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 (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 (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17 15:24: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练9教师卷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一、单选题
1.曲宴是古代帝王赐宴的一种,具有私宴性质,用以拉拢臣下,便于对朝政的控制,参加的人员一般是皇帝近臣、宗亲等。表中曲宴人员变化能够反映出( )
北宋官员出席曲宴的部分记载
时期 太祖朝 真宗朝
曲宴记载 建隆二年,“宴刺史、统军、军指挥使以上及诸道进奉使于广政殿” 咸平五年(1002年)“癸亥,赐近臣岁节宴于宰相吕端第。自是遂以为例”
乾德二年,“宴大将王全斌于崇德殿” “三年八月八日甲寅,诏近臣观书于龙图阁,遂宴于崇和殿”
A.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动 B.科举制度的日益完善
C.宋初政治改革的方向 D.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2.熙宁五年,王安石打破太祖“重文轻武”的政策,重新设置武学。熙宁六年(1073年)又在太医院的基础上设置专门的医学,并详细分科。以上举措旨在( )
A.为国家培养专业人才 B.提升官员理政能力
C.扩大禁军的兵员储备 D.完善学校教育制度
3.宋代,在州一级所设的通判,有权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还有权弹劾州府所有官员。这主要反映了宋朝( )
A.官员生活的腐化 B.政治制度的僵化 C.专制集权的强化 D.崇文抑武的固化
4.宋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务”的局面,但常出现了“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的状况。这一状况缘于( )
A.选官制度僵化 B.财政体系滯后 C.边防危机严重 D.专制集权体制
5.《文献通考》记载:“(宋代)至于官人授受之别,则有官、有职、有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其次又有阶、有勋、有爵。故士人以登台阁、升禁从为显宦,而不以官之迟速为荣滞;以差遣要剧为贵途,而不以阶、勋、爵邑有无为轻重。”宋代使职差遣制度( )
A.有利于防止官员专擅权力 B.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C.冲击了重血缘的门第观念 D.形成新的官员监察机制
6.如图为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在①和④处填写对应的内容,正确的是( )
A.道,转运司 B.路,通判 C.路,节度使 D.省,巡抚
7.宋立国以来,一到灾年就大量到地方上招收灾民进入军队,致军中老弱病多。有时也抓一些罪犯、地痞流氓来补充兵源。这说明当时( )
A.编练禁军减弱地方军力 B.军队规模小制约战斗力
C.军队建设隐含较大危机 D.官府主导社会保障事业
8.有学者认为:“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中,治理天下与君臣关系的处理,尤以相权的调整为要。下列选项中属于相权调整的举措是( )
A.设转运司 B.派文官任知州 C.强化“四监司” D.设置枢密使
9.下列两则材料分别对应的朝代是( )
中书治民,三司理 财,枢密主兵,各不相知,而言路之权又特重。 丞相既为文官之长,又居三公之首,主要负责行政事务,但实际上往往无所不管
A.秦朝、汉朝 B.秦朝、宋朝
C.唐朝、宋朝 D.唐朝、元朝
10.王安石变法的反对者认为国家“与民争利”。王安石则指出,改革的目的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据统计,宋神宗时期国家财政盈余达到高峰,民间高利贷利率降至低谷,民间变乱的发生次数和规模降到最低点。据此可知王安石变法( )
A.实现了藏富于民 B.利于秩序稳定
C.推动了商业发展 D.力求富国利民
11.熙宁二年九月,政府以各路常平仓、广惠仓所积存的1500万贯石为本钱,向农民发放青苗贷款。每年分两期,即播种和夏秋未熟时贷出,收割后收回,每期取息2至3分。据此可知,王安石变法( )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B.加剧了政府财政危机
C.切实解决了农民的困境 D.达到了富国强兵目的
12.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中,治理天下与君臣关系的处理,尤以相权的调整为要。下列选项中属于相权调整的举措是( )
A.文官出任知州 B.增设“参知政事”
C.设立路级机构 D.完善科举制
13.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到元丰时期,土地开垦面积、市场繁荣程度、人口户数,都达到了一个高峰。民间变乱发生的频率,也降到了宋代甚至是中国历史上的低点。由此可知,王安石变法( )
A.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B.必然遭到地主富商反对
C.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 D.扭转了北宋衰败的趋势
14.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契丹固守盟好,互市不绝”。北宋每年要给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但通过榷场贸易,北宋每年从辽获取大约有150万贯的专卖税,得益甚大。从中可以看出( )
A.北宋的边防力量得到加强 B.宋辽双方的贸易活跃
C.经济发展促进政治的统一 D.榷场受官府严格控制
15.宋代的官制中,除官职之外,另有所谓“差遣”,有官职者未必有权,必须由皇帝别敕“差遣”,才能治其职掌范围以内的事;纵使是宰相的分内之事,皇帝也可以别遣他官办理。据此可知,宋代“差遣”的设置( )
A.削弱了宰相权力 B.实现了职权分离
C.加强了专制皇权 D.提高了行政效率
16.北宋时期,不少官员秉持着“天下事当与天下共之,非人主所可得私也”的思想,以至于出现了“(君主)亲贤礼下,大臣有赐坐之仪、造膝之请。谏官有入阁议事,对仗读弹文之典”的“君臣共治”的局面。这反映出北宋( )
A.官僚政治开始走向成熟 B.士大夫政治具有较大影响力
C.门阀等级观念相对谈薄 D.崇文抑武政策导致君权式微
17.宋太祖在位期间,其亲信干将王彦升因敲诈宰相王溥而被逐出京师。知德州梁梦升迫害武将郭贵,宋太祖不仅没有治梁氏的罪,反而对其加以提拔,并继续令其留任。上述材料反映( )
A.休养生息 B.重农抑商
C.崇文抑武 D.守内虚外
18.唐末以来,一向是“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五代军阀公然声称兵强马壮就做皇帝,赵匡胤也是从军校进而掌握禁军大权,最后夺得帝位。所以赵匡胤即位后第一步就是整顿禁军,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是( )
A.实行更戍法,使得“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B.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C.枢密院专掌军政,有统兵权 D.禁军管理机构“三衙”无权调兵
19.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中推行募役法与保甲法。百姓依照“募役法”免服差役而缴纳免役钱;保甲法下的农民成为保丁,但因其受到的训练不专业,在实际战争时仅能负责搬运粮草,依旧要服役。据此可知,王安石变法的这些措施( )
A.强化了对社会的管控 B.并未减轻百姓的负担
C.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 D.意在改善军队的待遇
20.下表为五代十国时期中原王朝更替简表。针对这一现象,北宋初年统治者的对策是( )
政权 建立者 身份 时间
后梁 朱温 宣武节度使 907-923年
后唐 李存勖 河东节度使 923-936年
后晋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936-946年
A.设置三司分割宰相财权 B.任命武将为枢密院长官
C.提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D.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21.南宋初年,岳飞指挥的岳家军(宋军的一支)在与金军的对抗中战绩卓著。然而,宋高宗和宰相秦桧却将岳飞等拥有兵权的武将视为心腹大患,不断对其加以遏制、打击。这表明( )
A.南宋朝廷秉承了崇文抑武的国策 B.秦桧唆使宋高宗投降金国
C.岳飞抗金活动耗空了朝廷的财政 D.宰相专权使南宋政治黑暗
22.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李沆登进士第,真宗即位,拜户部侍郎、参知政事。真宗想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亲自写手诏派人送给宰相李沆,李沆看后,当着使者的面,用烛火将诏书烧了,并让回话:“就说李沆认为不可”,真宗只得收回成命。上述材料反映了宋朝( )
A.君臣关系上实现平等 B.中央权力的制约平衡
C.文官政治的重要作用 D.皇帝的素养普遍较高
23.有学者在谈及王安石变法时指出:茶业征榷、盐钞法修订、酒务“实封投状”等专制制度剥夺了大商人“较固(垄断)取利”,民间出现了“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的现象,而“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均输无法应对钱米并征、折钱不均等新问题。该学者意在强调王安石变法( )
A.没有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B.促使南方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指导思想背离了统治需要 D.破坏了民间的商品货币关系
24.北宋王安石变法颁布保甲法,规定家有两丁以上的,出一人为保丁,农闲时军训,希望恢复兵民合一的征兵制。这一做法( )
A.服务于封建统治的需要 B.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C.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D.得到了人民的强烈支持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省围绕着皇帝的诏敕运转,……合成一套完整有机的施政体系。另一方面,三省首长既各领本省庶政,又以宰相身份联袂入朝,在门下内省的政事堂“共议国政”,通过政事堂会议将三个不同机构整合为一个统一的中枢体。这样,三省权能配合,既各自发挥自己的职能,又相互发挥整体功效,推动着整个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袁刚《隋唐三省体制析论》
材料二 北宋集权统治所起的有利作用是短暂的,不利的方面却对北宋起着长期的决定作用。……在中央削弱和分割宰相之权,行政、军事、财政、司法分别直属于皇帝,加强皇权专制。在地方,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削弱地方长官的事权。地方监督知州的通判权力过大,妨碍了地方行政职能的正常发挥。……政权过分集中,分散与削弱了各级机构与官员的事权,虽在较短时期内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的统治,但势必形成机构庞大,职能分散,官员众多,吏治败坏,重叠机构之间和官吏之间相互牵制,行政效率低下,使整个国家机器运转不灵。
——艾光国《略论北宋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利弊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三省体制的运作程序及其积极作用。(不得照抄材料)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及其对行政效率的消极影响。(不得照抄材料)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今天大多数的历史学家都相信,大约在11世纪发生了一场“唐宋变革”:中国历史从中世纪的黄昏转入近代的拂晓时刻。不过,不管宋代与唐代之间看起来有多么大的差异,宋朝的近代性同样是前代文明冲积的结果,比如从唐代的“飞钱”孕育出宋代发达的商业信用,瓦解于宋代的坊市制在中晚唐已经出现松动,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市舶司也是继承自唐朝设施。“唐宋变革”并不是断裂式的突变,而是内在于文明积累的突破。
从18世纪起,处于近代化进程中的西欧开始出现了一种傲慢的论调:一些对中国了解非常有限的哲学家根据他们的想象,对中国文明作出了“停滞”的定性,如德国哲学家赫尔德称:“拿欧洲人的标准来衡量,这个民族(中国人)在科学上建树甚微,几千年来,他们始终停滞不前。我们能不对此感到惊讶吗 ...这个帝国是一具木乃伊。它周身涂有防腐香料,描画有象形文字,并且以丝绸包裹起来。它体内血液循环已经停止,犹如冬眠的动物一般。”
中西的历史都不可能停滞,西欧历史以他们的轨迹演进,中国历史也以自己的轨迹演进,经过漫长的文明冲积,“造极于赵宋之世”,产生了近代化的大突破。——我们这样的描述,也挑战了费正清先生提出的“冲击一回应”理论。
——整理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提炼材料中的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提炼要明确,评析要史论结合。)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曲宴是古代帝王赐宴的一种,具有私宴性质,由材料中“用以拉拢臣下,便于对朝政的控制”,可知这一宴会的本质,即将“曲宴”与“用以拉拢臣下,便于对朝政的控制”之间“搭桥”,而其“搭桥”的关键在于明确表中曲宴人员变化。表中曲宴人员变化呈现出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从武将到文臣,这反映出宋代重文抑武政策的逐渐确立,这也反映了宋初政治改革的方向,C项正确;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动是指阶级间的变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项;科举制度的日益完善是指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思想、组织、程序等完善,并非体现在文官地位提高上,排除B项;中国古代史社会主要矛盾始终如一,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王安石变法,重新设置武学和专门的医学,目的在于为国家培养专业人才,A项正确;设置武学和专门的医学,与提升官员理政能力无关,排除B项;材料措施与扩大禁军的兵员储备无关,排除C项;D项不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详解】根据题干州一级设通判用于监察地方长官,限制地方权力,进而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通判的设置不能反映官员生活腐化、政治制度的僵化和重文抑武的政策,排除ABD项。故选C项。
4.D
【详解】根据材料宋代经常出现“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的状况,可知宋初实行分权的同时,导致不同机构之间互不沟通,最终导致行政效率低下,行政不统一影响政府的运转,而造成这一现象主要原因是宋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过度分化事权导致行政效率低下,D项正确;材料主旨为:宋朝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过度分化事权导致行政效率低下,与选官制度无关,排除A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财政体系滞后”,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边防危机”,排除C项。故选D项。
5.A
【详解】题干所示为宋代实行的使职差遣制度,官品和职差分离,有利于防止官员专擅权力,A项正确;宋代使职差遣制度造成冗官现象,不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门第观念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使职差遣制度并非监察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宋朝中央以下是路、府、县,设立了转运司在内的四个平行的路级机构,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①和④分别是路、通判,B项正确;宋朝中央以下是路、府、县,排除A项;宋朝在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排除C项;元朝开创行省制,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通过题干“一到灾年就大量到地方上招收灾民进入军队,致军中老弱病多”“也抓一些罪犯、地痞流氓来补充兵源”可知宋代建立以来军队来源上存在问题,容易导致军队战斗力不强和素质不高,可以说明当时军队建设隐含较大危机,C项正确;题干并未提到编练禁军导致地方军力削弱,排除A项;题干并未提到军队规模,而是军队来源,排除B项;题干并非社会保障事业,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根据材料“治理天下与君臣关系的处理,尤以相权的调整为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增设枢密使分化相权,体现的是对丞相行政权的分割,D项正确;提举刑狱司是地方机构,不符合对相权的调整,排除A项;转运司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派文官担任知州属于加强中央集权,而非削弱相权,排除B项;宋朝时期,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提点刑狱公事、提举常平公事、安抚使,分管财政、司法、储备粮食平抑物价、治安边防,四监司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根据“中书治民,三司理 财,枢密主兵”可知这是宋朝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根据“丞相既为文官之长,又居三公之首,主要负责行政事务”可知这是秦朝时期设立三公九卿制的时候的政治特点,所以对应的朝代应该是秦朝和宋朝,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政治制度的特点与汉朝、唐朝和元朝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依据材料“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不增加人民的负担,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人民的负担,“实现”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未涉及其对秩序稳定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王安石变法对商业发展的推动,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详解】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北宋为使农民避免大地主、大商人的高利贷剥削,增加政府收入而实行青苗法,体现北宋政府加强了对经济领域的管理,A项正确;“每期取息2至3分”可知政府收入增加,排除B项;政府所收利息比大地主、大商人低,只是一定程度减轻农民利息负担,而不是解决了农民困境,表达过于绝对,排除C项;青苗法与实现强兵目的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2.B
【详解】宋代设立参知政事,目的是通过分割相权,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B项正确;文官出任知州、设立路级机构,是宋朝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与相权调整无关,排除AC项;科举制把选官权利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与相权调整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根据材料“土地开垦面积、市场繁荣程度、人口户数,都达到了一个高峰”“民间变乱发生的频率,……历史上的低点”可知,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的目的,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A项正确;B项“必然”表述绝对,排除;C项“实现了强兵”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故选A项。
14.B
【详解】根据=题干“契丹固守盟好,互市不绝”“北宋每年从辽获取大约有150万贯的专卖税”可知,宋辽边境贸易的活跃,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北宋的边防力量,且该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内容未涉及政治上的统一,排除C项;材料内容未涉及政府对榷场的管理,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详解】根据题干“有官职者未必有权,必须由皇帝别敕‘差遣’,才能治其职掌范围以内的事”和“宰相的分内之事,皇帝也可以别遣他官办理”可知皇帝设置“差遣”代表皇帝,且有极大的事权,甚至可以办理宰相分内之事,体现了专制皇权的加强,C项正确;题干虽然提及宰相分内之事,但没有体现对宰相权力的削弱,排除A项;差遣是另外设置的,并不是职权分离,排除B项;根据题干不能判断“差遣”的设置对行政效率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16.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士大夫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增强,促成了君主亲贤礼下,官员积极参政的政治氛围和“君臣共治”局面的出现,反映出当时士大夫政治具有较大影响力,B项正确;中国的官僚政治并非直到北宋才开始走向成熟,排除A项;门阀等级观念相对谈薄与“君臣共治”局面的出现无关,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崇文抑武政策导致了君权式微,排除D项。故选B项。
17.C
【详解】根据材料“其亲信干将王彦升因敲诈宰相王溥而被逐出京师。知德州梁梦升迫害武将郭贵,宋太祖不仅没有治梁氏的罪,反而对其加以提拔,并继续令其留任。”可知敲诈文臣之人被逐出京师,而迫害武将之人则被提拔,这种反差体现出宋太祖对文臣的重视和对武将的压制,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休养生息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B项;守内虚外即防卫内部可能出现的隐患而放松外部存在的威胁,材料未体现守内虚外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18.C
【详解】根据材料,唐末以来,兵权是决定兴亡的关键所在,五代军阀甚至声称兵强马壮就可以做皇帝,而且赵匡胤正是以军人出身而夺得帝位。当他即帝位后,非常注重解决军人乱政的问题,如枢密院专掌军政,有调兵权,但无统兵权,本题为反向选择题,C项正确;实行更戍法,军队驻地经常轮换,使得“兵无常帅,帅无常师”,A项表述正确,排除A项;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削弱了地方军阀割据的基础,B项表述正确,排除B项;禁军管理机构“三衙”无权调兵,D项表述正确,排除D项。故选C项。
19.B
【详解】根据材料“保甲法下的农民成为保丁,但因其受到的训练不专业,在实际战争时仅能负责搬运粮草,依旧要服役”,可知虽然在王安石变法中规定可以纳钱代役,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因为农民没有经过正规的军事训练,无法进行正常的军事活动,只能负责物资搬运工作,导致实际兵力不足,军队战斗力减弱,为了增强军队人数及战斗力,政府只能额外要求那些纳钱代役的百姓服兵役,这些百姓既交了钱,还要服兵役,百姓负担相比未变法前更重,并且纳钱代役对于有力而少田的农民来说是一种新型的负担,所以并未减轻百姓的负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社会管控问题,排除A项;“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体现了募役法的好处,而材料侧重于募役法的弊端,排除C项;改善军队待遇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20.C
【详解】五代十国多由地方节度使建立,意味着地方武官势力强大,因此宋初统治者重文轻武,提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大力削弱地方势力,C项正确;A项、D项涉及的是对相权的削弱,与五代十国的政治弊端不符,排除A、D项;枢密院长官是文官,排除B项。故选C项。
21.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南宋朝廷的腐败,秉承了崇文抑武的国策,统治者因为害怕岳飞抗金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加上秦桧等奸臣的迫害而被杀害,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宋高宗投降金国的信息,排除B项;C项岳飞抗金活动耗空了朝廷的财政的说法错误,且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宋朝宰相权力削弱,材料没有体现宰相专权,排除D项。故选A项。
22.C
【详解】根据材料“真宗想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亲自写手诏派人送给宰相李沆,李沆看后,当着使者的面,用烛火将诏书烧了,并让回话:‘就说李沆认为不可’,真宗只得收回成命。”可知,宰相李沆面对宋真宗的诏书,不同意诏书内容并烧掉,真宗只能收回成命,说明在宋朝时期推行的重文轻武的政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C项正确;君臣关系上实现平等,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中央权力的制约平衡,材料中没有体现制约与平衡,排除B项;皇帝的素养普遍较高,与材料中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3.D
【详解】从材料中“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均输无法应对钱米并征、折钱不均等新问题”可以看出,由于王安石对经济的干预手段导致了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秩序出现了混乱,破坏了民间的商品货币关系,D项符合题干的意思;ABC选项不符合材料的意思,排除。故选D项。
24.A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北宋王安石实行的保甲制度意在加强军事实力,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服务于封建统治的需要,A项正确;王安石变法并未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排除B项;兵民合一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排除C项;加重人民负担,引起激烈反对,排除D项。故选A项。
25.(1)运作程序:中书省草拟诏令一门下省审核封驳一尚书省执行诏令;三省集中在政事堂议政。
积极作用:既有明确分工,又能相互协作配合,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权力运作的程序化设计(对诏令的审核封驳),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
(2)发展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消极影响:分化事权,导致官僚机构膨胀,行政效率低下;过度集权,导致地方自主性严重削弱,影响地方行政职能发挥。(答出一点即可)
【详解】(1)运作程序:根据材料一“在门下内省的政事堂‘共议国政’”、“三省权能配合,既各自发挥自己的职能,又相集发挥整体功效”及所学,可知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封驳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集中在政事堂议政。积极作用:根据材料一“三省权能配合,既各自发挥自己的职能,又相互发挥整体功效”及所学,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的失误等角度分析说明。
(2)发展趋势:根据材料二“在中央削弱和分割宰相之权,行政、军事、财政、司法分别直属于皇帝,加强皇权专制。在地方,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削弱地方长官的事权”,可知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削弱。消极影响:根据材料二“政权过分集中,……行政效率低下,使整个国家机器运转不灵”,可知分化事权,导致官僚机构膨胀,行政效率低下。过度集权,导致地方自主性严重削弱,影响地方行政职能发挥。
26.观点:唐宋变革是内在于文明积累的突破。
论述:政治上,唐朝“三省六部”的基础上形成宋朝的“二府三司”,以及科举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扩大统治基础。经济上,唐朝至宋朝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到宋朝时市坊界限逐渐被打破,出现大量的商业市镇,如扬州、益州等。思想上,儒学不断发展,到宋朝时出现理学,使儒学进一步的哲学化思辨化等。
所以,唐宋变革不是断裂式的突变,而是内在于文明积累的突破。
【详解】根据材料“唐宋变革并不是断裂式的突变,而是内在于文明积累的突破”可提取观点:唐宋变革是内在于文明积累的突破。论证时可从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思想传承等角度进行,注意史论结合,史实正确,逻辑严密等。如政治上,唐朝“三省六部”的基础上形成宋朝的“二府三司”,以及科举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扩大统治基础。经济上,唐朝至宋朝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到宋朝时市坊界限逐渐被打破,出现大量的商业市镇,如扬州、益州等。思想上,儒学不断发展,到宋朝时出现理学,使儒学进一步的哲学化思辨化等。最后总结,唐宋变革是内在于文明积累的突破。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