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并朗读词语,教师小结指导。
提示:参见“世纪英才好课件”词语听写。
2.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自然有许多有趣的现象。大自然里奥秘无穷,你觉得哪段最有趣?自由读。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组内交流一处或几处自己喜欢的景物描写。
示例:课文第3自然段具体描述了蚂蚁搬家时井然有序、尽心尽力以及两军对垒时你死我活的勇敢忠诚——令人不可思议。
2.选小组代表展示交流。教师相机指导重点词句。
?小麻雀叽叽喳喳、蹦蹦跳跳的,叫人愉悦。
?老鹰在高空盘旋,展翅滑翔,突然猛扑而下,给人以雄健勇猛的感觉。
?蚂蚁搬家,井然有序,当两军对垒时,那勇敢忠贞的精神,真叫人敬佩。
(1)可播放动物活动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抓住体现动物特点的词语,感受三种动物不同的状态。
(2)描写三种动物的语句,分别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呢?(指名朗读,集体评议。)
(3)大自然的昆虫虽然很小,但它们的行为却往往让人不可思议。蚂蚁两军对垒时表现怎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齐读,看谁能读出对蚂蚁的敬佩之情。)
(4)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描写时所运用的丰富多样的句式。(同样是描写动物给人的印象,“叫人……”“给人以……”“真叫人……”使语言更加生动。)
?微风吹来,沙沙的竹叶声,如同温柔的细语。池塘边的棕榈树高大挺拔,大蒲扇似的叶子在风中摇摆,一副超凡脱俗的样子。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它倒映在池塘的水中,小鱼在倒影间游玩,又是另一种境界。
(1)想象一下,在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美好景象?
(2)“温柔的细语”是什么样的?竹子会对“我”说些什么?此时,“我”会有什么感受?(与竹子亲密无间、共同成长,人与自然和谐相融。)
(3)鱼儿在棕榈树的倒影间游玩,那是一种怎样的景象?看到这样的美景,“我“的心情会怎样?(大自然像童话一般的情境,给人无尽遐想。)
(4)作者是怎样通过生动的语言呈现这些自然美景的呢?(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展现了景物的美好。“细雨、挺拔、超凡脱俗”等词语的运用,生动形象。)
3.思考:作者还写了大自然中哪些有趣的现象?你最喜欢什么,为什么?
(1)小组合作,反复朗读品味课文。运用“读到 ,我体会到 ”的句式说一说。
示例:①我从“高远的天空”“广阔的大地”可以体会出大自然的无边无际;从“空中的浮云飞鸟,水里的虾蟹游鱼,地上的走兽昆虫、花草树木……”可以体会到自然事物种类繁多。
②读到“花儿有红的、黄的、紫的、蓝的,形状有单瓣的、重瓣的,千姿百态……”我体会到花草的绚丽多姿。
③从“雨后春笋”这个词语我们还能体会到植物旺盛的生命力。
(2)引导学生集体汇报交流。
预设:朗读语句并想象画面,理解重点词语,适当的时候可以进行说话训练。
4.齐读第2~5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
三、总结全文,品读内化
1.自主朗读第6自然段。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读不完的大书”的含义。
(1)读第1自然段,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的画面?大自然中还有哪些奥秘?
(2)读第3自然段,“植物的开花、结籽,暑寒荣枯,有着不同的趣味”,交流不同季节植物的诗句,说一说你发现了哪些“趣味”。你从大自然中还体会过什么乐趣?
(3)读第4自然段,“在不同的时间”“开不同的花”“结不同的果”,说一说你知道的果树开花结果的情形,感受仅果树这一事物带给人的丰富况味。
小结:大自然中有形形色色的可爱的事物,蕴含着“无穷的奥秘”和“无尽的乐趣”;大自然像书籍一样深奥,其中的乐趣,需要我们细心地寻找和感受。
3.想一想,作者是怎么读大自然这本“大书”的?(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热爱自然。)
4.积累表达。简单写一写自己在生活中感受到的大自然的乐趣,和同学分享交流。
(1)你想写大自然中的哪些事物?
(2)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3)它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四、拓展延伸,作业设计
1.联系课文内容,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你能回答哪些问题?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展开想象,用彩笔画下来。
3.推荐阅读更多描写大自然的作品。
4.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读不完的大书
五六岁时——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好玩的东西
野外——小麻雀、老鹰、蚂蚁、植物
自家房前屋后——果树、竹子、棕榈
总结——大自然是看不完的大画册、读不完的大书
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体现了大自然的奥秘和乐趣,要从课文内容的学习中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探究大自然的奥秘。课文的重点是“能说出从课文中感受到的大自然的乐趣,体会语言的生动,并简单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自然之趣”。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大致了解课文内容,继而再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结构,最后朗读课文体悟情感。
2.利用谜语、多媒体吸引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帮助他们领悟作者在文中描写的自然情境,老师适当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
3.抓住含义深刻或表达优美的句子,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体验研词析句,领悟语意。
本堂课的成功之处是从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到精读课文,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都在着意引导学生自读自学,小组合作,以汇报交流的形式参与学习实践活动,效果不错。但由于担心教学内容没法按时完成,锻炼学生动口、动脑、动笔能力的训练活动没能够充分展开,完成得不够到位。本次教学活动还有充分优化的空间:一是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后,应重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谈感受,再把感受读出来,感情朗读就自然而然形成了;二是要引导学生反复品味想象,学会领悟作者的语言,在细细品味中生发感情,让学生入情入境,走进作者内心世界,与作者、与文本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