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班级:
姓名:
成绩
:
装
订
13、
(6分
线
) (
晓天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高一历史(试题卷)
)
命题范围: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至第12课。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
A. 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 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制度
C. 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D. 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下列政治制度中不属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范畴的是( ) A. 王位世袭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三公九卿制
战国末期,荀子游历秦国,感慨“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汙(同“污”),其服不挑(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而汉初贾谊则认为“商君遗礼仪,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这反映了两者( )
A. 阶级立场的不同 B. 文化趋向的迥异 C. 政治理念的不同 D. 生活态度的差异
有同学这样形容战国时期先秦诸子的思想,有的一股正气,平治天下;有的爱好和平,讲求实际功利;有的刻薄严苛,法度严明;有的带着逍遥魂儿,避世寻自由。这些思想分别是指哪家学派( )
A. 道家、儒家、法家、墨家 B. 儒家、墨家、法家、道家
C. 墨家、儒家、法家、道家 D. 墨家、法家、道家、儒家
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方言,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这得益于( )
A. 秦朝统一文字 B. 秦朝统一货币 C. 秦朝疆域辽阔 D. 秦朝统一度量衡
秦、隋两个王朝国祚短促,却分别为汉、唐盛世奠定了基础。它们共同的历史贡献是( )
A. 制定了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制度和政策 B. 开辟了沟通南北经济交流的运输通道
C. 修筑了规模庞大的军事战略防御工程 D. 推行了思想统一服务政治统一的方法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黄帝内经》 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B 《神农本草经》 奠定中医理论基础
C 《九章算术》 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D 《史记》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A. A B. B C. C D. D
吕思勉在《中国简史》中说:“秦汉之世,是我国对内统一的时代,亦是我国向外扩展的时代。中国……的统一, 完成于此时。历代开拓的规模, 亦自此时定下。”汉武帝“向外扩展”的史实是( )
①任用卫青、霍去病对匈奴发动三次较大战争②设立中朝③推行均输平准④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某同学搜集到以下四幅图片,请帮他拟定一个正确的主题( )
①《赤壁之战形势图》②《三国鼎立形势图》③《淝水之战形势图》④《北魏孝文帝迁都示意图》
A. 中华文明的起源 B. 统一国家的建立
C. 繁荣开放的社会 D. 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有学者称五胡内迁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这些“连锁反应”包括( )
①引发西晋诸王内战爆发 ②导致北方长期分裂混战
③有利于北方民族的交融 ④间接推动江南经济开发
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如果把“大运河的开凿”“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主题的是( )
A. 国家的产生和统一 B.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C.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 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
“天可汗”不仅是一种荣誉,更具有实质意义,它的目的是使许多弱小邻国或民族可以和平相处共存共荣。”据此分析,唐太宗被拥戴为“天可汗”的原因是( )
A. 轻赋省刑 B. 开明的民族政策 C. 广开言路 D. 任用贤良,提高行政效能
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唐初,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了( )
A. 中央的控制力逐渐减弱 B. 农民徭役负担逐渐加重
C. 农民人身控制逐渐放松 D. 土地兼并之风逐渐杜绝
下列文献史料均与古代的选官制度有关,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
②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
③是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
④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①②④③ D. ①④②③
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 )
A. 相权有所分散 B. 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 C. “外朝”参议要政 D. 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
李白诗曰:“我来逢真人,长跪问宝诀。粲然启玉齿,授以炼药说。”杜甫诗曰:“应须饱经术,已似爱文章。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王维诗曰:“因爱果生病,从贪始觉贫。色声非彼妄,浮幻即吾真。”李、杜、王皆为当时有代表性的诗人,据此可知唐代( )
A. 出现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现象 B. 多种思想流派并存发展
C. 儒家思想逐步成为思想主流 D. 实行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
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认为, 中国在3-13世纪之间保持着西方望尘莫及的科技水平, 属于这一时期的科技成就有( )
圆周率计算方法 蔡伦改进造纸术 最早的火药武器出现
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雕版印刷术
A. B. C. D.
北宋初年,朝廷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以三年为期,内外轮换,出戍边远条件恶劣地区的军兵,以半年为期轮换,定期回驻京师。通常将领并不随之调动,朝廷临时任命戍军统兵将官。这些做法( )
A. 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 B. 杜绝了地方动乱发生
C. 旨在提升军队战斗力 D. 增强了官兵的凝聚力
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
A. 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 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 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 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北面官负责游牧民族事务,实行契丹族原有官制,南面官负责农耕民族事务,仿行唐朝官制;西夏的中央机构有两套官称,一套是汉式,一套是本民族称谓。这表明( )
A. 汉族文明具有影响力 B. 游牧民族开始建立政权
C. 地理环境影响政治建制 D. 民族战争十分频繁
契丹族耶律阿保机、党项族元昊、女真族完颜阿骨打等少数民族首领对我国历史发展的贡献主要是( )
A. 建立民族政权,扩大了中国疆域 B. 使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融合
C. 使少数民族封建化,促进了边疆开发 D. 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都城汴京“每五更燃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这表明宋代( )
A. 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废止 B. 商业市镇经济较为发达
C. 经济环境利于商业繁荣 D. 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宋代许多商人以财买婿,通过与官僚、宗室、士人联姻进而跻身上层社会。其中最为显赫的当属茶商马季良,因为他娶了刘皇后兄长之女,获封光禄寺丞,这反映了宋代( )
A. 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动 B. 商人群体逐步控制国家的政治生活
C. 统治阶级已经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 D. 商人的价值观成为社会的主流观念
佛教传入中国,许多儒士激烈批判佛教,并支持统治者开展灭佛运动,却没能阻断佛教的兴盛。到了宋朝之后,儒士对佛教转向宽容,佛教却不如之前那样兴盛。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 儒学实现突破,彰显文化自信 B. 君主专制加强,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C. 商品经济发展,价值观念改变 D. 佛教颠覆传统观念,不被社会重视
下图是某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制作了关于某朝代的知识卡片。结合所学,横线上可以填入的史实是( )
①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 ②顾恺之创作《女史箴图》
③郭守敬编定《授时历》 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一、单选题(本题共25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某历史兴趣小组举行以“唐朝的兴衰”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搜集到以下材料,并提出了一些探究问题,邀请同学们帮忙解决。
(经济发展篇)
材料一 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 见下表
(走向衰亡篇)
材料三 公元755年12月,边镇将领安禄山、史思明见朝廷空虚,联合同罗、契丹、突厥等民族组成共约15万士兵,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发动了长达8年的战乱。……战乱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了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1)从材料一的内容中,你发现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在经济上采取了哪些为民获利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二表格中的相关数据分析,从649年至742年,唐朝人口数量呈现什么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有哪些?(6分)
(3)材料三中的“战乱”指的是什么?这场战乱导致强大的唐帝国由强盛走向衰亡,联系所学知识,你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国家富裕、人民幸福?(4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帝国的版图空前扩大,拥有84个郡和18个诸侯国……皇帝无与伦比的地位在很多制度和规范中得以体现……汉朝延续了秦的很多做法。然而,汉朝之所以能够国祚长久,得益于它善于通过摸索或者以渐进的方式变通秦的举措,采用一些新的控制手段。
——摘自[美]陆威仪《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材料二 凡钱粮、军事、屯种、漕运诸要事,行省无不领之,这对防止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使命被削弱,以及行省向地方割据势力演化有积极的意义。元朝在边疆地区的统治较为全面和深入,前代的不少羁縻之地,到元代“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些都与行省制度具有简洁、高效及易于操作的特点有关。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汉朝延续秦朝的两项政治制度。概括汉武帝在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新的控制手段”并说明其影响。(6分)
根据材料二,概括元代行省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实行行省制度的意义。(6分)
28.某同学在学习历史时,发现下面三则材料。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亡,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汉书·景帝纪》
材料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 材料一的观点属于哪家学派?中国历史上哪个封建王朝最早采纳了这个学派的主张?(6分)
(2) 材料二描述的历史现象是什么?这个现象背后体现了汉朝怎样的统治策略?(6分)
(3) 当时汉朝统治者对材料三中的观点持何种态度?这种态度对中国思想领域产生了什么影响?
(6分)
(4) 上述三则材料中的思想与当时社会状况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请任选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B D C B A A C B D C C B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C B A B D A C A C C A A B
26.【答案】(1)认识: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强大的。措施:继续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劝课农桑,轻徭薄赋,让农民生活安定。
(2)趋势:649年到742年,唐朝人口数量呈上升趋势。原因:在唐太宗的清明统治下,出现了贞观之治;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
(3)“战乱”指安史之乱。爱惜百姓,关心百姓疾苦;提倡节俭;注重经济发展,保持社会安定。
27.【答案】(1)政治制度:郡县制度、皇帝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
控制手段:尊崇儒术。
影响: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儒学独尊在一定程度上钳制了思想;不利于学术文化自由发展。
(2)特点:行省管辖事务多,权力较大;处理政务简洁、高效及易于操作。
意义: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边疆的治理与开发;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为后世的边疆治理提供良好的借鉴。
28.【答案】【小题1】法家;秦朝。
【小题2】文景之治;无为而治。
【小题3】采纳;从此儒学独尊地位得以确立,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小题4】材料一:法家思想源自与动荡的战国时期,它产生后被许多诸侯国采用,对于各诸侯国富国强兵起到了推动作用,也直接加剧了社会的动荡。
材料二: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社会萧条,统治者采取了黄老无为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统治者休养生息,经济逐渐恢复,出现了文景之治。
材料三: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汉武帝积极有为,采用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学,巩固了西汉的大一统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