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
高一历史答案及评分细则
一、选择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B 2.D 3.C 4.B 5.A 6.B 7.C 8.B 9.C 10.A 11.D 12.A 13.D 14.B 15.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题,16 题 12 分,17 题 16 分,18 题 13 分,19 题 14 分,共 55 分。
16.(12 分)答案示例:
图 3 中既有郡县,又有封国。这与西汉初年在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的状
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 3为西汉初年。(4 分)
图 4 中有韩、赵、魏、楚、燕、齐、秦等诸侯国,且郑、大梁、邯郸、郢、蓟、临淄、
咸阳等为以上诸侯国国都。这与“战国七雄”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 4 为战国时期。(4
分)
图 5 中都城为咸阳;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在南方越族地区设立南海郡、桂林郡、
象郡;在北方修筑了长城;这与秦朝定都咸阳,实行郡县制,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对西
南夷的控制,修筑长城等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 5 为秦朝。(4分)
17.(16 分)(1)不矛盾。(1分)
理由 1:评价历史的角度不同。(1 分)“积贫积弱”说更多地是从政治军事和对外关系
着眼,强调的是财政紧张,军力孱弱,保守拖沓,因循苟且;(2分)“造极之世”说更多地
是从经济文化着眼,强调的是两宋经济繁荣,思想进步,科技发达,社会稳定。(2 分)
理由 2:评价历史的角度不同。(1 分)“积贫积弱”说是对宋朝横向的概论,是两宋显
著的时代特征;(2 分)“造极之世”说是对宋朝纵向的考量,是两宋突出的历史地位。(2
分)
(从理由 1或理由 2中,答出一项即可)
(2)【示例】
一方面,宋朝加强了中央集权,解决了地方割据问题,有效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
家的统一和安定;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社会经济繁荣;理学兴起将儒学推向新
高度;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基本成熟并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市民文化兴起;
门第观念淡化,人身依附和社会控制松弛。因此,宋朝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登峰造极的时代。
(4 分)
另一方面,宋朝加强中央集权导致了“三冗、两积”的局面。从国家财政的角度来看,
宋朝是“积贫”的;从军事的角度来看,宋朝是“积弱”的(4 分)
总之,“积贫积弱”与“造极之世”是宋朝历史的一体两面。我们要多角度、历史地、
辩证地评价历史。(2分)
18.(13 分)【示例 1】
奏折制度 康乾盛世 白莲教起义(3 分)
奏折制度能使皇帝更广泛、直接的获取信息,提高决策效率,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康乾盛世的出现;康乾盛世
后期,清朝统治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君主的高度专权加剧了政治的腐败,导致阶级矛盾激
化,白莲教等农民起义频发。(10 分)
【示例 2】
高产作物引进 徽商 《红楼梦》(3 分)
明朝后期,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在中国推广种植,,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商业
的繁荣。随着商业资本的聚集,形成了以徽商、晋商等为代表的区域性商人群体;区域性商
1
人群体的形成又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以《红楼梦》为代表的明清小说受到市民阶
层的欢迎。(10 分)
19.(14 分)
维系“中国”观念的力量
经济上,大一统国家体制下,秦朝修驰道和直道,元朝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驿道等措施,
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不同地区的人员和商品的流动,这有利于维系“中国”内部的基
本稳定。在国家处于分裂的状态时,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统一。(4 分)
政治上,秦朝实行郡县制,隋唐时期开创的科举制度,促使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加强,
增强了中国社会内部的凝聚力。(4分)
文化上,秦朝统一文字,有利于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增强中国内部的认同感。西汉独尊
儒术,宋明理学强调伦理纲常秩序,有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巩固。(4分)
总之,维系“中国”这一观念、增强中国内部的凝聚力是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的等多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2分)
2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
高一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座号、考号填涂在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绘图时,可用2B铅笔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表1为良渚古城遗址发掘的随葬品一览表。据此可以推知,当时
A.手工业技术较先进 B.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C.初具早期国家形态 D.中原文化得到扩展
2.西周之前天子和诸侯之间没有君臣之分,天子是诸侯之长。西周推行分封制,确立了天子的尊贵地位,从此天子成为诸侯之君。据此说明西周
A.继承了商朝的政治制度 B.统治方式实现根本变化
C.已经建立大一统的国家 D.王权得到一定程度强化
3.图1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圈分布图。该图反映了
A.文化的多元封闭性 B.地域文化的统一性
C.区域文化的交融性 D.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4.秦始皇接受邹衍的“五德终始说”,自称以“水德”君临天下,“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更名河曰德水。”秦始皇此举旨在
A.禁锢民众的思想 B.彰显其统治的合法性
C.提升皇帝的地位 D.践行阴阳五行的思想
5.图2为西汉初年中央和地方封国人口和辖郡对比示意图。为改变这一状况,西汉政府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A.颁布“推恩令” B.设立中朝 C.实行察举制 D.均输平准
6.南北朝时期,不但汉族统治者祖述炎黄,而且鲜卑、匈奴、羯、氐、羌等游牧民族统治者也承认炎黄的始祖地位,炎黄成为各民族的共同记忆。这反映了当时
A.南北的生活方式趋同 B.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认同
C.宗法观念被普遍接受 D.统一全国的时机已经成熟
7.唐朝两税法实行后,以经营土地为生的农民为完成两税中用货币缴纳的部分必须出售部分农副产品,农村中也大量出现了“茶户”“园户”“渔户”等专业化的商品生产户。这说明两税法的实行
A.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困难 B.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C.促使农业经营方式变化 D.改变了重农抑商的传统
8.939年,辽朝在燕云十六州率先实行科举取士。政府允许汉族以及汉化程度比较深的渤海族士子参加科举考试。这一举措旨在
A.促进民族交融 B.扩大统治基础 C.抑制士族势力 D.完善选官制度
9.表2为北宋时期被列入政史列传的人物统计表。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源是
A.文化重心逐渐南移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江南经济持续发展 D.科举取士范围扩大
10.熙宁五年,王安石打破太祖“重文轻武”的政策,重新设置武学。熙宁六年(1073年)又在太医院的基础上设置专门的医学,并详细分科。以上举措旨在
A.为国家培养专业人才 B.提升官员理政能力
C.扩大禁军的兵员储备 D 完善学校教育制度
11.汉唐时期中央政府对东北、西南等地多实行羁縻政策,不少地区不纳赋税,不登户籍;到元代,“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据此可知,元朝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改革了赋税制度
C.扩大了统治区域 D.加强了边疆管理
12.图3为《明太祖实录》中的部分记载。据此推断,明政府实行海禁政策的目的是
A.防御倭寇骚扰 B.封锁日本经济 C.限制海外贸易 D.打击走私活动
13.有学者认为:“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该学者重在强调明朝
A.推行薄来厚往的贸易政策 B.固守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
C.注重扩大中国的政治影响 D.秉持以和为贵的外交理念
14.牌记指在书籍卷末、序文目录后边等位置刻印的图记。在明代,为了吸引购书者,刊刻者不断对牌记的形式、构图、装饰式样、字体等进行创新。这反映出明代
A.雕版印刷的技术高超 B.书籍出版的商业化程度加深
C.政府重视文化的创新 D.社会审美旨趣出现阶层分化
15.清政府统一新疆后,在维吾尔族和厄鲁特蒙古族地区在形式上保留了传统的政治制度,但取消了其上层贵族在政治上的独立性,使其成为随时由政府任免的官员。清政府的这一举措
A.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B.开创了因俗治边的模式
C.推动了中枢权力机构变革 D.践行了改土归流的政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16题12分,17题16分,18题13分,19题14分,共55分。
16.(12分)图4、图5、图6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的地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分别提取图4、图5、图6中的历史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12分)
17.(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宋朝:“积贫积弱”抑或“造极之世”?
材料 关于宋朝历史地位,学术界有不同评价。第一种是“积贫积弱说”,如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第二种是“造极之世说”,如陈寅恪在《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中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摘编自朱永清《“积贫积弱”抑或“造极之世”--民国以降两宋评价的嬗变与纠结》
这两位学者对宋朝的评价矛盾吗?说明理由。(6分)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宋朝的评价。(10分)
18.(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材料中任选三幅图片,并依次说明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13分)
19.(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维系“中国”这一观念的真正力量,一方面是经济因素,经过长期构建的市场交换网,使得各地的物资有无相通,也互相依赖。另一方面是政治因素,中国固然长期被皇权统治,但是从秦汉以后,并没有明确的贵贱阶级之分。······第三个因素,是因为中国的方言复杂,却有一个以视觉符号作为基础的文字系统。它可以超越语言的区隔,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工具,也作为超越时间的数据媒介,使得文化得以赓续。
·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史实,以“维系“中国'观念的力量”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4分)(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高一历史第8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