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6 19:54: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静 女
红色的管状物。有:形容词词头,不是“有无”的“有”。
炜(wěi):色红而光亮。说(yuè):同“悦”。怿(yì):
一、背景简介
《邶风·静女》是一首爱情诗。现代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而旧时的各家之说,则有多解,但他们的说法已经表明此诗写的是男女的爱情活动。
二、图解文本
静女
三、主旨概述
《静女》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写青年男女幽会的诗歌,表现了男子对恋人温柔娴静的称赞以及对她的深深情意,体现出年轻男女之间纯美爱情的美好。全诗三章,每章四句。此诗构思灵巧,人物形象刻画生动,通篇以男子的口吻来写,充满了幽默和健康快乐的情绪,尤其是对于青年人恋爱的心理描写得惟妙惟肖。
四、情境默写
1.《静女》中,写姑娘故意躲起来,小伙子焦急的句子是“__爱而不见__,__搔首踟蹰__”。
2.《静女》中“__彤管有炜__,__说怿女美__”两句,运用双关语来赞美姑娘。
3.《静女》的第一章是即时的场景:有一位娴静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其诗句是“__静女其姝__,__俟我于城隅__”。
4.《静女》中“__爱而不见__,__搔首踟蹰__”两句,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逗趣的生动细节。
5.《静女》中,通过动作和细节描写,写出男主人公在赴约时因见不到女主人公而非常焦急的句子是:__搔首踟蹰__。
6.《静女》中,男女主人公相约在城墙角落里见面,结果女主人公却“__爱而不见__”,从中可见她顽皮可爱的一面。
7.《静女》给我们塑造了一位美貌的女子,对于女子的美貌,诗中有两处地方毫不吝啬地进行了赞美,这两处分别是“__静女其姝__”和“__静女其娈__”。
五、文本深读
1.下列对《静女》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此诗以第一人称“我”写男青年与恋人约会的情景,给人以真实感。
B.诗歌第一章写青年之真诚,第二章写青年之欢喜,第三章写青年之痴情。
C.诗歌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女青年热烈的、纯朴的恋情。
D.第三章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突出爱情的真诚和纯美。
【解析】 D项,“第三章用借代的手法”不正确,“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突出爱情的真诚和纯美”不是借代,是比喻,以初生荑草来比喻爱情。故选D。
2.《静女》一诗中男女青年的形象各是怎样的?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答: 男青年:憨厚、痴情。“搔首踟蹰”表现了男子的憨厚、真诚以及焦灼、忧虑,“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表现了男子的痴情。
女青年:美丽、调皮、可爱。“静女其姝”“静女其娈”写出了女子的美丽,“爱而不见”写其调皮,“贻我彤管”“自牧归荑”写其可爱。 
涉江采芙蓉
一、作者档案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末无名氏作的十九首五言诗。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专权,官僚集团垄断仕途,上层士流结党标榜,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之下,中下层士子为了谋求前程,只得奔走交流。他们背井离乡,辞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分离,无罪无辜,而亡命是效”。然而往往一事无成,落得满腹牢骚和乡愁。《古诗十九首》主要就是抒写游子矢志无成和相思离别之情,突出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以及玩世不恭、颓废享乐的思想情绪,真实地反映出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腐败、没落的时代面貌。
二、背景简介
东汉末年社会动乱,反映在《古诗十九首》中,大多写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之苦、士人失意的苦闷哀愁。《涉江采芙蓉》就是抒写游子思妇相思离别之情的作品。
三、图解文本
四、主旨概述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惜别的情诗,写的是妻子采芙蓉送给远在他乡的丈夫,通过采摘花草赠送给远方的亲人的举动,表现了对丈夫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但花草无从寄出,这又增加了内心的痛苦与惆怅。
五、情境默写
1.《涉江采芙蓉》中“__涉江采芙蓉__,__兰泽多芳草__”两句描写了一幅女子们在江中采莲,而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芳草的美好、欢乐的画面。
2.《涉江采芙蓉》中“__采之欲遗谁__?__所思在远道__”两句点明了妻子对远离故乡的丈夫的忧思。
3.《涉江采芙蓉》中“__还顾望旧乡__,__长路漫浩浩__”两句转换了视角,写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思念,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展现在他眼前的,无非是漫漫无尽的长路和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
4.《涉江采芙蓉》中“__同心而离居__,__忧伤以终老__”两句表现出这对夫妻同心离居的痛苦与无奈中那份爱的决心。
5.《涉江采芙蓉》中描绘出游子望乡的感人情景的诗句是“__还顾望旧乡__,__长路漫浩浩__”。
6.《涉江采芙蓉》中既抒发了主人公担忧此生无缘相聚的忧伤,又表达出对爱情的忠贞的诗句是“__同心而离居__,__忧伤以终老__”。
7.《涉江采芙蓉》中“__涉江采芙蓉__,__兰泽多芳草__”两句运用比兴手法写出了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及营造的清幽、高洁的意境。
六、文本深读
1.下面对《涉江采芙蓉》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诗的开头以女子的口吻写起,在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摘几枝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
B.美好欢乐的情景,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主人公全部忧思之由来。
C.“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
D.“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一句无疑是全诗的主旨之语,将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的痛苦之情准确而又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解析】 D项,“含蓄地表达了出来”错,应该是“直接抒发出来”。如果从游子的角度看,是在悬想的境界中发出,不但表现出一种无奈,更表现出了对“同心而离居”的妻子的思念。如果从妻子的角度看,表现出了对丈夫爱的坚强决心。即使丈夫不回家,即使想念得“衣带渐宽”也“终不悔”,爱到老死也心甘情愿。可以说,这样的结尾明白晓畅,表现出这对夫妻同心离居的痛苦与无奈中那爱的决心。故选D。
2.“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其中“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答:__(1)描写方法: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2)作用:“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出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还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但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__
虞美人
一、作者档案
李煜(937—978),字重光,徐州(今属江苏)人,于961至975年在位,世称南唐后主。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李煜的词直抒胸臆,纯真自然,采用白描手法来表达复杂矛盾的心情,形象生动,感情真切,语言流畅洗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前期的词多写宫廷的享乐生活;后期的词则因环境和身份的转变而多写南唐亡后的哀伤,表现对昔日生活的追恋和悔恨。现存词30多首,收在《南唐二主词》中。
二、背景简介
李煜当政期间,不理国事,沉迷声色,逃避现实,结果宋兵南下,只得屈辱投降。在汴京,他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故而心头时时被对故国的追忆、怀恋和在今朝的屈辱与悔恨填满。受此情支配,他的词也笔随情至,多描写故国,追恋往昔。《虞美人》正是在这样情境下的产物,有着极高的艺术水准。
三、图解文本
四、主旨概述
这首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象征、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抒发了对故国的思念、对亡国的哀怨以及由此产生的绵绵无尽的愁绪。
五、情境默写
1.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除春花秋月之外,“__小楼昨夜又东风__”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__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__”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2.李煜《虞美人》词中“__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__”两句,以江水比喻自己的愁绪,抒发亡国之君无尽的痛苦之情。
3.《虞美人》中作者面对江山易主、人事皆非的现实却不敢明言,勾起无穷幽怨和仇恨之情的句子是“__雕栏玉砌应犹在__,__只是朱颜改__”。
4.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句子是“__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__”。
5.美好的事物总是令人愉悦,但它却使身为阶下囚的李煜倍感烦恼,他在《虞美人》中怨问苍天的一句是:__春花秋月何时了__。
6.“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李煜《虞美人》一词中也用到这两个意象的句子是:__小楼昨夜又东风__,__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__。
7.李煜《虞美人》中,作者表达物是人非之感的两句是:__雕栏玉砌应犹在__,__只是朱颜改__。
六、文本深读
1.下列对《虞美人》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虞美人》乃李煜绝笔词。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军攻陷金陵,李煜降宋,被迁汴京,太平兴国三年,李煜赋此词,且于生日(即七夕)演唱。因流溢出浓浓的故国之恋,而招致杀身之祸。
B.词作从眼前景入手,生发联想和想象,追述昔日帝王生活,描摹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隐晦地表达出叛逆之情,惹恼了宋太宗,铸成了词人的悲惨结局。
C.词作以实虚相间的手法来绘景、抒情、达意,忽而写眼前,忽而写想象——首句实写,二句虚写;三句实写,四、五、六句又是虚写。铺垫好道路,直到篇末推出一个“愁”字,将诗眼展现于读者面前。
D.《虞美人》以其形式别致给人美感愉悦——上下片句数一致,字数相同,且二句一转韵,朗朗上口,使整体美中又富变化美;尤其篇末的反向与比喻,构建了广阔思维空间,更觉意味隽永。
【解析】 B 项,词中只有对以往美好生活的留恋,丝毫无叛逆之意。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写“愁”?以前所学的诗词句中有哪些运用了这种手法来写愁思?
答: 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为一位亡国之君,李煜过着屈辱的生活,人生的愁思、故国灭亡之恨,犹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绵延无尽。
②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等。 
鹊桥仙
一、作者档案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词人,婉约派词人,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与张耒、晁补之、黄庭坚并称“苏门四学士”。神宗元丰八年(1085)进士,官至秘书省正、国史院编修官。新党执政时被排挤,北宋绍圣初年,秦观被贬为杭州通判,再贬监处州(浙江丽水)酒税,又远徙郴州(湖南郴县),编管横州,又徙雷州。因其一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他长于议论,文丽思深,兼有诗、词、文赋和书法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情韵兼胜。
著有《淮海集》40卷、《淮海词》3卷、《劝善录》、《逆旅集》等。代表作《鹊桥仙》《望海潮》《满庭芳》等。
二、背景简介
“七夕”是一个美好而又充满神话色彩的节日。相传这天晚上(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这天晚上会有无数喜鹊飞来,为他们搭一座长桥,便于他们相会,人称“鹊桥相会”。传说织女是织造云锦的巧手,她精于纺织,能将天上的云织成锦缎,所以,这天夜晚,天空的云彩特别好看。旧时风俗,少女们要于此夜陈设瓜果,朝天礼拜,向织女“乞巧”。这个美丽的神话,引起了古往今来多少诗人的咏叹。
这首词相传是秦观在为官之前,写给邻村一位名为娄琬的姑娘的。可能是命运的捉弄,他最终没有和这位青梅竹马的姑娘成亲,却被迫娶了一个自己并不爱的女子。后来他们短暂地相遇,离别之后的某个七夕,他写下了这首词,寄托了对这位女子的思念。
三、图解文本
四、主旨概述
《鹊桥仙》(纤云弄巧)是一首咏七夕的词,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神话故事,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上阕写牛郎织女聚会,下阕写他们的离别。全词哀乐交织,熔抒情与议论于一炉,融天上人间为一体,优美的形象与深沉的感情结合起来,起伏跌宕地讴歌了美好的爱情。此词议论自由流畅,通俗易懂,却又显得婉约蕴藉,余味无穷,尤其是末二句,使词的思想境界升华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成为词中警句。
五、情境默写
1.秦观《鹊桥仙》中“__纤云弄巧__,__飞星传恨__,__银汉迢迢暗度__”三句,一方面暗喻织女编织云锦的精巧,另一方面给我们营造了人间正是乞巧节的特定意境,描绘了一幅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情景。
2.秦观《鹊桥仙》中赞叹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七夕相会胜似人间长相厮守的美好的两句是“__金风玉露一相逢__,__便胜却人间无数__”。
3.关于银河,《古诗十九首》云:“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秦观却写道:“__银汉迢迢暗度__。”这句词写出了经过长途跋涉,牛郎织女终得一见的情景。
4.秦观的《鹊桥仙》中写牛郎织女相会和离别情状的句子是:“__柔情似水__,__佳期如梦__,__忍顾鹊桥归路__!”
5.秦观的《鹊桥仙》中表明爱情不在一朝一夕的依恋的句子是:__两情若是久长时__,__又岂在朝朝暮暮__。
六、文本深读
1.下面对《鹊桥仙》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纤云弄巧”,既写出了初秋夜空轻盈多姿的美丽,又将纤云与织女之巧联系了起来,形象地烘托了织女的美丽和聪慧。
B.“银汉迢迢暗度”中的“迢迢”二字,既是从空间上写出了牛郎和织女相距的遥远,又是从时间上说明牛郎和织女因久久不能相见而相思之情的绵长与渴见之心的迫切。
C.“金风玉露”一方面点明了牛郎和织女相会的节令、环境,另一方面又写出了景物的优美和相逢的可贵,烘托出了他们高尚纯洁的道德情操。
D.作者借牛郎织女的故事,歌颂了坚贞诚挚的爱情,表达了“欢娱苦短”之痛以及对朝夕相伴的向往。
【解析】 D项,“表达了‘欢娱苦短’之痛以及对朝夕相伴的向往”说法有误。秦观这首词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故事,歌颂坚贞诚挚的爱情。并表述了作者的爱情观: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彼此能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故选D。
2.这首词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答:__①拟人,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在牛郎织女相会佳期,彩云都来为他们“弄巧”,流星也来为他们“传恨”。为牛郎织女每年一度的相会渲染气氛。②对比,如“一相逢”与“无数”,“久长”与“朝朝暮暮”,表现了牛郎织女忠贞不渝的爱情。③比喻,如“柔情似水”,形象地写出了牛郎织女相会时温柔缠绵的情意;“佳期如梦”,极言相会时间之短。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