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8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课件(共8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8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课件(共85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82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6 22:15: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5张PPT)
第三单元
8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
[核心素养 目标定位]
1.语言目标: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把握朗读节奏。
2.思维目标:赏析三首诗所运用的不同的表达技巧。
3.审美目标:把握不同诗人不同诗歌的语言风格。
4.文化目标:把握作者情感,感受作者不同的情感。
[情境导引 任务驱动]
1.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他站在盛唐诗坛的高峰之巅,醉后敢将天子傲。一钩弯月在
冷凝处低悬,片片浮萍碎成摇曳的翡翠。他一声长叹,涌起
层层墨香。念他的名字,天地间顷刻溢满了浓浓的酒香;读
他的诗篇,胸怀里霎时涌动着豪放的波涛。“天生我材必有
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就请暂且舍弃“钟鼓馔玉”,抛却“摧
眉折腰”,让我们同“青莲文苑第一家”,共攀难于上青天的
蜀道,共醉一场绝美的酒宴。
2.杜甫出生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自幼接受的都是封
建正统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他以稷、契自许,有志于“致君尧
舜上,再使风俗淳”。他一心想要走的是“达则兼善天下”的道
路。他曾回忆他的自负心情说:“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
津。”但在唐玄宗逐渐昏庸,李林甫、杨国忠相继弄权的社会
里,那是注定要碰壁的。杜甫一生的苦难和穷困使他不能不
看到封建社会的冷酷现实。在他的笔下,多少辛酸苦楚倾泻
而出,多少忧国忧民积郁其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杜
甫,一起感受他深沉的家国之思。
3.白居易才华横溢,却生不逢时;他满怀忠诚,却连遭贬谪;
他忧国忧民,却屡见民间疾苦。心中满怀惆怅,化为一声叹
息,诉不尽心中悲凉。那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
相识”化为千古绝唱,载入史册。是什么让白居易发出这样的
慨叹呢?又是谁让他吟出这样的慨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
踏着他平平仄仄的诗行,走进那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微任务1:自主合作探究,夯基础增素养
(1)自主学习,借助“课文助读”读懂诗作;
(2)通过完成“字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学文化常识”等题目,增加文言语言素养积淀。
(导学提示:学习任务内容详见《晨读素养》)
微任务2:描绘思维导图,理清作者思路
1.下面是《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思维导图,请根据诗歌内容,
将空白处填写完整。
答: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追求自由
不得开心颜
2.下面是《登高》的思维导图,请根据诗歌内容,将空白处填
写完整。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俯视:不尽江水(或:不尽长江)
多病登台
忧国忧民,伤时叹己
3.下面是《琵琶行并序》的思维导图,请根据诗歌内容,将空
白处填写完整。
答: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琵琶女身世
诗人感受
微任务3:赏析结构匠心
4.《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是如何由现实过渡到梦境,又由梦境
过渡到现实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从现实到梦境由过渡句“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
镜湖月”衔接,既写出梦之所源,又写出梦之所向。“之”代指
越人语,承上;“飞度镜湖”启下,引出下文对梦境的描写。
②由梦境到现实的过渡句是“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消失了,面对现
实,作者不禁长嗟短叹。
微任务4:鉴赏意象意境
5.《登高》的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营造了怎样的意
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首联用高度凝练的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壮
阔图景:风急天高,猿啼悲鸣,渚清沙白,飞鸟回翔,描绘
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景图,意境雄浑高远。一个“哀”字
具有千斤之力,让景有了浓重的感伤色彩,营造出凄凉的意
境。
【方法支架】
6.《琵琶行并序》中作为叙事诗的开头,第1段写了什么内容?
这段中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用诗句中的一个字来概括这一
段所渲染的气氛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这一段是全诗的引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
点、人物,引出了琵琶声。②前两句写浔阳江头送客,正当
秋夜,枫叶如丹,荻花飘白,风声瑟瑟,烘托出一种惆怅惜
别的悲凉气氛。③这种气氛可用诗中的“惨”字来加以概括。
7.《琵琶行并序》中几次写月,前后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月色的描写共有三处。第一处:“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主客分别,相对无言,黯然神伤,只有江
月照着离人泪。第二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
白。”急奏之后,乐声戛然而止,听众还沉浸在美妙的乐曲声
中不能自拔。第三处:“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
寒。”秋江寒夜,冷月无声,琵琶女孤寂伤感,冷落愁苦之
情溢于笔端。江无变化,月亦无变化,这三处描写,因情不
同,景就不同。景随情变,这是文学描写的一般特点。
微任务5:赏析手法之妙
8.《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天姥山的
雄奇和高大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来写天姥山。现实中的天姥
山当然不如五岳,而李白却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
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比五岳更高大,连著名的天台山
也好像要拜倒在它的山脚下。李白写的是他想象中的天姥
山,这样写使天姥山显得雄奇、高大、壮丽、奇特。
9.《琵琶行并序》中第2段对音乐的描写非常出色,试分析作者
是运用什么方法具体描写乐声的。请填写下表。
微任务6:分析人物形象
10.《登高》全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抒发了怎样的
情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①形象:全诗通过对诗人肖像、身体状况、心理、动
作等方面的描写,塑造了一个长年漂泊、忧国伤时、老病孤
愁、壮志未酬的爱国诗人形象。②情怀:诗人独自登高远
望,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
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
的热爱,对生命的执着。让人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
逝的博大胸怀。
11.《琵琶行并序》中塑造了两个形象,一个是琵琶女,一个是
诗人自己。这两个形象各有什么特征?又有哪些相似之处?
请填写下表。
微任务7:赏析情感之深
12.宋代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登高》颈联“万里悲
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有八层意思,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层意思”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
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
悲;年已迟暮,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
零零地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13.《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三首诗均是人
生失意之作,请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失意之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通过梦游天姥山的幻境,抒发了自己无拘无束、
任意驰骋、对现实强烈的不满情怀;杜甫通过写登高所见秋
江景色,倾诉了自己常年漂泊、老病孤愁、心系家国的复杂
感情;白居易则通过琵琶女的悲凉身世,联想到自己被贬的
悲凉境遇,从而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与失意。
微任务8:赏析文体匠心
14.请概括《琵琶行并序》小序的内容及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
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作用:说明了写这首长
诗的原因和命名由来,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联读——比较与探究]
微任务9:拓展比较阅读,联系挖掘探究
15.《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分别是浪漫主
义和现实主义的优秀代表作品,试结合诗句分析其风格。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李白诗采用杂言歌行体,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
有格式,风格飘逸奔放,并直抒胸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
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体现出李白对权贵的蔑视;所写内
容想象丰富,具有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呈现出鲜明的浪
漫主义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诗是格律严整的律诗,其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
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
之中,字字皆律”。所写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表
达了诗人长年漂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呈现
出诗作的现实主义风格。
白居易诗是句式整齐的歌行体,把写景和抒情穿插到叙事
中,语言流转自然,通俗易懂,刻画形象生动鲜明,“同是
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把封建社会底层艺伎的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活与正直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相提并论,共表同情,表现
了作者极强的人民性。全诗具有现实主义特色。 
1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古风(其十九)
〔唐〕李 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至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1)这首诗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相同,是一首_______(题材)
诗。
(2)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比较,这两首诗写的仙境有什么区
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游仙
①《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仙境”虽然热闹、欢乐,但诗
人不在其中;而《古风》(其十九)中的诗人则应邀与仙同游。
②《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仙境”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
向往,而《古风》(其十九)则表现了诗人出世的思想。
1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登快阁
〔宋〕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请说说《登快阁》中的颔联和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
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写景上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两首诗都是写登高所见秋景,都写到山、树、江水,
但黄诗还写到夜月。写江水的着眼点不同:杜诗着眼于江水
奔流之态,黄诗着眼于江水的明净。两首诗都写出了秋景高
远壮阔的特点,但杜诗多了一份沉郁悲凉,黄诗更显轻松明
快。
18.阅读下面的诗歌,试比较其与《琵琶行并序》在思想内容方
面的异同。
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
〔唐〕白居易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
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
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
夜泪似真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
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相同点:都写了歌女的悲惨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她们
的同情。
(2)不同点:本诗只是较客观地叙述描绘,没有交代歌女的身
世;《琵琶行并序》不仅写了琵琶女的身世,也有诗人对自
身遭遇的深切感受,反映出的社会现实更为深广。
微任务10:相关主题文本阅读
1.主题佳句碎片阅读
(导学提示:学习任务内容详见《晨读素养》)
2.主题资料延伸阅读
骨头里开出浪漫的花
车延高
谈到李白,有人说:“天才英丽,小住人间一谪仙。”谈到李白的诗歌,有人说:“口吐天上文”“才笔九州横”“飞虹壮志凌新宇,倚马高才驾盛唐”。
不去争辩这些赞誉是否过头,我们只是潜下心来,用一双理性的眼睛去读李白和他不朽的诗歌。很快,目光就亮起来,我发现,那个性格张扬,具有强烈自我表现欲的身影后面有一行清新
俊逸的脚印。他从庄子、屈骚、汉赋的故居里巷中走出来,行囊中满是浪漫主义的吉光片羽。他豪迈不群,敢于让自己的创作脱离别人铺设的轨道,奇伟超拔,视野殊迥,大胆冲撞自己的命运和那些守恒于既定的偶像,一步一步走出了南北朝的低吟浅唱,走出了豢养过徘徊和困顿的一道道低谷。
他时而高歌《大鹏赋》,时而长叹《行路难》,在理想的极顶和现实的“蜀道”上翻山越岭。一身“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拗和坚定。他先把自己走成了大唐诗歌的一道脊梁,然后直步浪漫主义的峰巅。适逢开元盛世,虽然没有举行盛大的剪彩仪式,但李白已经以其发自骨头深处的浪漫主义精
神,把诗歌领入了一个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李白不愧为李白,他在很多诗人还潜心琢磨“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这样一个不会有答案的课题时,就勇敢地卓立而行以一种崭新的豪迈姿态走出来,他不踩旧有套式的脚后跟,不在一棵已经枯萎的树上重复开花,他别开生面,以狂放浪漫卓尔不群的姿态置身于大唐诗歌恢宏挺拔的制高点上,“三杯拂剑舞秋月”“一振高名满帝都”,创立了想象瑰奇、闳中肆外、构思独特、清新明快、豪放超迈的浪漫主义诗风。
如今,当前朝月又照窗棂,我们俯身灯下,咀读李白的诗篇
自觉或不自觉地有一种自身切入的愉悦,不为古今所隔绝,不为时空所生疏,好像诗人就在身边呼吸喘气,一唱一吟,入木三
分。让人感觉文字和情感是一脉相通的,读上去雄浑瑰丽,奔放敞亮。没有诡异之辞、谪怪之谈、狷狭之态、迷幻之气和荒淫之意。一改庄、屈的艰涩困顿和虚幻华丽,彻底走出了奇诡怪诞、随理赋形、任意虚构的泥淖。使读者和诗歌形成一体化审美走
向,直接融入诗歌的字里行间,切身体味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结果,很多不是诗人的人也成了诗人。
李白是幸运的,他适逢了一个国运昌盛、文化高蹈的时代,社会开放,三教并举,铺排出一种浑厚博大、开阔沉雄的盛唐气
象,使一个试图“居庙堂之高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的诗人有了一个可以反观历史、探究未来的现实高度。
这就为天赋才华和独特的浪漫气质提供了一个可以“燀赫乎宇宙凭陵乎昆仑”的平台,使其气贯长虹、惊天动地的浪漫主义诗歌脱颖而出,真正成为盛唐之强音。
【深度点评】本文是长篇散文《醉眼看李白》的节选片段,这段文字以优美的文笔探讨了李白成为浪漫主义伟大诗人的原因。作者具有驾驭语言的卓越才能,以大写意的笔法,从李白浪漫主义诗风入手,用整散结合的句式和广博的引证,给读者带来了文化散文所应有的文质兼美的艺术享受。
浣花溪畔落沙鸥
黄建新
有这么一位诗人,他有豪情万丈,志在报国,他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然而苍天弄人,他一生数起数落,郁郁不得志,在友人庇护下,于蜀中浣花溪畔看尽群鸥翻飞。
这就是你吗?一代诗圣,壮志凌云的杜甫。
你少年好学,漫游吴越,遍览齐赵,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真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已过而立,进京赶考,终因
小人阻挠而功名难就。长安十年,困顿潦倒,三次献赋,一片至诚。安史之乱,兵荒马乱,仍未能消除热情,只身一人,迢迢千里,奔赴灵武,只为能在新即位的肃宗之前一展才华。拜得左拾遗之职,是你的夙愿,也是你的执着,然而你为人耿直,重情重义,便是你遭人攻击的一个致命弱点。当房琯获罪,被贬入狱
时,你急疏肃宗,竭力相救。于是,你冒犯龙颜,你触怒小人,直至被贬为华州司马参军。这是你的宿命,你的无奈。
遭遇的坎坷至此,便只能挥别朝廷,经秦入蜀,在蜀地寻找一片属于自己无奈的天空。成都草堂中,你似乎找到人生的快
乐。“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在浣花溪的潺潺流水中,你送走了五载春秋。你不再需要四处觅封侯,不再需要提防小人。“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其乐融融,不亦乐乎?然而严武之死,将这恬淡宁静的生活终结。
告别浣花溪,你开始新的漂泊。一叶孤舟,载着孤寂的你,别蜀出峡,漂泊于长江之上。“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月夜,你一个人站在船头上,眺望远方,你是否想起了浣花溪畔的日子,你是否记起了家人,你是否记起了严武君?回首往日,你还有雄心壮志,吟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吗?在唐朝由兴盛急遽走向衰败的时代,你崇高的政治理想,伟大的才情抱
负,终究还是被碰得头破血流。你饱尝现实社会的冷酷,悲叹自己命运的多舛,真可谓“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是的,你一生就像沙鸥,四处游荡,有家难回,骨肉分离,仕途坎坷,屡被贬黜。你没有李白那样洒脱,能“斗酒十千恣欢谑”;你也永远不会豪迈地宣告“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因此,你只能沉郁,你只能压抑,只能在儒家忠君思想的禁锢下,一面同情百姓的疾苦,一面又常常为帝王辩护,你的人生就是在这样的痛苦矛盾中磨砺着。
当你拖着病体独自登上江边的高处时,九九重阳,一派萧
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大气磅礴,更是悲凉沉郁。当你再逢李龟年时,江南风景依旧,但已是物是人非。“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无尽沧桑无尽凄苦全在其中。
一生的落魄潦倒,最后的孤单飘荡,最终只能在江湘舟中默无声息地终结。你走了,告别了人世间的冷酷辛酸,这对于你,是一种释然吗?
(有删改)
【深度点评】浣花溪是杜甫在成都的寓所,沙鸥是杜甫诗中常用的一个意象,诗人常以沙鸥自比。这篇文章以“浣花溪畔落沙鸥”为题写杜甫,浑然天成,寓意自明。文章采用第二人称的手法,按照时间顺序写杜甫的经历与思想,既饱含深情又有条不紊。
白居易的长归
吴光辉
皈依龙门是一代清官官场失意之后的人生选择,是一代诗人仕途绝望之后的人生归宿。
唐文宗大和三年,一个秋天的傍晚,长安古道之上,中国文学史上的顶级大师——白居易默默地坐在一匹老马牵拉的破车
里,一路颠簸朝洛阳的龙门而来,古道两旁的老树缓缓地向后退去,几只乌鸦在头顶盘旋,发出凄厉的长鸣。这就是公元826年白居易从反腐败的战场上败下阵来,从此归隐田园、沉湎山水的人生转折。
当看到白居易这副满脸沮丧、穷困潦倒的模样,谁会想到他曾在庙堂之上和腐败势力舌战斗法的英雄模样?那个29岁就进士及第,34岁成为翰林学士,35岁担任左拾遗,38岁升为户曹参军,仕途上可谓春风得意的白居易哪里去了?那个连续上书提出广开言路、惩贪倡廉、举贤任能等十大改革主张的斗志昂扬的白居易哪里去了?那个用诗歌作为“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武器,倡导新乐府运动,写出大量讽喻诗,义愤填膺地揭露贪官权贵丑恶和人民大众疾苦的刚正不阿的白居易哪里去了?是的,当年意气风发的白居易已不复存在,眼下,他坐在破车之上,或许还在慢慢回想着唐宪宗元和六年的那次对他的致命一击吧!
元和六年初,唐宪宗决定讨伐藩镇,准备启用一个贪官做统帅,白居易在早朝之上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皇上下旨,气得唐宪宗要治他大不敬之罪,差点被推出斩首。然而,白居易还是没向贪官屈服。是年秋,革新人物武元衡被贪官刘祺暗杀了,无人敢提出侦查元凶,白居易以戴罪之身站出来呈上奏章,请求彻查此案结果被贪官们以莫须有的罪名打入天牢。白居易从此被逐出京城外放江州,变成沦落天涯青衫湿的江州司马。
恐怕文学史要好好地感谢唐宪宗的忠奸不辨,也要感谢贪官权贵的阴险狠毒——他们把白居易从庙堂之高打入江湖之远,反而把他推上了文学艺术之巅。如果白居易不是沦落江州,也就创
作不出让千古陶醉、让历史定格、让世界喝彩的《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然而,白居易因为《琵琶行》而一举成名,13年之后他却又选择了龙门琵琶峰作为自己的人生归宿。唐文宗即位之后,曾将白居易召回京城,任了几个闲职,可他终于明白那里不是自己的久留之地,遂有了本文开头所描写的洒泪告别长安,赶往龙门了却残生。
那纤纤古道之上,车上承载的是一路长叹,车辙留下的是一路忧伤,老马踟蹰的前方不是洛阳的龙门,而是人生的无奈。或许白居易已预感到龙门的18年最后人生:“宦途自此心长别,世
事从今口不言。”“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从此,白居易也就变成了避世消沉、一蹶不振的香山居士。因而,他在破车之上仰天长叹:“往日多暂住,今日是长归!”
长归是他政治上四处碰壁之后的败退,是他文学上功成名就之后的回归,也是他人生寻觅求索之后的绝望。当然,此时此地的白居易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长归更是大唐文学的一个重大转折,从此唐诗走向衰败,最后居然由泥腿子黄巢用“我花开后百花杀”来给辉煌的唐诗充作了封笔名诗。
此时,白居易无言地望着古道瘦马和老树昏鸦,西下的夕阳把这位断肠人的苍苍白发染成了金黄。想到自己的人生终结,举
头眺望那近在眼前的龙门,只见卢舍那大佛正在凝望着洛河对岸的香山琵琶峰,他想,那里便是自己死后的悲惨归宿了。
其实,这岂止是白居易个人的悲剧?这是整个大唐王朝的历史悲剧呀!白居易就是半个盛唐。他败了,就是盛唐的衰败;他走了,更是带走了盛唐思想王国的半壁江山。
【深度点评】唐朝统治者把白居易从庙堂之高打入江湖之远,反而把白居易推上了文学艺术之巅,白居易的长归是他政治上四处碰壁之后的败退,也是他文学上功成名就之后的回归。作者能够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白居易的政治悲剧,读罢文章哀而不伤。作者对白居易从反腐败的战场上败下阵来,失落地颠簸在那苍凉古道之上的情景,充分想象,生动写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
印象。
微思考
这三篇文章在写人物侧重点上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骨头里开出浪漫的花》侧重分析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及其形成的原因。《浣花溪畔落沙鸥》侧重梳理杜甫的人生脉
络,以此抒发作者的慨叹之情。《白居易的长归》重点写白居易
的个人政治悲剧,以及这一悲剧与整个王朝命运的关系。
【拓展阅读】
一、李白诗歌
子夜吴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点睛】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天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
登邯郸洪波台置酒观发兵
我把两赤羽①,来游燕赵间。
天狼②正可射,感激无时闲。
观兵洪波台,倚剑望玉关。
请缨不系越,且向燕然山③。
风引龙虎旗,歌钟昔追攀。
击筑落高月④,投壶⑤破愁颜。
遥知百战胜,定扫鬼方⑥还。
【注】①赤羽:谓箭之羽染以赤者。《国语》所谓“朱羽之
矰”是也。②天狼:《楚辞》:“举长矢兮射天狼。”王逸注:“天狼,星名。”③燕然山:山名,即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④落高月:指从月高的时候玩到月落的时候。⑤投壶:古代的一种娱乐游戏。⑥鬼方:商时外族部落名,此应指反叛作乱的契丹。
【点睛】此诗为诗人于天宝十一年(752)北游幽州途中,在邯郸洪波台看官兵操练仪式后所作,抒发自己北上抗敌、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这首诗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人借助丰富的想象,生动曲折地反映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光明的憧憬。
长干行①
妾发初复额,折花门前剧②。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③,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④,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⑤。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⑥。
【注】①长干行:属乐府《杂曲歌辞》调名。②剧:游戏,玩耍。③长干里:在今南京市,当年系船民集居之地,故《长干曲》多抒发船家女子的感情。④抱柱信:典出《庄子·盗跖》,写尾生与一女子相约于桥下,女子未到而突然涨水,尾生守信而不肯离去,抱着柱子被水淹死。⑤滟滪堆:三峡之一瞿塘峡峡口的一块大礁石,农历五月涨水没礁,船只易触礁翻沉。⑥长风
沙:地名,在今安徽省安庆市的长江边上,距南京约700里。
【点睛】全诗对商妇的各个生活阶段,通过生动具体的生活侧面的描绘,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幅鲜明生动的画面。诗人通过运用形象,进行典型的概括,开头的六句,宛若一组民间孩童
嬉戏的风情画卷。“十四为君妇”以下八句,又通过心理描写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小新娘出嫁后的新婚生活。在接下来的诗句中,更以浓重的笔墨描写闺中少妇的离别愁绪,诗情到此形成了鲜明转折。“门前迟行迹”以下八句,通过节气变化和不同景物的描写,一个思念远行丈夫的少妇形象,鲜明地跃然于纸上。最后两句则透露了李白特有的浪漫主义色彩。诗歌风格缠绵宛转,具有柔和深沉的美。商妇的爱情有热烈奔放的特点,同时又是那样地坚贞、持久、专一、深沉。她的丈夫是外出经商,并非奔赴疆场吉凶难卜;因此,她虽也为丈夫的安危担心,但并不是摧塌心肺的悲恸。她的相思之情正如春蚕吐丝,绵绵不绝。
二、杜甫诗歌
绝句二首
其一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其二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点睛】清代的诗论家陶虞开在《说杜》一书中指出,杜集中有不少“以诗为画”的作品。绝句其一,就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这首五言绝句,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全诗对仗工整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格的篇章。绝句其二,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的春光图,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心中沉重的乡思。本诗的艺术成就,首先是情景交融。其中第一、二句写景,三、四句抒情,以景寓情,情深意长。其次是以叙景寄乡思。在春光融融的一片暖色中本可因物而喜,却透露出诗人的怀乡愁思,言婉意深,独具
风致。
曲江二首
其一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①。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②。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其二
朝回日日典春衣③,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④,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⑤。
【注】①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减却春,减掉春色。万点,形容落花之多。这句意思是:一片花瓣儿被风吹落就感到春色已减,如今风把成千上万的花打落在地,怎不令人发愁?②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巢翡翠,翡翠鸟筑
巢。苑,指曲江胜境之一芙蓉苑。冢,坟墓。这句意思是:翡翠鸟在曲江上的楼堂上做巢,花落到苑边,看见原来雄踞坟墓之前的石麒麟现今倒卧在地上。③朝回日日典春衣:朝回,上朝回
来。典,押当。这句意思是:每天退朝归来,我都要典当春季衣服买酒喝。④酒债寻常行处有:债,欠人的钱。行处,到处。这句意思是:到处都欠着酒债,那都是寻常小事。⑤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风光,春光。共流转,在一起逗留和盘
桓。违,违背,错过。这句意思是:我要把话传给世人,希望人们与这样美好的春光共同流连享乐,虽是暂时相赏,也不要违背啊!
【点睛】《曲江》二首是因为仕途不得志而作,所以惜春、留春之情包含深广的社会内容,耐人寻味。这两首诗总的特点,用我国传统的美学术语说,就是“含蓄”,就是“神韵”。所谓“含蓄”,所谓“神韵”,就是留有余地。抒情、写景抒写的是最典型最有特征性的东西,从而使读者通过已抒之情和已写之景去玩味未抒之情,想象未写之景。言外有意,味外有味,弦外有音,真正体现了“神余象外”的艺术特点。
梦李白二首(其二)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①。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②。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③!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④。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注】①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浮云,比喻游子飘游不定。游子,此指李白。②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搔首,大概是李白不如意时的习惯举动。这句意思是:出门时搔着满头的白发,悔恨辜负自己平生之志。③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冠,官帽。盖,车上的篷盖。冠盖,指代达官。斯人,此人,指李
白。这句意思是:京都的官僚们冠盖相续,才华盖世的你却是容颜憔悴。④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孰云,谁说。网恢恢,《老子》有“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话。此处指法网恢恢。这句意思是:谁说天网宽疏,对你却过于严酷了。
【点睛】此诗表达了杜甫对李白生平遭遇的同情,表现了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的情谊。在杜甫笔下,李白形可见,声可闻,情可触,枯槁惨淡之状,历历在目,令人潸然泪下。诗人在沉重的嗟叹之中,寄托着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和深厚同情,也饱含着自己坎坷零落的无限心事。
三、白居易诗歌
忆江南词三首
其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点睛】这三首词,从今时忆往日,从洛阳忆苏杭。今、
昔、南、北、时间、空间的跨度都很大。每一首的头两句,都抚今追昔,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每一首的中间两句,都以无限深情,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结句则又回到今天,希冀那些美好的记忆有一天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现实。每首自具首尾,有一定的独立性;而各首之间,又前后照应,脉络贯通,显示出作者谋篇布局的高超艺术技巧。
整个组词寥寥数十字,却从许多层次上吸引读者进入角色,想象主人公今昔南北所经历的各种情境,体验主人公今昔南北所展现的各种精神活动,从而获得余味无穷的审美享受。
观刈麦①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②。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③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④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⑤,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⑥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⑦,岁晏⑧有馀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注】①刈(yì):割。②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陇,同“垄”。③饷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④惜:盼望。⑤秉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秉,拿着。⑥闻者:白居易自指。⑦吏禄三百石: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古时候念dàn)。⑧岁晏:年底。晏,晚。
【点睛】这首诗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讽谕诗。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这首诗中,诗人触景生情,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做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相关“整本书阅读”书目]
1.李长之《李白传》(东方出版社)
2.杨伦《杜诗镜铨》(上海古籍出版社)
3.冯至《杜甫传》(人民文学出版社)
微任务11:自选情境任务, 实践迁移运用
【对接高考写作】
19.请从以下十二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参照示例,写一则素
材运用。
示例:李白策一匹骏马,在昏黄的古道上奔驰。然而,官场的尔虞我诈,世俗的道貌岸然绊住他奔跑的脚步,无情的现实冷却了他一腔热血。于是他觉得不应该让自己奔跑的双脚停滞不前,奔跑让他屡跌屡撞,奔跑又让他获得心灵的超越——思想,永远在徘徊和失意中成熟。李白清醒地知道,他宁愿散尽千金,只求一醉,也不愿摧眉折腰,做大唐的“御用文人”!这就是李白的个性和恣意。
答:________

【情境任务清单】
20.请自由选择以下一项情境任务,按照要求完成任务,并展示
实践成果。
(1)请自选一个情境,学习运用相关手法进行写作。
情境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把幻想中的事物写得活灵活
现,惊心动魄。以夸张、烘托的手法,极言天姥山之高。尤
其是“横”“拔”“掩”三字,气象博大,生动有力,突出了天姥
山的高大雄奇,描绘了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高大形象和磅礴气
势。请自选角度,运用夸张的手法写一个片段,150字左右。
情境2:《登高》一诗情景交融,前两联写登高见闻之景,后
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景至情,寓情于景,浑然一体。
请借鉴《登高》情景交融的写法,写一景物或者事物,要体
现出特色,300字左右。
情境3:《琵琶行并序》中运用贴切生动的比喻描绘琵琶声,
被誉为古典诗歌中描写乐声的绝唱。我们生活在一个声音的
世界里。我们的耳朵,每天无时无刻不在聆听着各种各样的
声音。
请选择生活中让你最受感动的一次聆听,用比喻的手法把它
描绘出来,300字左右。
(2)请以“那些千古流传的古诗词”为主题,自选材料,自定形
式,策划一份《语文学习报》,完成后与同学们分享交流。
【分享展示】
选择任务:________
实践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情境1(示例):他双手捧着球,深吸一口气,然
后踮起脚尖,原地弹动了三四下,接着,他突然如离弦的箭
一般朝着篮下奔去。离篮架足有四五米远,他把球交到右手
向篮板抛去,球“砰”的一声反弹下来。说时迟,那时快,
他三步就跨到篮下,“噌”地跳起来,双手抓住飞来的球,
举到头顶,腰一挺,然后“嘿”地叫了一声,把球灌进了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筐……,情境2(示例):这一天我走在街上的花坛旁,忽然发
现,这干渴得如同水泥的泥土里,居然萌生出几点新绿,且
自信地开出几朵小花,黄灿灿的。它们在春天阳光的照耀
下,竟透着那么一份欣喜,它们的根就扎在这块毫不湿润的
土地上。它们是以怎样的毅力在这样的土地上生长起来的
啊?我索性停下脚步,俯身凝视着一朵小花,它向我微笑
着。这样一朵小花,两片小小的叶子,像两只举起欢呼的小
手,一根小茎,极绿,在春风吹拂中战栗着。它微小而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致,令人不忍触碰。便是这样一个小小的生命,一朵开放在
春天里的小小花朵,猛然地让我感悟到生命力的强大。在如
此干燥的土地上扎根,吸收到哪怕一丁点儿的养分,极顽强
地生长出来,还绽开小小的花朵,即便是捧起这样微小的喜
悦,但它终是这春天里的花朵啊!它的呈现,妩媚了枯燥的
北国的春天。,情境3(示例):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泉声
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
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的小提琴声,是草丛中淌过的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贝斯
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
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
拍打着鹅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
响。这万种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
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乐之中,仿佛能够听到
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
亡,新陈代谢的声音,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
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