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4.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课件(共7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4.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课件(共73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90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6 20:06: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3张PPT)
第二单元
4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探界者”钟扬
[关键能力 单元导学]
[核心素养 目标定位]
1.语言目标:掌握语言基本知识,理清文章思路。
2.思维目标:把握文章内容,梳理人物事迹。
3.审美目标:赏析文章语言,分析人物通讯的行文表达特色。
4.文化目标:体会三个人物精神,认识人物形象在当代的意义。
[情境导引 任务驱动]
1.一生以水稻为伴,被称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袁隆
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
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
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
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
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2.他,是北京百货大楼的糖果售货员;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
范”的称号。从为国争光、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信念出发,他在
问、拿、称、包、算、收六个环节上不断摸索,练就了称糖“
一抓准”和算账“一口清”的过硬本领,接待一个顾客的时间从
三四分钟减为一分钟。为了看他的表演,热情的顾客曾经将
百货大楼的玻璃柜台挤碎。他,就是被誉为“燕京第九景”的
张秉贵。
3.他用一生的时间做了一件事,像守护生命一样守护祖国植物
基因库;他有一个矢志不渝的目标,为每个少数民族至少培
养一位植物学博士;他留给父母、妻子以及双胞胎儿子的时
间,远不及他留给学生和大山的时间长……他,就是植物学
家钟扬。
微任务1:自主合作探究,夯基础增素养
通过完成“字音、字形、词语”等题目,增加语言素养积淀。
(导学提示:学习任务内容详见《晨读素养》)
[通读——理解与梳理]
微任务2:理清作者思路
1.根据课文内容,恰当填充下面横线处的内容。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理想志向
3.根据课文内容,恰当填充下面横线处的内容。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
赌气考取少年班
不讲究生活,无怨言住毛坯房
撰写、翻译、审校科普著作
兜底多招学生
[深读——阅读与鉴赏]
微任务3:感知人物形象
4.《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
平》一文写了哪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
平哪些方面的精神品质?
【方法支架】
5.《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一文中张秉贵是全文的主体人
物,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业务水平高。②服务热情周到。③耐心细致,为他
人着想。④爱岗敬业。⑤受人尊敬和爱戴。
微任务4:赏析细节描写
6.《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一文中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来描
写张秉贵,阅读下面的句子,说说画线部分的作用。
只见张秉贵从货柜里拿起一块糖,放到孩子手里,孩子顿时
止住了哭声。……过了一会儿,轮到她买糖时,老张从称好
的糖果中拿出一块放回货柜里,又拿出几块用小纸袋装好,
塞进孩子的衣兜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拿一块糖给孩子,孩子止住了哭声;之后用小纸袋
装好几块,塞到孩子衣兜里:这些细节都表现了张秉贵的热
情周到、体贴入微。“从称好的糖果中拿出一块放回货柜里”
这一细节表现了张秉贵的认真负责。
【方法支架】
细节描写作用5角度
1.让传主形象更全面完整,更立体化。传主形象由多个侧面组
成,只表现其伟大的一面,而不展现其普通的一面,人物就
不能立体化。
2.让人物真实可信。要把人物写好,就要写其普通的一面,因
为读者是普通人,他愿意接受伟大人物身上普通的一面。这
样的人物会让读者觉得真实亲切,易于接受。
3.突出主题思想,有力地表达中心。
4.符合读者心理需要。对于知名人物诸如政治家、艺术家等,
读者已经从媒体中了解了一些他们在本行业内的成就、事
迹。对于传记作品,读者更渴望了解一些诸如生活方面的不
为人知的一面。因此,一些细节正能解决这一问题。
5.自然景物、环境(场面)的细节描写除了营造典型环境气氛之
外,还起到象征社会环境、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微任务5:分析标题内涵
7.新闻标题被称为“新闻的眼睛”,请结合文本内容,说说“心有
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这一标题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这一标题意蕴丰富,含意
深刻。表层意思是说张秉贵业务熟练,服务热情似火,市民
被他的真诚和一心一意为大家服务的行为所感动;内在含意
是歌颂在那个特定的时代里,先锋人物们火一般的责任感和
使命感,突出的是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勇于担当和付出的精
神。
微任务6:赏析行文技巧
8.《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
平》一文以科学家袁隆平的“求真”“创新”为主线,通过具体
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
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
如何组织行文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本文从宏观上采用了小标题的形式。以“求真”“创
新”为主线,选取可以突出人物个性的事例,把袁隆平对科学
的追求分成了几个方面,选材典型,多角度刻画人物,把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隆平写得既全面又具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②作者在组织
行文时,在每一个方面都选取了比较典型的材料,如在写“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时,作者写道:“突然,他那敏锐的
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
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
要喊出声来!”这一细节描写,突出了袁隆平注重实践、专
心研究的精神,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9.《“探界者”钟扬》中作者多次直接引用钟扬或者他人的言
语,试举两例并谈谈其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钟老师对‘批判性思维’念念不忘。他觉得对中小学
生开展科学教育乃至思维教育非常重要,他还想着要把大学
专业教材改成适合小朋友的音频故事,想着要为孩子们写一
本科学故事书,想着去中学给科学社的孩子们上课,还想着
开设更系统化的科学营……”旁人的述说能帮助我们从侧面了
解钟扬传播科学、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的精神。②“当一个物
种要拓展其疆域而必须迎接恶劣环境挑战的时候,总是需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些先锋者牺牲个体的优势,以换取整个群体乃至物种新的
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钟扬的述说让我们从正面了解了他
牺牲小我、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些话语感人肺腑,引人深
思,不仅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说服力,而且有助于展现人
物精神品格,凸显通讯的思想内涵。
【方法支架】
微任务7:探寻传记价值
10.《“探界者”钟扬》中的传主钟扬在科学研究、共产党员的追
求和教师的责任等方面有自己的价值观。请结合文章,谈谈
你的认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点一:钟扬是忠于人民,奉献祖国,不懈探索追求
的杰出科学家。他在事业追求上胸怀天下,理想崇高,不怕
吃苦,立志为祖国、为人类负责,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
家种子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
观点二:钟扬作为共产党员,顽强执着,脚踏实地,不计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辱,他深深地扎根艰苦环境,不畏惧困难,一生坚守他的人
生追求。
观点三:钟扬认为教师就要追求薪火相传,他倾注心血培育
学生,热情投入科普教育。他以德修身,以德立学,以德施
教,用心尽力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他是立德树人、教书育人
的优秀教师。他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
和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方法支架】
评价题答题四步骤
[联读——比较与探究]
微任务8:拓展比较阅读,联系挖掘探究
1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
平》与《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三篇
文章在结构和刻画人物方面各有哪些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文章结构:①三篇文章都运用了倒叙手法。②《喜
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探界者”钟扬》都采用了小标题形式,层次清楚,结构鲜
明。(2)刻画人物:①《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以正面描写人物为主,《心有一团
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则采用了正侧面描写相
结合的手法描写人物。②《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
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在
描写人物时,运用了细节描写;《“探界者”钟扬》则主要是
概述事迹。③《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获得者袁隆平》多处描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探界者”钟
扬》多处运用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形象;《心有一团火,温
暖众人心》既有人物语言、动作描写,也有人物心理描写。
12.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指出:“我们从古以
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
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你认为袁隆
平、张秉贵、钟扬是“中国的脊梁”吗?请说说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袁隆平、张秉贵、钟扬都是“中国的脊梁”。理
由:他们①志向高远,开拓奉献,品格高尚;②在自己的领
域里,为中国和世界人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③在自己的领
域里,具有杰出的才华、创新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
微任务9:相关主题文本阅读
1.主题佳句碎片阅读
(导学提示:学习任务内容详见《晨读素养》)
2.主题资料延伸阅读
一颗伟大的种子
袁隆平,一个名扬世界的中国人,一位农业科学上的巨匠,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我们这样赞誉袁隆平,不是因为他曾获得中国科学家的最高荣誉——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不是因为他高票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而是因为他的水稻科研成果,惠泽了中国和世界的万千百姓,以至于有农民给他真身塑像,以至于外国的农民高呼“中国人万岁”!美国一位学者这样评价袁隆平:他为中国赢得了宝贵
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际上使人口增长率下降了,他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使人们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
我们这样赞誉袁隆平,源于他的杰出贡献,更为他的科学精神所折服。在四十多年的科研活动中,他不仅为中国人解决吃饭问题培育了杂交水稻的优质品种,更感染着人们走向高尚纯净的精神世界。袁隆平从1964年开始从事杂交水稻研究,一头扎进水稻田中,保持着对科学内在、执着的热爱。当时他34岁,一口气干到今天。这期间无论是政治风云还是经济大潮,无论是默默无闻还是功成名就,他都没有停止过自己的科研活动。袁隆平有句话广为流传:“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
验田的路上。”花甲之年,他对科研的紧迫感愈发强烈。这种对科学的热爱和执着,是全世界科学大师的共同品质,也是一个普通人能够成为科学大家的根本所在。
袁隆平把科学成果当作全社会的共有财富,当刚刚发现“野败”的时候,他就毫无保留地告诉给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在我国,杂交水稻的成果基本上是无偿使用,这在很多人看来不可思议。今天,他可以轻而易举地变成亿万富翁,他的名字甚至已被估值超千亿,但他对这些名利淡漠超然。他说:人的身上,最值钱的东西,是脑袋里的知识!正如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所
言:“重要的是能做什么才能让同胞们更加健康和富有。”
袁隆平不是一个陷入书斋的科学贵族。他对农民保持着真
诚、平等的尊重,在他的身上永远散发着农民特有的淳朴,不论从外表还是内心,他都愿意自己更像一个农民。他常说:我国农民有很丰富的水稻种植经验,应该向他们学习。这正是当今中国科技界需要继承和弘扬的优秀品格。
我们这样赞誉袁隆平,还因为他是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楷模。历史进入了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
代,我们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需要世界级的科技领军人物。袁隆平无疑就是这样的人。正是他创造的杂交水稻、超级水稻的高
产神话,世界新科技革命的舞台上,才有了中国人的身影。正是他掌握了自主创新的水稻技术,才赢得了全世界为中国人的喝彩可以想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各个领域,如果不断涌现出袁隆平式的科技巨匠,中华民族将会更加扬眉吐气,繁荣富强!
袁隆平,你在自主创新的征程上树起了丰碑,你是中国人世界级的骄傲!
(摘自《科技日报》)
【深度点评】本文是一篇评论性文章,标题新颖巧妙,独具匠
心,生动地说明了袁隆平就是一颗种子,一颗伟大的种子。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高度赞扬了袁隆平的杰出贡献,特别是他的科学精神、高尚品格和自主创新的精神,读来让人对袁隆平的敬意油然而生。
在高原播撒“希望的种子”
他说,如果在野外,只要找到一粒或者几粒种子,很有可能把它栽培成功。这在植物学界就叫“希望的种子”。
他说,创新的心永远无法平静。只要心在不断飞翔,路就不断向前延伸。
他是钟扬,一名工作在青藏高原的生物学家,一名来自上海复旦大学的援藏教师。2017年9月25日,钟扬意外遭遇车祸,不幸辞世,年仅53岁。4 000多万颗植物种子和各种科学“奇谈”,成为钟扬留给世界的最珍贵礼物。
科学探索的冒险家——
“不是杰出者才做梦,而是善梦者才杰出”
飞机在起飞降落时为什么要打开遮光板?国外在给病人注射青霉素时为什么不做皮试?在钟扬的脑子里,时时刻刻都会冒出一些问题,充满各种好奇。这些问题钟扬会想方设法学懂弄通,然后再拿出来与人分享。
追问,是钟扬的一种习惯。正是在不断的追问中,他勤奋钻研,锐意进取,一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并在生物信息学、进化生物学等生命科学前沿领域长期积累,拥有独创性的成果。
2010年,上海世博会英国馆的种子殿堂令人震撼不已。很少有人知道,这其中40%的种子都是钟扬提供的。如今,钟扬和他的团队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 000多万颗种子,很多被存放在国家和上海种质库的冰库里,可以存放100年至400年不等。
钟扬常说:“不是杰出者才做梦,而是善梦者才杰出。”1979年,15岁的钟扬考入中国科技大学无线电专业的少年班。1984年从无线电专业毕业后,他进入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所工作,开始从事植物学研究,二十几岁即成为当时国内植物学领域的青年领军人物。
成绩背后,是钟扬超乎常人的坚持和勤奋。他最初从无线电
专业转向植物学研究,花了整整两年业余时间,风雨无阻,旁听了武汉大学生物系的所有课程。2000年,钟扬放弃武汉植物所副所长的岗位,来到复旦大学做了一名普通教授。
钟扬曾风趣地说,自己做科研有“新四像”精神:像狗一样灵敏的嗅觉,把握前沿;像兔子一样迅速,立即行动;像猪一样放松的心态,不怕失败;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像牛一样勤劳,坚持不懈。
从2001年起,钟扬开始前往西藏从事高原生物多样性研究,然后又积极投身西藏大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他在西藏艰苦
跋涉50多万千米,最高攀登到海拔6 000多米,克服了极端严寒高原反应等各种困难,收集高原种子,为高原种质库做准备。
从藏北高原到藏南谷地,从阿里无人区到雅鲁藏布江边,许多地方留下了钟扬忙碌的身影。不管有多危险,只要对研究有帮助,他就去。在野外考察途中,他多次看到过往车辆冲出盘旋的山路,掉下悬崖;没有水,就不洗脸;没有旅店,就裹着大衣睡在车上;大雨、冰雹从天而降,就躲在山窝子里;还有几乎所有类型的高原反应……这些钟扬几乎都经历了,但是他都顽强地克服了。
“他的团队对红景天、西藏沙棘等青藏高原特色植物资源和珍稀植物的研究,都已取得重要进展。他们不仅揭示了西藏特有植物对高原极端环境的分子适应机制,为抗旱、抗寒、抗紫外线等化合物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也为西藏特有植物的保护提供了保障。”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承功这样评价钟扬。
1938年,德国探险家在海拔6 300米左右的珠穆朗玛峰南坡采集到一棵几厘米高的鼠曲雪兔子,将其记载为世界上分布最高的高等植物。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冰川消融,植物的分布可能有新的高度。为此,钟扬和他的团队一次又一次去珠峰考察,后来终于在海拔6 100米以上的北坡采集到了宝贵样品。这些样品使钟
扬他们坚信,南坡也能找到突破现有世界纪录的最高海拔分布植物。同时,进一步的分子生物学分析,将为揭示种群来源、动态及其与全球变化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钟扬的植物情缘不仅在雪域高原,也在距离相隔4 000千米、海拔相差4 000米的上海临港。在上海浦东南汇东滩湿地附近,有一块10亩大小的地块。这里种植的是钟扬培植的红树树苗,最高的已经长出地面两米多。种植红树之前,这块地是干的,盐碱一直往外泛。种植红树后,蝌蚪、田螺都出现了,生物种类明显增多。
钟扬的愿望是,50年甚至100年以后,上海的海滩也能长满繁盛的红树,人们提起上海的时候,会毫不吝啬地称其为“美丽的海滨城市”。
“钟扬对科学的追求发自热爱,他的人生就像一颗流星,那么充分地燃烧,最后划过天际。”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工会主席杨亚军说。
生命高度的丈量者——“一个基因能够
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
2015年,钟扬突发脑出血,幸好被及时发现送医救治,康复效果很好。他的学生朱彬回忆说,当时医生告诫钟老师两件事:一是要彻底戒掉他生活中几乎唯一的嗜好——喝酒。二是三年内不能再去西藏。钟老师非常严格地遵守了戒酒令。然而,他完全没能“戒”掉西藏。出院后仅仅几个月,钟老师又踏上去西藏教学的路。
为什么对西藏情有独钟?还得从钟扬来到复旦大学说起。
2000年,钟扬到复旦大学后,与几位老师一起承担起了重建生态学科的任务。他逐渐意识到,随着人类活动和环境的变化,很多物种在消失,保存种质资源已经成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的工作。经过大量细致的文献调研和实地野外考察,他发现西藏独有的植物资源未受足够重视,物种数量被严重低估。全世界最大的种质资源库中,也缺少西藏地区植物的影子。
于是,钟扬把目光投向青藏高原。为国家打造生态屏障,建立青藏高原特有植物的“基因库”,钟扬此后16年与西藏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
生。”钟扬用自己的生命丈量生命的高度。从只身踏上地球“第三极”,盘点青藏高原的生物资源,探寻生物进化的轨迹,到2010年成为中组部选派的第六批援藏干部,钟扬将生命的高度与高原连接起来。3年后,他又申请留任第七批援藏干部。
2016年,由于西藏大学相关学科建设处在紧要关头,大病初愈的钟扬选择再次申请留任。钟妈妈在写给儿子的信中这样劝
他:“扬子,你生病快一年了,我和你爸的意见是,今后西藏那边就不要去了。你要下定决心不能再去了。”老人在后面那句话上,画了重重的波浪线。
可是,钟扬毅然再次申请留任。最终凭着体检合格报告和个人反复争取,钟扬入选了第八批援藏干部。复旦大学研究生院综合办公室副主任包晓明说:“钟扬教授在科学考察的过程中多次面对死亡的挑战,在海南经历了煤气中毒,在西藏经历过多次山上落石,所幸没有被砸中,还突发脑出血,所以他对生死看得很淡。”
培养了一批藏族科研人才,为西藏大学申请到第一个生态学博士点、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带出了西藏自治区第一个生物学教育部创新团队,钟扬一腔热血,希望打造一种高端人才培养的援藏新模式。
在一份西藏大学理学院2011年至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统计中,钟扬申请到280万元的项目,从2012年1月份至2015年12月
份,他和团队开展了对青藏高原极端环境下的植物基因组变异及适应性进化机制研究。这个为期4年的项目是理学院迄今为止基金金额最大的一个。
如今,西藏大学与10多年前相比,已是天壤之别。钟扬工作过的理学院不仅成为西藏大学办学时间最长的学院之一,也是为西藏培养人才最多的学院之一。
“以前学校的老师还是上课为主,一直是师范化教学模式,
对搞学术、写论文没有概念。钟老师来了后,经常讲课培训,帮助教师们提升科研论文写作水平,现在我们教师发表论文都很有信心。”西藏大学理学院原院长白玛多吉说。
钟扬在西藏不只是做研究、抓教育。包晓明说:“钟扬教授生前和我讲过,他要在墨脱种咖啡,并且说,大概用3年到5年时间就能请我们喝上来自青藏高原的咖啡。”
【深度点评】从“两弹元勋”到以钟扬为代表的当代科研工作者,一代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各自领域为国家强盛、民族振兴拼搏奉献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正因为有众多埋头苦干的“种子”,中国脊梁才得以挺立,中国精神才得以弘扬,中国创新精彩纷呈、充满活力的生动局面才得以形成。
微思考
作为科学家,袁隆平、钟扬身上体现了哪些科学精神?请结合课文和这两篇文章,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创新精神;②永不止步的探索精神;③不畏艰辛的实干
精神。(意思相近即可)
【拓展阅读】
劳动最光荣——国产专家一号 于敏
于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为氢弹突破做出卓越贡献。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全国劳动模范”“改革先锋”等称号。
于敏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科学家 钱三强)
原子核理论是于敏自己在国内搞的,他是开创性的,是出类
拔萃的人,是国际一流的科学家。(科学家 彭桓武)
于敏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是“中国的氢弹之父”。(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 玻尔)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于敏“共和国勋章”。
一个曾经绝密28年的名字
他二十八载隐姓埋名,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为氢弹突破做出卓越贡献。
他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崇高荣誉,盛名之下保持一颗初心:“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强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以欣
慰了。”
他是于敏,“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夜以继日,终获突破
“国产专家一号”——人们这样亲切地称呼于敏。
没有留过洋,无碍他成为世界一流的理论物理学家;在原子核理论研究的巅峰时期,他毅然服从国家需要,开始从事氢弹理论的探索研究工作。
那是20世纪60年代。一切从头开始,装备实在简陋,除了一些桌椅外,只有几把算尺和一块黑板。一台每秒万次的计算机,需要解决各方涌来的问题,仅有5%的时长可以留给氢弹设计。
科研大楼里一宿一宿灯火通明,人们为了琢磨一个问题,常
常通宵达旦。于敏的报告,与彭桓武、邓稼先等人的报告相互穿插,听讲的人常常把屋子挤得水泄不通。
“百日会战”令人难忘。100多个日日夜夜,于敏先是埋头于堆积如山的计算机纸带,然后做密集的报告,率领大家发现了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路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
1967年6月17日,罗布泊沙漠深处,蘑菇云腾空而起,一声巨响震惊世界。新华社对外庄严宣告:中国第一颗氢弹在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多,苏联用了4年,中国仅用了2年8个月。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核武器分册》记载:于敏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起了关键作用。
青春无悔,铸就丰碑
有人尊称他为“氢弹之父”,于敏婉拒。他说,这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
1926年,于敏生于一个小职员家庭,从小读书爱问为什么。进入北京大学理学院后,他的成绩名列榜首。导师张宗遂说:没见过物理像于敏这么好的。
新中国成立两年后,于敏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开始了科研生涯。他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正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时,1961
年,钱三强找他谈话,交给他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
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转行。从那时起,他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连妻子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于敏率领团队又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突破关键技术,使中国核武器技术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他与邓稼先、胡仁宇、胡思得等科学家多次商议起草报告,分析我国相关实验的发展状况以及与国外的差距,提出争取时机加快步伐的战略建议。
在核试验这条道路上,美国进行了1 000余次,而我国只进行了45次,不及美国的1/25。
原子弹、氢弹、中子弹、核武器小型化……这是于敏和他的同事们用热血铸就的一座座振奋民族精神的历史丰碑!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名字解密后,于敏收获了应得的荣誉。
20多年前,在国庆50周年群众游行的观礼台上,刚刚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于敏,看着空前壮大的科技方队通过广场感慨万分:“这是历史赋予我们每个科学家义不容辞的使命。”
2015年1月9日,于敏荣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坐在轮椅上,华发稀疏,谦逊与纯粹溢于言表。
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改革先锋……极高的荣誉纷至沓来,于敏一如既往地低调。于家客厅高悬一幅
字:“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永远不会干涸。
2019年1月16日,于敏溘然长逝,享年93岁。
愿将一生献宏谋!——他兑现了对祖国的诺言,以精诚书写了中国现代史上一段荡气回肠的传奇。
【点睛】“不为物欲所惑,不为权势所屈,不为利害所移,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终成一番大业。”
有一种安全最可靠,就是让敌人知难而退。因为他,如今的中国才能和美俄英法比肩,成了世界上拥有氢弹的五个国家之
一。因为他,中国拥有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氢弹技术,并且是在全球唯一能保持氢弹的战备状态!
[相关“整本书阅读”书目]
(一)整本荐读
1.瞿建波 主编《稻可道》《非常稻》《稻生一》
(中南大学出版社)
2.《张秉贵——燃烧生命的一团火》(中国工人出版社)
3.任仲文《新时代知识分子典型钟扬》(人民日报出版社)
(二)好文荐读
1.陈启文报告文学《袁隆平的世界》
2.颜维琦《种子的力量——读懂钟扬》
微任务10:自选情境任务, 实践迁移运用
【对接高考写作】
13.请从以下八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参照示例,以三篇课文
为材料写一则素材运用。
示例:真正的科学家,不光要有过硬的科研水平,执着于学
术的精神,更要有济世为民、奉献国家的情怀。正如袁隆
平,他一生扎根农村,将毕生精力奉献给杂交水稻的研究,
心心念念的是如何增产增收,如何让更多的百姓摆脱贫困,
远离饥饿。从最初的杂交水稻,到如今的海水稻,再到袁隆
平梦中如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的稻谷、高粱一样高的水稻,
在他的努力下,梦想一点点照进现实,同时他的行为也体现
出中国科学家诗意而崇高的情怀。
答:______

【情境任务清单】
14.请自由选择以下一项情境任务,按照要求完成任务,并展示
实践成果。
(1)细节描写是人物通讯中常用的手法,本文中的细节描写生
动形象地为我们展现了“泥腿子”科学家袁隆平的形象。体会
文中细节描写的方法,运用细节描写,写一段描写人物的文
字。200字左右。
(2)引用最具表现力的人物语言,是展现新闻人物形象最直接
的方法。张秉贵的许多话语感人肺腑,引人深思。“孩子兜
里的糖,留他路上吃”显示出他的细心,“你要谢就谢大家”
显示出他的谦虚,“不能打孩子”显示他的爱心……
请围绕你日常生活中餐桌上的情境,聚焦人物,充分运用语
言描写,写一段文字。不少于200字。
【分享展示】,
选择任务:______,
实践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提示:首先,要把握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其
次,要选取最能体现人物形象特征的方面来写,不要求面面
俱到,但要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形象特点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