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单元检测(word版 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单元检测(word版 有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17 14:41: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五四运动期间,湖南的毛泽东、何叔衡通过新民学会积极开展活动,北京的刘仁静是直接参与五四大游行的学生先锋,山东的王尽美、邓恩铭成为学生运动的重要领袖。这说明五四运动(  )
A.使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共识 B.确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C.为中共的成立奠定干部基础 D.加速国内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2.五四新文化时期,学者杜亚泉主编的《东方杂志》、梁启超主办的《国民公报》等在传播西方启蒙知识上比《新青年》更全面且更注重学理,但对青年的影响却远不如宣传简明“主义”的《新青年》。这表明当时中国(  )
A.改良主张缺乏群众基础 B.马克思主义成为各界共识
C.民主革命任务发生改变 D.救亡图存更符合时代需求
3.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天津总商会于6月9日发出布告称:“对于外交失败,惩办国贼,惟有以罢市为最后要求。本会鉴于人心趋向,局势危迫,无可挽回,当即决定自明日起罢市。”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商人是五四运动的领导者
B.五四运动的中心已从北京转移到天津
C.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D.“罢市”是商人爱国行动的一种方式
4.如图是近代中国某一城市的若干历史记忆,该城市是(  )
A.上海 B.北京 C.天津 D.广州
5.1920年5月1日,李大钊在《“五一”May Day运动史》一文中指出:“中国人的‘五一’运动,仍然不是劳阶级的运动只是三五文人的运动;不是街市上的群众运动,只是纸面上的笔墨运动。”李大钊意在(  )
A.回顾“五一”纪念日的起源与发展过程
B.阐明创建工人阶级政党的重要意义
C.强调马克恩主义应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D.号召青年知识分子追求真理与进步
6.1919年5月,由于巴黎和会的召开,中国掀起了以“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为口号的五四运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猛醒,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说明五四运动(  )
A.加剧了中西文明的冲突 B.重新反思西方文明的优劣
C.受到一战与十月革命影响 D.以民族文化来反对外来文化
7.1919年夏开始,上海知识分子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例如李汉俊借用墨子的“兼爱”思想来解释社会主义的理想,胡汉民主张井田制是中国早期的土地公有制形态。这表明当时(  )
A.中国共产党成立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B.马克思主义成为广泛传播的主流思想
C.用马克思主义的理念来理解中国传统
D.马克思主义传播受到旧思想框架束缚
8.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胜利的宝贵经验。毛泽东第一次以比较完备的形式提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是在(  )
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新民主主义论》
C.《<共产党人>发刊词》
D.《论十大关系》
9.“这是一个阴天,下起了蒙蒙细雨,游人渐渐离去,秀丽的南湖显得格外清静优雅。11时许,一大会议在缓缓划行的画舫上开始了。会议讨论并通过约700字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这一会议(  )
A.是近代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B.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形成
C.召开于1922年夏天的浙江省 D.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
10.下表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阶段(1918~1927年)著作文本统计简表(单位:种)据表可知,在此期间(  )
类型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早期主要经典中译文著作 海外马克思列宁主义早期主要中文诠释本 国内马克思列宁主义早期诠释本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主要文本
数量 15 87 42 17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宣告终结 B.仁人志士积极探索救国出路
C.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日渐高涨 D.马克思主义完成中国化历程
1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知识界出现了反思西方文明的思潮。代表性的言论如下:
陈独秀 “政治之不平等,一变而为社会之不平等;君主贵族之压制,一变而为资本家之压制”
李大钊 “此次战争,使欧洲文明之权威大生疑念”、“欧人自己亦对其文明之真价不得不加以反省”
胡适 “在今日强权世界,此等妄言(注:指否定中国对青岛胶州湾主权),都成确认,世衰之为日久”
梁启超 “现在所谓光华烂漫的文明,究竟将作何结果,越想越令人不寒而票”
这一思潮(  )
A.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B.使中国知识分子理性认识传统文化
C.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方向
D.反映了知识分子对苏俄革命的认同
12.从魏源提倡“师夷制夷”,到清政府兴办“洋务”,不过20年左右;从洋务思想到早期改良思想,也不过20年左右;从早期改良思想到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不过十年多的时间;从维新变法失败到民主革命的高涨,不到十年;从辛亥革命失败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不到十年。这说明(  )
A.社会急剧变化加速思想更新 B.中国近代民主思想日渐成熟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D.政治革新助推西学东渐开始
13.下列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文献摘录或观点,按出现的先后排列准确的是(  )
①“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②“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一资本主义国家内取得胜利”
③“边界红旗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
④“要求立刻把各个分散的运动联合起来……鉴于上述理由,创立了国际工人协会”
A.①④②③ B.①④③② C.②③①④ D.④①②③
14.民主革命时期,为了加强与广大民众的情感互动,中国共产党积极主动地在宣传中使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简明易懂的标语口号。此举意在(  )
A.吸引知识分子,扩大党的影响 B.宣传马列主义,引领社会进步
C.团结工农群众,巩固统一战线 D.动员革命力量,孤立瓦解敌人
15.近代著名报纸《大公报》在《毛泽东先生来了》一文中写到:“昨日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这一报道反映了(  )
A.国共合作、和平建国成为中外共同的期盼
B.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人真诚地谋求和平
C.抗战胜利极大地提高了共产党的社会地位
D.大众传媒是影响当时政局的关键力量
16.1924年~1927年间,国民大革命轰轰烈烈的爆发。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有可能遇到的事情是(  )
A. 参加五四运动,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
B.在报纸上看到关于北伐战争的新闻
C.从新闻媒体中得知红军和毛泽东到达陕北
D.从东北来的客人带来消息:沈阳的日军进攻中国东北军
17.从中心城市暴动到向农村进军,是中国革命具有转折意义的新变化。这个变化始于(  )
A.中共二大上海召开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
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D.红军三大主力长征胜利
18.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但是,一辆汽车、-架飞机、一辆坦克.-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了扭转这种工业局面,20世纪50年代我国(  )
A.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B.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C.开展土地革命,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
D.改革国有企业,建立市场经济
19.1928年11月1日,第一届“工商部中华国货展览会”在上海隆重开幕,这是中国近代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国性国货汇总。《国货展览会歌》中唱到:“兴起,兴起,中华民族快兴起!中华物产本富有,国货不比洋货低。······人人立志用国货,洋货怎能攘权利。努力,努力,愿国货兴起!”这次展览会的召开(  )
A. 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 B.提高了国人的经济救国观念
C.奠定了民主革命胜利的基础 D.使民族工业进入短暂的春天
20.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曲折,不断向前,最终取得胜利。下列能够反映这一趋势的是(  )
A. B.
C. D.
21.古代中国人主要采取拜神、逃离等方式来避瘟疫,直到1934年,政府开展的“新生活运动”才让“清洁、卫生、人畜分离、粪便入厕”等观念深入到乡村。这说明(  )
A.古人缺乏科学的防疫观念 B.政府是防治疫情的主要力量
C.卫生措施能有效防治瘟疫 D.防疫离不开科学观念的普及
22.1925年10月,北京、武汉等地200多个团体召开了国民关税自主运动大会,会后举行了游行示威。12月,在各界舆论压力下,北京政府与英美等国在关税特别会议上态度突然变得强硬,迫使对方做出让步,基本接受了中国提出的草案。这一结果主要得益于(  )
A. 北京政府外交策略得当 B.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C.北伐战争取得初步胜利 D.国人民族意识觉醒
23.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可以达到五成,出现了“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24.据《黄埔军校史料》记载,黄埔军校创办之初,开设的政治课程有:帝国主义的解剖、中国民族革命问题、社会发展史、帝国主义侵略史、中国近代民族革命史、各国政党史略、各国革命史略、三民主义等共八门。这些政治课程的设置表明黄埔军校(  )
A.以民主革命理论和革命知识为政治教育内容
B.突出对学员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教育
C.确保军校建设的法制化、正规化与革命化
D.以近代化的军事理论培养革命化的军事干部
25.1930年初,中共中央制定了以夺取武汉为目标的一系列起义计划,宣布“会师武汉,饮马长江”,“争取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从战略上讲,当时这一决策(  )
A.使革命力量遭受重大损失 B.践行了井冈山革命道路
C.表明右倾思想影响了决策 D.导致红军被迫开始长征
二、非选择题(共4大题,共50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材料二:但是,正像黑暗过了是光明一样,中国历史发展在谷底时期出现了向上的转机。……从这时候起(注:指1920年前后),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势,中国人民民族觉醒和阶级觉醒的步伐明显加快了。在这以前,中国社会也有不自觉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也有效革派的主张和呐喊,但相对于社会的主要发展趋势而言,不占优势;在这以后,帝国主义的侵略还有加重的趋势(如日本侵华),但人民的觉醒,革命力量的奋斗,已经可以扭转“沉沦”,中国社会的积极向上一面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了。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英“沉沦”与“上升”诸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前期“沉沦”的过程。“过渡期”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上升”做了怎样的准备?
(2)根据材料二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的史实,说明觉醒后的中国人民在扭转“沉沦”方面取得的伟大成果。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要义,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刚健有为、天人协调的精神,这是民族精神的内核,是教人们在面对苦难时要保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其次,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中,人是中心,强调的是先做人后做事,这种思想在当前素质教育之中也是有所体现的。最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强调的是牺牲与奉献,家是人们避风的港湾,父母之爱与民族之爱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受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使得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十分强大,也正是这种文化才会使得中国人心中始终怀有落叶归根、血浓于水、尊老爱幼、厚德载物的认知。
——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五四运动是影响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发展的重要事件。作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五四运动通过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守转化的价值根基,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为转化确定前进方向,以民主科学冲破封建主义思想桎梏赋予转化时代特征,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转化提供领导力量,开辟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转化提供现实支撑,充分体现了五四时期传统文化转化的创造性。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思考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应紧紧围绕革命性这个核心问题来深化。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并分析其背景。
28.(12分)[组织领导与反帝爱国运动]
材料一
下表是20世纪早期中国三次大规模反帝爱国运动的相关情况:
  1915年反“二十一条” 1919年五四运动 1925年五州运动
组织领导 自发性,没有政党参与,组织化程度低 自发性,没有政党参与,具有一定的组织性 中共组织领导,国民党协助,组织化程度高
参与群体 城市士绅、商人为主 青年学生为主,商人、工人声援参与 学生、商人、工人共同参与,难分主次
基本形式 集会通电、抵制日货、救国储金 集会通电、示威游行、抵制日货、罢课、罢市、罢工 集会通电、示威游行、抵制外货、罢课、罢市、罢工
中心口号 “救国”“勿忘国耻”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
运动规模 波及全国30多个省会城市和商埠 波及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 波及全国约600个城镇
——摘自王奇生《1915-1925年中国民族主义运动之演进》
材料二
我以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它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以中国现在的情形看来,须先组织他,然后工团、合作社,才能发生有力的组织。革命运动、劳动运动,才有神经中枢。
——蔡和森致毛泽东的信(1920年8月13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三次反帝爱国运动在组织领导方面的变化,并简述组织领导与反帝爱国运动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三次反帝爱国运动规模不断扩大的原因。
2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法用战争打破清王朝对《南京条约》“一劳永逸”的愿望,并且《天津条约》明确规定条约“以十年为限”,可以“酌量更改”。随着眼界的打开,清朝君臣对修约逐渐有了新认识。《马关条约》签订后,一些开明的官员纷纷上奏呼吁修约。1898年,总理衙门更是向英国提出“希望修改税则和条约中的通商各款”,虽未成功但迫使英国正面回应了中国的修约诉求。
-——摘编自李育民《晚清时期条约关系观念的演变》等
材料二:表2 中华民国时期废除不平等条约大事记
时间 事件
1924年下半年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明确提出取消所有不平等条约的宣言,全国各地掀起了一场群众性的反帝废约运动
1928年7-11月 南京国民政府发起一场同列强“改订新约”的运动,并先后签订《整理中美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中比发好通商条约》等
20世纪40年代 中国社会掀起一股要求立即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热潮,国民政|府与英美分别签订了《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提出修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进程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从晚清到中华民国修废条约历史进程的主要因素。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北京的刘仁静是直接参与五四大游行的学生先锋,山东的王尽美、邓恩铭成为学生运动的重要领袖”可知,参加五四运动的青年很多都成为了之后中国共产党的领军人物,这说明五四运动为中共的成立奠定干部基础,C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共识,A项错误;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确立是在延安时期,B项错误;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在国民大革命时期,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考查五四运动,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北京的刘仁静是直接参与五四大游行的学生先锋,山东的王尽美、邓恩铭成为学生运动的重要领袖”,结合五四运动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在传播西方启蒙知识上比《新青年》更全面且更注重学理,但对青年的影响却远不如宣传简明“主义”的《新青年》”,可知《新青年》因为宣传救亡图存的救国理论而比更加注重学理的《东方杂志》、《国民公报》更受欢迎,这说明救亡图存更加符合时代的需求,D项正确;
材料中并未对《东方杂志》和《国民公报》的政治立场进行说明,无法体现社会改良的政治立场,排除A项;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影响力逐渐增大,但是还未达到成为社会共识的程度,排除B项;
民主革命的任务始终是反帝反封建,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考查五四运动,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开始,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和思想基础。
3.【答案】D
【解析】天津商会罢市的原因是“外交失败,惩办国贼,惟有以罢市为最后要求”,体现了“罢市”是商人爱国行动的一种方式,D项正确;
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者是胡适、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排除A项;
通过材料信息无法判断五四运动中心转移,排除B项;
材料未提及工人阶级,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五四运动,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五四运动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4.【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在上海创办的民用企业,《青年杂志》创办地点在上海,中共一大也是在上海首先召开,A项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天津、广州与题干所列图片对应的事件地点不符,BC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中共的诞生,解答本题需根据图片中的关键信息“上海轮船招商总局”、“《青年杂志》”、“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及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中共诞生的有关史实进行分析。
5.【答案】C
【解析】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根据材料1920年5月1日,李大钊指出:“中国人的‘五一’运动,仍然不是劳工阶级的运动,只是三五文人的运动不是街市上的群众运动,只是纸面上的笔运动”可知李大钊这一时期已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1920年5月),他意在主张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C项正确;
以李大钊的(“五一”MayDay运动史作为发刊词,介绍了“国际劳动节”的由来以及欧美工人争取8小时工作制的胜利斗争,是材料表述的现象,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A项;
材料中并未涉及工人阶级政党建立及号召青年知识分子追求真理与进步的情况,排除B、D两项。
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侧重于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逐渐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一战后,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是五四运动爆发导火线,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历史舞台,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猛醒,开始以俄为师,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C项正确;
五四文明是反帝爱国运动,体现不了中西文明的冲突,排除A项;
一战让国人开始反思西方文明,但材料体现不了重新反思西方文明的优劣,排除B项;
马克思主义也是外来文化,材料得不出以民族文化来反对外来文化,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侧重于考查五四运动的背景,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由于巴黎和会的召开”“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说明五四运动受到一战与十月革命影响 。
7.【答案】D
【解析】“例如李汉俊借用墨子的‘兼爱’思想来解释社会主义的理想,胡汉民主张井田制是中国早期的土地公有制形态”可见这种宣传依然是旧的思想体系,希望从中国古代的思想体系中找出依据,故选D项;
“1919年夏开始”此时中共尚未成立,排除A项;
“例如李汉俊借用墨子的‘兼爱’思想来解释社会主义的理想,胡汉民主张井田制是中国早期的土地公有制形态”这种个例无法说明其思想的主流性,排除B项;
“例如李汉俊借用墨子的‘兼爱’思想来解释社会主义的理想,胡汉民主张井田制是中国早期的土地公有制形态”这种情况属于用中国传统来解释马克思主义,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侧重于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借助“兼爱”井田制等解释马克思主义,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受到旧思想框架的束缚。
8.【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39年,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第一次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这个根本思想原则,该文被毛泽东豪迈地称为“伟大的工程”,C项正确;
毛泽东第一次以比较完备的形式提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是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上而非《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新民主主义论》、《论十大关系》,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侧重于考查毛泽东思想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939年,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第一次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这个根本思想原则,被毛泽东豪迈地称为“伟大的工程”。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南湖”“《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可知,这一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成立是近代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因此A项正确。
B项是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成果,排除。
中共一大召开于1921年的上海,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C项错误。
D项是中共二大的成果,排除。
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十月革命后,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将马列主义作为救国救民新途径,推动了各种类型马克思主义著作文本的编译、发表和传播,故选B项;
辛亥革命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力量继续开展革命斗争,故排除A项;
五四运动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并非社会主义革命,故排除C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长期过程,“早期传播阶段”也是中国化起始阶段,并未“完成”,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侧重于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十月革命后,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将马列主义作为救国救民新途径,通过编译书报等多种形式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11.【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开始后,中国知识分子致力于宣扬西方的民主与科学,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进行了反思,认识到西方文明有其缺陷和弊端,这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A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对西方文明的反思,没有体现对传统文化认识的转变,排除B项;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制定的目标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指名了方向。排除C项;
材料没有体现知识分子对苏俄革命的态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考查了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关键是根据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知识界出现了反思西方文明的思潮”结合新文化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知识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调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2.【答案】A
【解析】据材料“从抵抗派的‘师夷制夷’到洋务派的‘洋务’,不过20年;从洋务思想到早期改良思想,也不过20年左右;从早期改良思想到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不过十年多的时间;从维新变法失败到民主革命的高涨,不到十年;从辛亥革命失败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不到十年”可知,从“师夷制夷”到洋务思想到早期改良到维新思想到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这些思想的变化革新所用周期越来越短,根据所学可知,伴随着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危机不断加深,社会急剧变化,由此中国人救亡思想也不断更新,故选A项;
材料中介绍了近代民主思想的更新速度,没有说明近代民主思想发展的程度如何,是否成熟,排除B项;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排除C项;
根据所学可知,明朝开始了西学东渐,鸦片战争后西学进一步传入,伴随着对西方了解的深入,中国人救亡图存的道路逐渐变化,维新变法开始了政治革新,D项逻辑错误,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思想解放的进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伴随着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危机不断加深,先进知识分子为了救亡图存,不断更新思想,走向了苏俄式的革命道路。
13.【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出自《共产党宣言》,时间是1848年;1915年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一资本主义国家内取得胜利”;1928年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提出“边界红旗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1864年马克思提出“要求立刻把各个分散的运动联合起来……鉴于上述理由,创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因此先后顺序是①④②③,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考查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史实,解答本题需要对选项中言论或思想的时间的识记,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14.【答案】D
【解析】根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等口号的宣传,可以得出中共是想通过口号标语的宣传,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参加革命,从思想认识上孤立瓦解敌人,D项正确;
材料针对的并不都是知识分子,排除A项;
简明易懂的标语口号并没有涉及到宣传马克思主义,排除B项;
材料并不是针对统一战线,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考查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国共十年内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
1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足以证明国共合作、和平建国已经成为中外共同的期盼,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BCD均和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考查国民大革命,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国共合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封建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势力,但由于国民党右派的叛变,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1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24年~1927年间,国民大革命轰轰烈烈的爆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了国民大革命,1926年开始北伐,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故B选项符合题意;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红军和毛泽东到达陕北是在长征结束后,是在20世纪30年代,故C选项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沈阳的日军进攻中国东北军发生于20世纪30年代,故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考查国民大革命,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国共合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封建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势力,但由于国民党右派的叛变,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17.【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故B项正确;
中共“二大”上海召开制定民主革命纲领,与题意不符,排除A;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中央苏区成立,以中国工农红军作为国家的武装力量,与题意不符,排除C;
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长征结束,与题意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考查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国共十年内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
18.【答案】A
【解析】A、题意提到中国在农业、轻工业发展还可以,但在重工业发展不行,为了扭转这种工业局面,20世纪50年代中国采取了什么措施,结合所学可知,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重工业薄弱,因此国家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故A项正确;
B、没收官僚资本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国民经济的恢复而采取的措施,不是为了扭转工业局面,故B项错误;
C、开展土地革命是在国共两党对峙十年时期,即1927-1937年,与题目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D、改革国有企业,建立市场经济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采取的措施,与题目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考查学生信息解读能力和调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华国货展宽会以爱国为口号,推动了民族产品的销售,增强了国人的爱国情结和经济救国观念,B项正确;
展览会与反帝运动高南和民主革命的胜利没有必然联系,AC两项错误;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进人了“短暂的春天”,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考查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的发展及其原因,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的发展及其原因,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0.【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B项是正确的。中共建立的时间是1921年建立的。1927年-1937年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37年-1945年是抗日战争时期。B项的曲线符合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发展态势,故选B项,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功绩,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土地改革、解放战争的胜利,成立了新中国,使得中华民族取得独立并逐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1.【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古人主要采取中医、拜神、逃离等方式来避瘟疫”可知古人缺乏科学的防疫观念,材料“直到1934年,政府开展的‘新生活运动’才让‘清洁、卫生、人畜分离、粪便入厕’等观念深入到乡村”说明到20世纪30年代,在政府的推动下,科学的卫生防疫观念才逐渐深入到乡村,由此可见防疫离不开科学观念的普及,D项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古人缺乏科学的防疫观念”只是对应题干的部分意思,也不是题干的主旨,A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没有说明卫生防疫措施的效果或者政府是防治疫情的主要力量,B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医疗卫生事业,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古人主要采取中医、拜神、逃离等方式来避瘟疫”、“直到1934年,政府开展的‘新生活运动’才让‘清洁、卫生、人畜分离、粪便入厕’等观念深入到乡村”进行分析。
22.【答案】D
【解析】在社会团体的压力下,北京政府与英美等国在关税特别会议上态度突然变得强硬,迫使对方做出让步,基本接受了中国提出的草案,这说明当时国人民族意识觉醒,推动政府政策立场转变,D项正确;
北京政府外交策略的转变也是受到社会舆论压力所致,排除A。
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国家,国力较弱,排除B;
北伐战争时间是在1926年,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税收制度,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我国税收制度发展演变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整合所学知识综合理解题干的能力。
23.【答案】A
【解析】A、题目材料说到革命根据地水稻增产,“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根据地(赤色区)水稻增产,价格便宜,所以,一元可以买一斗,而白色区(国民党统治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原因就在于根据地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土地革命,打土豪,分土地,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所以根据地水稻增产,价格相对白色区便宜,故A项正确;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是促进根据地增产的一个因素,但题目设问是“主要是因为”问的是主要原因,红军的保卫是外因,关键内因还是在根据地进行了土地革命,农民获得了土地,生产积极性高涨,故B项错误;
C、1930年革命根据地建设,除了进行土地革命之外,还得开展武装斗争,打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当时根据地政府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反围剿”上,故C项错误;
D、根据地主要是因为土地革命,农民获得土地,调动生产积极性,所以水稻增产,价格相对便宜,并不是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货物流畅,价格便宜,且国民党的“白色区”米价价格也高呢。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需要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逻辑推理分析,在审题上要注意设问的要求,防止错选,也需要学生懂得一些经济常识,物依稀为贵和生产关系的调整有利于提高生产力水平。
24.【答案】A
【解析】材料“帝国主义的解剖、中国民族革命问题、社会发展史、帝国主义侵略史、中国近代民族革命史、各国政党史略、各国革命史略、三民主义等共八门”体现的是黄埔军校注重政治教育,以民主革命理论和革命知识为政治教育内容,A项正确;
材料与对学员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教育的说法无关,切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材料与确保军校建设的法制化、正规化与革命化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
材料中的课程内容并非是军事理论,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考查了国民大革命,解题关键是根据黄埔军校创办之初开设的政治课程来分析政治教育的内容,考查了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
25.【答案】A
【解析】材料中攻打武汉,“争取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的战略,是不符合当时中国革命的实际,中共的力量尚没有强大到可以占领敌人的城市,这一决策肯定会使革命力量遭受重大损失,A项正确;井冈山革命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排除B项;
材料中“会师武汉,饮马长江”,“争取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是左倾错误,排除C项;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导致红军被迫开始长征,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国共十年对峙,材料中攻打武汉,“争取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的战略,是不符合当时中国革命的实际,中共的力量尚没有强大到可以占领敌人的城市,这一决策肯定会使革命力量遭受重大损失。考查学生根据所学分析解读信息能力。
26.(12分)【答案】(1)过程: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准备: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作为独立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这一切都为中国社会的转折做了必要准备。
(2)成果: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促使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并“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新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国共合作推动下的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同时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
【解析】(1)回忆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回答“沉沦”;从时间信息“1901年到1920年”入手,联系此时民族资产阶级等先进中国人的斗争等知识回答“准备”。
(2)联系五四运动以来民主革命的相关史实及意义回答。
故答案为:(1)过程: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准备: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作为独立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这一切都为中国社会的转折做了必要准备。
(2)成果: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促使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并“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新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国共合作推动下的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同时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
【点睛】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救亡图存的斗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侧重于基础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27.(12分)【答案】(1)特点:强调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探究;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成因:农耕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儒家伦理思想占统治地位;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家国同构”政治文化的影响。
(2)表现: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以民主科学冲破封建主义思想桎梏;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推动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背景:民族危机加深;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新文化运动推动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十月革命的影响。
【解析】(1)关于特点,根据材料一“首先是刚健有为、天人协调的精神,这是民族精神的内核,是教人们在面对苦难时要保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得出强调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根据材料一“强调的是先做人后做事”和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探究;根据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强调的是牺牲与奉献,家是人们避风的港湾,父母之爱与民族之爱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受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使得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十分强大,也正是这种文化才会使得中国人心中始终怀有落叶归根、血浓于水、尊老爱幼、厚德载物的认知”得出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关于成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农耕经济、儒家思想、宗法观念、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等方面分析作答。
(2)关于表现,根据材料二“五四运动通过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守转化的价值根基,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为转化确定前进方向,以民主科学冲破封建主义思想桎梏赋予转化时代特征,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转化提供领导力量,开辟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转化提供现实支撑,充分体现了五四时期传统文化转化的创造性”可从传播马克思主义、宣扬民主和科学、推动中国共产党诞生、促进民主革命转折等方面概括表现即可。关于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1)特点:强调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探究;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成因:农耕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儒家伦理思想占统治地位;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家国同构”政治文化的影响。
(2)表现: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以民主科学冲破封建主义思想桎梏;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推动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背景:民族危机加深;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新文化运动推动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十月革命的影响。
【点睛】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及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
28.(12分)【答案】(1)变化:由自发性,组织化程度较低到由政党找领导,组织程度较高。
关系:组织领导能够推动反帝爱国运动的发展,反帝爱国运动的发展也会促进组织的壮大,领导能力的提升。
(2)原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民主革命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不断传播;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革命运动有了强有力的组织和领导。
【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自发性,没有政党参与,组织化程度低自发性;没有政党参与,具有一定的组织性;中共组织领导,国民党协助,组织化程度高”可知由自发性,组织化程度较低到由政党找领导,组织程度较高。关系: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二者是相互影响的关系,组织领导能够推动反帝爱国运动的发展,反帝爱国运动的发展也会促进组织的壮大,领导能力的提升。
(2)原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可从必要性和可能性两方面去思考,主要从民族危机、思想、经济、阶级、组织等角度分析具体分析可得出: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民主革命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不断传播;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革命运动有了强有力的组织和领导。
故答案为:(1) 变化:由自发性,组织化程度较低到由政党找领导,组织程度较高。关系:组织领导能够推动反帝爱国运动的发展,反帝爱国运动的发展也会促进组织的壮大,领导能力的提升。
(2) 原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民主革命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不断传播;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革命运动有了强有力的组织和领导。
【点睛】(1)第一问变化根据材料逐一概括,关系: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原因: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依据材料提取信息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9.(14分)【答案】(1)原因:民族危机加深;国际法的传入和近代外交观念的影响;有识之士的提倡;条约文本的相关规定。
(2)特点:政府积极推动;民众的广泛参与;取得一定成效;深受政治运动的影响。
(3)主要因素: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观念的转变;民众的推动。
【解析】(1)根据材料一“英法用战争打破清王朝对《南京条约》‘一劳永逸’的愿望”得出民族危机加深;根据材料一“随着眼界的打开,清朝君臣对修约逐渐有了新认识。”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际法的传入和近代外交观念的影响;根据材料一“一些开明的官员纷纷上奏呼吁修约”得出有识之士的提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条约文本的相关规定。
(2)根据材料二“中国国民党第一次明确提出取消所有不平等条约的宣言,全国各地掀起了一场群众性的反帝废约运动”得出政府积极推动、民众的广泛参与;根据材料二“国民政府与英美分别签订了《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得出取得一定成效;根据材料二“南京国民政府发起一场同列强‘改订新约’的运动”得出深受政治运动的影响。
(3)关于影响从晚清到中华民国修废条约历史进程的主要因素,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观念的转变、民众的推动等方面分析作答。
【点睛】 第一问考查近代中国外交观念,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由于国际法的传入和近代外交观念的影响,晚清的外交观念也逐渐与世界接轨。 第二问考查 晚清到中华民国修废条约历史进程 ,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逐渐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要求。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