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 (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 (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17 15:23: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练8教师卷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单选题
1.唐代诗词常把时空背景转换为秦汉,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李白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宋代诗词也常提及有强烈文化符号意味的西北地区,如陆游的“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辛弃疾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这说明( )
A.秦汉的强盛为历代文人所仰慕 B.唐宋诗人迫切希望收复西北失地
C.西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D.唐宋诗词中蕴含深厚的家国情怀
2.唐代后期,宰相贾耽在《皇华四达记》中记载了当时从唐朝统治中心向四方延伸的七条路线,其中第五、六、七条分别被称为“安西入西域道”“安南入天竺道”“广州通海夷道”。由此可推知,当时( )
A.东亚各国贸易往来频繁 B.阿拉伯人阻断中西交通
C.丝绸之路仍在发挥作用 D.水路交通地位逐渐提升
3.1975年,在福州闽侯县发现了一座南朝砖室墓,其中大部分砖块都刻有图案,如青龙、白虎、飞天、云水、宝相花、莲花、诵经的僧人、供花的僧人等。这些画像砖可以用来佐证南朝时期( )
A.任其自然的社会风气 B.寺院经济影响政府收入
C.手工业技术进步明显 D.思想领域呈现多元特征
4.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异常活跃,道教与佛教发展、魏晋玄学兴盛、儒学在危机中前行,这一现象反映了该时期( )
A.中外思想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B.思想发展呈现出多元特征
C.佛教盛行超越了儒学的地位 D.儒学危机不利于国家统一
5.公元七世纪初曾西行取经、回到中国之后口述《大唐西域记》一书,后被明代著名小说《西游记》当成唐僧一角原型的唐代高僧是( )
A.鉴真 B.法显 C.悟空 D.玄奘
6.南朝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常念“周孔之教”“子曰诗云”,着力宣扬仁爱仁道,忠恕孝道。这说明颜氏家训( )
A.摒弃佛道思想 B.重视家庭伦理 C.秉承儒家文化 D.创新教育方式
7.杜甫在《春望》一诗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七国之乱 B.三国鼎立 C.安史之乱 D.靖康之变
8.如表为古诗(摘录),由表可见( )
诗人 诗句 出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过故人庄》
王维 “牧童望树去,猎犬随人还。” 《淇上田园即事》
白居易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观刈麦》
A.政治稳定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B.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源泉
C.科技进步推动了文学的创作 D.宫廷文化已经普及到民间
9.顾恺之是我国第一位有作品可考的画家,其开创的绘画理论是( )
A.以形写神 B.崇尚意境 C.画龙点睛 D.计白当黑
10.书法艺术发展为自觉阶段的时间( )
A.唐朝 B.秦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 D.北宋
11.佛教画风格从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了( )
A.南北文化交流与融合 B.壁画艺术发展到了顶峰
C.宗教画本土气息浓厚 D.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12.魏晋时期的佛像衣饰呈现出“气“韵”生动的“褒衣博带”式特征,服饰不露肌肤,以披肩遮盖;菩萨雕像外貌更加清丽俊秀、温婉内敛,形态灵动。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 )
A.佛教思想影响中华文化 B.统治者好恶决定佛教发展
C.三教并行局面正式形成 D.佛教文化呈现本土化倾向
13.唐代题画诗兴起,首创了诗书画融为一体的新形式,不少诗人既是书法家又是画家,他们的作品将诗歌、绘画、书法三种形象在单幅艺术作品中巧妙结合,相互融合,相得益彰,超越了文字和形象的简单搭配。唐代这一新形式( )
A.满足了市民阶层文化需求 B.吸收了传统文人画的创作特点
C.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D.体现了审美与文化价值的统一
14.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外文化频繁交流,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中国文化也对周边国家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贡献。下列有关中外文化交流,说法错误的是( )
A.贞观后期,玄奘西行天竺取经 B.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西行天竺取经
C.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至日本传授佛法 D.唐招提寺是鉴真和他的弟子所建
15.佛教的传入为唐代文学在意境、文体和命意遣词等方面增添了新的内容,《全唐诗》收录的有关佛教的诗约占十分之一,唐传奇深受佛教“轮回”“醒悟皈佛”等思想的影响,佛经和诗歌融合,在中唐时出现了“诗僧”这一特殊群体。这表明,唐代佛教( )
A.成为主流思想 B.丰富了文学创作的内容
C.实现了本土化 D.构成了文学的主体内容
16.唐朝凭借着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开放包容成就了中国历史上难得的文化发展“黄金时代”。以下符合唐朝“开放包容”的一项是( )
A.新罗学问僧空海来长安求法,将唐朝文化带入日本
B.日本向唐朝派遣留学生,有的还在唐朝考中进士
C.唐朝与拂菻的接触,使造纸术传到了阿拉伯地区
D.唐朝政府设理藩院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
17.三国时期,魏明帝命令用儒学解释法律;十六国时期,佛图澄、鸠摩罗什等名僧可以参与国家决策;东晋的王羲之、陶侃等士流皈依道教。这些现象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 )
A.统治者决定宗教兴衰 B.佛道成为正统思想
C.儒释道三教融合加强 D.思想领域多元发展
18.敦煌莫高窟中北魏时期的佛像面型长圆,神情肃穆庄严,身穿袒露右肩的袈袋;西魏时期的佛像体型修长,面像清瘦,袈装变成了中国式肥大的衣袍。壁画以佛教题材为主,有的洞窟顶部还画有伏羲、女娲、西王母等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以及瑞兽等。这反映出当时 ( )
A.政权更迭政局动荡 B.中外文化交流交融
C.三教并行政策盛行 D.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19.下图所示文物大量出土于隋唐墓葬中,而在此前和此后的墓葬中却很罕见。这间接说明隋唐时期( )
A.对外贸易处于顶峰 B.西北边疆战乱频繁
C.丝路贸易较为兴盛 D.榷场互市相当活跃
20.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在诸多领域取得新成果,隋唐时期科技走在世界前列。下列科技成就按朝代排序正确的是( )
①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②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③建造赵州桥 ④颁行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③④② D.④②③①
21.下列两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东晋文化的繁荣 B.唐代艺术成就 C.楷书与狂草艺术 D.北朝民间艺术
22.如图中的内容是对某一历史时期文化现象的描述。这一时期是( )
○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书体均已完备 ○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 ○修建了闻名世界的石窟艺术 ○现存最早的完整农书问世
A.东汉时期 B.魏晋南北朝 C.隋唐时期 D.五代十国时期
23.下图为唐代画家阎立本的《孝经图卷》。该作品反映了( )
A.儒家思想与艺术作品的融合 B.贵族政治与等级秩序的统一
C.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交汇
24.唐政府为外国和其他民族的学生特设宾贡科,考中者称宾贡进士,宾贡进士在唐朝可入仕做官。宾贡进士以新罗、大食、渤海等国留学生为多。这一政策体现出( )
A.宗藩体系不断强化 B.盛唐气象开放包容
C.科举制度传播海外 D.儒家文化影响深远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武帝采纳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的建议,兴办国立太学。在国立太学中只设儒家易、书、诗、礼、春秋五经博士,其他诸子传记博士统统罢黜。太学中的教师是经学博士,太学的学生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太常派遣的博士弟子五十人;另一部分是郡国选送经太常批准的“得受业弟子”地方派遣生。这两部分学生学习一年后要经严格考核,并按照学习的等次分派到皇帝身边做郎官,或被委派到中央一些机构和郡国首相下做属吏,学习不及格的罢除。
——摘编自李冬冬《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策略》
材料二 隋唐时期道教和佛教非常兴盛,唐高祖李渊甚至下诏提出先老、次孔、末释,赋予道教很高的政治待遇。但随着隋唐时期门阀士族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崛起,汉晋以来儒家注重清谈、玄理的玄学之风逐渐消失,儒家学说在大量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精髓的基础上开始复苏。此外,隋代科举制度的推行,将儒家经典定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促成了儒学与个人利益直接挂钩。唐太宗时下令全国各地普建孔庙,兴办学校。
——摘编自段红云《论隋唐时期的各民族大融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独尊儒术”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长期居于主流地位的原因。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统计,《全唐诗》与李广直接相关的唐诗至少有55首,唐人咏李广诗是唐朝时代生活的一种记录。(注:李广,约前186-前119年,西汉时期名将、抗击匈奴英雄,时人称“飞将军”。李广在唐朝时被李渊、李世民等追认为先祖加以祭拜颂扬。)
历史时期及诗歌数量 代表作品 诗人的社会心态
初唐诗歌(6首) 匈奴今未灭,画地取封候——杨烟《紫骑马》 霸陵无醉尉,谁滞李将军 ——长孙无忌《灞桥待李将军》 表达对战将神勇的由衷敬佩,借李广的坎坷命运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气。
盛唐诗歌(23首) 边服胡尘起,长安汉将飞——李隆基《旋师喜捷》 天子金坛拜飞将,单于玉塞振佳兵 ——贺朝《从军行》 对社会充满信心和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和使命意识,是盛唐诗人生命凯歌的主旋律。
晚唐诗歌(10首) 汉家自失李将军,单于公然来牧马。——唐代无名氏《胡笳曲》 侯印不闻封李广,他人丘垄似天山 ——温庭筠《伤温德彝》 难以再有前代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襟和意气风发的昂扬斗志,心情悲凉压抑,无可奈何的悲哀与绝望挥之不去。
——摘编自朱枝娥《从唐人诗歌李广情结演变看唐朝盛衰变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自选角度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特定的历史时空总是能引起历史学家、政治家和文学家的关注,西北就是如此。西北地区往往与民族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相联系。唐代诗词常把时空背景转换为秦汉,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李白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体现了秦汉时期的“秦汉雄风”;宋代诗词也常提及有强烈文化符号意味的西北地区,如陆游的“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辛弃疾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反映了多民族政权并立中宋政权对西北地区的关切。这都说明诗词中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这种家国情怀从秦汉到宋元,从未间断,D项正确;秦汉的强盛并非为“历代”文人所仰慕,排除A项;“宋诗人迫切希望收复西北失地”,但是并非唐代,排除B项;西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属于无中生有,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根据材料中《皇华四达记》中记载的路线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西、安南是唐朝在陆上丝绸之路上设置的重镇,广州通海夷道则是唐朝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叫法,因此路线名称表明丝绸之路仍在发挥作用,C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唐朝与哪些国家进行对外贸易的交往,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表明阿拉伯人对中西交通的影响,排除B项;依据材料信息可以得出唐朝的对外交往涉及陆路和海路,没有提到水路交通地位的提升,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根据材料,墓葬的画像砖纹中,有莲花、僧人等佛教题材纹样,道教有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天神护卫的说法,所以这些画像砖的图案正是当时社会佛教、道教得到广泛传播的体现,能够说明当时思想领域的多元性特征,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任其“自然”的社会风气,属于魏晋玄学的内容,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以看到佛教的影响,但得不出寺院经济的信息,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南北朝时期,手工业技术有所进步,但材料中没有比较,从画像砖不能得出进步明显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依据材料“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异常活跃,道教与佛教发展、魏晋玄学兴盛、儒学在危机中前行”,可以看出在这一时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了挑战,道教、佛教以及玄学发展较快,呈现出多元特征,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外之间的交流,排除A项;此时儒学仍处于正统地位,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社会动荡,分裂的时期,使得儒学地位受到了挑战,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朝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D项正确;鉴真东渡日本,排除A项;399年,法显从长安(今汉长安城遗址)出发,经西域至天竺寻求戒律,游历30余国,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前后历时14年,于义熙九年归国,排除B项;悟空是《西游记》中人物,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南朝颜之推注重宣扬仁爱、忠恕、孝道等儒家思想,这说明颜氏家训秉承儒家文化,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佛道思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家庭内部的伦理秩序,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教育方式的创新,而是传承儒家思想主张,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杜甫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的是安史之乱后,国家走向衰落的情景,C项正确;七国之乱发生在汉景帝时期,排除A项;三国鼎立是在东汉末年之后,排除B项;靖康之变发生在北宋末年,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材料诗中都涉及到农业生活、农牧生活、农作物等意向,这些创作素材显然都是来自于农业劳动生活,B项正确;材料诗中未提及政治局势,无法得知是否是政治稳定的促进作用,排除A项;材料中没提及农业工具或其他科技成果,无法得知文学发展是否与科技进步有关,排除C项;材料中“田家”“牧童”“小麦”都不是宫廷文化,因而与宫廷文化的普及没有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东晋时期,顾恺之开创的绘画理论是以形写神,A项正确;宋朝文人山水画的特征是不注重写实,崇尚意境,排除B项;南朝张僧繇绘画被称为“画龙点睛”,形容他的绘画逼真和神奇,排除C项;南宋山水画体现“以虚带实”、“计白当黑”的无穷意境,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发展为自觉阶段,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11.C
【详解】依据图示可以看出图1西魏的佛像严肃庄重、服饰简单,图2中佛像涉及了女性形象,而且服饰华美、表情温和慈祥。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文化政策和社会氛围比较开明,宗教画本土气息浓厚,C项正确;佛教是外来文化,因此图示信息不能体现南北文化交流与融合,排除A项;仅从两幅图示信息不能得出“壁画艺术发展到了顶峰”的结论,排除B项;唐朝的主流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而非佛教,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材料反映魏晋时期的佛像衣饰和外貌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呈现本土化倾向,D项正确;材料反映佛教文化受到中国文化影响,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统治者对佛教的好恶,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儒家、道教的信息,无法体现三教并行局面,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详解】根据材料中“将诗歌、绘画、书法三种形象在单幅艺术作品中巧妙结合”可知,唐代的题画诗体现了审美与文化价值的统一,D项正确;市民阶层兴起出现在宋代,排除A项;文人画出现在宋代,排除B项;C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前往佛教圣地天竺求取佛经,A项符合题意,选择A项;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一些中国名僧也西行取经,如东晋的法显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到达日本,传授佛法,唐招提寺是鉴真和他的弟子所建。BCD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15.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佛教促进了唐代诗歌形式、题材的多样化,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以及表现手法,B项正确;儒学是主流思想,排除A项;材料体现佛教丰富了文学创作的内容,而不是实现了本土化,排除C项;文学的主体内容来源于社会生活,佛教对文学创作产生重大影响,不能说是构成了文学的主体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16.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开放包容指的是唐朝鼓励对外交往,并且兼收并蓄,日本向唐朝派遣留学生,有的还在唐朝考中进士是开放包容的体现,B项正确;新罗学问僧空海来长安求法,将唐朝文化带入日本是中国开放的表现,排除A项;唐朝与拂菻的接触,使造纸术传到了阿拉伯地同样也是中国开放的表现,排除C项;理藩院是清政府设置管理民族事务的机构,排除D项。故选B项。
17.D
【详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佛教思想以及道教在不同群体都有支持者,在不同领域都有影响,这说明当时思想领域儒道释多元发展,D项正确;宗教兴衰是社会发展决定的,而非统治者个人意志,排除A项;儒学始终是正统,排除B项;材料主旨并未涉及到儒道释融合,排除C项。故选D项。
18.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敦煌莫高窟中的佛像,从北魏时期到西魏时期的变化,体现了印度佛教传入中国逐渐中国本土化的演进趋势,这反映出当时中外文化的交流交融,B项正确;材料与政权更迭政局动荡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道教和儒教,无法体现三教并行政策盛行,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儒学,排除D项。故选B项。
19.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图中的出土文物是“胡人牵骆驼俑”,作为随葬品,是对唐代现实生活的生动反映,其形象写实,生动地表现了丝绸之路上西域胡商的形象。由长安通向中亚、西亚以至于阿拉伯的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交通、贸易的重要纽带,唐代时这条商路更加繁荣,商队络绎不绝。骆驼是商客的坐骑,也是托运物资的工具,被称为“沙漠之舟”。“胡人牵骆驼俑”这样的文物大量出土于隋唐墓葬中,而在此前和此后的墓葬中却很罕见。这间接说明隋唐时期丝路贸易较为兴盛,C项正确;唐代对外贸易繁荣,但仅凭材料中的随葬品无法判断其是否处于顶峰状态,排除A项;如果西北边疆战乱频繁,就不会有大量胡商到来,排除B项;榷场互市反映的是宋与辽、西夏、金等的经济往来,排除D项。故选C项。
20.C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的是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火药开始用于战争是在唐朝末年,建造赵州桥的是隋朝工匠李春,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是唐朝前期颁行的《新修本草》。所以按照时间先后排列应该是①③④②,C项正确;ABD项排列顺序有误,排除。故选C项。
21.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东晋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和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表现了东晋文化的繁荣,A项正确;两幅图片是东晋时期的作品,与唐朝无关,排除B项;两幅图片是绘画和行书,与楷书与狂草艺术不符,排除C项;两幅图片是东晋时期的作品,与北朝艺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2.B
【详解】依据材料“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现存最早的完整农书问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现存最早的完整农书是《齐民要术》,其作者是北魏贾思勰,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B项正确;现存最早的农书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其他时期均不符合史实,排除ACD项。故选B项。
23.A
【详解】《孝经图卷》即是绘画作品,也在宣扬儒家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与艺术作品的融合,A项正确;等级秩序与《孝经图卷》无关,排除B项;《孝经图卷》不属于文人画,排除C项;通过图卷无法看出浪漫主义色彩,排除D项。故选A项。
24.B
【详解】根据材料“唐政府为外国和其他民族的学生特设宾贡科,考中者称宾贡进士,宾贡进士在唐朝可入仕做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外国人可参加科举考试,并入仕为官,体现了大唐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宗藩体系,排除A项;C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儒家文化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25.(1)表现:儒术取代黄老之学,成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国立太学中只设儒家五经博士;太学培养了大量儒生并充任了各级政府官吏。
(2)原因:适应封建统治的需求;与时俱进、博采众长,不断创新;与选官制度特别是科举制相适应。
【详解】(1)根据材料一“在国立太学中只设儒家易、书、诗、礼、春秋五经博士,其他诸子传记博士统统罢黜”可得出“国立太学中只设儒家五经博士”;根据材料一“这两部分学生学习一年后要经严格考核,并按照学习的等次分派到皇帝身边做郎官,或被委派到中央一些机构和郡国首相下做属吏,学习不及格的罢除”可得出“太学培养了大量儒生并充任了各级政府官吏”。结合所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知识可得出“儒术取代黄老之学,成为国家的指导思想”。
(2)根据材料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材料二“隋代科举制度的推行,将儒家经典定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促成了儒学与个人利益直接挂钩。唐太宗时下令全国各地普建孔庙,兴办学校”可得出“适应封建统治的需求”和“与选官制度特别是科举制相适应”。根据材料二“儒家学说在大量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精髓的基础上开始复苏”可得出“与时俱进、博采众长,不断创新”。
26.论题:从唐朝人诗歌里的李广情结解读唐朝盛衰变化过程
阐述:初唐时期,人们追求国泰民安,但边关战事却从未停止过,许多士人满怀为国效命、建功立业的豪情投笔从戎。他们一方面渴望有所作为,另一方面却大都难被重用,构成了诗人矛盾复杂的心理,这种心理投射在李广身上,则表现为初唐诗人借英雄李广来抒发自己为国立功的理想和进取精神,同时也借李广的坎坷命运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气。盛唐时期,唐朝的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盛世的唐人也表现出盛世特有的精神风貌和心理状态:高度自信、豪迈奔放、积极进取。汉代的军伍英雄就成了盛唐人歌咏理想的重要载体,形成了盛唐咏李广诗独有的理想情怀,字里行间展现出一种鲜明的富有盛唐时代风貌的人生观、价值观。晚唐时期,社会种种弊端丛生,阉党专权,藩镇割据,政治腐败,百姓困顿。咏李广诗作中,晚唐人在对李广赞颂的时候,更多的是一种英雄不再有的缅怀和追思,寄托了末世现实的危机感、自身前途无望的失落。
综上所述,唐人诗歌中李广的情结,折射出了唐人对李广情结的深层心理,反映出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及成因。
(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详解】本题是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回答问题注意结构层次,下边示例仅供参考,抛砖引玉。
根据材料出处“摘编自《从唐人诗歌李广情结演变看唐朝盛衰变化》”等信息,可以紧紧围绕本题立意突出论题。具体些说,就是以唐朝诗歌的特定话题为载体,考查唐朝社会的变迁;不同时期的诗人们对汉代名将李广有着不同的社会心态反射,反映出不同的社会状况。抓住这些信息,据此可以提出论题;切记不能离开材料主旨或以偏概全。
阐述部分可以分别从初唐、盛唐、晚唐时期诗人们对李广不同的情结来分析反射出来的社会心态。具体参照如下:初唐时期,新社会新气象,人们追求国泰民安,但边关战事却从未停止过,许多士人满怀为国效命、建功立业的豪情投笔从戎。他们一方面渴望有所作为,另一方面却大都难被重用,构成了诗人矛盾复杂的心理,这种心理投射在李广身上,则表现为初唐诗人借英雄李广来抒发自己为国立功的理想和进取精神,同时也借李广的坎坷命运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气。盛唐时期,唐朝的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盛世的唐人也表现出盛世特有的精神风貌和心理状态:高度自信、豪迈奔放、积极进取。汉代的军伍英雄就成了盛唐人歌咏理想的重要载体,形成了盛唐咏李广诗独有的理想情怀,字里行间展现出一种鲜明的富有盛唐时代风貌的人生观、价值观。晚唐时期,社会种种弊端丛生,阉党专权,藩镇割据,政治腐败,百姓困顿。咏李广诗作中,晚唐人在对李广赞颂的时候,更多的是一种英雄不再有的缅怀和追思,寄托了末世现实的危机感、自身前途无望的失落。综上所述,唐人诗歌中李广的情结,折射出唐人对李广情结的深层心理,反映出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及原因。
(仅供参考,如能从其他角度入手拟题阐述,言之成理亦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