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一年级美术下册《8.撕纸真有趣》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美版一年级美术下册《8.撕纸真有趣》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8.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2-11-16 20:18: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撕纸真有趣》
是否属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否
学科 美术 学段: 第一学段 年级 一年级
相关领域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本课以《小学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的“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的特点。”为指导,通过感受撕纸的魅力,探究撕纸技法,撕纸绘本的创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注文化与生活。逐渐提升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理论依据:本课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通过观察、探究等方法帮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下,由浅入深地建构新知,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图像识读、文化理解、创意实践能力。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内容分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与本学期《动物与我们同行》、《动物园》、《让动物站起来》、《鸟是人类的朋友》等课形成一个以动物为题材,以提高学生观察、概括、表现动物特征为课业内容单元,本课侧重于通过撕纸的方法表现动物的特征。为后续的学习内容奠定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情况分析:针对本课《撕纸真有趣》的课前调查 知识储备 学生需求已掌握了一定的图形概括能力; 如何撕出想要的图形 57% 对小动物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如何表现小动物外形特征及动态 32% 学校理念: 变废为美 据课前谈话了解 不知道杂志的颜色及花纹的选择 93% 很多孩子六个月时就出现撕纸的行为,所以撕纸对于他们并不陌生。 知识能力方面,通过上学期美术课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图形概括能力,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了一些关于动物的知识和动物的外形特征,但是要准确撕出自己想要的图形去表现动物的外形特征和动态对于大部分学生还是有一定困难。我校虽坚持“变废为美”的环保艺术理念,但对于一年级孩子而言还处在眼高手低的现状,大部分学生还不会巧妙地利用废纸的花纹及颜色。教学方式:在本课中,我准备运用探究式、体验式、小组合作式、讲授式等教学方式相结合。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在学生创作中常常会害怕撕坏对撕纸有所畏惧,撕的时候常常忽略了动物的外形特征,所以针对此问题我选择运用教师演示的方法去突破。技术准备:让学生注意、观察、收集废旧杂志,教师需要把学生搜集来的废旧杂志按颜色归好类,让学生在课前对废旧杂志上的颜色和花纹有所观察与联想。学生还需准备胶棒;老师准备好课件、撕纸绘本、图片、黑色卡纸、教具。
教学目标
1 . 知识与技能:认识撕纸造型艺术形式,了解撕纸造型艺术的特点。在体验式学习中掌握撕纸造型的要领和方法,提高学生眼、脑、手的协调。2. 过程与方法:通过互动游戏、绘本欣赏、教师示范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撕纸的基本方法和撕纸作品的表现方法。在探究学习和艺术创作的体验中,感受撕纸艺术的美感和撕纸创作的乐趣。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撕纸艺术的热爱之情和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增强环保意识。教学重点:学习运用撕纸造型的基本方法表现动物特征。教学难点:能比较准确地用撕纸的表现方法去表现出动物的形象特征。
教学流程示意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手指谣(导入)课前手指操一只小鸡叽叽叽,孤孤单单在吃米;来了一群小鸭子。嘎嘎嘎嘎游泳去。两只小象河边走,勾勾鼻子像握手;河里来了一群鱼,游过来游过去,游向妈妈的怀抱里。【设计意图:使学生放松小手的同时,了解我们的小手不仅能做出动物的形状,今天我们还要用他来撕出动物。为接下来的创作进行铺垫。】试一试随意撕一撕你桌面上的纸,看谁撕的快。 学生尝试撕纸。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小结:撕纸能让我们感到自由、快乐。(板书:自由、快乐)【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撕纸所带来的快乐。同时我发现70%的学生撕不出想要的图形。对此进行接下来的学习。】比一比 仔细观察,撕纸和剪纸有什么不同的效果? 学生对比、观察后汇报。 教师小结:撕纸和剪纸有很大的不同,撕纸的边缘不必过于追求整齐,它的参差不齐,有很大的偶然性,无法复制,所以今天你所创作的作品将会会是世上独一无二的,这就是撕纸艺术的魅力……出示课题《撕纸真有趣》学生交流。【设计意图:通过游戏使学生尝试撕纸,初步感受撕纸的乐趣,探究撕纸的方法。观察、发现撕纸艺术的独特魅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升其图像识读的能力,引出本课课题。】二、指尖故事(新授) 1. 技法儿歌(1)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技法儿歌,伸出你的小手跟老师一起边读边做。(教师随即撕出一个图形。)小小手,捏住纸,食指对着大拇指。两手相对紧紧靠,左手转纸右手撕。(2)孩子们你们也运用这段儿歌试一试改变你原有的形状。静静的倾听纸所发出的声音,用心感受你与纸的交流。 学生尝试修改。(3)再撕时你有什么新体会?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那这段咒语能帮助我们更准确的撕出想要的图形。【设计意图:通过儿歌总结撕纸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在提升文化理解能力的同时,掌握撕纸技巧。】 2. 绘本里有趣的撕纸——《眼镜兔子》的故事 (1)撕纸艺术既简单又有趣,艺术家们也用了撕纸的形式撕出了很多有趣的绘本故事。老师也带来了一本撕出来的绘本——《眼镜兔子》,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a. 这只小兔最近视力下降。连最喜欢的书也看不了了。于是,它买了一副眼镜。朋友们觉得他它带眼镜的样子很有趣,都叫它“眼镜兔”。小兔有点儿不好意思,又有点儿得意。b. 晚上睡觉前,眼镜兔想要摘眼镜,啊!眼镜没有了!c . 于是眼镜兔准备出去找,它沿着山路走着走着,发现了两个圆圆的闪光的东西,以为是眼镜,伸手去拿,只听到一声 “谁呀?谁用手指戳我的眼睛?”你们看看眼镜兔究竟戳到了谁的眼睛? d. 原来冒失的眼镜兔戳到了猫头鹰的眼睛。【设计意图:挖掘教材中《眼睛兔子》的绘本故事,让学生进行图像识读的训练,借助故事眼镜兔夜里寻找眼镜巧遇猫头鹰引出猫头鹰的形象。】 (2)这只猫头鹰有哪些外形特征? 学生通过观察找出猫头鹰的外形特征,及动态。板书:外形特征【设计意图:通过PPT这种新的图像识读的方法来让学生对猫头鹰的动态与外形特征进行分析。】 (3)小组探究,拼摆猫头鹰;学生合作,将猫头鹰身体的各个部位拼摆在一起。【设计意图:通过组合拼摆使学生对猫头鹰的外形特征及动态进一步加深理解内化,培养了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 3.教师示范 (1)分析眼镜兔子的外形特征 (2)分析示范 (3)现场求助 学生帮忙撕出了眼镜兔子的眼镜。(4)学生帮忙,将撕好的图形用拼摆的方法,再现眼镜兔子。 出示板书:组合法【设计意图: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方法,突破本课难点。】 4. 阅读教材,感知废纸的巧妙运用 欣赏用撕纸方法表现的不同动物,分析教材中的撕纸作品,感受废纸颜色及花纹的巧妙运用。【设计意图:借助精美的教材让学生进行图像识读,发挥教材的优势,是学生了解废纸的巧妙运用。】三、启发创作——指上生花 1. 这些可爱的动物们每天都上演着好玩的故事,仔细观察它们的特点,想想它们还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呢?(课件播放动物图片)【设计意图:采用了互联网,让学生欣赏不同的动物图片,拓展学生视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2. 实践要求 抓住动物的外形特点,和你的小伙伴一起撕出你们喜欢的动物,并为它编一段小故事。 3. 教师巡视辅导辅导要点:是否能准确撕出图形,能否抓住动物的外形特征,构图是否饱满,纸材的色彩和花纹的运用。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和群体指导。四、撕纸故事会以折页的方式呈现学生作品,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故事。 评价方式:自评、互评评价要点:引导从学生所学知识、绘画优点及不足等方面来评价。教师小结:一张张废旧纸在同学们手中变成了一件件漂亮的作品,我们的小手真是有变废为美的魔力,老师把大家的作品放在了一起变成了一本独一无二的动物绘本集《眼镜兔子和我们的故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有学生创作出了更多的撕纸绘本。 【设计意图:用绘本的形式展现学生作品,进行评价。进行新的图像识读的训练。加深学生的审美判断。同时让学生讲述自己创作的故事加深文化理解,建立自信心。经过学生对图像识别训练,他们有了新的感悟所以才能创作出这样的绘本。】五、走进艺术人生《眼镜兔子》的作者濑名惠子是一位日本的绘本艺术家,她一生酷爱撕纸艺术,执着于撕纸绘本的创作研究,她创作的所有绘本故事都是用撕纸的方式去表现,她曾说过“撕纸艺术是真正用身体与纸进行交流的艺术,撕纸的过程中能给她带来自由、随意的快乐。”老师也希望能把这份快乐传递给你们,用你们的双手去创造更多美好的艺术,做一个心灵手巧的人。 【设计意图:走进艺术人生,了解孩子们所喜爱的绘本背后的人物,鼓励学生继续学习撕纸艺术的欲望,观察美,创造美。】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一、过程性评价在学习过程中和学习结束时均给与了评价,明确了教学发展的方向。具体表现为:(一)教师评价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时的积极性(二)教师评价学生撕纸时出现的问题(三)教师对学生的最终集体作品做延展性评价。二、相互评价学生互评,引导发现同学之间作品中的美。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认识自我,锻炼一年级学生表达、评价的能力。
评价量规:一、学习过程评价表此表针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表现,采用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用于评价学生在上课时的学习表现。内容如下:评价内容自评互评优秀良好加油优秀良好加油①发言有秩序,观察认真,合作默契。②实践制作时,认真、仔细,能根据实践内容需要调整构思与作品内容,同学合作时积极主动,相互协调和老师及时交流。③作品运用了本课所学所了解撕纸技法,抓住动物特征、及动态,并能有条理的讲出作品中故事。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本课的教学特色有如下几点:运用多种途径,提升图像识读能力。本课以实物图片、绘本故事、教材、网络信息等多种方法和途径对学生进行了图像识读能力的提升,激发了学生的创意实践能力,创作出了丰富多样的撕纸作品,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有一定的提升,同时对撕纸文化进行了简单的理解。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趣定学。本课在设计过程中尊重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技法儿歌到绘本故事,每一个环节都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巧妙突破重难点的同时,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提高课堂实效性。以绘本形式展示学生作品,技法创意实践能力。作品展示以绘本形式呈现,折页展开时是起伏的山脉,和《眼镜兔子》的绘本首尾呼应,合上时又是学生合作的一本绘本集,形式新颖、有趣。
教学反思
在人民美术出版社近期出版的《尹少淳谈美术教育》一书中,对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是这样描述的:“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即图象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本课正是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而开展。1.抓住学生学习兴趣,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培养图象识读能力的同时,注重其美术表现素养的发展。撕纸对于孩子来说是很常见的行为之一,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周围大人的眼中这并非是一种好的行为。所以在导入环节让孩子随意去撕纸,激发孩子们撕纸的欲望,通过观察、对比,总结出每个撕出的图形都像每个孩子一样独一无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释放孩子天性,让孩子们享受撕纸的自由与快乐。但是撕纸也是一门艺术,想撕得好也需要技巧。本课突出撕纸技法,始终围绕着“有趣”二字展开。侧重于撕纸技法,如何让学生简单易懂的掌握撕纸的基本技巧呢?如何在突破重难点的同时使一年级学生很快很好的掌握技法且很抓住其兴趣,我做了一些尝试。起初将教材中的撕纸技法分为两类,一类是整体撕纸法,一类是组合撕纸法,通过尝试发现整体撕纸法的掌握对于一年级学生有难度,且老师的示范是一年级学生在短短一节课内无法达到的,解决不了其难点。所以针对教材我有所改动,主要向学生介绍组合法,次要提到整体法。适当偏重于孩子容易掌握的知识点,能让学生感觉到撕纸并不难,减少畏难情绪。利用“魔法咒语”以儿歌的形式让学生尝试撕各种图形,为学生简单快速地掌握撕纸的技巧,增强趣味性的同时也方便一年级学生实践与理解,符合地段孩子的年龄特征,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让学生感受到撕纸的技巧不过是一首儿歌而已。在掌握撕的方法后,向学生介绍撕纸绘本作品《眼镜兔子》,总结绘本中是如何体现动物特征的。通过分析和教师示范,了解绘本艺术家是如何将一个个撕好的几何图形拼贴在一起,成为大家喜欢的绘本主角——眼镜兔子。观看学生作品,鼓励学生尝试撕出不同的动物,为它创作出一段有趣的故事。本课从鼓励孩子自由、大胆、随意的撕纸;到儿歌总结撕纸技巧,撕出理想的图形;通过撕纸绘本,撕动物;最后为自己所撕动物编故事。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地为本课解决重难点,让学生体验撕纸的乐趣。2.绘本教学,提高课堂实效性,体现课标时代性,发展其创意实践素养。《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课程强调通过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绘本作为儿童比较喜爱的读物,有着先天的优势。丰富多样的题材和绘画风格,也适应了不同年龄段的阅读需求,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过多的概念知识对于他们而言并没有多大兴趣,但是但是简单的绘本图画和少量的文字信息却更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本课正是挖掘教材中提到的绘本艺术家濑名惠子的《眼镜兔子》绘本作品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从绘本中感受撕纸艺术的魅力。教师引导孩子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脑去思考,用嘴去说,循序渐进。刚开始,也许学生对于绘本更加关注的是其故事的趣味性,从“听”开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看绘本,看画面中艺术家是如何抓住小动物猫头鹰的特点,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猫头鹰进行对比,再用同样的方式观察思考主人翁眼镜兔子。直观的教师示范用简单撕纸方法将主人翁——眼镜兔子的形象呈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展示时,鼓励学生完整的说出画面中的故事,锻炼一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我将孩子们的作品粘贴在课前准备好的折页中,把折页合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绘本集,也充分利用绘本形式展现学生自己的故事,同时也仿佛如眼镜兔在寻找眼镜的过程中遇见的各种小动物与故事,达到首尾呼应的效果,从绘本开始以绘本结束。本课在最后环节中引入了《眼镜兔子》的作者濑名惠子。介绍了濑名惠子对于撕纸艺术绘本创作的执着与热爱,鼓励学生后续创作。同时,也体现教师对学生文化理解素养的培养。本课设计紧密围绕着撕纸有趣这个主题,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们在玩中学,享受艺术带来的快乐。在本课教学中,教师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学生活动的乐园,引导学生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中,从绘本中学会撕纸的技巧,撕出一幅幅富有童真的作品,不知不觉中向学生传递着变废为美的艺术理念、和保护动物的意识,期望他们成为心灵手巧的人,用艺术改变生活。后记:本课实施后,很多孩子自发进行后续绘本创作,他们非常喜爱这种脱离传统美术课工具——水彩笔、油画棒的创作。很多孩子创作出了让人惊喜的作品。本课中,学生虽然只是学习了撕纸这一创作技法,但能灵活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激发了孩子的学习主动性,起到了授之以渔的效果。(以下是学生绘本创作《找自己》)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