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一个粗瓷大碗》教案+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27《一个粗瓷大碗》教案+反思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7 08:56: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7 一个粗瓷大碗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陈、曼”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还”。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2.默读课文,能说说这个“粗瓷大碗”有什么感人的故事。
3.查查资料,了解有关赵一曼的事迹。
教学重点
有条理地复述课文,能说说这个“粗瓷大碗”有什么感人的故事,体会赵一曼以身作则、关爱战友的高尚情操。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
2.搜集与课文有关的图片。
学生准备:1.预习生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朗读课文。
2.查查资料,了解有关赵一曼的事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图片导入,简介人物
1.导入:(课件出示粗瓷大碗的图片)同学们,看这图片里有一个粗瓷大碗,你知道这个大碗的来历吗?这只粗瓷大碗是抗日女英雄赵一曼曾经用过的,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现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
2.揭题:用课件呈现赵一曼的人物画像,教师动情诉说:“同学们,这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子,用一个普通的粗瓷大碗,诉说了一段不同寻常的故事,谱写了一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她就是赵一曼。”那么,赵一曼与这个粗瓷大碗,究竟承载着怎样一段不同寻常的故事呢?(板书课题,学生举起手指随着写。)
3.简介赵一曼。
课件展示
赵一曼(1905—1936),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四川宜宾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1927年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次年回国。九一八事变后,到东北进行抗日斗争。1935年11月与日伪军作战时受伤被俘,在狱中坚贞不屈。1936年8月2日在珠河被杀害。
操作指导:粗瓷大碗现在已经很少见到了,距离学生现在的生活较远,因此,教师通过图片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同学们对赵一曼烈士的信息也知之甚少,利用课件出示她的相关信息。文字较多,教师朗读即可。
板块二 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活动1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默读课文,圈画会认字。
2.同桌之间互读会认字,相互正音。
活动2 汇报展示,一字多识
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课件展示
陈列 赵一曼 抗联 缸子 还回 高粱 一顿饭 侦察
1.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2.提醒学生借助语境读准多音字:“还”,在文中读huán;在“还有”一词中读hái。
3.引导学生利用形近字记忆生字:如“陈”和“阵”,“曼”和“慢”,“缸”和“缺”,“粱”和“梁”,“顿”和“吨”区别记忆。
操作指导:识字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交流识字的方法,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学习新的生字。
板块三 理清思路,简要讲述
活动1 分段朗读,感知内容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交流:一个粗瓷大碗为什么能被放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板书:起因——粗瓷大碗的渊源)
活动2 确定故事情节,完成表格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着这个粗瓷大碗主要讲了几件事?圈画课文里的相关内容。
2.小组合作,探讨课文围绕粗瓷大碗主要讲的三件事,选用简洁的词句填写下面的表格。(课件展示)
课题 一个粗瓷大碗 时间建议 5~6分钟
活动内容 课文围绕着这个粗瓷大碗主要讲了______件事。
事件 反映出的品质
(1)提示学生根据圈画内容提取信息,要概括成一句话,不要照搬原文,填表要简洁。
(2)汇报填表内容,教师相机点拨,完成上表。(课件演示对应填表内容)
小通讯员给赵一曼送碗被责令送还——坚守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赵一曼把满满一碗高粱米饭换成半碗野菜粥——以身作则,不搞特殊化;
赵一曼的碗又“丢”了,小通讯员急得直叫,赵一曼却笑着说……碗呢——体贴照顾同志胜过爱惜自己。
(3)在同学汇报每个故事时,相机完成板书:经过——小通讯员给赵一曼送碗被责令送还——重视纪律;赵一曼把满满一碗高粱米饭换成半碗野菜粥——以身作则;赵一曼的碗又“丢”了——关爱战友。
课件展示
这篇课文以一个粗瓷大碗为线索,记叙了赵一曼同志用碗的前后经过,通过“送碗”与“还碗”; “盛饭”与“倒饭”;“急叫”与“笑着说”的感人故事赞美了她坚守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以身作则、不搞特殊化,关心同志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品质。
3.引导学生借助表格,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4.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一个粗瓷大碗的感人故事。
操作指导:理解课文是讲述故事的前提和基础,教学时,教师要由扶到放,引导学生从自我探究到合作探究。关注课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理清顺序,抓住要点,要借助表格简要讲述,整体感知故事内容。
板块四 情感升华,激励奋进
活动1 理解“侦察”,体会深意
1.说一说:赵一曼的粗瓷大碗到底去哪里了?
2.交流:“侦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对一个粗瓷大碗进行“侦察”?
课件展示
“侦察”指为了弄清敌情、地形及其他有关作战的情况而进行的活动。
“侦察”原是军事专业用语,文中加上引号,表示具有特殊含义。说明小通讯员还在对粗瓷大碗的去向时时留意。
活动2 弄清结尾,拓展感悟
1.这个粗瓷大碗并没有真的“丢”了,它的归宿是哪里?(板书:结果——交代了粗瓷大碗的归宿)
2.拓展诗句。
(1)过渡:赵一曼烈士是伟大的,她的事迹传遍了神州大地,我们读一读赵一曼写的诗,感受她的雄心壮志。
课件展示
滨江抒怀
赵一曼
誓志为国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
男儿岂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
一世忠贞兴故国,满腔热血沃中华。
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齐读。
3.升华情感:同学们,赵一曼是抗日民族英雄,是一位女烈士,更是一位令人崇敬和爱戴的团政委。在艰苦的抗日战争时期,在东北非常恶劣的环境中,她身先士卒处处以身作则,领导人民顽强地同日寇作艰苦卓绝的斗争。最后,她为民族解放事业献出最宝贵的生命,表现了中华女儿的英雄气概和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她与一个粗瓷大碗的故事,时刻警醒我们珍惜当下和平,时刻激励我们努力读书,振兴中华。
操作指导:引导学生理解“侦察”一词时,要着重体会小通讯员对赵一曼的情感,重点解析,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使他们仿佛亲身经历“侦察”的过程,深深体会到赵一曼的高尚情操。赵一曼的诗文放在最后,不必让学生分析理解诗句内容,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知人物形象,体会老一辈革命家勇于牺牲的品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看书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要完成这个任务,就一定要扎扎实实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上下功夫。为此,教师既要教知识,又要教方法;学生一旦掌握了方法和规律,就能迅速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就能有效地提高能力,因此教给阅读的方法,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
抓住字词练习,教给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方法。三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识字的方法,基本上具有识字的能力,因而在课堂上让他们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利用已经学过的形近字记住新的字形,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词义。
抓住课题分析,教给学生审题的方法。文题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眼,就可以把握文章的大意。这篇课文题目的特点是交代了文章的线索,揭示了故事的梗概。全文紧紧围绕“粗瓷大碗”这一线索,通过三个故事交代了赵一曼的英雄事迹。
讲述故事是学生思维、表达、逻辑、概括和创造等能力的综合体现。针对本课而言,一定要让学生读通读熟。任何文章只有读通文句,读出来龙去脉,读懂内容,才能谈理解,谈讲述。排除字词障碍,读通文本,需要教师通过有目的地朗读、默读、找读等指导学生先读顺。其次,引导学生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顺序,厘清脉络,读通故事(能用一两句话说出起因、经过、结果)。最后,串联“脉络”,简单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