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第2课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目录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孔子与老子
百家争鸣
这一发现说明了什么?
思考
周礼规定国家举行祭祀大典或葬礼时,天子享用九鼎,诸侯享用七鼎。而在郑庄公(周代郑国第三位国君,公元前743年—前701年在位)的祭祀坑遗址中却出土了“九鼎”。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春秋列国形势图
(一)春秋
起止时间:
起始标志:
时代特点:
春秋五霸:
BC770年—BC476年
平王东迁
争霸
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
秦穆公、楚庄王
天子弱,诸侯强
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王室。
三家分晋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战国形势图
(二)战国
起止时间:
起始标志:
时代特点:
战国七雄:
BC475年—BC221年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兼并
齐、楚、秦、燕、赵、魏、韩
诸侯弱,大夫强
公元前1045年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1046年
武王伐纣,西周建立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
公元前221年
秦朝建立
BC221
BC476
BC770
BC1046
公元前476年
春秋结束,进入战国
材料二:
“中华民族在先秦历史上的发展过程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夏、商、西周,发展形成了华夏族; 第二阶段是春秋、战国,完成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交融。春秋时代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沈长云《先秦史》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材料一
(管仲言)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
——《左传·闵公元年》
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
——《公羊传·禧公四年》
思考:华夷交融的结果是什么?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华夏与蛮夷的分别,并非在于种族,而在于是否认同华夏文化。面对异族,周王室先通过婚姻,进行册封;再结合宗法与封建,将异族融入华夏文化,拓展华夏意识。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周边民族国家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今泛指中国各民族人民。
华夏观念的影响
1.促进了民族融合
2.有利于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认同
3.为多元一体格局奠定基础
4.有利于国家认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水利工程图
①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
②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等。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农业
生产力
发展
生产关系
变革
铁犁
牛耕
井田制瓦解
农民
小农经济初现
新兴地主
私田
增多
探究:铁犁牛耕带来的影响
→
→
→
→
→
◎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
“临菑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菑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史记·苏秦列传》
①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出现,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②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工商业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材料二: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论语·季氏》
材料三: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盛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战国策》书录
结合上述材料,思考这一时期政治局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商鞅变法
吴起变法
李悝变法
申不害变法
邹忌改革
材料一:
“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诸侯国,夺权后的地主阶级,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与贵族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重大变革。”
——张文喜、刘焕曾《新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春秋以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昔日以等级分封制为基础的相对封闭的小型社会逐步演变为大型复杂社会,要求建立更加严密的管理体制。同时,兼并战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也要求各国实行君主集权,提高统治效率,改变春秋后期卿大夫专权纷争的现象。”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第一,为了适应经济和上层建筑领域的巨大变革。
第二,打击旧贵族势力,建立起有利于中央集权的新的官僚体制。
第三,在社会风俗方面,要通过改革以适应新的社会机制。
第四,实现富国强兵。
思考: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的原因是什么?
领 域 主 要 内 容 作 用
富国
强兵
君主集权
一定程度上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官僚政治建立。
大家庭拆为小家庭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井田开阡陌,推行土地私有制。
实行什伍连坐制。
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废分封,行县制,君主任免。
加强了户籍管理,有利于增加赋税。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奖励军功
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统一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思考:从上表中可以获取什么信息?
[孔子与老子]
一、思想先声
核心:“仁”
政治:为政以德
崇尚周礼
教育:有教无类
万物本原:“道”
朴素的辩证法
政治:顺其自然, 无为而治
“随着私学教育的出现,普通人也可以接受教育,知识传播面更加广泛,直接催生了“士”阶层的兴起,促进了学术思想和知识文化的广泛传播,刺激了思想文化的重组与更新。……列国在兼并形势下,竞相颁布优惠的人才政策,对不同的学说采取宽松政策,意图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
——摘编自于凯《战国史》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战国时期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百家争鸣
经济层面: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士阶层与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政治层面:1.王室衰微,缺乏强有力的统治权威,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
2. 各诸侯国礼贤下士,招揽人才以图稳固自身统治。
思想层面:私学的兴盛也造就了一批有知识、身份自由的思想家。
背景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
“仁政”
民贵君轻
人性本善
先义后利
孟子
齐物
逍遥
天与人不相胜
庄子
兼爱非攻
尚贤尚同
节用节葬
墨子
以法治国
变法革新
中央集权
韩非子
流派 代表 主要思想主张
儒家 孟子 民本论 仁政论 性善论
荀子 性恶论 礼法并重 德主刑辅
道家 庄子 相对主义 消极无为的人生观和社会观
阴阳家 邹衍 阴阳五行相生相克
墨家 墨子 兼爱与非攻 尚贤
法家 韩非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以法治国” 奖励耕战
二、百家争鸣
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齐直王在齐国都城临淄稷门设立的一个招徕四方文士讲学议政的官办学术机构。历时145 年,几乎与田齐政权相终始。
“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说)〔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
——班固《汉书·艺文志》
活动探究:寻找“争鸣”中的“共鸣”
作为思想敏锐的学术群体,诸子不约而同地继承“义”、改造“义”、发展“义”,以“义”作为建构自身学说的立足点,“义”不仅成为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也是百家共鸣的主要对象。……他们的思想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就在于他们具有共同的政治责任感,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正是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着他们直面现实的苦难,积极逆挽世运,以图天下大治。一句话,就是希望天下大治、社会和谐,这是诸子的共同心愿,也是战国文化精神的整体诉求。
——桓占伟《百家争鸣中的共鸣——以战国诸子“义”思想为中心的考察》
活动探究:寻找“争鸣”中的“共鸣”
义
百家争鸣争什么?——治世方案
百家争鸣怎么争?——稷下学宫
在争鸣中的共鸣:
从“义”这个基点出发,围绕如何改变社会动荡的现状,如何恢复或重建秩序这一中心话题展开,积极逆挽世运,以图天下大治。
①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1. (2020·全国Ⅰ卷高考·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井田瓦解
土地私有
小农经济
礼崩乐坏
私学兴起
士人壮大
思想转型
百家争鸣
纷争与动荡
统一与秩序
争鸣与共鸣
王室衰微
诸侯纷争
君主集权
华夏认同
课堂小结
春秋战国的变革为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