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同步练习
(练习时间:60分钟;总分80分)
一、选择题(本小题共16题,共48分)
1.下表是新中国1954年宪法制定的部分过程。由此可知,1954年宪法的制定
时间 概况
1954年3月 形成宪法草案初稿,各大城市组织八千多人讨论,修改后形成宪法草案
1954年6月 宪法草案公布,交全国讨论。两个多月中有一亿五千多万人参加讨论并提出意见
1954年9月 中央政府委员会通过修改稿,形成提交第一届全国人大的讨论稿
A.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原则 B.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C.因缺乏经验而过程漫长 D.反映了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特点
2.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开始施行。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基本法律性质的法律,被毛泽东誉为“普遍性仅次于宪法的根本大法”。该法律的颁布
A.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C.促进了自由平等新风尚的形成 D.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成果
3.如图反映了新中国
A.法律体系已经完善健全 B.“依法治国”方略已实现
C.法制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D.法律内容存在不平衡性
4.1982年我国颁布了新宪法,还对它进行了多次修改,并相继出台了《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这表明
A.我国人民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 B.我国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多
C.我国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D.我国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
5.新形势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以德化人”,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为全面依法治国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这说明
A.道德从属于法律 B.道德教化促进法治建设
C.法律从属于道德 D.法治建设促进道德教化
6.1982年宪法公布施行后,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发展需要,我国先后于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8年进行了五次宪法修订。下列文字应出自哪一宪法修正案
A.1988年修正案 B.1993年修正案
C.2004年修正案 D.2018年修正案
7.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活动与纠纷越来越频繁,客观上迫切需要一部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法律。2014年,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把编纂《民法典》作为重要的立法任务,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的出台
A.开创了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B.适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
C.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D.标志着我国开始依法治国
8.劳模往往代表着时代的精神和价值追求,下表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劳模评选的特征。由此可见新时期
时期 劳模精神 典型特征
20世纪50~60年代 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无私奉献、刻苦钻研 生产型、技术革新型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新时期 奋力开拓、争创一流、改革创新、创造价值、与时俱进 知识型、创新型、技能型、管理型
A.物质文明建设更受重视 B.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
C.精神文明的内涵得到拓展 D.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转变
9.中央十二大报告起草稿将民主与精神文明列为一个部分,即“发展社会主义的高度民主和高度精神文明”。之后修改为“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将民主建设归到精神文明的题目下论述。最后定稿将“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分出去,单独列为一个题目。这表明
A.精神文明建设影响民主政治 B.民主问题日益受到党的重视
C.拨乱反正工作得以顺利完成 D.社会主义的本质被广泛认知
10.2020年8月,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决定授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作出杰出贡献的钟南山“共和国勋章”,授予张伯礼、张定宇、陈薇“人民英雄”的国家荣誉称号。这一决定
A.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B.有利于全面提升公民的素养
C.利于中国快速战胜重大疾病 D.对精神文明建设起推动作用
11.(2020·高考真题)如表说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在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时,着力于
通过年份 文件名称
1989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1997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200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2005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
2005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A.加强政治制度建设 B.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C.探索民主管理机制 D.完善相关法制体系
12.(2019·高考真题)下图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
《数他劳动强》
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 B.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
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 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13.(2018·高考真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是这次会议的重要成果。该成果的核心内容是
A.以根本大法形式确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
B.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D.设立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14.(2019·高考模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国家及时制定了《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婚姻法》、《工会法》、《惩治贪污条例》、《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等一系列重要法律。1954年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根据宪法通过了《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基本法律。这表明,这一时期
A.首要任务是通过立法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B.初步形成了新中国法律法规体系
C.突出落实“依法治国”理念 D.法制建设适应了工业化步伐
15.(2021·二模)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暂停民法典的起草,转向先分别制定单行法,1998年八届全国人大决定恢复民法典的起草工作,2002年九届全国人大决定加快民法典的起草工作,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一过程主要反映了
A.国家治理体系趋于完备 B.法制建设适应经济发展
C.依法治国理念深入人心 D.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完善
16.(2022·模拟)从1979年9月颁布新中国第一部生态环境保护单项法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之后,我国陆续颁布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水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以上事实说明,我国
A.借鉴了国外环境治理法律和法规 B.逐步深化了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认识
C.形成了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D.逐渐深化了经济发展与科学发展的关系
二、材料分析题(本小题共两题,共32分)
17.(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陈云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在改革开放初期,针对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在竞争中可能出现的某些消极现象和违法行为,陈云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一起抓”的思想。1985年,他提出:“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键是搞好执政党的党风。”同时陈云认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另外陈云很重视精神文明的阵地建设,比如关于学校,他认为“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要场所,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中小学生“具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将来能否担负起历史的重任,同中小学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陈云对改革开放初期我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思想精髓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得到进一步的丰富与发展。
——摘编自欧阳雪梅《陈云精神文明建设思想及时代价值》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云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陈云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时代价值。(8分)
18.(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改革开放开启时,邓小平同志就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后,依法治国的要求更加迫切。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郑重提出,并把过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提法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极其鲜明地突出了法治的理念。1999年,全国人大修改宪法,明确规定“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2年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重大部署.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法治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推动。
——摘编自高尚全《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和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依法治国理念发展演变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依法治国理念发展演变的历史背景。(8分)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根据材料“1954年宪法制定的部分过程”表中的内容可知,1954年宪法是经过广大人民群众讨论并提出意见,后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的,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A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排除B项;漫长一般是指延伸得很长,这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特点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规定了男女在婚姻中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男女平等.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所以有利于促进自由平等新风尚的形成,C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才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此时社会主义制度尚未确立,排除A项;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排除B项;该法律的颁布是在1950年,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以前,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法律制定情况及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数量来看,中国的法制建设在曲折中发展,C项正确;“完善健全”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依法治国”方略提出是在1997年的十五大上,短时间不可能实现,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法律内容存在不平衡性的说法,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我国一系列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可以表明我国的法制建设步伐在不断加快, 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人民的法律意识,而是强调我国法制建设步伐加快,排除A项;B项是材料现象,没有深入体现本质,排除B项;我国法律建设在发展完善之中,不能说是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
根据材料“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为全面依法治国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可知,强调了道德教化对法治建设的促进作用,B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法律和道德的主次关系,排除AC项;“法治建设促进道德教化”和材料的逻辑相悖,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材料中的宪法修正案内容应出自1993年修正案,B项正确;ACD项与材料中的宪法修正案内容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7.B
【详解】
根据“客观上迫切需有一部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法律”可知是基于我国社会不断发展而实施的,适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B项正确。1954年宪法颁布开创了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排除A项;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在建国初期已经确立,排除C项;材料中的措施不是我国依法治国的标志,排除D项。
8.C
【详解】
根据材料“知识型、创新型、技能型、管理型”并结合所学可知,新时期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决策,因此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增加了一些适应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内容如知识型、创新型、技能型、管理型等,说明新时期精神文明的内涵得到拓展,C项正确;新时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等重要,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不仅仅体现的是科技,排除B项;社会主流价值观依然是社会主义价值观,没有发生根本转变,而是添加了一些适应新时期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将“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分出去,单独列为一个题目,体现了民主问题日益受到党的重视,B项正确;材料强调民主问题日益受到党的重视,未体现精神文明建设影响民主政治,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拨乱反正工作,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社会主义的本质,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
授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国家最高荣誉,有利于大力宣传抗疫英雄的卓越功绩和光辉形象,强化国家尊崇与民族记忆;有利于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充分展示中华儿女众志成城、不畏艰险、愈挫愈勇的民族品格,对精神文明建设起推动作用,D项正确;材料与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无关,排除A项;BC项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故选D项。
11.D
【详解】
材料中的法律文件体现的是中国注重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的相关法制的完善,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故选D。
12.D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民众勤俭节约和乐于奉献的精神。结合1953年一五计划的相关史实可知,漫画倡导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D选项符合题意。文人画的特征是写意和诗书画印于一体,A选项排除。材料不能反映农业生产状况,B选项排除。双百方针是在1956年提出的,C选项排除。
13.A
【详解】
1999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一次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故选A。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故排除B;邓小平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故排除C;设立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是在1979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作出的决定,故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D。
点睛:新课程的课标要求中,关于历史史实是最需要学生通过记忆来掌握的,其他的诸如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意义、影响和经验教训、启示之类的东西都离不开史实,而这些东西都是史实推论或者概括总结得出的,所以在新课标的要求之下,识记的任务只有史实,结论性的东西都不用死记硬背了,等于减轻了考生的记忆负担,但是该记忆的东西要记准记牢。
14.B
【详解】
由题干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颁布的系列法律法规涉及政治、经济、会组织、国家机构、社会生活等众多领域,由此可知,此时我国初步形成了法律法规体系,故B项正确。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是1949年到1952年的任务,故A项错误。“依法治国”理念是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故C项错误。题干中的法律法规并未具体涉及法制建设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关系,故D项排除。
15.B
【详解】
据材料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法典的制定进程不断推进,即法制建设在适应经济发展,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法制建设对经济发展的迎合,A、C‘D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6.D
【详解】
I在改革开放当中,我国逐渐建立起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而只有科学发展,才会引导经济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D项正确;材料本身无法体现我国环境法的发展对外国先进环境法律、法规的借鉴,排除A项;材料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念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从以上法律、法规的制定来看,并没有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只是初步地形成了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框架,还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排除C项。故选D项。
17.(1)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一起抓;搞好党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重视精神文明阵地建设。
(2)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理论支撑。
【详解】
(1)据材料“在改革开放初期……陈云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一起抓’的思想”可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一起抓;据材料“1985年,他提出:‘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键是搞好执政党的党风’”可知,搞好党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据材料“同时陈云认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知,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据材料“另外陈云很重视精神文明的阵地建设,比如关于学校,他认为……”可知,重视精神文明阵地建设。
(2)据材料“陈云对改革开放初期我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可知,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据材料“其思想精髓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得到进一步的丰富与发展”可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据材料“陈云对改革开放初期我党……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可知,为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理论支撑。
18.(1)特点:与改革开放进程基本同步;从保障民主建设发展到为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服务;从“法制”发展到“法治”,突出法治理念;依法治国理念受到宪法的保障;依法治国理念与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依法治国成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和国家对法治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2)背景:改革开放的启动与不断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和基本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和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不断深化和完善。
【分析】
(1)从材料“改革开放开启时……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后,依法治国的要求更加迫切”“把过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提法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99年,全国人大修改宪法,明确规定‘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党和国家对法治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推动”中可以概括出答案。
(2)从材料“改革开放开启”“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并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答案第5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