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舒城晓天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舒城晓天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1-16 22:39: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班级:
姓名:
成绩



13


6

线
) (
晓天中学
2022

2023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高二地理(试题卷)
)
命题范围:第二单元
1.干热岩是温度大于200℃、埋深3-10千米的高温岩体,这种岩体的绝大部分为侵入岩。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当海洋板块下沉到地球内部时,海底天然气便在板块交界带边缘上涌,在接触冰冷海水和深海压力下形成水合物。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图中导致干热岩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和岩石类型是( )
A.②、丙 B.①、乙 C.③、沉积岩 D.④、甲
2.河流在入海口处形成三角洲后,随着沉积物质的增加,堆积体向海洋一侧不断扩展,发展成面积广大的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平原形成的有利条件是( )
A.河流挟带泥沙较少 B.入海口处水下坡度平缓
C.海水侵蚀作用较强 D.入海口处水流速度较快
3.下列关于安第斯山脉形成说法正确的是( )
A.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 B.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张裂形成
C.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 D.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张裂形成
4.不同地貌具有较明显的地域特征,下图为我国某四个地方的地貌景观图。读图可知地貌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
A.B.C. D.
5.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是( )
A.地势低平,河网密布 B.千沟万壑,地表破碎
C.高山环抱,沙漠广布 D.雪山连绵,冰川高悬
6.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的形成,是由于( )
A.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B.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C.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D.欧亚板块内部张裂
7.下列属于内力作用表现形式的是( )
A.风化 B.搬运 C.沉积 D.地壳运动
8.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的主要直接原因是( )
A.地壳上升 B.地壳下沉 C.断裂作用 D.水土流失
9.岩浆通过冷却凝固作用形成岩浆岩。根据岩浆岩是否喷出地表可细分为侵入型岩浆岩和喷出型岩浆岩。花岗岩属于典型的侵入型岩浆岩,其不易风化,颜色美观,外观色泽可保持百年以上,由于硬度高、耐磨损,除了用作高级建筑装饰工程、大厅地面外,还是露天雕刻的首选之材。图中花岗岩的物质源自( )
A.地核 B.上地幔 C.地壳 D.岩石圈
10.聚落分布密集的地方是( )
A.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 B.高山地区 C.荒原地区 D.雨林地区
鸡冠洞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是一处大型溶洞,长达5600m,上下分五层,落差138m。此类洞穴在北方少见,被誉为“北国第一洞府”。自1992年开始开发,新辟进出洞口,铺设洞内道路,安装照明彩灯,修建牌楼房舍。2012年1月9日,鸡冠洞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下图为洞内景点“定海神针”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此类洞穴在北方少见,是因为北方( )
①气候较为寒冷干燥②地下水资源较为贫乏
③多为深层地下水④没有石灰岩分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2.“定海神针”是鸡冠洞中最小的一根石柱,其形成的外力作用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溶蚀 C.风力堆积 D.流水淀积
13.下列能证明海陆变迁的自然现象是( )
A.水往低处流 B.四季更替 C.太阳东升西落 D.喜马拉雅山有海洋生物化石
图为不同的地貌图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图中地貌的形成与河流的流水作用无关的是( )
A.①② B.2④ C.③④ D.①③
15.形成新月形沙丘地貌的主要作用( )
A.风力侵蚀 B.风力沉积 C.流水沉积 D.海浪侵蚀
读“河流地貌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6.图示河流地貌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河流的( )
①侵蚀作用②搬运作用③溶蚀作用④堆积作用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7.图乙所示地形剖面对应甲图中的(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8.地壳物质经过外力作用形成的岩石是( )
A.侵入岩 B.喷出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19.岩石依据其成因可分三大类型它们是( )
A.岩浆岩、侵入岩、火山岩 B.花岗岩、石灰岩、大理岩
C.砂岩、页岩、砾岩 D.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
20.岩浆出露地表形成的岩石属于( )
A.花岗岩 B.石灰岩 C.玄武岩 D.片麻岩
21.埃及费拉菲拉沙漠区有一片屹立在坚实土层之上、仿佛沙雕一样的巨大的蘑菇群岩层,被当地人称作“蘑菇沙漠”。读图,下列地貌中与“蘑菇沙漠”成因相同的是( )
A.雅丹地貌 B.V形谷地 C.牛轭湖 D.黄河三角洲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问题。
22.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依次是( )
A.向斜、背斜、断层 B.断层、向斜、背斜
C.背斜、向斜、断层 D.背斜、断层、向斜
23.丁处山岭的形成原因是( )
A.沿背斜顶部裂隙侵蚀而形成 B.因向斜槽部坚实,耐侵蚀而形成
C.因背斜顶部坚实,耐侵蚀而形成 D.沿向斜槽部裂隙侵蚀而形成
24.读庐山附近地质剖面图,图示地区主要地质构造是( )
A.背斜 B.断层 C.塌陷 D.向斜
25.下列条件中,不利于聚落形成的是( )
A.土壤肥沃 B.水源不足 C.地形平坦 D.交通便利
26.下图中①②③④为某河流四个不同河段的沉积物颗粒组成图,四个地点中距河流源头最近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7.石笋是我国西南地区典型的一种地貌景观,该景观的形成主要由以下哪种岩石形成( )
A.玄武岩 B.石灰岩 C.板岩 D.石英岩
28.下图是一幅地貌景观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形成这一景观的外力作用是( )
A.风力侵蚀作用 B.风力堆积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 D.流水堆积作用
29.下图是喀斯特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 )
A.岩石有风化裂隙 B.岩石中含有化石
C.岩石具有层理构造 D.岩石具有可溶性
30.下图所示地貌名称为( )
A.三角洲 B.沙洲 C.冲积扇 D.沙丘
一、单选题(本题共3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16 17 18 18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下图为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8分)
(1)写出字母所表示的地貌名称:A________,B________。
(2)C主要是因________形成的,D主要是因________形成的。
32.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岩石圈物质循环中的各类物质。
甲________;乙________;丙________;丁________;戊________
(2)写出序号代表的各类地质作用:①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⑦________
3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2分)
下面左图为我国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其中河流河道平直,但南岸侵蚀较严重。右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1)左图中①、②岩石分别对应右图中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2)受河流影响,图①所在的岩层可能形成________(填“喀斯特地貌”或“雅丹地貌”),该地貌主要出现在我国________(填“青藏高原”或“云贵高原”)。
(3)左图中甲、乙、丙代表的地质构造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乙、丙三处地质构造中可能存在泉水出露的是________,利于储水的是________。
(4)左图中河流的流向是________(填“自西向东”或“自东向西”),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详解】干热岩绝大部分为侵入岩,属于岩浆岩。根据图中箭头方面,丙与沉积岩可相互转化,丙是变质岩,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甲是岩浆,经①作用,冷却凝固作用,形成乙岩浆岩,②为变质作用,③为沉积作用,④为重熔再生。导致干热岩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和岩石类型是①、乙,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B
【详解】当挟带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口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较慢,河流所挟带的泥沙便会沉积在河口前方,形成近似三角形的堆积体,B正确;河流挟带泥沙少,沉积物质来源少;海水侵蚀作用强,不利于三角洲的形成;入海口处水流速度较快,泥沙不易沉积,都是不利条件,A、C、D错。故选B。
【点睛】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条件有:泥沙来源丰富;河流动力减弱(沉积能力强);海水动力较弱(侵蚀能力弱);可供沉积的环境。
3.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安第斯山脉位于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之间,两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南极洲板块俯冲至美洲板块之下,美洲板块边缘隆起形成安第斯山脉,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4.D
【详解】图中信息表明,第一幅图地貌是火山,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由内力作用形成,A错;第二个地貌是桂林山水,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B错;第三幅地貌是沙丘,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C错;第四幅图地貌是角锋,角峰是指由几个冰斗所围成的山峰,因冰斗后壁不断后退,使所围山峰成为高耸尖锐的山峰,因此角峰是冰川侵蚀形成,D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冰川地貌分为冰川侵蚀地貌(冰斗、角峰、刃脊等)和冰川堆积地貌如冰碛垄、冰碛平原等,由于冰川势力强,所以冰川堆积没有分选性,杂乱堆积。
5.B
【详解】黄土高原地势较高,疏松的黄土广布,降水集中,流水的侵蚀力强,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当地沟谷地貌发育程度高,形成千沟万壑、地表破碎的地貌景观,B符合题意;地势低平、河网密布, 是湿润平原的地貌景观,排除A;高山环抱、沙漠广布,是我国西北地区内陆盆地的地貌景观,排除C;雪山连绵、冰川高悬,是青藏高原的地貌景观,排除D。故选B。
6.C
【详解】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位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这两个板块在此处相向运动,相互碰撞挤压,地层隆起形成高大的山脉和高原,C符合题意;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不位于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也不位于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排除AB;板块内部张裂不会形成高大的山脉和高原,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不是欧亚板块内部张裂形成,排除D。故选C。
7.D
【详解】风化、搬运、沉积均属于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ABC错。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D正确,故选D。
8.D
【详解】黄土高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形有一定起伏、植被稀少且破坏严重等,地表受到流水的侵蚀作用强,水土流失严重,从而使得沟谷发育程度高,形成千沟万壑的自然景观,D符合题意;地壳上升和下沉、岩层的断裂作用,对当地千沟万壑地貌景观无影响或影响不直接,排除ABC。故选D。
9.B
【详解】题意表明,花岗岩属于典型的侵入型岩浆岩,由岩浆冷凝形成,一般认为岩浆来源于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顶部,因此图中花岗岩的物质源自上地幔,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10.A
【详解】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一般土壤肥沃、灌溉便利,便于农耕,人口则相对密集,聚落也相应密集,A符合题意;高山地区、荒原地区、雨林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差,人口稀疏,则聚落也不会密集,排除BCD。故选A。
11.A 12.D
【解析】11.根据材料可知,该洞穴为大型溶洞,属于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温暖湿润的南方地区,是流水的溶蚀和淀积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此类洞穴在北方少见,是因为北方气候较为寒冷干燥,且地下水资源较为贫乏,流水的溶蚀作用微弱,难以形成溶洞,①②正确。北方地区有浅层地下水,也有深层地下水,石灰岩分布较多,③④错误。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12.根据所学可知,其形成原理可能是滴水成石,即水滴中含有碳酸氢钙,遇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以及本身的水生成碳酸钙,而碳酸钙正是石头的主要成分,日积月累便形成了石柱。石柱形成的外力作用是流水淀积,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喀斯特地貌分为喀斯特溶蚀地貌和喀斯特沉积地貌。喀斯特溶蚀地貌主要包括溶沟和石芽、峰林和孤峰,以及溶斗和地下溶洞等;喀斯特沉积地貌主要有各种形态的石钟乳、石笋、石柱和钙化等。
13.D
【详解】水往低处流是地势差异的结果,四季更替是地球公转所致,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所致,都不能证明海陆变迁,排除ABC;喜马拉雅山是目前陆地上最雄伟的山脉,但其岩石中有海洋生物化石,表明地质时期该地曾为一片海洋,这能证明海陆发生了变迁,D符合题意。故选D。
14.D 15.B
【解析】14.新月形沙丘的主要成因是风力堆积作用,长江三峡是流水侵蚀形成,海南岛南天一柱是由海浪侵蚀形成,三角洲是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与流水作用无关的是①③,ABC错误,D正确。故选D。
15.新月形沙丘地貌是由风力沉积形成,ACD错误,B正确。故选B。
【点睛】不同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不同:湿润半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高山高纬地区以冰川作用为主,滨海地区以海浪作用为主。
16.A 17.C
【解析】16.图示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因为河流在流动过程中对河道两岸的冲刷与堆积。排除②③,选择①④,故选A。
17.在河流弯曲处,受水流的冲刷,凹岸河床较深、较陡,而凸岸往往形成河漫滩,即河床较浅、较缓。由此可以推出T位于凹岸,P位于凸岸,因此排除②④,选择①③,故选C。
【点睛】平直河段看地转偏向力,弯曲河段看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18.C
【详解】侵入岩和喷出岩是岩浆活动的结果,属于内力作用,AB错误。沉积岩的成因为固结成岩,为外力作用,C正确。变质岩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形成,属于内力作用,D错误。故本题选择C。
【点睛】侵入岩:地下岩浆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侵入岩石圈上部,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喷出岩:地下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沿岩石圈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沉积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形成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成岩石。变质岩:岩石受到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下,使原来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新岩石。
19.D
【详解】岩石的成因类型有岩浆冷凝形成岩浆岩、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侵入岩和火山岩只是岩浆岩的类型,花岗岩只是岩浆岩的一种,石灰岩只是沉积岩的一种,大理岩只是变质岩的一种,砂岩、页岩、砾岩只是沉积岩中的类型,因此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20.C
【详解】岩浆出露地表形成的岩石为喷出型岩浆岩,花岗岩属于侵入性岩浆岩,A错误;石灰岩属于沉积岩,B错误;玄武岩属于喷出型岩浆岩,C正确;片麻岩属于变质岩,D错误。故选C。
【点睛】岩浆岩分为侵入型岩浆岩和喷出型岩浆岩,常见的侵入型岩浆岩有花岗岩,常见的喷出型岩浆岩有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等。常见的沉积岩有:页岩、砂岩、砾岩、石灰岩等。常见的变质岩有:板岩、大理岩、石英岩、片麻岩等。
21.A
【详解】“蘑菇沙漠”位于沙漠之中,上部大,下部小,是风力携带砂石侵蚀而成,雅丹地貌是风力侵蚀地貌,A对;V形谷是流水侵蚀形成的,B错;牛轭湖是流水作用形成的,C错;黄河三角洲是流水沉积形成的,D错。故选A。
22.C 23.B
【解析】22.根据图示岩层形态,甲处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构造,A、B错误;乙处岩层向下凹,是向斜构造,D错误;丙处岩层有明显错动和位移,是断层构造,C正确。故选C。
23.丁处岩层向下凹,是向斜构造,A、C错误。山岭的形成原因是向斜槽部坚实耐侵蚀而成,B正确;沿向斜槽部裂隙侵蚀而成的是峡谷,不是山岭,D错误。故选B。
【点睛】褶皱:强烈碰撞和挤压,可以使沉积岩发生弯曲,形成褶皱。类型有背斜和向斜。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中间老两边新;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中间新两边老。背斜一般成山岭,常被侵蚀形成山谷;向斜一般成谷地,两翼被侵蚀成山。
24.B
【详解】图中岩层受力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错动位移,属于断层,B正确。读图可知,图示剖面有多条断层存在,中间岩块相对上升,两侧岩块相对下降,不属于褶皱,主要地质构造不是背斜、向斜,AD错误。塌陷不属于地质构造,排除C。故选B。
25.B
【详解】肥沃的土壤、充足的水源、平坦的地形、便利的交通利于聚落的形成,水源不足是不利于聚落形成的,B正确,故选B。
【点睛】影响聚落的区位因素:一、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源、自然资源。二、社会经济因素: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科技、旅游等。
26.B
【详解】流水沉积作用具有分选性,随着流速的减慢,河流携带能力减弱,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河流源头水流量小,河流携带能力弱,沉积物颗粒大,②符合题意,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7.B
【详解】石笋是位于溶洞洞底的尖锥体地貌,是喀斯特地地貌的一种形态,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因此形成该景观主要由可溶性的石灰岩形成,而玄武岩、板岩和石英岩不具有可溶性,不会形成石笋地貌,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28.D
【详解】根据图中地貌的形态判断,图中地貌为河口三角洲,它是河流流入海洋时,因流速减低,所携带泥沙大量沉积,逐渐发展成的冲积平原,因此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不是由风力侵蚀作用、风力堆积作用、流水侵蚀作用形成,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29.D
【详解】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因此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岩石具有可溶性,D符合题意;岩石有风化裂隙、岩石具有层理构造对喀斯特地貌发育有一定影响,但不是该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排除AC;岩石中含有化石与喀斯特地貌发育无关,排除B。故选D。
30.C
【详解】图中地貌位于河流出山口,以山麓谷口为顶点,向开阔低地展布的扇状地貌,应是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形成的冲积扇,该地貌的形态位置与三角洲、沙洲、沙丘不同,因此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31.(1) 三角洲 冲积扇 峡谷(V形谷)
(2) 流水侵蚀作用 风化作用(或温度变化)
(3) 河流出山口 过程:河流自山口流出,因地形急剧变缓,流速骤降,所挟带的物质在沟谷出口处不断堆积,形成扇形堆积体。
【分析】本大题以地貌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地表形态的塑造、外力作用等相关知识,重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详解】(1)A位于河流入海口,为河口三角洲;B位于出山口,为山前冲积扇;C位于河流中上游地区,受河流侵蚀作用,形成峡谷。
(2)河流峡谷主要是受河流侵蚀作用影响形成的;D是夜间温度下降,水结成冰,体积增大,裂缝加深,属于风化作用。
(3)B位于山前,呈扇形分布,为山前冲积扇。形成过程为河流自山口流出,因地形急剧变缓,流速骤降,所挟带的物质在沟谷出口处不断堆积,形成扇形堆积体。
32.(1) 沉积岩 变质岩 岩浆 侵入岩 喷出岩
(2) 冷却凝固 变质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固结成岩 重熔再生
【分析】本题以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为材料,涉及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的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培养地理学科素养。
(1)
沉积物经过压实、固结作用形成沉积岩,故甲为沉积岩。丙通过作用,形成丁与戊,则丙为岩浆,岩浆侵入岩层形成侵入岩(丁)、岩浆喷出地表,形成喷出岩(戊)。甲、丁、戊箭头指向乙,推断出乙为变质岩,甲、丁、戊通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2)
已知丙为岩浆,岩浆喷出后经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故①为冷却凝固作用。戊为喷出岩,乙为变质岩,喷出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故③为变质作用。三大岩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形成沉积物,故④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已知甲为沉积岩,沉积物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故⑤为固结成岩作用。丙为岩浆,则⑦为重熔再生作用。
33.(1) c b
(2) 喀斯特地貌 云贵高原
(3) 背斜 向斜 断层 丙 乙
(4) 自西向东 北半球河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侵蚀,图中河流南岸侵蚀较严重,说明其位于河流右侧,故可判断河流自西向东流
【分析】本题组以我国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和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为材料命题地理试题,涉及岩石类型判断、地貌类型判断、地质构造判断和应用和河流流向的判断等地理问题,考查读图分析、地理原理和规律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能力。
(1)
结合图示可知左图中①岩石是岩浆寝室其他岩层里的岩脉,应该是侵入岩;②岩石
(2)
受河流影响,图①河水接触石灰岩,流水对石灰岩的溶解侵蚀会形成喀斯特地貌,该地貌主要出现在我国的云贵高原。
(3)
甲地岩层向上拱起,该地为背斜;乙地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丙地处岩层断裂面处,该地为断层。断裂面处,岩石破碎,岩层断裂,地下水容易出露,也就是丙处最有可能存在泉水出露。背斜地质构造是良好的储油地质构造,也就是甲是储油地质构造;向斜地质构造是良好的储水地质构,乙是储水地质构造。
(4)
左图中河流地处我国,且河流河道平直,但南岸侵蚀较严重。因为北半球河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流水向右偏转,河流右岸侵蚀严重,则图示河流应从自西向东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