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的小艇》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认识威尼斯小艇的特点及其作用。
3.感受威尼斯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
教学重点:
1.认识威尼斯小艇的特点。
2.感受威尼斯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
3.体会文章的动态美、静态美。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1.看图片猜城市或者国家。
2.揭示课题。
3.简介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欣赏威尼斯风光图片,谈印象。
(2)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思考:围绕小艇,作者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1.出示词语
第一组:船艄 翘起 垫子 (样子)
第二组:操纵自如 左拐右拐 (驾艇技术)
第三组:祷告 簇拥 哗笑 (活动)
2.指名读
3.齐读词语。
4.你发现每一组词语与什么内容有关系?(第一组与小艇的样子有关;第二组与船夫驾驶小艇的技术有关;第三组与人们坐上小艇从事的活动有关。)
5.你能借助以上的这些信息,说一说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6.交流:样子独特——技术高超——关系密切
7.小结:我们在读课文时,学会捕捉一些关键词,读懂它的意思,就能帮助我们很快地读懂课文的内容。这个方法,大家以后要多多实践。
三、精读品味、探究写法
(一)聚焦语言,感知小艇外形之独特。
1.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读一读,找一找,哪一段是作者马克吐温对小艇样子的描述?
2.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描写小艇的外形?小艇的外形有什么特点?并找一找关键词,圈一圈。
3.交流: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小艇的外形特点,比作独木舟:体现长、窄、深,出示图片,结合英尺的注释讲解多长;比作新月:体现小艇两头翘,写出了小艇的静态美;比作水蛇:体现小艇行动轻快灵活,写出了小艇的动态美。观看行驶的视频)
4.指导朗读。重读描写小艇外形特点的关键词:(长、窄、深;翘起、新月;水蛇、轻快灵活。)想象威尼斯小艇的样子,读出对小艇的喜爱之情。
5.小结:探寻写法上的秘密。
①感受比喻的好处。②体会动静结合的特点。(作者用熟悉的事物来比喻,既能让陌生的事物变得熟悉,也拉近了读者与文本的距离,富有美感,这就是马克.吐温精妙的语言魅力。今后,我们在阅读中要善于发现和积累,还要在习作中大胆运用。)
(二)合作探究,领略船夫技术之高超。
1. 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提出要求:围绕中心句,可以用哪些词形容船夫的驾驶技术 在相应的句子旁写批注。
2.小组交流。
3.指名汇报。
4.师适时介绍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5.教师引读:
师: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他操纵自如──
生: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毫不手忙脚乱。
师:他动作灵活──
生: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还能做急转弯。
师:他速度极快──
生: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
6.师小结:是威尼斯独特的地域,练就了技艺高超的的船夫,这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啊!”
7.学生当小播音员,配乐介绍威尼斯的船夫。
四、总结方法、拓展运用
1.回顾全文,想一想,你从中学到了什么表达方法?(抓住事物特点、运用修辞手法,及动静结合的方法。)
2.这节课,我们足不出户,跟随马克·吐温的笔触,游览了威尼斯,一起领略了小艇独特造型,了解了船夫的驾驶技术的高超。小艇到底与人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密切关系,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作业:
1.自主学习课后“阅读链接”,细心阅读法国乔治.桑笔下的《威尼斯之夜》,并思考这篇文章选取了哪些典型材料来写?
2.用抓住事物特点及动静结合的方法,写一写校园的早晨是怎样从寂静到热闹的。
板书设计
18.威尼斯的小艇
长、窄、深 (像独木舟)
风 样子 两头翘起 (像新月)
行动轻快灵活(像水蛇)
情 船夫 驾驶技术高超
生活 关系密切
细心观察 抓住事物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