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17 14:46: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皮山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
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字迹的签字
笔书写,字迹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
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
刮纸刀。
一、单选题(15*3=45)
1.图1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其中,河姆渡文化以种植水稻和制作黑陶为特征
仰韶文化以彩陶和种植粟为特征;其它文化也各具特色。这表明中华文明具有
A.多元性 B.统一性 C.先进性 D.延续性
2.按照周代规定,只有周天子祭祀或陪葬时,才能用“九鼎八簋”。下图是郑州的郑韩故城出土的青铜器“九鼎八簋”,属于春秋时期的郑国所有。据此可知春秋时期
A.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B.郑国国君是周天子
C.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巩固 D.宗法制和分封制彻底瓦解
3.秦朝时,国家大事皆由廷议形成相关建议并向皇帝提出,由皇帝裁度或由廷议做出决定。这一制度设计反映了秦朝
A.君主专制的削弱 B.中央集权的强化
C.朝廷决策的审慎 D.官僚制度的形成
4.“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A. B. C. D.
5.一些史学家常称唐朝为“李朝”、宋朝为“赵宋”,那么被称为“元魏”的是
A.战国时期的魏国 B.北魏
C.三国时期的魏国 D.元朝
6.唐代京兆府(西安)盛产隔纱,至宋代,“越州(浙江)尼皆善织,谓‘寺绫’者,乃北方隔织耳”。唐代前期的贡品中,彭、汉州(四川)有交梭罗,越州有交梭绩,北方不见,而唐代后期绛州(山西)也上贡了交梭罗。这说明唐宋时期
A.丝绸工艺存在南北双向交流 B.北方丝织业比南方发达
C.丝织品生产的地域特色强化 D.南北之间长途贸易活跃
7.下表是据学者对唐代、五代、两宋宰相出身的文献进行研究所做的统计表。下表反映了( )
唐代 369位宰相中出身士族的约占65.8%
五代 46位宰相中,55.8%出身进士,约11.6%为吏职出身,约9.3%为幕僚出身,约7%为行伍出身,约2.3%为五经出身,门荫约占4.7%、荐举占4.7% ,养子、外戚均占2.3%,由身不详者3人
两宋 北宋宰相72人,63人出身进士,占总数87%强;南宋宰相63人,48人由身进士,占总数76%强
A.世卿世禄现象逐渐消失 B.宰相整体政治素养得到了提升
C.封建官僚出身的多元化 D.科举逐渐成为入仕的主要途径
8.表为唐代中印制糖业交流概况(部分)及出处。据此可知,当时
唐代中印制糖业交流概况(部分) 出处
(唐)太宗遣使(天竺摩揭陀)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柞沈(压汁)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
印度炼糖技术在7至8世纪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否则唐太宗绝不会派人去学习。同时,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讲到印度吃饭时食用沙糖 季羡林《中印文化交流史》
(唐高宗年间)(唐使者)王玄策向(摩揭陀)国王和摩诃菩提寺提出招聘制糖专家,寺主立即同意派石蜜专家2人,寺僧8人来中国支持制糖事业 李治寰《唐代引进印度制沙糖法考证》
A.中国制糖技术源于印度 B.中国曾向印度学习制糖技术
C.印度吃饭时普遍用沙糖 D.扬州甘蔗种植技术较为先进
9.下面“笔记卡片”记录的是中国古代某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据此可知,该王朝是( )
中央:枢密院掌军政,三司掌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地方:文官任知州,增设通判;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10.辽、夏、金三朝科举以经史、文学为考试内容,北方的少数民族士子通过学习儒家文化,萌生并强化了“懂礼即中国”、“用中国之礼则中国之”的观念。科举制在北方推行
A.助推了文化重心的转移 B.化解了各民族之间矛盾
C.加强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D.强化了“大一统”思想
11.在唐代,饮茶习俗逐渐风靡全国,许多著名的茶园占田大,产量多,唐中期的政府开始征收茶税。宋代,川陕地区的茶园买卖频繁,交子成为交易的重要中介。这说明
A.饮茶之风带动了农民增收
B.农业规模经营加速商业化
C.交子扩大了政府财政收入
D.海外贸易与交流逐渐加强
12.北宋初年,私人讲学的书院大量产生,陆续出现应天府、岳麓、白鹿洞、嵩阳、石鼓等著名书院。但到北宋仁宗末年,朝廷直接向州学派出教授,削弱书院和县学,北宋前期较有影响力的书院全部消失。这一变化反映了宋仁宗时期
A.理学官方地位确立 B.书院脱离社会需要
C.地方官学得到发展 D.私人书院基本消失
13.下图是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故宫》中的一幅截图。该纪录片还介绍称“三司”分掌地方军政、行政、监察。这一画面主要反映了
A.明朝中央到地方行政机构及职能
B.明清时期故宫里所设机构的演变
C.明朝行政、议政、决策民主化特征
D.明朝中央行政机构
14.据专家研究,清朝雍正年间,各省总督、巡抚、布政使、将军、提督、按察使等多重关系之间,已形成相互以密折形式监督报告对方的“情报网”,大小文武官员无不在这种监视网络的扫描范围之内。这种做法
A.导致了地方机构臃肿 B.铲除了官吏贪腐根源
C.抑制了地方创新精神 D.健全了国家监察体系
15.明朝内阁的工作流程是“皇帝授意——内阁票拟——皇帝(或太监代笔)批红——付诸实施”,对此分析错误的是
A.内阁是法定的中央正式行政机构
B.内阁具有一定的制约皇权的作用
C.与英国内阁制在形式与本质上都有区别
D.内阁与太监形成相互牵制的关系
二、材料分析题(共55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在我们韶关市曲江县城马坝镇狮子岩的洞穴里,当地农民在采挖洞中的堆积物作肥料时,发现了一个中年男性的头骨化石和一批动物化石,考古学家如获至宝。经鉴定,那个头骨化石是13万年以前的原始人类,因为这个头骨化石是在马坝发现的,考古学家便将之命名为“马坝人”。马坝人把石块打制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削成木棒作为工具,艰难地掀开了珠江流域光辉历史的扉页。
──据《韶关历史》改编
(1)从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来看,马坝人生活在什么时代?
(2)马坝人的生活状况与我们学过的哪一古人类最相近?
(3)材料说马坝人的生活非常艰难,你能想象一下马坝人的生活情景吗?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总结归纳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繁荣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所学知识,说说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思想界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从根本上反映了什么实质?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省制魏晋南北朝是其酝酿时期,中经隋代,至唐正式建立。唐初三省长官集体议政于政事堂,三省首长制成熟;三省借设在门下省的政事堂平衡地位,内轻外重各有优势,三省并重制成熟;三省分掌出令、封驳、执行之职,三省分权制成熟。但从唐睿宗起,三省长官相权旁落,表现为低级官员入相,难以驾驭朝政,三省长官不专机务,动摇了三省机构的互相制约关系;三省六部职能废弛,各种使职大量产生,干扰和削弱了尚书六部的行政权。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节度使出将入相打破了三省分权的政治平衡;专使的设置削弱了六部的行政职能;翰林学士草拟诏敕代行了中书省部分决策权;宦官专权瓦解了三省制的组织原则。
——摘编白王素《三省制略论》
材料二 杰斐逊是美国民主政体的创立者,他认为,政府应该是民主的政府,政府应尽量减少对社会生活的干预。当一个市民社会刚出现的时候,它便形成了民主传统;当市民社会巩固时,民主传统也得到加强;市民社会占有支配地位,因此美国宪政避免了激进革命。从殖民地、邦联到联邦制,美国是先有社会后有政治国家,这不同于其他国家宪政之路,美国是从限制国家权力开始进行的。从邦联到联邦制,加强了中央的权利,这也是现实需要。因为松散的邦联体制和中产阶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全国性政府,既保障安全又能保障对外贸易的进行,还有利于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但是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也要防止英王式的新暴君,防止专制集权,所以采用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分权制不仅是横向的,杰斐逊又提出纵向分权,从而既保持了中央的权威,也使地方具有更大的自治性。
——摘编自信力建《美国宪政精神的源头是什么》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三权分立制相较于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主要不同之处,并说明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
19.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
材料一 秦灭六国之后,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实现了“诸夏”的统一,又取闽越地,置闽中郡。秦始皇三十三年,略取岭南越地,置桂林、南海、象郡;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44县,又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今黄河以北内蒙地区)。这样,秦始皇便在我国相当大的地区实现了政治统一。这一统一,包含了南方百越系统和苗瑶系统的民族、西方部分氐羌系统民族、北方部分阿尔泰系统的民族以及东北部分少数民族。因此秦的统一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材料二 元朝对边疆的控制在以前朝代的基础上更为强化。漠北设宣慰司都元帅府,后升为岭北行省。这一地区没有州、县建置,实际基层行政单位仍然是蒙古社会中传统的千户、百户组织。元廷大批签发内地军民前往漠北屯田,并在一部分蒙古牧民当中传授耕作技术,使得漠北地区农业生产取得突出成就。……云南地区设置行省,多用土官任职,可世袭。第一任行省长官在云南“教民播种,为陂池以备水旱,创建孔子庙……由是文风稍兴”。吐蕃作为单独的大行政区,由中央宣政院直接统辖,元朝皇帝信奉吐蕃喇嘛教,尊喇嘛教萨斯迦派僧侣为帝师,吐蕃官员皆由宣政院或帝师荐举,皇帝予以任命。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1)依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具体措施。
(2)依据材料二概括元代边疆治理的特点,分析元代边疆治理措施的积极影响。
答案
A 2.A 3.C 4.B 5.B 6.A 7.D 8.B 9.C 10.D 11.B 12.C 13.A 14.C 15.A
16.(1)旧石器时代
(2)北京人
(3)生活场景:几十个人聚居生活,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共同分享劳动果实。
17.(1)历史背景
经济因素:铁制农具、牛耕的推广,井田制崩溃。
政治因素: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争霸的需要,竞相招贤纳士,招揽人才。
阶级关系变化:旧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士”阶层崛起并受到重用。
文化因素:私学兴起,文化下移。
(2)变化:由“百家争鸣”到“焚书坑儒”再到“独尊儒术”的变化趋势
反映的实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加强。
18.(1)特点:经历了较长时间酝酿;内涵丰富;三省六部之间分上明确;三省之间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易受皇帝设置的其它部门制约。
影响:分散了相权,突出了皇权;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决策失误;但在君主专制体制下发挥分权的效能比较有限。
(2)不同:美国三权分立制维护的是民主共和制;纵向分权与横向分权相结合,以防止独裁;建立在联邦制的基础之上。
主要原因:美国深厚的民主政治传统;启蒙思想的践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787年宪法的保障。
19.(1)措施:废除分封制度,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击退北方匈奴进攻、征服南方越族等地区,将少数民族地区纳入到疆域范围内。
(2)特点:在边疆地区设置行省,推行行省制;对吐蕃地区由中央宣政院进行管理。
影响:中央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巩固边疆统治,加速文化交融,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