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单元 23《马说》第2课时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单元 23《马说》第2课时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7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7 21:38: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3 马说
第2课时
CONTENTS 教学目录
学情回顾
01
精读课文
02
课堂小结
03
积累拓展
04
教材课后习题
05
上节课我们理解了文章的大意,这节课我们深入学习文章,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学情回顾
1.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是什么
作用:提出中心论点。
关系: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作用,千里马对伯乐有依赖性。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2.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用课文原句作答)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倍受
侮辱
骈死于槽枥之间
凄惨而死
湮没无闻
不以千里称也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反问,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不识千里马的愤懑之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
4.文中哪些语言体现出食马者不知马?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形象?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平庸浅薄
愚妄无知
不识千里马
5.结尾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这在全篇中有什么作用?
起到收束全篇的作用。结尾“其真无马邪”紧承上文“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其真不知马也”则是紧承结尾段前三句,因此结尾这一设问起到收束全篇的作用。
6.在作者看来,千里马的重要特性是什么?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特性?
千里马的重要特性是“一食或尽粟一石”。而“食马者” 不知晓千里马的这个特性,导致其“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最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所以,强调这一特性,是为了谴责“食马者”的无知。
7.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人?
千里马
人才
伯乐
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食马者
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8.文章列举了“千里马”的哪些遭遇?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千里马的遭遇: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寄托的思想感情:文章虽在说马,实际上处处是在说人,是在指责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作者通过写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命运,对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不合理现实进行了批判。
9.这篇短文仅一百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直称
如“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严正。
暗称
如“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表意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
代称
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等句中的“其”“是”“之”等代词,都是指称千里马的,表意简洁含蓄。
10.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成为“千里马”的看法。
主观因素
自己要有真本领,并且要在关键的场合大胆把自己的才华展露出来,必要时要学会毛遂自荐。
客观因素
①要能遇到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的好领导。 ②领导要有伯乐的眼光,要能赏识人才、重用人才。③社会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给千里马式的人才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统治者,通过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描述,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味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
课堂小结
课文主旨
课堂小结
写作特色
1.托物寓意,抨击现实
托物寓意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文章以“伯乐”指代能够识别人才的人;以“千里马”比喻有突出才能的人;以“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不知人才的统治者,深入分析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抨击。
2.脉络清晰,中心突出
全文围绕“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作者先从正面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伯乐对千里马来说是如此重要,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来,自然就
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和“才美不外见”的原因,并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辛辣的讽刺。最后以“其真不知马也!”收束全文,点明文章的主旨。
马说
现象: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痛惜)
原因: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
结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嘲讽)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怀才不遇 满腔悲愤
积累拓展
人才
◎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 ——王安石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
◎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 ——魏源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 ——孙中山
一、熟读并背诵课文,说说作者借干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这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教材课后习题
二、这篇短文仅100余字,多次提到“干里马”却不显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答案见“精读课文”
三、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句子的语气特点。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各句的语气特点为:1.陈述语气;2.反问语气;3.转折语气;4.诘问、感叹语气。
翻译见“初读课文”
四、阅读下面的短文,结合课文,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不少于300字。短文见教材P123。
答案见“精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