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班级:
姓名:
成绩
:
装
订
13、
(6分
线
) (
晓天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高二历史(试题卷)
)
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3单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汤其领在《西汉郡国并行论》一文中指出,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后,国家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表明郡县制( )
A.确保了皇权至上 B.避免了地方割据 C.有利于中央集权 D.建立了官僚政治
2.《世界文明史》指出:“联邦宪法(即1787年宪法)的制定者们在殷切希望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于一切形式的专制政治的警惕。”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建立了君主立宪制B.建立了民主共和制
C.确立了责任制内阁D.确立了分权制衡的权力结构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了“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中国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的发展到注重质量
C.中国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总是发生变化
D.中国适应了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4.1980年,《人民日报》改版,开辟了《经济简讯》《祖国各地》《实干录》《新风赞》《国际简讯》等新栏目。经济新闻成为报道重点,篇幅和数量不断增加。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双百”方针重新得到贯彻执行 B.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提出 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点转移
5.秦统一六国后对官吏实行严格的上计制度,即地方官员须定期把自己所辖范围的户籍、钱谷、刑狱狱状等汇编成册,呈送上级,报告治理状况。据此可知,这一制度旨在( )
A.调动地方官员积极性 B.为官员选拔提供依据
C.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6.有学者认为“它意味着帝国政府在最大限度上开放门户,门第身份变得不再重要,因此大受庶族地主的欢迎。同时,也意味着读书人有了自我推荐的可能性”。材料中的“它”指(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7.魏晋时期大族子弟以“簿阀”(即祖、父两代在本朝的官爵)定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士族是封建等级秩序的维护者 B.九品中正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C.门第族望成为选官的主要依据 D.“世卿世禄”制造成“累世公卿”现象
8.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文官制度的国家之一。19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对文官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于1854年制订了一套行使至今的制度。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主要原因是( )
A.传统选官制度弊端 B.工业革命的影响 C.中国科举制的影响 D.英国政府的推动
9.英国传统的文官制度以“恩赐官职制”为主,1855年和1870年英国政府两次颁布法令进行改革,规定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考选事宜,公开竞争、择优录取,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影响,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这一改革( )
A.有利于英国政治运行的稳定 B.推动了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C.削弱并杜绝了英国政府的腐败 D.完善了英国的政党制度
10.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英国是考试制的源头 B.西方文官制照搬科举制
C.考核制源于中国科举 D.孙中山欣赏文官考试制
11.清末废除科举后,新式教育在校学生由1902年的6912人增加到1909年的1639641人。新式知识分子在质疑传统旧思想的同时,组成了各种学派和团体,其中相当部分成为了立宪派和革命派的支持者。这反映出( )
A.清朝统治土崩瓦解B.社会力量分化剧烈C.近代教育开始兴起D.清廷重视新式教育
12.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相继颁发了一整套文官法,将文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政务官负责制定政策,随内阁更替而变动;事务官负责执行政策,管理行政事务,不因内阁更替而变动。文官法的颁布( )
A.为复辟帝制做准备 B.规范了官员等级秩序
C.有利于政治近代化 D.推动了政党政治发展
13.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体现了( )
A.社会主义原则 B.学校教育的发展 C.党管干部制度 D.干部管理科学化
14.1898年6月,清政府宣布“废八股,兴西学”,结果在民间引起轩然大波,三个月后清政府恢复八股。1901年清政府再次宣布废除八股取士,民间反对声浪却大不如前,八股取士得以废除。这一变化说明( )
A.侵华战争激发了国人救亡意识 B.变法图存成为统治阶层共识
C.西学赢得知识阶层的广泛认同 D.中体西用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15.春秋战国时,儒家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服人”,法家则主张“以刑去刑”“以力服人”,荀子提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据此推断,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发展趋势的基本特点是( )
A.礼法结合B. 皇权至上,法自君出C. 诸法合体D.大德而小刑,德主刑辅
16.汉文帝设立《孝经》博士,魏晋皇帝多标榜“以孝治天下”,唐代《孝经》升格为与“五经”并列的儒家经典。这反映出( )
A.道德教化日益受到重视 B.儒学教育走向神秘化
C.民间信仰与朝廷的互动 D.孝道推动了儒学复兴
17.南朝刘宋时期,医者唐赐因饮酒得病吐虫而死。其妻张氏遵其遗嘱剖腹检查,郡县法官认为张氏剖腹残忍,属伤夫罪,而唐赐之子不禁止母亲剖父尸,属不孝。结果,判唐赐之子弃市,张氏五年刑。该案的判决表明( )
A.当时司法量刑不避亲疏 B.纲常观念影响法律判
C.决地方官员随意解释法律 D.深受理学道德教化影响
18.宋代,关中地区的吕氏兄弟制订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村规民约”——《吕氏乡约》,其中心内容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据此可知( )
A.宋代出现儒释道合流的趋势B.乡约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
C.宋代乡村治理模式走向成熟D.乡约削弱了乡村宗族势力
19.近代英国宪法包括为数众多的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以及宪法判例,没有统一的宪法法典。这些以普通法律、政治习惯等方式表达出来的宪法与普通的法律和政治习惯虽然在表现形式上并没有区别,但是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却具有宪法的效力。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英国宪法主要是不成文的习惯法 B.英国缺乏建立法治国家的意愿
C.尊重传统是英美法系的突出特点 D.英国人对宪法的理解存在差异
20.加尔文主张废除主教制,代之以共和式的长老制;简化宗教仪式;鼓励经商致富,宣称做官执政、蓄有私产、贷钱取利同担任教士职务一样,均可视为受命于上帝。这表明加尔文教( )
A.符合新兴市民阶层利益 B.旨在变革现行政体
C.极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D.倡导宗教信仰自由
21.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有权宣战,招募陆军,建立和维持一支海军,有权征召民兵,以执行联邦法律、镇压叛乱和击退入侵;总统是合众国陆军、海军和征调为合众国服役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这些规定体现了( )
A.军权高于行政权 B.分权与相互制衡C.总统权力至上 D.国会处于权力中心
22.1954宪法总纲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反映出宪法的突出特点是( )
A.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B.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标志着三大改造完成 D.中国第一部成文宪法
23.20世纪90年代,全国各地广泛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对促进社会风气好转起到了积极作用。与这一活动相关的原因是( )
A.《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颁布 B.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
C.《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 D.改革开放为精神文明建设奠基
2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指出:截至2011年8月底,中国已制定现行宪法和有效法律共240部、行政法规706部、地方性法规8600多部,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这表明(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B.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C.依法治国方略落到实处 D.我国法治建设任务完成
25.1994年,国家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21世纪初又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影响国家颁布这些文件的国内外背景有( )
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②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③自由主义的思想泛滥 ④我国文化艺术发展多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一、单选题(本题共25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3小题, 26题22分,27题14分,28题14分,共50分)
26(22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由于私有制进一步发展,人的私有意识大大加强,商品货币经济的深度与广度都已今非昔比。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远非市民法所能逮及…由于社会的进步,市民法扩大为世界性的法律——万民法,已势在必行。 ——米健《略论罗马万民法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
材料二 1787年宪法是新大陆第一份具备高度法律意义的文件,与之相当的就是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和1787年宪法都包含了私法和公法两大门类。但是,在罗马,这两大门类之间并没有清楚的区分,甚至也不存在形式上的划分,而1787年宪法则以公法和私法之间严格的内容和逻辑划分为特征和性格。使人吃惊的是,最终的局势和未来的发展表明,在罗马,私法元素具备了压倒性的地位;而在美国,情况却恰恰相反,是公法元素或者说宪政元素获得了这个地位。
——林国荣《托克维尔眼中的美国1787宪法与古罗马〈十二铜表法〉之比较》
材料三 《唐律疏议》共十二篇三十五卷五百条,其篇名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其内容特别重视“孝”,要求维护“孝”的律文有几十条。自辽宋金元迄于明清,刑法律条基本上都以唐律为蓝本。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立法,多半从模仿唐朝法制而来。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四 1978年12月,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开启了崭新征程。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万民法取代公民法“势在必行”。(4分)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两部法律对世界民主法制建设发展的相同贡献。(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律疏议》的特点。(6分)
(4)结合材料四,举例说明新时期我国在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方面分别取得的成就,启示。(8分)
27(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之所以采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材料二 19世纪初英国工业革命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工商业企业家阶层人口大量增加,大量国民没有选举权的旧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当时的社会要求了。结果,各地吁求议会改革的群众请愿运动此起彼伏。1832年6月,英国的议会改革法最后由国王签署生效。经由这样一种相对和平和渐进的演变过程,英国的宪政民主政治逐渐形成且不断完善起来。
——摘编自韦森《欧洲近现代历史上宪政民主政制的生成、建构与演进》
材料三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派构建了“三民主义”的宪政理论,并由此而产生了中华民国的国典——《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临时约法》是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根本大法的角度,对“人民……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等作了制度性规定,在中国历史上极具开创性。 ——摘编自郭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研究》
(1) 根据材料一,1870年后,法国“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的标志是什么?法国能够采取这种方式确立民主制度的根源何在?(4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别说明英、法两国代议制形成的主要特点,共同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时间,分析《临时约法》“在中国历史上极具开创性”的表现。(4分)
2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它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一方面,这一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只要中国仍相对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但是随着西方的入侵,它转而阻止了中国人做出有效的调整和反应。1905年,它最终被废除。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考试院作为主管考试的最高机关,掌握着国家机关人员的考试和铨叙。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考试法》《典试法》《监视法》等法律法规。这一时期的文官考试,赋予女性参加考试的权力。在考试的内容科目上,以1931年第一届高等考试普通行政人员考试的部分试题为例,此次高等文官考试共分为国文、民法、刑法、国际公法、行政法、中国近代政治史、经济学、财政学等八个科目,除国文外,其他科目均属于现代科学知识范畴。据统计,1931—1948年,普通考试录取6738人;高等考试录取4344人;特种考试录取155220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党派性更加浓厚,一切文官均需为国民党的一党私利服务。地方势力与中央政府之间存在重重矛盾,往往将中央所派遣的官员看成是蒋介石集团的人事渗透而拒绝实施文官制度。—摘编自陶继波、马卉《民国时期文官制度发展概述——兼论其对知识分子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制度是指什么?为什么能够为中国社会提供长期的“稳定性和连续性”。(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制度的特点,影响。(8分)
六安市晓天中学2022年高二秋学期期中质检历史学科答案
选择题
1-5 CDADD 6-10 DCBAD 11-15 BCCAA
16-20 ABBCA 21-25 BBDCB
26(22分).【答案】(1)私有制进一步发展,人们的私有意识加强;商品经济发展;公民法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存在弊端;罗马领土的扩张,各种新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4分)
(2)内容都涉及私法和公法两大类;都要求保护私有财产;都有助于限制专制;都对后世其他国家的法制建设有重大影响。(4分)
(3)体系完备;礼法结合(重视儒家伦理道德);中华法系形成,影响深远。(6分)
(4)成就:制定了1982年宪法,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6分)
启示:法律的制定要适应具体情况;要借鉴以往的法律经验;要注意德治与法治的结合;法律条文应该简约;要保持法律的稳定性;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对法律的贯彻执行应进行监督;法制建设要与时俱进。(2分)
27(14分)、答案:(1)标志:颁布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根源: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4分)
(2) 英国:经历相对和平的改革渐进历程;斗争和妥协相结合。以议会为中心、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具有首创性,引领了世界潮流。(2分)
法国:伴随不断的革命历程,政权不断更迭;共和派与保皇派反复较量,共和道路曲折艰难。(2分)
共同原因: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人民群众的斗争;启蒙运动的推动。(2分)
(3)时间:1912年。 表现:是国家根本大法,建立宪法理论;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确立三权分立原则;确立人民主权理念。(4分)
28、答案:(1)科举制。原因:科举制打破了特权垄断,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为官僚队伍提供了高素质人才;加强了中央集权。(6分)
(2)特点:成立专门主管机构;制定法律保障实施;具有一定开放性和平等性;文官考试注重考查现代科学知识。(4分)
影响:为政府部门选拔了一些优秀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正、平等,推动了社会进步;服务于国民党的一党私利;地方势力与蒋介石集团之间的斗争阻碍了文官制度的实施。(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