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1.会认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难点:通过对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简介诗人,导入新课
唐朝有两个最著名的诗人,人称”李杜“,李是诗仙李白,那杜是谁呢 (杜甫)
通过预习,同学们对诗人杜甫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谁来为我们介绍一下杜甫?
杜甫(杜少陵,712年-770年),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人称他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其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主要因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但是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首他另一种风格的诗,是他的“生平第一首快诗”。(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初读古诗
1.齐读课题,解题。(闻:听说。重点理解“河南河北”,“河”在古代专指黄河,“河南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南和黄河以北地区。听说唐朝的军队收复了黄河以南和黄河以北的地区。)
2.过渡:由于战乱,杜甫一家在他乡异地流浪了整整八年之久,收复蓟北的消息传来,此时,诗人心情会怎样?诗人一听到这胜利的喜讯不禁欣喜若狂,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中吧!
3.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词可以圈画出来,查字典。
重点指导:涕、巫的笔顺。
4.教师范读,注意教师的节奏。
5.学生再次读诗。
三、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1.再读古诗,结合书上的注释,同桌互相交流讨论一下每句诗的意思。不能解决的问题,请做上记号。
2、检查交流的情况。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这里有两个地名,剑外和蓟北,剑外指作者所在的蜀地,蓟北指唐朝蓟州北部地区,当时是叛军盘踞的地方。
剑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这个“忽”字能看出什么?(消息很突然,意想不到,正因为太突然,才会更加让人激动、惊喜、情难自禁)
让我们再次读一读这句话,读出诗人的惊喜、激动。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和孩子。“子”的读音强调一下。
漫卷:胡乱卷起。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诗人作为一位文雅的书生,往天爱书如命,今天却如此反常,更说明他高兴得发狂。让我们带着欣喜若狂的心情再来读读这句诗。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青春:指春天。
晴朗的日子里,应当引吭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明媚春光的陪伴,和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作为一位老人,平时可能很少放歌、纵酒,今天又是放歌又是纵酒,正是“喜欲狂”的表现。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就从巴峡穿过巫峡,经过襄阳后再直奔洛阳。
这两行诗连用了四个地名,突出了诗人的归心似箭。
从“即”“便”感觉很快是吗?其实真的有这么快吗?
让我们读一读杜甫的《恨别》
恨别
唐代: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教师出示诗歌《恨别》,学生读《恨别》前两句,感受路之漫长、路之艰辛。
师:诗人流落他乡,过了八年颠沛流离的生活,现在终于能够回故乡了,你们想想此刻诗人的心情是什么样的?(激动万分、百感交集、欣喜若狂、喜出望外……)
让我们再次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这首诗。
四、总结
全文最能体现作者心情的是哪个词?(喜欲狂)他喜欲狂的原因不仅是自己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是的人民不再受战乱之苦,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作为爱国诗人,杜甫还写下了许许多多壮丽的诗篇。请同学们课下再背一背杜甫的其他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