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2022~2023年度高中教育发展联盟高一11月份期中检测·历史
参考答案、解析及评分细则
1.C2.B3.A4.B5.A6.B7.D8.C9.C10.D11.D12.A13.D14.B15.C16.B
17.(1)影响:促进疆域不断扩大;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促进了天下一统观念形成:地方权力过大,为春秋战国
时期的诸侯割据争霸埋下伏笔(共4分,任答2点即可)
(2)变化:从郡国并行的国家结构形式到郡县制逐步成为国家结构的主体。(2分)
措施: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设刺史,打击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察举制大力选拔人才(2分,答出一
点得1分):经济上,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专卖制度;推行均输平准,增加财政收入(2分,
答出一点得1分):文化上:尊崇儒术。(2分)
18.(1)表现:政治上:社会分裂动荡,政权更迭频繁。经济上:江南开发,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答“经济重
心南移”不得分):思想上:社会秩序和人伦纲常遭到破坏,儒家思想受到冲击。(答“三教并立”亦可);民族
关系上:北方胡汉、南方蛮汉的交往、交流,民族交融。(共4分,每点1分)
(2)原因:北方长期战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并具有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势:南方的一些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农业发展
的政策(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安抚流民等)。(共4分,每点1分)
(3)因素:政治上:为实现统一进行战争,并多次出现短暂或局部的统一;经济上:江南开发使南北差距缩小:
思想文化:经学之风继承需学思想,内含大一统的思维模式;文化中心仍在北方,南方各地争相学习,大一统
的文化内核仍在。民族上:南北方都出现的民族交融,使民族向心力增强,推动多元一体格局的进一步发展
(共6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19.(1)特点:汉制与本民族制度并行(或答“因俗而治”亦可)。(2分)
评价:它有利于维护辽的统治:有利于促进契丹民族向封建化进程;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各族间的民族交
融,推动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壮大。(共4分,任答2点,每点2分)
(2)不完全正确。(1分)理由:金的汉化促进了其进步发展:金灭亡是因为照搬了中原的一切,却没有去其
糟粕。(3分,答出一点给2分)
(3)特点:行省具有双重性,既是中央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行省权力大而不专,受中央控
制:以中央集权为主,兼顾了地方分权:打破“山川形便”的区域划分。(共4分,任答2点即可)
20.示例一:
观点:朱熹与陈寅恪观点认为宋代文化灿烂辉煌,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代,我认为此观点是正确的。(2分)
闸述:宋代是中国经济、社会、科技,思想文化和文学艺术的高度繁荣时期。宋朝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农
业、手工业繁荣,城市商业、边境贸易、海外贸易共同发展,契约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并出现纸币交子;社会上
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等等都是历史的进步:科技上广泛应用火
药、指南针得到的运用,雕版印刷术得到发展,并产生了活字印刷术;文学艺术上宋词繁荣,戏剧开始得到发
展:思想文化上理学形成,书院教育十分盛行。(8分,一点2分,任答4点)
宋朝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政策及宽松的社会环境,推动了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并对当时世界产生
了极大的影响。所以陈寅格等人的观点是正确的。(2分)
示例二:
观点:范文澜认为宋代政治外交腐朽可耻,我认为此观点是合理的。(2分)
阐述:宋初为解决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政局动荡,采取了一系列强化皇权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却造成宋
朝中期以后积贫积弱的局面:宋朝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客观上加剧了土地兼并和自耕农经济的破产;
宋朝重文轻武的国策,极大削弱了军事实力;宋朝供养了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却在对外战争中屡吃败仗,依
赖“岁币”“岁赐”换取和平:冗官、冗兵、冗费使财政日益恶化,从而加重人民负担:旨在富国强兵的王安石变法
遭遇强大阻力而失败:抗金英雄岳飞被统治者视为心腹之患而杀害。(8分,一点2分,任答4点)
宋朝经济文化的繁荣不能掩盖政治上的腐败和军事外交上的怯弱无能,所以范文澜的观点是正确的。
(2分)
(以上案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的情给分。)
【高一11月份期中检测·历史参考答案】山西2022~2023年度高中教育发展联盟
高一11月份期中检测
历
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宇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
题区城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至三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考古发掘,距今4300~5300年前的良渚遗址曾经有一座包括宫殿在内的三重城,还拥有水
利系统、分等级墓葬、祭坛、以玉器为代表的礼器,遗址的一个墓里往往有上百件随葬品,还有
象征军事指挥权力的玉钺。据此可知,当时的良渚
A.军事实力发展强大
B.城市建设设施完善
C.国家形态雏形初现
D.治金技术较为成熟
2.政治制度是实现和维护权力与利益的重要工具。图中关于先秦时期各项制度的排列及表述,
正确的是
①
权力继求
权力维护
宗法制
权力核
②
④
权力分配
权力基础
A.①为王位世袭制,它取代民主的禅让制是历史的倒退
B.②为分封制,它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
C.③为井田制,它是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度
D.④为礼乐制度,它有效地维护了西周的等级秩序
【高一11月份期中检测·历史第1页(共6页)】
3.老子提出“治大国若烹小鲜”;孟子强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墨子则倡导“兴天下
之利,除天下之害”。司马谈评价诸子虽“言之异路”,但他们“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这
表明先秦诸子百家
A.都具有一定关注现实社会的志向
B.都重视道德品质的作用
C.都具有强烈批判黑暗现实的精神
D.都强调政治改革的思想
4.秦末,“天下苦秦久矣”,但在推翻秦朝的战争中各地的表现不同:表现最激烈的是南方的楚
人,其次是齐和赵,再次是韩、魏、燕:至于关中秦地,则完全没有发生反秦暴动。由此可知
当时
A.秦朝的暴政激化了社会矛盾
B.秦朝各地仍有较大的文化心理差异
C.关中地区政治经济优势明显
D.东方六国崇尚仁义与秦地大相径庭
5.数学史专家钱宝踪深入研究《九章算术》后,认为其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是:掌握数学知识
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
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古代科技研究具有实用性的特点
B.古今科技研究推崇“适度”原则
C.数学理论研究是古代学者薄弱点
D.数学知识很难适用于生活实践
6.东晋时期社会动荡,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门阀士族的势力得以发展甚至超越皇权,皇权政治
从此演化为门阀政治。皇权与士族势力的均衡与共治确保了统治秩序的平稳。材料意在
说明
A.门阀政治强化了皇权政治
B.门阀政治是特殊条件下的政治变异
C.门阀政治削弱了中央集权
D.门阀政治与皇权政治之间相得益彰
7.唐太宗强调“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
四夷可使如一家”。唐太宗的这一理念
A.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发展进程
B.体现了唐民族政策影响深远
C.表明夷夏有别思想已退出历史舞台
D.丰富了“大一统”的思想内涵
8.苏东坡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
隋唐至今出于科举”。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这一变化反映出
A.社会各阶层流动趋于停滞
B.政府的行政效率得到不断提高
C.中央集权政治的日益强化
D.品德成为人才选拔的主要标准
9.唐朝两税法规定“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租庸调、杂徭悉省”。白居易诗中提到两税法也
强调“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这反映出两税法
A.固定了赋税的征收时间
B.实现了向货币征税的过渡
C.简化了税收的名目数量
D.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高一11月份期中检测·历史第2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