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诗经·国风·周南》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导入:回忆初中所学《诗经》篇目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关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蒹葭》
学习目标
Contents
1
2
3
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和四言诗的特点。
2、赏析诗歌使用的动词妙处及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3、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共305篇。
《诗经》按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1)“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十五“国风”,今天所学的《氓》就属于《卫风》中有代表性的一篇弃妇诗,以婚姻恋爱为主题的民歌在“国风”中占有较大的数量,大多为民间歌谣,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也有个别贵族,“国风”和我们下一篇课文屈原的《离骚》历史上并称“风骚”,“骚”指文人,“文人骚客”;
(2)“雅”包括“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多系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
(3)“颂”包括“周颂”31篇,“商颂”5篇,“鲁颂”4篇,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形式: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压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的特点。
(1)“赋”直陈其事,即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
(2)“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
(3)“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往往“兴中有比,比中有兴”,因此有了现今的“比兴”修辞手法。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生活的一面镜子。
四言诗:
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为主的诗歌样式。盛行于西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所录305篇,其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体,节奏为每句二拍,这显然是在原始歌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语言发展的状况。到了西汉时期,五言诗在民间悄然兴起,但文人诗仍以四言为主。东汉以后,五言诗占领了诗坛的主要地位,四言诗渐趋衰落。能继承《诗经》遗风,称得上四言诗的只有曹操、嵇康、陶渊明、韩愈、柳宗元等人的少数诗作。如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可作为当时四言诗的代表。
芣苢——车前草
写作背景
这是周代人们采集野生植物车前子时所唱的歌谣,展现了农人劳作忙碌而欢乐的场景。《毛诗序》:“《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后人多不赞成毛序的说法。苯莒,车前草,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其嫩叶可食,全草可入药,可以说是-.种易得又多用的食物。《芣苢》是《诗经·国风·周南》中的一首诗。
车前草生长很普遍,在田间地头、荒地都有。采摘车前草的时间与用途和车前草的生长特性有关系。车前草的主要用途是食用和药用。
第一,食用车前草:采摘时间在春季三月到五月都行,这是车前草的叶片鲜嫩,食用口感好,营养成分比较全面,因为食用部位是它是嫩叶和幼苗。吃法有做汤、凉拌等食用方法。因为车前草的嫩叶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胡萝卜素、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是一种不粗的野菜。
第二,药用车前草:采摘或采挖时间到秋季比较好,由于车前草是一年生草本,到六月至八月开花,七月到九月结果,这是这个车前草相对成熟老化,其药用成分齐全。车前草全草药用,这时可以采挖全株;
要采摘车前子需要到八九月看到它的果穗变成灰黄色时,种子变黑色,就可以采集车前子了。
车前草在农村是一种比较受欢迎的草本植物,它的植物体特殊,仅有叶片和花葶(tíng),没有茎干,叶片莲座状铺地排列,叶脉弧形整齐,看起来也好看;二是生长在农田里对农作物生长影响不大;三是可以采食和采药卖钱,因此在农村车前草是一种人们喜欢的草本植物。
芣( )苢( )
掇( ):拾取,伸长了手去采。
捋( ):用手握物而脱取。
袺( ):一手提着衣襟兜着。
襭( ):兜入衣襟扎并将衣襟系在腰间带子上。
fú
yǐ
duō
luō
jié
xié
字词积累
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学生自由读
学生齐读
诵读的节奏:
“二、二”节拍
芣 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译文:
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起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得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提起表襟兜起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掖起衣襟兜回来。
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思考:齐读《芣苢》,思考这首诗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句子有很多重复,只改变了六个字(动词)
采
有
掇
捋
袺
襭
[结合注释 试着做一做动作 ]
字 甲骨文、小篆写法 含义 综观这六个字,我眼前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采 采摘 采摘芣苢
越采越快
越采越多
收获满满
(劳动过程)
(劳动欢乐)
有 取得,获得
掇 拾取,摘取
捋 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袺 提起衣襟兜东西
襭 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电影视角下的文字画面感
远镜头,开场大全景
在讲述细微画面前,先给我们一个总体概览。
画面一:人们呼朋引伴,一起去采芣苢。前两句表现出发前兴致盎然的样子,后两句则流露出将要采到芣苢时的喜悦心情。“采”“有”,是对采集的一般性描述。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画面二:具体描写用手摘取芣苢的动作。“掇”是用手指摘取嫩小芣苢,“捋”则是把长势茂盛的芣苢成把地取下来。简单的两个字不但写出了芣苢的不同长势,而且使人想象出人们采摘时娴熟的技巧和忙碌的场景。
镜头推伸聚焦,特写镜头
电影视角下的文字画面感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画面三:具体描写用衣襟盛取芣苢的动作。“袺”和“襭”两个字写出了人们采摘动作的敏捷灵巧——人们采摘芣苢越来越多,于是用衣襟兜芣苢,直到满载而归。
电影视角下的文字画面感
吟咏诗韵,体会情感
这六个动词就可以构成一副电影了,为什么不能改一下?把重复的去掉呢?
弹歌
断竹,续竹。
飞土,逐肉。
砍伐野竹,连接野竹。
打出泥弹,追捕猎物。
吟咏诗韵,体会情感
这六个动词就可以构成一副电影了,为什么不能改一下?把重复的去掉呢?
(女)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男)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采之,有之,掇之,捋之,袺之,襭之。
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
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所以顺序不能更换。
《芣苢》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在这首诗中,诗人用重章叠唱的手法,通过“采、有、掇、捋、袺、襭”这几个动作,细腻地描写了妇女们采集芣苢的勤劳,刻画出一幅欢乐的画面。
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
作品特色
重章叠唱的叠咏体式和四言的基本句式。诗经中有一半以上的作品采用了叠咏体,这种重章复沓、反复咏唱的民歌体式使得诗歌便于记忆、歌唱和传诵。四言句式使得诗歌短促,富有音乐美感。
诗经的语言也很有特点。首先是词汇丰富,然后是节奏鲜明、音韵协洽,富有天然的音乐美感。还有使用了大量的连绵词和叠字,能够更加细腻和传神的表现出诗人心中的情感和物象的活泼情状。
阅读《无衣》,然后回答问题。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袍:长衣。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
兴师:出兵。
泽:同“襗”内衣,指今之汗衫 。
作:起。
每章诗的开头形式相同,只变换几个字,这属于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形成了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同时强化了诗歌的情感。由于更换了词语,内容就更加丰富,诗意得到发展。每章第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
赏析意境
思考,前人读《芣苢》这首诗说反复吟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反复吟咏这首诗,眼前出现了这样的劳动景象:一群妇女在田野上采摘野菜,她们一边采摘,一边唱歌。她们的动作是如此熟练敏捷,她们的歌声那样悠扬欢快。她们就在唱着自己的劳动,有个唱,还有和声;她们的心里也在歌唱吧,歌唱劳动,歌唱自由。
归纳主题
思考,《诗经》常用手法有哪些?《芣苢》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手法:《诗经》常用表现手法是赋、比、兴,此诗主要使用的手法是赋。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
主题: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开始是泛言采摘,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也从这一过程表现出来。诗歌反复地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概括艺术特色
思考,这首诗有哪些艺术特色?
(1)重章叠句。
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吟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洁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六个动词的变化,又表现了越来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周南·芣苢》重章叠句是绝无仅有的。以第一章为例:“采采”二字,以《诗经》各篇的情况而论,可以解释为“采而又采”;到了第二句,“薄言”是无意义的语助词,“采之”在意义上与前句无大变化;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所以整个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芣苢,采到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
概括艺术特色
(2)赋的手法。
本诗直接描写采摘芣苢的劳动,从劳动开始到结束,没有交代劳动者,起因、地点、环境、结果,没有刻意创作的意识,直接吟唱劳动的主题,就事唱事。
(3)丰富的想象空间。
这首诗只写了采芣苢的过程,没有交代采摘的背景、人物及行为动机等。主体的模糊性使这些空白留给读者更丰富的审美空间和解读空间。
讨论:《芣苢》运用了赋的手法,除改换了六个动词外,其他字词和句子全部相同。这样处理诗歌是否太单调了?是否影响了主题的表达?袁枚曾经说:“三百篇如‘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之类,均非后人所当效法。”你同意袁枚的观点吗?
拓展探究
观点一:不赞成。《芣苢》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 ——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这种至为简单的歌谣,韵律婉转,节奏明快,富有民歌情味。
观点二:赞成。《芣苢》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所以整个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芣苢,采到了。这还罢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唱,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这种至为简单的歌谣,难免显得简单重复,缺少诗歌应有的韵味,不值得后人效法。
小结
劳动是最美的,是因为辛勤的劳动绽放了嫣然的花朵,是因为辛勤的劳动结出了累累的硕果。劳动是最美的,更是因为那辛勤劳作中的痴痴执着,更是因为那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坚持,更是因为它所带来的催人奋进的希冀。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亲历古人劳动的情景。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