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边塞诗
在唐朝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背景下,在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下,许多文人志士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杨炯诗句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王维诗句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岑参诗句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边塞诗主要内容有:
A、边塞风光。
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
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
E、厌战怨征。
代表作家:高适、岑参、王昌龄等
艺术特点: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雄浑悲壮”是高适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
并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出《燕歌行》以示适,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开元23年,张守珪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遂恃功骄纵,不恤士兵,开元26年,其部将败于契丹,张却隐瞒败绩,虚报战功,并贿赂奉命前去调查的牛仙童。高适从“客”处得悉实情,乃作此诗。
听录音、划节奏
一读——整体感知
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1-8句,写出师:戍边破敌,豪气干云。
9-16句,写失利:战斗艰苦,无法解围。
17-24句,写征人思妇:征人怀乡,思妇断肠。
25-28句,写死斗:国需良将,兵要体恤。
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自然条件恶劣,
气候条件恶劣,
敌人凶猛善战,
将领与战士的矛盾。
其中官兵的矛盾,
尤其是官的寻欢作乐,
不爱惜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再读——读出情感
高适笔下的边塞风光有什么特点呢?请找出对应诗句、字词进行分析。
山川萧条极边土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特点:开阔、荒凉、辽远
高适笔下的边塞风光有什么特点呢?请找出对应诗句、字词进行分析。
山川萧条极边土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特点:开阔、荒凉、辽远
鉴赏诗句“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1)“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写出了边塞秋末衰败、凄凉阴惨的自然景色;
(2)营造了荒芜、衰败、冷落、凄凉的意境;
(3)一片肃杀气氛,烘托出士兵心境的凄凉;
(4)边塞秋末景色(衰败、萧瑟、凄凉) ——唐军兵力(枯竭),衬托出战事的惨烈,唐军伤亡惨重。
三读——品出技巧
诗人是如何表现“征战苦”的?
出师*战败
战士*将军
唐军*敌军
征人*思妇
古将军*今将军
环境渲染、多用对比,重重矛盾,层层叠加,引人深思。
四、诗人借这场战事,表达了哪些情感?
1、讽刺和批判了将领们的好大喜功、贪图享乐且不恤士卒。
2、对浴血苦战的士兵寄予深切同情,并由此发出对蒙受战争痛苦的家庭的深切同情。
3、礼赞了将士为国征战、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
当 堂 检 测
1.请将以下诗句与其表现的思想主题进行连线。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对将士英勇斗争精神的赞美。
对将领的谴责,对良将的呼唤。
思乡、思亲之情。
对战士(百姓)的同情
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讽刺,对战争的厌恶。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