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9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6 22:13: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语文必修上册2022秋
21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就说对体力、①灵敏和美的追求吧,终极目的也并非使我们变得富有、②出名和强壮什么的,而是要提高我们的生活情趣和自信,让我们更加快乐、③幸福,对自己的安全和健康更加__________,因而本身便__________着价值。同样的,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并非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__________。(  ),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
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④生存于永恒之中。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1.文中四处顿号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④处应用逗号。
D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胜券在握 包含 异彩纷呈
B.胸有成竹 包含 丰富多彩
C.胜券在握 包涵 异彩纷呈
D.胸有成竹 包涵 丰富多彩
【解析】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胜券
在握:指一定能取得胜利。包含:里边含有。包涵:客套
话,请人原谅。丰富多彩:形容内容丰富,种类多样。异彩
纷呈:美好的场面和事物纷纷在眼前呈现出来。
B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
B.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激励同时又是完成
C.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激励又是完成
D.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
【解析】 “同时”连接的应该是“既是……又是……”,故排除
C、D两项。“激励”比“完成”更进一步,据此可以排除B项。
A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
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许多人勤奋地买书、读书、藏书,但你问他们这么多年下
来最喜欢什么书、哪位作者对自己影响最大,①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倘若把读书比作交友,这样的读书人近似交
际场中那些四处点头握手、广递名片的人物,②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读书的无效和无聊,不过如此。要精
读书,有选择地读。对不爱书的人,我劝他多读书;而对爱
书的人,③___________________,郭沫若和胡适都说过类似
的话,即“书桌上不要出现第二本书”。
他们却往往答不上来
他们没有
知己、没有深交
我劝他要少而精
5.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以下是某中学老师推荐给学生的部分书目:《繁星·
春水》《爱的教育》《伊索寓言》《童年》《宗璞散文》
《论语》《莫泊桑短篇小说选》《西游记》《丰子恺散文
集》《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老人与海》《刘墉作品集》。
材料二:以下是最受中学生喜欢的部分书目:《哈利·波特》
《小王子》《伊索寓言》《谁动了我的奶酪》《神雕侠侣》
《花季雨季》《男生贾里》《流星花园》《麦田里的守望
者》《草样年华》《幻城》《西游记》。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不超过25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针对上述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从老师和学生两个角度谈谈
自己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中学老师推荐的书目和中学生喜欢的存在较大差异。
示例:老师角度:作为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者,老师有责任引导学生走进经典,让学生通过阅读经典,陶冶情 操,磨砺意志,传承文化;但老师在推荐书目的时候也要注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实际需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角度:中学生有权选择自己的阅读书目,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多读一些书;但只凭兴趣爱好阅读,不利于全面发展,所以在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之外,还要扩大阅读 面,加强对经典的阅读。 
6.阅读下面的图表,按要求完成题目。
不同年龄段读者首选阅读方式和内容的对比(%)

(1)以上表格内容反映出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不出现具体数据)
(2)针对以上现象,请选择一个角度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着年龄的增长,选择纸质阅读方式和选择文化经典类读物的比例呈逐步上升趋势,而选择电子阅读方式和休闲娱乐类读物的比例则逐步下降。
示例:可将文化经典做成电子读物,迎合青少年的阅读习惯,提高青少年的文化经典阅读量。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
材料一:非虚构文学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非虚构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也即“真实”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
就文学而言,“真实”是一个很奇怪的词语。在通行的文学标准中,“真实”只是最低级的文学形式。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谈到现实主义时认为,“现实主义的理论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坏的美学,因为一切艺术都是‘创作’,都是一个本身由幻觉和象征形式构成的世界”。“真实”从来都不是艺术的标准。但是,必须注意到,韦勒克所反对的“现实”和“真实”是就其最基本
意义而言的,是指物理意义的现实和真实。“那儿有一朵玫瑰 花”,这是物理真实,但这还不是文学。文学要求比物理真实更多的真实,“那儿是哪儿?庭院、原野、书桌?谁种的,或谁送的?那玫瑰花的颜色、形态、味道是什么样子?”这才进入文学的层面,因为关于这些会是千差万别的叙述。即使是非虚构写 作,也只能说:我在尽最大努力接近“真实”。在“真实”的基础上,寻找一种叙事模式,并最终结构出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意义和空间,这是非虚构文学的核心。
非虚构文学并不排斥叙事性,相反,这也是它的必由之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大量的非虚构作品,“一种
依靠故事的技巧和小说家的直觉洞察力去记录当代事件的非虚构文学作品的形式”。非虚构文学融合了新闻报道的现实性与细致观察及小说的技巧与道德眼光——倾向于纪实的形式,倾向于个人的坦白,倾向于调查和暴露公共问题,并且能够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着力探索现实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
一个最基本的逻辑是,只有在你声称自己是进行非虚构写作时,你才面临着“是否真实”的质疑。假借“真实”之名,你赢得了读者的基本信任,并因此拥有了阐释权和话语权。它使你和你的作品获得了某种道德优势,更具介入性、影响力和批判性。同样的题材,同样的人物故事,当以虚构文学面目出现的时候,
读者可能会读出趣味、人性和某种幽深的意蕴;但当以非虚构面目出现的时候,这一趣味和人性叙述就更具现实感和迫近感,它打开一个内部场景,让读者从“旁观者”变为“剧中人”,从“品味把玩”变为“息息相关”。
非虚构文学,作为近几年才在国内被频繁提起的概念,总是容易被和虚构文学对立起来谈。作家一方面被吸引,因为它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关注要大于虚构性文学,并且里面似乎包含着某种朴素且深远的品质;另一方面又有所疑惑,认为它与文学的本 质,即虚构性,不相符合。但我认为,通往文学的道路有多条,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挑战既有的文学概念,从而使我们对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和辨析。
(摘编自梁鸿《非虚构的真实》)
材料二:从概念的严谨性来看,“非虚构写作”无疑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它似乎涵盖了虚构之外的所有文体。但倘若就目前已发表的一些作品来看,它又呈现出某些独特的文体特征。譬 如,它与报告文学、纪实文学颇不相同,不追求事件记叙的完整性,不强调话语表达的公共性,也不崇尚主题意旨的宏大性,而是以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的姿态,直接展示创作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同时,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叙事散文,不仅拥有较长的篇幅,而且在突出其现场纪实性的过程中,多以理性的思考和辨析为主,少有感性的抒情和诗性的怀想。
抛开概念的学理性纠缠,依据我的阅读感受和思考,“非虚构写作”的最大魅力,在于当代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度介入。这种介入,是积极主动的,是微观化的,是现场直击式的。譬如李辉的《封面中国》,就是以《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人物作为聚焦,通过大量的史料梳理,在一系列微观化的细节呈现中,传达作家对这些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的有效思考。而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梁庄在中国》,则以故乡梁庄作为考察坐标,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记录梁庄的社会变化与存在的问题,也跟踪了梁庄人在全国各地谋生的艰辛与尴尬,并从中展示了作者对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的独特反思。
无论是面对历史还是现实,“非虚构”所体现出来的这种现场式的介入性写作姿态,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改变了当代作家习惯蛰居书斋的想象性写作,激发了作家观察社会的兴趣,使作家能够带着明确的主观意愿或问题意识,深入某些具有表征性的社会现实领域,通过田野调查的手段,获取第一手资料,也获得最为原始的感知体验。同时,它还体现了作家对社会历史的研究意愿,以及对某种重要问题的深入思考。
现在,有不少作家仅仅通过媒介资讯了解社会,只是凭借既往的经验惯性来处理现实,由此导致很多作品因为“不接地气”而问题频仍。读这些作品,我们常常觉得很“隔”,用本雅明的
话说是“经验的贫乏”。而“非虚构写作”的兴起,表明了作家们置身生活现场,开始积极地介入历史或现实内部,直面复杂的生存逻辑与伦理秩序,既展示自己的精神姿态和思想作为,也为人们了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独特的思考。
当然,这种以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作为主要审美目标的写作,艺术性上有时会偏弱些。那些现实调查类作品尤其明显。毕竟,它们突出的是“实录”之后的分析和思考,彰显的是创作主体的特定感受和理性思索。但是,如果当代作家都能够抽出一些时间,亲身介入社会历史之中,进行一些必要的“非虚构写作”,我以为,这会为他们的虚构性写作提供巨大的帮助。
(摘编自洪治纲《人民日报:“非虚构写作”的价值》)
7.下列对“非虚构文学(写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虚构文学(写作)”颇有纪实性,不仅具有真相揭示和
事实还原的意味,还体现了积极勘探和理性反思的特质。
B.“非虚构文学(写作)”享有“真实”优势,同样的题材,以非
虚构面目出现时,就更具介入性、影响力和批判性。
C.“非虚构文学(写作)”直接展示作品主人公对事件本身的
观察、分析和思考,表现出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姿态。
D.“非虚构文学(写作)”虽不排斥叙事性,但强调独特的现场
感和真实感,少有感性抒情和诗性怀想,艺术性有时偏弱。
C
【解析】 C项,“直接展示作品主人公对事件本身的观察、
分析和思考”是错误的。原文说的是“而是以非常明确的主观
介入性的姿态,直接展示创作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
和思考”,由此可知,“非虚构文学(写作)”直接展示的是创作
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而不是作品主人公对
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非虚构文学(写作)”作为新的概念,既被作家关注又引
发顾虑,因它与既有文学概念里的文学虚构性本质对立。
B.“非虚构文学(写作)”概念在学理上很难被厘清,但某些代
表作品呈现出独特文体特征,印证了其概念的严谨性。
C.当代作家只有积极主动、深度介入社会历史,进行“非虚
构”写作,才对他们的虚构性写作大有裨益。
D.材料一围绕“真实”二字论述“非虚构文学(写作)”,材料二
角度不同,但同样表现出对非虚构文学(写作)的极大肯定。
D
【解析】 A项,“因它与既有文学概念里的文学虚构性本质
对立”是错误的。由原文“非虚构文学……不相符合”可知,
“非虚构文学(写作)”作为新的概念,被作家关注又引发顾虑
有两方面的原因,题干以偏概全。B项,“印证了其概念的严
谨性”是错误的。由原文“从概念的严谨性来看……独特的文
体特征”可知,“非虚构文学(写作)”概念的严谨性有值得商榷
之处。C项,“只有……才”是错误的。由原文“如果当代作家
都能够抽出一些时间,亲身介入社会历史之中,进行一些必
要的‘非虚构写作’,我以为,这会为他们的虚构性写作提供巨
大的帮助”可知,当代作家积极主动、深度介入社会历史,进
行“非虚构”写作,对他们的虚构性写作是大有裨益,但不是
必要条件。
9.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
A.“创造性的一个最好的标志就在于选择题材之后,能把它
加以充分的发挥,从而使大家承认压根想不到会在这个题
材里发现那么多的东西。”
B.“非虚构为文学提供了一种生机,让人物和故事具有某种
实证性……保留可靠的真实经验和生活场地。”
C.“我有时候告诉别人一个故事的轮廓,人家听不出好处
来,我总是辩护似的加上一句‘这是真事’,仿佛就立刻使
它身价百倍。”
D
D.“我所掌握到的很多资料都是独门的,但我还是觉得和那
段历史隔着一层不可逾越的时空,所以决定去马来西亚作
一次实地的旅行。”
【解析】 材料二强调的是“非虚构写作”的最大魅力,在于当
代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度介入。而D项中当作者感觉和历史
有隔阂时,决定作一次实地的旅行,也就是对现实做一次深
度的介入。
10.材料二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采用多种论证方式,论证充分。采用举例论证,以李辉、梁鸿的作品为例,证明非虚构写作表现了当代作家对历史、现实的积极主动、微观化、现场直击式的深度介入。采用对比论证,将不同作家进行对比,强调了非虚构写作对于作家在介入性写作方面的激发及意义。②论证客观,既写到“非虚构写作”的价值,也兼顾到其艺术性偏弱的不足。③用语严谨,“依据我的阅读感受和思考”“我认为”等语言,表述严密不留漏洞,表现了论证思维的缜密。
11.如何理解非虚构文学的“真实”?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基于事实的“真实”。用纪实的形式,调查、暴露现实问题。②文学的“真实”。寻找一种叙事模式,能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表现作者对现实真实的观察和思考。③阅读体验的真实。非虚构文学更具现实 感,使读者变为剧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