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燃烧的学问单元测试题--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京改版(2013)上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章燃烧的学问单元测试题--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京改版(2013)上册(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课改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11-16 14:11: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章燃烧的学问单元测试题--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京改版(2013)上册
一、单选题
1.不属于氢能源优点的是
A.原料是水,来源丰富
B.产物无污染
C.相较于常规燃料,燃烧速度快、热值大
D.点燃氢气前,必须验纯
2.防火安全重于泰山,每个公民掌握一定的消防知识很有必要。下列有关灭火措施处理不当的是
A.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B.家用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进行灭火
C.油罐着火时需要用水喷淋降温
D.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物的失火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石油是一种混合物 B.可燃冰是可再生能源
C.煤燃烧时只生成二氧化碳 D.“西气东输”的“气”是指氢气
4.近期有些地方发生的火灾给人们敲响了安全警钟,下列说法或做法错误的
A.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灭火
B.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
C.火灾发生后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火警电话119
D.为扑灭森林火灾,可把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5.页岩气是指蕴藏于页岩层中的天然气,是一种新开发的能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页岩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B.页岩气是不可再生能源
C.其完全燃烧的现象为:
D.页岩气燃烧放出热量
6.2020年3月17日,甘肃新能源发电首次突破1100万千瓦。下列属于新能源的是
A.氢能 B.石油 C.煤 D.天然气
7.能源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密不可分。下列能源不属于新能源的是
A.氢能
B.核能
C.石油
D.风能
8.将酒精灯的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可使燃烧更旺的原因是
A.减少酒精的挥发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9.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B.发现火灾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
C.发生火灾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迅速离开火灾现场
D.高楼住宅发生火灾时,如果楼内有电梯,则迅速使用电梯逃生
10.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说法正确的是
A.油锅着火后向锅中放入菜叶目的是降低油的着火点
B.家用煤加工成蜂窝煤是力了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高层建筑物起火立即乘电梯撤离
D.不慎碰倒了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用水来灭火
11.某同学用一系列实验探究物质的燃烧,得到下列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A.镁条在氧气和二氧化碳中均能燃烧,说明二氧化碳分子中有氧气
B.玻璃棒不能燃烧而火柴棒可以燃烧,说明燃烧与物质本身性质有关
C.蜡烛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说明燃烧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D.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需考虑两方面因素:反应物(内因)和反应条件(外因)
12.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金刚石和石墨均属于碳的单质,所以二者性质完全相同
B.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都能还原氧化铜
C.二氧化碳能使干燥的石蕊纸花变红
D.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既利用了它的物理性质也利用了它的化学性质
13.对比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CO2与CO的比较,错误的是( )
A.CO2可用于人工降雨,CO可用于光合作用
B.通常情况下,CO2能溶于水,CO难溶于水
C.CO2无毒,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D.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14.已知某气体由H2、CO2、CO、CH4中的两种组成,为确定其成分进行了下面的实验:①将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未出现浑浊现象;②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有红色固体生成;③点燃气体,用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火焰,烧杯壁上有浑浊出现。那么对该混合气体成分作出的以下推断中,合理的是
A.可能是H2和CH4 B.可能是CO2和CO
C.一定含有CO2 D.一定含有CO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时,就发生燃烧
B.燃着的酒精灯被碰倒,引发酒精在桌面燃烧,可用湿布盖灭
C.二氧化碳能用于灭火是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D.将木柴架空燃烧会更旺,原因是这样能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二、填空题
16.合理利用化石燃料资源,是人类不断探索的课题。某城市家用燃料的使用经历了下图所示的过程,并将逐步向理想燃料发展。
(注:括号中的物质是对应燃料的主要成分)
(1)CH4、C3H8两种物质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较大的是___(填化学式)。
(2)倡导“家用燃料低碳化”的意义是______。
(3)一定条件下,仅用一个置换反应即可制得CO和H2,反应的现象为___。
(4)随着全球能源使用量的增长,化石燃料等不可再生能源将日趋枯竭。请提出一个缓解能源危机的设想:______。
17.为了研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某兴趣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了实验(白磷、红磷均不超过绿豆大小,锥形瓶中的白磷A与红磷C尽量拉开距离)。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1)写出锥形瓶中发生的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
(2)结合本实验目的,写出烧杯70℃热水的作用:______________。
18.《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曹操率百万水师横渡长江,却最终大败而逃。请结合燃烧需要的条件回答以下问题:
(1)周瑜使用了“火箭”射进曹军的连环木船上,“火箭”能使木船着火的原因是_______。
(2)起火后曹军的部分船只逃脱,这些船没有被烧的原因是______。
(3)孔明“借”来的“东风”不仅使火势吹向曹营,还为燃烧提供了充足的_______,使火燃烧得更旺。
19.依据事实,通过比较、推理等可以总结归纳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A所示的“火三角”可表示燃烧的条件,图中缺少的一个条件是______________;
(2)图B所示的灭火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点燃篝火时,常将木柴架空以促进燃烧,是利用了增大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
(4)汽车极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也存在安全隐患。有人因在停驶且紧闭门窗的车内开着空调睡觉而中毒身亡,这种中毒俗称“煤气中毒”。其原因是当燃料不充分燃烧时,不但消耗氧气,而且生成一种有毒气体_______________排放到车内造成的。
20.能源既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也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柱。我省多地有效调整能源结构,稳步发展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合理利用如下三种发电方式,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1)与C相比,A、B发电的共同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条)。
(2)A的能量转化方式是把______能经过一系列变化转化成电能。
三、实验题
21.为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某同学进行了探究实验:
(1)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到蘸酒精的棉花燃烧,另一个不燃烧,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______________ ;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 。
(2)如图1所示:将同样大小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放在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可以观察到 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__________________ 。
(3)如图2所示:在燃着的蜡烛上扣一个烧杯,过一会儿观察到 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
22.下图所示实验装置验证一氧化碳的部分性质并验证产物。实验时,在点燃B处酒精灯之前先通入一氧化碳排出装置中的空气,然后继续实验。
(1)B中反应的现象是________,该反应的还原剂是______。
(2)实验过程中,C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D处点燃的目的是__________。
(3)下列对该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选填编号)。
①实验结束时应先熄灭B处的酒精灯
②C中增加的质量与B中固体减少的质量相等
③反应开始后通入28 g一氧化碳可生成64 g铜
④反应结束后继续通入一氧化碳的目的是防止铜被氧化
(4)甲同学认为A装置用于证明一氧化碳不能和澄清石灰水反应,乙同学认为省略A可达到同样的目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B
3.A
4.A
5.C
6.A
7.C
8.D
9.D
10.B
11.A
12.D
13.A
14.A
15.B
16.(1) CH4 缓解温室效应(或其他合理答案) (2) 开发使用新能源(或其他合理答案)
17.(1) 白磷A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温度计示数升高 (2) 使白磷B隔绝空气;使温度达到白磷着火点
18. (1)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或温度达到着火点)(2) 移除可燃物(或隔离可燃物) (3) 氧气(或O2或空气)
19.(1) 可燃物 隔绝氧气 (2) 与氧气(或空气)的接触面积 (3) CO或一氧化碳
20. (1) 节约资源(或绿色环保/无废渣废气排放) (2) 风
21.(1) 燃烧需要可燃物 蘸水的棉花也燃烧 (2) 乒乓球碎片先燃烧 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 蜡烛熄灭 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22.(1) CO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 防止有毒气体一氧化碳散失到大气中污染空气 ①④ (3) 通过C装置后,D装置仍能点燃(合理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