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田中实高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试卷
时量: 60 分钟 满分: 10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精美的漆箱,箱盖上绘有按星空方位标注的二十八星宿图,其中的星宿名称多数与《石氏星表》中的记载相同。这表明
图像比文献记载更可靠 B.西周重视天文观测
C.楚国制漆工艺精湛 D.文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
2.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材料 结论
A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青铜器 商朝的统治范围到达内蒙古地区
B 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 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
C 湖北大冶铜矿冶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 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早于东周
D 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上铁镞(箭头) 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
3.战国时期,各国在边界上修筑长城并建立军事要塞。秦灭六国后,除了保留燕﹑赵两国长城并加以连贯外,将内地长城与军事要塞全部拆毁。此举有利于
A.维护皇帝独尊 B.加强思想控制
C. 巩固国家统一 D.扩大地方权力
4.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
A.服务于汉初战事 B.体现以农为本 C.意在藏富于民 D.解决了财政危机
5.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
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 B.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
C.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
6.依据“隋炀帝始建进士科”“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的史实,你可以研究的主题是
A.科举制的形成与发展 B.军事制度的历史沿革
C.赋税制度的演变过程 D.土地制度的不断完善
7.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手,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
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 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
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 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
8.汉代某地区“地广人稀”,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为“民多田少”。这一地区位于示意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9.图1为南北朝时期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
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 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
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
)
10.唐玄宗针对民间销毁铜钱用于铸造铜器的现象,下诏曰“今天下泉货益少,币帛颇轻,欲使天下流通,焉可得也”,遂禁止私造铜器,由官府统一收购冶炼出的铜铅锡,杜绝私自买卖。制定该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 铸币材料严重短缺 B.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 C.铜铅锡专卖措施失效 D.铜钱流通范围有限
11.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而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二者排序不同体现了
A.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 B.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 C.门第观念的历史遗留 D.社会流动的日渐固化
12.据下表可知
时间 事件
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 废除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 始置进士科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 恢复九品中正制
唐太宗贞观初年(627) 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
门阀观念强化
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
C.世家大族没落
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
13.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甚至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政务。欧阳修《丰乐亭记》载:“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范仲淹曾在名胜“严子陵钓台”边修建先贤祠堂以“咏其风”,认为这样“有大功于名教”。上述材料佐证了北宋
A.放松了对经济的控制 B.注重推行社会教化
C.鼓励文学艺术创作 D.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14.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
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 B.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
C. 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 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
15.右图的封面形式常见于明代刻本书籍,图中读书的人物为该书编刻者。该图可以佐证明代
(
更有汇集诗词歌赋、诸家小说甚多,难以全录于票上。海内士子买者,一展而知之。
)
小说和诗词曲赋丛编《万锦情林》封面局部
A.开始出现雕版印刷技术 B.文化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C.戏曲表演艺术日趋成熟 D.士人思想摆脱了专制束缚
16.西方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说法,中国古代也有“处处有路透长安”的谚语。这两句话蕴含的历史信息是
A.长安城的设计借鉴了罗马城市布局 B.长安和罗马都曾经是帝国交通网络的中心
C.古代商路便利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D.长安和罗马两地之间的交通网络密集
17.种植桑、枣树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宋太祖下诏“广植桑枣者”免税,“伐桑枣为薪者”治罪;西夏有“禁民伐桑枣为薪”的规定;金朝也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即使户籍少的猛安谋克也须拿出十分之一的土地种植桑枣。上述现象说明两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表现在
A. 文化认同 B.民户管理 C.疆域拓展 D.政权认同
18.南宋画家李唐感叹:“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这反映当时
A.艺术水准下降 B.绘画题材集中 C.世俗文化兴盛 D.画家地位不高
19.“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
A.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 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
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D.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
20.元朝的疆域辽阔,对边疆的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元朝为经略台湾设置的管理机构是
A.宣政院 B.北庭都元帅府
C.宣慰司 D.澎湖巡检司
二、非选择题:共40分。第21题 18 分,第22题 22 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 北魏孝文帝认为使用近百年的都城平城“只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洛阳是帝宅王里,可“光宅中原”,故有意迁都。由于迭经战乱,洛阳早已衰败,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巡幸洛阳,令穆亮和汉族人氏李冲,董爵等人筹划重建。两年后,北魏“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考古发掘证明,北魏洛阳城的核心格局继承和发展了中原正统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主要建筑的规模、位置和名称等于魏晋一致。迁洛早期重建的洛阳宫太极殿广泛吸收和借鉴了魏晋洛阳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极殿的形制。整个城市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布局谨严,规模宏大,远超前代。筑外郭城以及在城内统一规划建造里坊,使郭城区域的功能进一步明确和丰富,是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的一大创举。三重城围都城行制的出现,也改变了过去都城前朝后市的布局。开东魏、北齐邺都南城和隋唐长安城宏大整齐之先河。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
(1)概述孝文帝重建洛阳的原因(6分)和举措(8分)。
(2)简析北魏重建洛阳在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意义。(4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诸家之学,并起争鸣,经过相当时期之后,总是要归于统一的,统一的路线有两条:(一)淘汰其无用,而留存其有用的。(二)将诸家之说,融合为一。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宋代是新儒学完全建立并蓬勃发展的时期,宋代儒学家把佛教的心性义理之学与道教的“太极”思想糅入儒学,在此基础上,正式衍生出理学。到南宋后期,程朱理学被朝廷尊为官方学术,获得了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
(1)指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将思想“归于统一”的主要举措(4分),并说明其产生的不同影响。(8分)
(2)指出宋代“新儒学”产生的思想基础(4分),并概括程朱理学有哪些核心主张。(6分)
衡阳市田中实高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C B C A C D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B C B B A C A D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1)概述孝文帝重建洛阳的原因(6分)和举措(8分)。
原因:a.洛阳旧城衰败;
b.为迁都做准备;
c.便于对中原的控制,强化政权正统性。
举措:a.任用汉人筹划重建;
b.融合南北建筑文化,重建魏晋洛阳城主体建筑;
c.扩大城市规模,新建外郭城;
d.统一规划里坊。
简析北魏重建洛阳在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意义。(4分,回答两点即可)
使古都洛阳重现生机;
成为中国古代后世都城建设的榜样;
影响日韩等亚洲国家古代城市建设。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1)指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将思想“归于统一”的主要举措(4分),并说明其产生的不同影响。(8分)
举措: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影响:秦始皇——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汉武帝——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2)指出宋代“新儒学”产生的思想基础(4分),并概括程朱理学有哪些核心主张。(6分)
思想基础:a.佛教的心性义理之学;
b.道教的“太极”思想。
核心主张:a.“理”或者“天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
b.“存天理,灭人欲”;
c.格物致知。答案第1页,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