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9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二)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9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二)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3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6 22:12: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语文必修上册2022秋
29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二)
一、词语积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的农耕生产与大自然节律___________,节气是其中最好的“桥梁”,掌握了气候、物候、时候,自然就能顺应农时,不误农事。因此,二十四节气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无法想象,一个在土地上劳作的人,如果不知道二十四节气,如何立于大地。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一个“清明”,嘴里一咂摸,清新明朗、_____________的气象全出,农民扛起农具,脚步轻快地走下田间地头,乡野里便有了活泛的生机。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
息息相关
欣欣向荣
季,脚踩着节气的“鼓点”,农人从来不会让地荒芜。地是农人的“命”,节气是农人深入骨髓的指南。
进入寒冬,动物身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这个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后蛰伏于地下的动物闻声醒来的万物复苏的季节叫作惊蛰。多好的名称,一个“惊”字,一个“蛰”字,碰撞到一 起,似有金石之声,颇有_____________的神韵。汉字之美,不仅在纸上,也在农谚里,在乡野上。
石破天惊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解析】 答题时需根据语境去推断成语。第一处,根据后文
“掌握了气候、物候、时候,自然就能顺应农时,不误农事”,
可以推测该处成语表示农耕生产与自然节律紧密关系的意
思,所以可填写“息息相关”,此词意思是呼吸相关联,比喻
关系非常密切。第二处,后文说到“乡野里便有了活泛的生
机”,因此推测需要填写意思是充满生机的成语,可填写“欣
欣向荣”,形容草木长势繁盛。后比喻事业蓬勃发展、兴旺昌
盛。第三处,根据“金石之声”推测“神韵”是出人意料的,可
填写“石破天惊”,该词原形容演奏箜篌(古乐器)的声音忽而激
越忽而低沉,意境奇特得出人意料,难以描述。现比喻诗
文、议论不同凡响或事件发展出奇而惊人。
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
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
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后,蛰伏于地下的动物闻声醒来,万物复苏,这个季节叫作惊蛰。
构成:把二十四节气比作音乐中的“鼓点”。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表明二十四节气之于农人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指示性,语句表达富有诗意美。
【解析】 题目已明确了使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分析构
成,比喻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结合“如果不知道
二十四节气,如何立于大地”分析,本句的主体为“二十四节
气”,喻体为“鼓点”。结合“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季”“农人
从来不会让地荒芜”“地是农人的‘命’”等分析,“脚踩着节气
的‘鼓点’”形象生动写出了人们按照二十四节气进行农业生
产,强调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指示作用。用“鼓点”
来写二十四节气,语句富有诗意美。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记者: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祝晓宏:语言景观是由语言形成的、具有语言学意义的实物性景观。Landry最先提出并使用这一概念,并将其界定为:“出现在公共路牌、广告牌、街名、地名、商铺招牌以及政府楼宇的公共标牌之上的语言共同构成某个属地、地区或城市群的语言景观”。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景观有了更新的语言介质,也包括涂鸦、电子广告牌、移动广告牌、网络视频广告等。
应该如何界定语言景观这一概念?语言景观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语言生态、语言政策和语言实践的关系往往是很复杂的。我们可以借由语言标牌中目标语言的各种信息来描述公共场所的语言使用情况,从而揭示这种关系。同时,语言景观打破了语言的口语和书面语二维对立的关系,提醒人们注意语言的多维存在形式。语言景观研究唤醒了我们对视觉化语言符号资源的重视,拓宽了语言研究的范围。
记者: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祝晓宏:短短几年,语言景观研究迅速崛起,这些研究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和应用倾向,有助于弥合社会语言学领域内语言
如何评价近年来的语言景观研究?(或:“请谈谈语言景观研究的成绩和不足。”)
使用和宏观语言政策研究脱节的情况。当然,目前对于拍摄到的语言标牌还没有达成标准化的标注意见,因为缺乏一致的编码框架,资源库搭建的基础工作也只能各自为政,这也限制了大规模比较研究的开展。另外,当前的调查对象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小城市极少,农村地区尚属空白。
记者: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祝晓宏:语言景观研究还在升温,可以预见更多学科背景的学者将会关注这一领域。为凸显语言景观的应用品味和交叉属 性,研究视角还需要进一步拓展。例如思考语言景观与母语教 育、外语学习的关系,语言景观与语言经济的关系等。
(选自《语言景观研究视角需进一步拓展
——访暨南大学祝晓宏教授》,有删改)
未来如何推进语言景观研究?
材料二:近年来,语言景观已经成为社会语言学研究的热 点,彰显出蓬勃的生命力。语言标牌可以为当地居民或来访者提供诸如位置、方向、店铺的经营业务等最基本的信息,并反映某种语言的使用状况及该地区的语言生态。此外,语言标牌上某种语言使用的普遍性、语言呈现的先后顺序、双语或多语的使用等都具有象征意义,反映了公共空间话语建构背后的权势关系、意识形态及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进程。
语言政策是政府、机构或个人对语言及其社会功能的管理行为。语言景观有时跟语言政策并不一致,这是因为语言景观作为一种语言实践,具有灵活性和能动性,体现出复杂的语言使用现
实和社区语言权势博弈。此外,语言景观还能体现某个国家或地区的隐性语言政策。在人文交流比较深入的地区,语言景观能够反映出语言政策的包容性和价值取向,人文交流影响力越大,语言政策和语言景观越有可能呈现出兼容并蓄的特征。
经济因素也会对语言景观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发展经济,往往会考虑将语言作为驱动经济增长的工 具。“一带一路”沿线绝大多数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这些国家最重要的议题。一些国家的私人商铺为招揽来自世界各地的顾客,对其招牌、广告牌上的语言加以设计,使用游客熟悉的一种或多种语言。这些语言的使用也会给当地居民留下新奇的印象,从而引发潜在的消费行为。
同时,各国在文学、艺术、教育、科技、体育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将对各自的语言景观产生影响。定期举办的文化博览 会、文化交流论坛、艺术节等活动甚至会长期使用语言标牌,从而对公众的文化认知产生长远影响。此外,各种中外民间文化交流活动层出不穷,加深了中外文化间的理解、欣赏和融合。中外文化的共生共荣、互学互鉴对各自的社会语言生态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会从语言景观中直观体现出来。
“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促进了民心相通及更广泛的互联互通。汉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公共空间的使用情况反映了中外人文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沿线国家语言景观中使用汉语的场所增多,
汉语出现频次更高,汉语放置顺序也发生了相应变化,这彰显了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中国文化在当地影响力的提升。语言景观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载体。沿线各国的语言景观共同构成“一带一路”语言景观的全貌,也成为各国人文交 流、民心相通的纽带和重要标志。
(选自王辉《民心相通、人文交流与语言景观》,有删改)
材料三:(一)研究对象:人民路百货大楼周围、山河路中段、复兴路万达广场附近。这几条街道比较繁华,集中了我市比较有名的一些商铺和公司,涉及的行业也较为全面,包括饮食、服 饰、娱乐、教育等诸多行业。
(二)研究方法:采取拍照法获取资料,对自下而上的语言景观进行拍照,共搜集到308张照片。其中,官方标牌98张,私人标牌210张,包括路牌、传单、菜单、海报、广告、通知等。
(三)研究结论:从用字情况来看,语符类型多样化且纯汉字语符数量最多;音节个数符合认知规律;简体字的使用占主导地位。从命名要素来看,商铺命名要素的格式呈现多样化趋势。从审美功能方面来看,大部分的店铺名称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良好的广告宣传效果。但是,本地区自下而上的语言景观也存在一些不规范现象,主要表现为拼写错误、选字庸俗、繁体字使用不当。
(选自某市《语言景观调查研究》,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景观是指公共领域中可见的用以展示语言文字的各类
标牌,如路牌等。
B.语言景观研究拓展了传统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使其具有显
著的跨学科特征。
C.语言景观功能具有多重性,既有隐性的信息功能,又有显
性的象征功能。
D.语言景观承载着文化信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体现出文
化交流的功能。
D
【解析】 A项,“公共领域中可见的用以展示语言文字的各
类标牌”错误,根据语言景观的定义,语言景观指的应是各类
标牌之上的语言,不是“标牌”;B项,“研究拓展了传统语言
学的研究领域,使其具有显著的跨学科特征”因果关系表述不
当,“使其具有显著的跨学科特征”于文无据;C项,“隐性
的信息功能”“显性的象征功能”表述错误,信息功能是显性
的,象征功能是隐性的。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景观选择使用何种语言,主要受语言政策、经济发
展、人文交流等因素的影响。
B.语言景观是具有灵活性和能动性的语言实践,并非完全受
语言政策的管理和约束。
C.经济因素会影响着语言景观的形成,语言景观也会成为推
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D.“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和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也可通过沿线国
家的语言景观体现出来。
C
【解析】 C项,“关键因素”表述错误,原文“这些语言的使
用也会给当地居民留下新奇的印象,从而引发潜在的消费行
为”,只是说语言景观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6.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马来西亚政府规定,公共场所标牌上必须使用马来语,若
需写有英语、华语,必须将马来语列在第一排。
B.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举办“我眼中的中国”摄影展,设有
“山水风景”“文化遗产”“中国艺术”等主题。
C.埃及政府并没有规定英语在公共空间的使用,但开罗的街
道路牌上一般都使用阿拉伯语和英语两种语言。
D.每逢春节,迪拜哈利法塔会有大型灯光秀,呈现“恭贺新
禧”等新年祝福语及龙、长城等中国文化元素。
B
【解析】 B项,“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举办‘我眼中的中国’摄
影展,设有……等主题”不属于语言景观,不能作为论据来支
撑材料二观点。
7.根据材料一中受访者的回答,推断采访者提出的问题,填在
相应横线处。
8.如果学校组织一场“家乡语言景观研究活动”,请依据材料简
要分析开展这一活动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地点。②广泛搜集资料,针对不同类别做好信息标注。③拓宽研究视角,挖掘象征意义,不能仅局限在语言使用规范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