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目录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经济重心南移
社会的变化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课标要求:认识两宋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壹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粮食产量提高 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 或 ; 引种 ,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经济作物 出现了 的农户; 的种植得到大力推广,带动了 的发展。
边疆地区 农业进一步发展。
灌溉工具 宋代出现利用水力为动力的 。
农
业
传统的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自给自足
材料一: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通都大邑,不耕而食者十居七八。
表现
人口增加
城市化
农产品商品化
影响
占城稻
一年两熟制
一年三熟制
专门种植某种经济作物
棉花
纺织业
水转翻车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制瓷业 成为“瓷都”,出现 大名窑;元代出现 了 和 。宋以来, 远销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纺织业 宋代 种植普及,棉纺织技术已推广到闽、粤;元代 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改变丝、麻、棉比例。
冶金业 北宋用 冶铁已相当普遍。
印刷业 北宋 发明 。
手工业
china 瓷器
宋朝五大名窑产出的瓷器
景德镇
五
青花瓷
釉里红
瓷器
棉花
黄道婆
煤
毕昇
活字印刷术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贰
[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只有种植业提供较多的商品粮食才能行商业贾,进行各项贸易交换活动,只有农业提供更多的农产品及手工业提供更多的产品,商业活动才能兴盛起来。
——漆侠《宋代经济史》
农业发展
农产品
商品粮
手工业发展
手工产品
促进商业发展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皆设场官,严厉禁,广屋宇,以通二国之货,岁之所获亦大有助于经用焉。”
——《金史》卷50《食货志》
1.基层市场和各政权贸易往来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汴京)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2.铸币量剧增和纸币的使用
北宋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材料一
宋高宗:“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用旧法,以招徕远人,埠通货徭”
——《宋会要揖稿》职官四四
材料二
船舶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货,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
——朱彧《萍州可谈》卷二
北宋在宋太祖时期就在广州设立了市舶司,此后,又陆续在杭州、泉州等地设市舶司。市舶司的长官多由知州兼任。到宋神宗时,设专职人员提举市舶司管理进出船舶和外贸事宜。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3.海外贸易的活跃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阅读材料,与唐长安城相比,北宋东京城的商业活动有什么重要突破?
唐长安城平面图
北宋东京(开封)内城平面图
空间上,打破了坊和市的限制,形成街市,更为开放。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茶坊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宋代的瓦子/勾栏
时间上,突破经营时间的限制,更为自由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宋】欧阳修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只有种植业提供较多的商品粮食才能行商业贾,进行各项贸易交换活动,只有农业提供更多的农产品及手工业提供更多的产品,商业活动才能兴盛起来。
——漆侠《宋代经济史》
农业发展
农产品
商品粮
手工业发展
手工产品
促进商业发展
商业的发展还受两个条件的制约和影响:一个是市场,一个是交通运输。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叁
[经济重心南移]
①环境:相对和平稳定
②经济、社会:农业和手工业的显著发展;人口增加
③观念、政策:统治者重视经济事务(重视理财);
调整管理政策(放宽限制)
④地理、交通:地理位置重要,交通便利;水陆运输的发展
隋大运河示意图
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
思考
对比两图思考,元朝的水运交通有何新变化?
其目的在于什么?
重开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路线,缩短航程;开设海运路线。
沟通南北经济。
三、经济重心南移
①环境:相对和平稳定
②经济、社会:农业和手工业的显著发展;人口增加
③观念、政策:统治者重视经济事务(重视理财);
调整管理政策(放宽限制)
④地理、交通:地理位置重要,交通便利;水陆运输的发展
材料一: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在全国4.62亿亩耕地面积中,南方12路中约有耕地3.18亿亩……唐代中后期,北方已由原来占有优势而衰退变化为与南方保持基本平衡的状态,至南宋时期,南方以跃升为主导地位,粮食产量显著地超过了北方。
——张全明《中国历史地理学导论》
材料二:
截至到宋朝,我国的南方与北方,农业与人口两方面,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自唐中期以来,南方的耕地面积与人口,已逐渐超过北方。
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
三、经济重心南移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
朝代 表现 特征 规律
魏晋南北朝 (永嘉南渡) 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出现拥有上百万人口的大城市 江南得到初步开发 一是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
二是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中唐以后 (安史之乱) 南方经济持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 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 南宋时期 (靖康之变) 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 经济重心完全南移 三、经济重心南移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
材料一:宋朝立国之初,宋太祖就号召人们“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宋太宗曾下诏“令两制议致丰盈之术以闻”,让官员们研究理财求富之术。宋神宗也下达过“政事之先,理财为急”的诏令。
——《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宋朝政府取消了汉唐以来的很多禁令,比较重要的有:居民区与商业区可以混杂,居民被允许自由地向街开店;取消了宵禁制度,百姓可以在夜间出游、做生意等。
——吴晓波《浩荡两千年》
(提示:可从社会环境、经济发展、观念和政策、人口、交通等角度分析)
统治者重视理财
放宽对商业活动限制
三、经济重心南移
①环境:相对和平稳定
②经济、社会:农业和手工业的显著发展;人口增加
③观念、政策:统治者重视经济事务(重视理财);
调整管理政策(放宽限制)
④地理、交通:地理位置重要,交通便利;水陆运输的发展
宋元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
(提示:可从社会环境、经济发展、观念和政策、人口、交通等角度分析)
①环境:相对和平稳定
②经济、社会:农业和手工业的显著发展;人口增加
③观念、政策:统治者重视经济事务(重视理财);
调整管理政策(放宽限制)
④地理、交通:地理位置重要,水陆运输的发展,海外贸易繁荣。
三、经济重心南移
材料二:南宋政府……又奖励州县官兴修堤堰等水利灌溉工程。
材料一:唐后期,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混战使关中地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其后,北方历经靖康之难、宋金对峙、蒙古灭金,战乱不休。
南方相对安定
统治者重视南方开发
阅读材料,找出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2页)
自然条件好
二、经济新变化探因
三、经济重心南移
1
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2
3
4
北民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
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统治者重视南方的开发;
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三、经济重心南移
肆
[社会的变化]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
三、社会新变化
阅读材料,思考经济重心的南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北宋后期,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
——据《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九之五整理
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南方的开发与建设、加速了南方人口增加与民族交融,也带动了南方文化的进步。
四、社会的变化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
关于南北分卷的争论
关于司马光和欧阳修两人的主张,你更支持谁?
社会公平
“逐路取人”,按区域分配名额。
“凭才取人”,不拘地域额数,实行考试面前人人平等。
司马光
(山西夏县)
欧阳修
(江西庐陵)
四、社会的变化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
材料一:“自魏晋以来,造成门阀之九品中正制度。至是始完全废除。且科举盛行,白衣及第,得通婚与世官,而门第之风亦衰。此实为中古社会上一大变革也。”
——邓之诚《中华两千年史》
材料二:“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
——蔡襄(北宋)《端明集》
门第等级观念淡化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是贵族社会,宋以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
纵向自由化
钱穆
三、社会新变化(一)
四、社会的变化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
1.人身束缚减弱
三、社会新变化(二)
释其耒耜(指农具)而游于四方,择其所乐而居之。
——(宋)苏轼《策别安万民三》
阅读教材第63页最后一段和64页第一段,指出宋朝百姓能够相对自由迁移的原因。
2.社会控制松懈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横向自由化
四、社会的变化
回 顾 小 结
农业
经济新变化
商业
手工业
社会新变化
纵向自由化
横向自由化
门第观念淡化
人身束缚减弱
社会控制松懈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在中国不同政权对立的年代里,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他们彼此间的经济联系?
习近平谈“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习近平主席在2019年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
随堂练习
1.原产于占城(今越南中南部)的水稻“穗长而无芒,粒差小,不择地而生”。宋真宗“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内出种法”。这一做法
A.体现了南北粮食日趋融合的趋势 B.促使外来农作物成为种植的主体
C.解决了长期以来的粮食安全问题 D.提高了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答案】D
随堂练习
2.宋人林之奇在《墨染丝》中写道:“缫丝自喜如霜白,输入官家吏嫌黑”,“墨丝归织家人衣,别买输官吏嗔迟”。此诗描写的是
A.官营丝织业垄断市场
B.民营丝织技术落后
C.家庭手工业者的遭遇
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答案】C
随堂练习
3.987年,宋太宗派出8名内侍,带着敕书金帛,“各往海南诸蕃国,勾招进奉,博买香药、犀牙、真珠、龙脑”。北宋时期,与中国通过海上开展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多达50多个。这反映出北宋
A.改变了传统经济政策
B.造船与航海技术进步
C.积极进行海洋开发
D.自耕农经济地位下降
【答案】B
随堂练习
4.北宋政府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对商人运输到边境地区的粮草等军用物资以高价收购,并以“券”或“茶引”等支付。商人再到江淮取茶,并将其贩卖到西北以获巨额利润。这一政策
A.体现政府对市场经济手段的运用
B.有效解决了宋代边防危机
C.增加了北宋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D.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
【答案】A
随堂练习
5.北宋东京因袭后周,从开始即没有封闭的里坊。以坊巷为骨架的城市面貌颇具特色,皇城正南的御路两旁有御廊,允许商人交易,州桥以东、以西和御街店铺林立,潘楼街亦然。这反映了
A.商业区奢靡之风盛行
B.市已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C.主要街道成为繁华商业街
D.市开始发展为常设的商业区
【答案】C
随堂练习
5.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其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这种现象反映了
A.关羽的个人品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
B.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
C.对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
D.民众的信仰不断推高关羽“神”的地位
【答案】C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