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写读后感》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读后感这种文体,初步掌握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和写法。
2.明确写作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和写法,写作时做到感从读出,有深度、有新意。
3.培养阅读习惯,扩大阅读面,养成读思结合、经常写读后感的习惯。
【设计理念】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作为一位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采取种种方法,创造各种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勇敢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真诚表露自己的感情。秉着这一理念,这一整组课文教学都是读写不分家都是采用“读悟结合 说练并行”这一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因了有这样的习作积淀,在此次习作教学中,我将进一步用“导法”和“开放、自主、合作”的这一理念来指导设计我的课堂教学,力图使我的学生在我的习作课堂教学中能在轻松、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中习得习作之法,让学生真正地自由自在地畅所欲言,习作时真正地做到“我手写我心”。
【教学策略】
鉴于以上教材分析,结合制定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我在指导学生学习此次习作时,采用“创设情境、巧妙引导、启发回忆、自主合作、深入导法”的教学策略,学生学得会更加扎实灵动。因为学生之前已经先学习了 “日积月累” “口语交际”,积淀了一定词汇基础和人物事件等习作素材,再加上在课前已经布置学生搜集最感动的文章,为后面的这“习作”学习铺垫了一定的基础。
【设计思路】
根据本次习作教材特点,我按“导入课题,引导兴趣——故事导路,重感轻文——朗读例文,悟得写法——独立选材、激情写作——评价赏析,完善习作——指导拟题,延伸兴趣”的思路来设计此次习作的课堂教学。这样的教学设计目的是给学生营造一个快乐、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由浅入深地去学习,降低习作的难度,让学生学得轻松自在。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读书引领人生,创作点亮梦想。“书香盐城”微信公众号为了促进全民阅读,开展以“吐读书真知,生笔下云烟”为主题的“我读经典”读后感征文比赛”活动。方方同学想参加这一活动,但是她困惑于如何写读后感,同学们能不能教教她怎样写读后感?
范文引领,了解读后感
什么是读后感
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这样的文章就叫“读后感”。“读”,指读了何人、何文,文中有何事、何观点;“感”,是指读后有何感受。
1.读后感是“读”和“感”的紧密结合,“读”是“感”的前提是“感”基础。
2.“感”才是重点。“感”是“读”的升华。
(二)读后感的基本脉络
按“引—议—联—结”这样的脉络来安排行文。
“引”,就是简洁而流畅地叙述原文内容,这是你感受的出发点;
“议”是你由原文中所领受到的感悟,也是你文章的中心;
“联”就是联系生活、联系阅读感知来具体而深入地谈自己的深刻感受;
“结”就是文章的收束,对全文的总结。
此外,即使不按此行文,文章也必须包括“读”和“感”两个部分,也就是说你先要交代所读的内容,然后要引出所悟出的感受,进而抓住感受来深入论述。
①“引”是基础,引述要灵活。
②“议”是重心,感悟要深入。
③“联”是拓展,联想要广泛。
④“结”是回应,结语要紧凑。
三、怎样写读后感
老师给了方方几篇读后感片段,让她感悟如何写读后感。同学们快速浏览,一起来帮帮她。
片段一:假期我阅读了《红星照耀中国》,感触良多。书中有耳熟能详的红军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有飞夺泸定桥的壮举。书中能看到毛主席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周总理温良的性格,彭德怀的刚烈炽热,徐海东的大胆无畏;还有那些生龙活虎的红军战士,以及精力充沛、严肃认真的“红小鬼”……(引述)
这些人物身上无不彰显出民族危亡时期,红军不怕牺牲的伟大情怀和革命信念,展现出红色中国的崇高形象。
作品也揭示出一个不变的真理:没有伟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就不可能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一个人有坚定志向和信念就永远不会孤独,会由弱小变强大,会挣破严冬迎来春天。(感受)
主题思想角度:“没有伟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就不可能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一个人有坚定志向和信念就永远不会孤独,会由弱小变强大,会挣破严冬迎来春天。”
片段二:《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八岁的莫顿 亨特与伙伴冒险爬上悬崖,却停留在悬崖上,下不来。正当他不知所措的时候,他的爸爸引导他迈出了第一步,走完一步,再走下一步,最终顺利到达地面。
其实,人生路程漫长,经常会遇到很多困难。只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一个困难一个困难地克服,终将到达成功的彼岸。这让我想到了《马拉松运动员的故事》中日本的山田本。他每次比赛前,都要在比赛沿途做一些醒目的标志。比赛中他就按标志,把40多公里的赛程分解为几个小目标,逐一攻克,赢得对手。
内容情节角度:“人生路程漫长,经常会遇到很多困难。只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一个困难一个困难地克服,终将到达成功的彼岸。”
片段三:朱自清先生撇开一切模式,用自然朴素的文字展现了一个在生活中常见但却轻易被人忽视的一个小细节,从背影处着手将父与子的情感描写的感人肺腑。从小的出口喷薄出滚烫的情感总是能让人心神激荡。朱自清先生将情感通过买橘子这一细节而展现出来,有父亲对儿子的关心怜爱,却不知道如何表达,只是执意要为儿子买些橘子在路上解渴,儿子看着父亲臃肿的背影,不仅模糊了儿子的眼,也让读者的胸口发闷。儿行千里母担忧,不管你有多大,在父母眼里,你永远是个孩子。
——读《背影》有感
文中细节的角度:朱自清先生将情感通过买橘子这一细节而展现出来。
片段四:阅读了《愚公移山》,我被愚公的形象深深打动。 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路,他决心把山平掉。智叟笑他“不惠”, 认为他做不到。但愚公与家人坚持不懈地挖山,最终感动天帝。天帝命人挪走了两座大山。愚公的形象让我认识到:一个人要实现宏大高远的目标,就需要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如果没有这般努力,再宏大的目标也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这让我想起习主席曾多次赞扬的山西右玉县历任的县委书记们。他们为了心中的梦想艰苦奋斗,用60多年的时间带领群众植树造林。
人物形象角度:“一个人要实现宏大高远的目标,就需要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如果没有这般努力,再宏大的目标也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片段六:阅读鲁迅的《社戏》,那如诗如画的平桥村,在我的脑中久久不能忘却。碧绿的豆麦地,水气中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连山,星点的渔火,孩子们的谈笑声,潺潺的流水声,宛转悠扬的笛声,豆麦和水草发出的清香,罗汉豆的甜香,写得有声有色。作者融情于景,在描摹画面中寄予丰富的情感,表达出“我”对美好农村生活的喜爱与留恋。
我不禁想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着旺盛生命力的百草园。看似普通的菜畦、皂荚树、黄蜂、蟋蟀,却因为作者对色彩、声音、情状等细腻地描摹,再现出生机盎然、其乐无穷的画面,让我也看到了童年鲁迅活跃着的那颗童心,洋溢着的那份童趣。
表现手法角度:“作者融情于景,在描摹画面中寄予丰富的情感,表达出‘我’对美好农村生活的喜爱与留恋。”
总结:1.抓住原作的主题写
2.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写
3.抓住最令自己感动的一个人物写
4.抓住一句或者几句闪光的语言写
5.抓住文中最巧妙的一种表现手法写
一部经典名著,可圈可点之处定然不少,写读后感不可能面面俱到,应该有侧重点地写。
1.选取印象深刻的人物来写。
人物的经历,展现的精神品质,让你产生了哪些思考?有没有类似的经历?相同的心路历程?给你怎样的影响?注意写的时候,不宜大段大段引用原作,而要概述情节,突出所感。
2.选取典型的故事情节来写。
故事的跌宕起伏,相关人物的坎坷历程,往往引人入胜,也容易引起共鸣。事件给予你哪些触动?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有没有契合点?将自己的感触有条理地写下来,就是一篇不错的读后感。
3.立足一个主旨,选取多个形象或多个角度,阐述思考。
例如写《傅雷家书》读后感,主旨可确立为正确的教子之道,可以从傅雷教育儿子的方法谈起,阐述一个父亲在道德、文化、历史、艺术等多个领域对孩子的影响,思考如何教育孩子,如何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如何以身作则,怎样与父母相处,未来如何做父母,等等。
[设计意图:以范文引路,通过引导学生研读例文,使学生了解读后感的一般结构。特别是读后感的议论部分和联系实际谈感想部分,是本次教学的难点,因此,必须借助例文来理解,让学生通过分析学习例文,明白所列举的事例必须与文章的题目相对应。使学生学会叙议相结合。]
四、写读后感的注意点:
1.适当引述。
①可以对自己感受较深的部分直接引述
②可以对原文加以概括进行间接引述
③更多的是两者兼用
注意:引述的内容要准确、简练,有针对性。
2.感受力求深入。
读完原文后,或许你的感触颇为丰富,但比较平常、浅显,直接写下来,可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似的。这就要反复思考、提炼,把自己的感受明晰化、条理化。写作时,还可以从多个角度或层次来思考与表述。
3.联系阅读积累及生活经验。
写作中,应该联系自己的阅读积累,来印证或深化当前的阅读感受,还可结合生活经历中的类似体会来写。这样才能使读后感内容丰富,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可和认同。要尽可能使感想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注意:联系要具体、恰当,有针对性;突出时代精神,体现时代感。
五、修改读后感
方方完成了一篇读后感,请同学们帮她看一看,改一改。
六、课后作业
祖国文字浩淼而深厚,很多文章让我们读了都感觉余音绕梁,深受启发。请同学们在今后读书时,常常拿起笔,记录自己读过之后的激情,感动,感想。这样书籍真正成为我们通向智者的桥梁。请同学们也参与征文活动,写一篇读后感吧!
七、板书设计
学写读后感
人物评论文章内容一笔过,联系生活流露真情写感受。勇于质疑大胆创作
[设计意图:采用读后感的基本写作方法,简明扼要,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