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件+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件+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7.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17 12:28:51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徙木立信》视频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睢阳
临淄
咸阳




邯郸

大梁
中山
洛邑












东周都城
诸侯国国都
诸侯国疆域
1
2
3
4

5
6
7
东南西北到中央






东周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一、战国七雄
1.识读战国七雄位置图,结合教材知识,指出三家分晋指什么?战国七雄包括哪些诸侯国?
韩、赵、魏三国
一、战国七雄
2.结合所学知识,想想战国时期的战争有什么特点?
战争特点:
规模大、参战兵力多、区域广、时间长。
时期 人物 主要战役 交战国家 典故
战国 孙膑、庞涓 桂陵之战
孙膑、庞涓 马陵之战
白起、赵括 长平之战
齐、魏
赵齐、魏
秦、赵
围魏救赵
减灶计
纸上谈兵、离间计
主要战役:
一、战国七雄
3.识读地图,结合主要战役表格和教材知识,列举出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
一、战国七雄
庞涓
孙膑
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发生在公前354年,魏国大将庞
涓率军八万,包围赵国都城邯郸。第二年赵国
向齐国求救,齐王命孙膑率军解邯郸之围,孙
膑却率军进兵魏国。这是孙膑采取的避实击虚
的方针,置魏军于被动地位。魏国内部空虚,
都城大梁告急,庞涓赶忙从赵撤军,回师自救,
当疲惫之师魏军行至桂陵时,被早已埋伏在此
的齐军打得大败,生擒魏将庞涓,不久被放回
国,再度为将。孙膑妙计,花最少的力气获得
最大的成功。围魏救赵之役从此成为经典的战
例,千百年来不断被人们研究,借鉴和传颂。
桂陵之战
桂陵之战


邯郸
长平

(公元前260年)
赵军进攻路线
秦军进攻路线
廉颇率军坚壁固守
40多万赵军降秦






赵括
长 平 之 战
一、战国七雄
一、战国七雄
4.观察图示,分析史料和七雄实力比较图表,结合教材知识,概括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结果和影响。
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多个诸侯国,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战国初期只有十几个诸侯国了。
诸侯并立
七雄
一雄
长平之战后,
赵国元气大伤!
秦国一国独大!
长平之战后七雄实力比较
变法
战争结果: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秦国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影响:为加速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二、商鞅变法
1.观看视频《商鞅变法》,识读牛耕图和商鞅人物图,结合教材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背景、目的、时间和支持者。
(1)背景: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目的: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时间:
公元前356年(战国时期)
(4)支持者:
秦孝公
二、商鞅变法
2.结合教材知识,列表归纳商鞅变法的内容。
政治
经济
军事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统一度量衡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提高了农民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
增强军队战斗力,有利于新兴地主参政
富国
强兵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二、商鞅变法
鼓励耕织
二、商鞅变法
新兴地主
农民
士兵
旧贵族
商鞅变法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二、商鞅变法
二、商鞅变法
3.分析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思考商鞅变法的影响有哪些?
秦国新法十年,秦民大悦,路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成为第一大强国。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二、商鞅变法
4.分析史料,结合教材知识,理解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材料一: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史记 商君列传》
材料二:(旧贵族)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史记 商君列传》
材料三: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
——《战国策 秦策一》
取信于民,令行禁止
不因循守旧,敢于创新;
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
严厉执法、公平无私;
敢于与旧贵族势力抗
得到了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二、商鞅变法
说明了商鞅变法是成功的。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5.结合教材知识分析:支持商鞅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你认为这说明了什么?
三、都江堰
1.观看李冰石像,分析史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都江堰的修筑时间、地点和主持修建者。
时间:
地点:
人物:
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
秦国 四川成都 岷江
李冰
“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三、都江堰
2.观看视频《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和都江堰示意图,结合教材知识,说说都江堰的结构及其特点。
结构: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工程建于泯江之中,分为鱼嘴、飞沙堰、宝瓶口和三个工程。
鱼嘴:在江心修筑的分水堤坝,形似大鱼卧于江中, 将泯江分成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排洪。
飞沙堰:分水堤坝与宝瓶口之间长120的滚水坝,在洪水期用于泄洪,并减少泥沙淤积。
宝瓶口:在内江下游人工凿山开出的出水口,引水流入网状的渠道,灌溉农田。
特点:三个工程相互依赖,功能互补,巧妙配合,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
三、都江堰
3.观看图片,分析史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概括都江堰的功能和影响。
美丽的都江堰
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
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
功能:防洪、灌溉、水运等。
影响:(1)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变成天府之国。(2)2 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鱼嘴
鱼嘴
鱼嘴
飞沙堰
飞沙堰
飞沙堰
宝瓶口
宝瓶口
宝瓶口
课堂小结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战国七雄
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特点:规模大、参战兵力多、区域广、时间长
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商鞅变法
目的:富国强兵
内容:确立县制、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和井田制、鼓励耕织和奖励军功
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修建:秦国李冰,岷江
都江堰
构成:渠首和灌溉网
功能:防洪、灌溉和水运等
影响: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1.(潍坊中考)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牛者加(枷刑)”。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祖先崇拜的消失 B.私有土地的出现
C.生产方式的变革 D.兼并战争的影响
2.(常德中考)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不仅兼并小国,而且大国之间也出现兼并现象。这突出反映了( )
A. 变法使各国实力增强 B. 统一趋势增强
C. 各国君主争霸野心强烈 D. 分封制彻底崩溃
3.(聊城中考) “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商鞅说这句话的主要目的是( )
A.颂扬汤武功德 B.批评商朝暴政
C.强调以礼治国 D.宣扬变法图强
C
B
当堂达标
D
4.(云南中考)《战国策·秦策一》记载:(商鞅变法)“……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 )
A.背景 B.内容 C.过程 D.影响
5.(宜昌中考)公元就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的举措是( )
A.尊王攘夷 B.商鞅变法 C.统一文字 D.统一度量衡
6.(陕西中考)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了大型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该工程是( )
A.都江堰 B.灵渠 C.大运河 D.赵州桥
D
A
B
7.阅读下列材料: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请回答:
(1)材料中的“商君”是谁
(2)“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和“决裂阡陌”各指什么
(3)“教民耕战”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其作用是什么
(3)措施: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作用:激发生产者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1)“商君”:商鞅(公孙鞅、卫鞅)。
(2)“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统一度量衡(在秦国范围内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 目标 1.了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合纵与连横等基本史实,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2.识读《战国铜壶》《战国形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开放性讨论,培养创新思维和发展个性。 3.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但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了解这一工程,培养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重点 难点 重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 难点:认识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教法 学法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史料设置问题进行探究。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导与 学过 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徙木立信》(见课件)。 教师:(商鞅变法)法令已经完备,但没有公布,商鞅恐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招募百姓有能够搬到北门的就赏给十金。百姓对此感到惊讶,没有人敢去搬木杆。(商鞅)就又宣布命令说:“有能够搬过去的就赏给五十金。”有一个人将木杆搬到北门,立即赏给他五十金,以表明没有欺诈。这就是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移动一根木头并非难事,关键是以此树立的千金难买的威信。通过这一件事,商鞅在人们心目中树立了令出必信、法出必行的印象。这个故事说明商鞅为变法创造了什么样的条件呢?这次变法的效果如何呢?一起走进《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了解那段历史吧! 教师 随笔
二、新课讲授 板块一 战国七雄 1.识读战国七雄位置图(见课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三家分晋指什么?战国七雄包括哪些诸侯国? 答案:①晋国被分为韩、赵、魏三国。②齐、楚、燕、韩、赵、魏、秦。 2.阅读材料(见课件),结合所学知识,想想战国时期的战争有什么特点? 答案:规模大、参战兵力多、区域广、时间长。 3.识读地图(见课件),结合主要战役表格和教材知识,列举出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 答案: 时期人物主要战役交战国家典故战国孙膑、庞涓桂陵之战赵齐、魏围魏救赵孙膑、庞涓马陵之战齐、魏减灶计白起、赵括长平之战秦、赵纸上谈兵、离间计
3.观察图示,分析史料和七雄实力比较图表(见课件),结合教材知识,概括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结果和影响。 答案:①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秦国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②为加速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过渡语:战国时期兼并战争连绵不断,为了富国强兵,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以求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板块二 商鞅变法 1.观看视频《商鞅变法》(见课件),识读牛耕图和商鞅人物图(见课件),结合教材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背景、目的、时间和支持者。 答案:①背景: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②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③时间:公元前356年。④支持者:秦孝公。 2.结合教材知识,列表归纳商鞅变法的内容。 答案: 政治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统一度量衡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3.分析材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思考商鞅变法的影响有哪些? 答案: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分析史料(见课件),结合教材知识,理解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答案:取信于民,令行禁止;不因循守旧,敢于创新;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严厉执法、公平无私;敢于与旧贵族势力抗;得到了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5. 结合教材知识分析:支持商鞅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你认为这说明了什么? 答案:说明了商鞅变法是成功的。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过渡语: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秦国在改革的同时注重兴修水利,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其中的杰作。 板块三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观看李冰石像,分析史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都江堰的修筑时间、地点和主持修建者。 答案:战国后期。成都附近的岷江。李冰。 2.(见课件)观看视频《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和都江堰示意图,结合教材知识,说说都江堰的结构及其特点。 答案:①结构: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工程建于泯江之中,分为鱼嘴、飞沙堰、宝瓶口和三个工程。②特点:三个工程相互依赖,功能互补,巧妙配合,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 3.观看图片,分析史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概括都江堰的功能和影响。 答案:①功能:防洪、灌溉、水运等。②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 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结束语:战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七雄并立,战事连绵,加剧了社会的动荡。这一时期,战争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由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转变为了兼并战争。为了在战争中取得优势,在原有统治秩序彻底瓦解的背景下,各国纷纷开始改革旧制,确立新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变法图强。同时发展农业,兴修水利,增强国力。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有效,使秦国强大起来,都江堰的建设进一步促进秦国经济的发展,最终使秦国确立了优势,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动乱,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即将来临。
板书 设计 一、战国七雄 1.形成:三家分晋、战国七雄 2.兼并战争 二、商鞅变法 1.背景: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 2.目的:富国强兵 3.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 4.内容:确立县制、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和井田制、鼓励耕织和奖励军功 5.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修建:秦国李冰,岷江 2.构成:渠首和灌溉网 3.功能:防洪、灌溉和水运等 4.影响: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当堂达标 见学案、课件,学案、课件同步使用
教学 反思 本课的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都是本册重要的知识点。首先,用学生感兴趣的人物“商鞅”舌战群臣的图片,激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导入新课,在设计“战国七雄”的内容时,采用了《战国形势图》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能力。对于“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探究,通过教师的讲解来理解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突破难点。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把控时间。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