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 语文 年级/册 四年级(上) 教材版本 部编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四单元13课精卫填海
难点名称 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述精卫填海的故事,感受精卫的人物形象。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知识点本身内容复杂:课文本来就是一篇文言文,字词意思不好理解,不易译成现代文。精卫的人物形象难以理解。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学生语言感受弱,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文言文理解困难,学习了古文译现代文,但是难以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精卫的人物形象感受抽象。
难点教学方法 利用课文下的注释,先了解相关字词的意思,再串连起来理解句子的意思,从句子再慢慢过渡到把整个故事讲清楚,讲明白。讲述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语汇,使句意表达更清楚、流畅。 通过课文理解,感受精卫的人物形象。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图画激趣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画,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图上画着什么吧! (课件出示2)(一只小鸟在辽阔的大海上投石子,扔树枝) 2.那图中画了什么呢?(一只小鸟嘴里叼着树枝,准备把它扔到海里。这只鸟就叫精卫,它是神话中鸟的名字。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传说中是炎帝小女儿溺水身亡后的化身。) 3.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精卫填海》这篇课文,从中找出答案吧!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整体感知 1.按照下面的节奏划分,试着读一读课文。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师范读) 2.译文: 原 文: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炎帝:传说中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之:的。 少女:小女儿 曰:叫 意 思:炎帝的小女儿,名字叫女娃。 原 文: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溺:溺水,淹没。 返:返回 故:因此。 堙:填塞。 意 思: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不能回来,因此她化为精卫鸟,它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它们来填塞东海。 那理解了课文意思,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炎帝的女儿女娃在东海游玩溺水死亡,化为精卫鸟,常年衔树枝和石子填塞东海。 4.再想一下,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课文先写( 炎帝的女儿的名字 ),再写(填海的原因 ),最后写(填海的经过 ),表现了精卫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的精神。 5.那么精卫填海的原因是什么呢? 女娃去东海游玩时,被淹死了。 她失去了年轻的生命,很愤怒。不想让大海再夺去其他人的生命。 填海的经过呢?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常:经常。说明精卫坚持不懈。 木石:填海的工具很小。 东海:浩瀚无边。 这里的木石和东海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精卫填海的艰难。同时用东海的浩瀚与精卫的渺小形成对比,突出了精卫勇敢、坚定、持之以恒的精神。 7.想一想,人们通常会在什么情况下赞扬精卫填海的精神呢? (1)一个人对待一件事坚持不懈,不放弃的时候。 (2)一件事情很难办成,却依然坚持去办的情况下。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三、根据我们刚才的学习,结合下面的图片,用我们自己的话讲一讲精卫填海的故事。 (出示图片) 炎帝有一个女儿,名字叫女娃。女娃聪明伶俐,性格开朗活泼,炎帝十分喜欢她。
有一天,女娃驾着一条小船到东海去游玩。忽然刮起了大风,浪花像小山一样向女娃的小船扑过来,小船立刻被打翻了。可怜的小女娃掉进大海,被海水淹死了。 女娃非常痛恨东海吞没了她的生命,同时,她又怕别人和她一样被大海吞没,于是她的魂灵就变成了一只小鸟,化名叫精卫,精卫发誓:一定要填平东海。 于是精卫鸟每天飞到西山去衔一根小树枝或一颗小石子投到东海里面。无论是寒冬还是酷暑,从不休息,一直到今天,她还在做着这种工作。
小结 本文描写了( 炎帝 )的小女儿因为游玩时( 溺水而亡),化为精卫鸟衔来(树枝和石子 )填海,表现了精卫( 坚持不懈、矢志不渝、宁死不屈 )的精神。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看到了一个勇敢的、坚定的、顽强的、不畏艰险的精卫。希望同学们也可以学习精卫的勇敢、坚定、顽强、不畏艰险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