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虚实结合”手法高考真题专训(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虚实结合”手法高考真题专训(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7 06:31: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虚实结合”手法高考真题专训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习题)
1.(2005年高考全国卷大纲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2.(2010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3.(2010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4.(2011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问题。
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5.(2013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①
【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六,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白苎②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2)“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
(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6.(2015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
(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7.(2015年高考全国卷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8.(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线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船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虚实结合”手法高考真题专训答案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习题答案)
1.【答案】
(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想象(虚写)(1分),画面描绘2分)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句中诗人情感的能力;(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歌手法、内容和语言特点的能力。
解析:(1)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主要抓住诗句中的“抱膝”“影伴身”,便可体会诗人的孤独寂寞,结合标题“邯郸冬至夜思家”,便可理解具体原因,即因为“冬至思家而引发的孤寂的心情”;
(2)首先阅读全诗,理解全诗的内容。解答第一问,主要抓住第三、四句进行分析,抓住“想得”,便知使用了想象的手法,解答的时候,要结合诗句内容具体描绘想象的画面,并且分析其表达效果;解答第二问,要把握全诗的语言风格,然后进行精确的概括,全诗语言通俗易懂,没有华丽的辞藻,所以是“平易通俗”的,或是“朴实无华”的均可。
译文:我旅居在邯郸客店的时候,恰逢农历冬至。晚上,抱着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我相伴。当我想到家里的人或许也像我这样深夜坐着,在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时,心中不由得思念起家乡来。
赏析:第一句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根。在冬至这个重要的节日里,诗人原本应该和家人在一起。第二句,就写作者在邯郸的客店里过节的情形。“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托出“影”。一个“伴”字,把“身”与“影”联系起来,并赋予“影”以人的感情。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诗人的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
三、四两句,正面写“思家”。其感人之处是:他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诗人自己。这个冬至佳节,由于离家远行,所以家里人一定也过得很不愉快。当诗人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应该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至于“说”了些什么,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每一个享过天伦之乐的人,有过类似经历的人,都可以根据个人的生活体验,想得很多。
宋人范希文在《对床夜语》里说:“白乐天‘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语颇直,不如王建‘家中见月望我归,正是道上思家时’有曲折之意。”这议论并不确切。二者各有独到之处,正不必抑此扬彼。此诗的佳处,正在于以直率而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一种人们常有的生活体验,因而才更显得感情真挚动人。
点评:鉴赏诗歌的语言:(1)熟记常用术语,如:准确、生动、形象、传神、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隽永、新奇、优美、绚丽、工丽、含蓄、质朴、自然、奔放等。(2)注意“诗眼”(“炼字”)。(3)注意 “炼句”。
由于诗歌篇幅、韵脚的约束或修辞的需要,诗人往往会对诗句进行特殊的处理,所以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古诗词的语法知识,才能读懂诗歌,进而鉴赏诗歌。
A.词类活用。如: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B.互文见义。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烟月笼罩着寒水,烟月笼罩着沙。
C.倒装。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D.省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2.【答案】
(1)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虚写)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分析:(1)寻找意象,注意季节特点,然后再回忆《雨霖铃》与之相关的诗句,此题较为简单;
(2)抓住“一切景语皆情语”,把人物的行为和环境与感情联系起来作答;
(3)作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代为之思,其情更远”的意思,然后结合文中相关句子分析作答.
解答:(1)能够点明季节的意象是“橘柚香”,说明是秋季,那么再回答下个问题就简单了,应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诗歌一般是情景交融,诗人喝酒是为了浇愁,“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环境的凄凉烘托人物内心的凄凉,一切都是因为分别;
(3)首先要理解“代为之思,其情更远”的意思,即“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的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理解这句话后,思路就清晰了.找出诗歌中描写对方的句子,然后分析情感就可以了,对应的句子是“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译文:江楼饯别,我和你喝得酩酊大醉,秋风阵阵,送来满鼻桔柚的芳香。
入得船来,忽淋上一头潇湘冷雨,我浑身发颤,心头更是无限凄凉。我不知道,在你无尽的旅程终点,也即在那遥远、遥远的潇水、湘江。当你午夜梦回,听到深山里传来,清幽的猿声,是否觉得分外悠长?
点评:常见的送别方式
(1)折柳送别,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一是千丝万缕的柳条、纷纷扬扬的柳絮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是“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是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饮酒饯别。设宴款待亲友,表达惜别之意,也是古代的一种习俗,这在今天依然保留着。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唱歌饯别。以歌来送别也是古代文人墨客表达惜别之意的一种方式。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踏歌是民间的一种歌调,唱歌时以脚踏地为节拍。“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李白)骊歌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劳歌一曲解行舟”,(许浑)劳歌原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遂成送别歌的代称。
3.【答案】
(1)隔,隔断、阻隔之意。诗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同时,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一语双关,增强了对江东的留恋之情。
(2)上片: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抒发不忍离去之愁。
下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流露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
分析:(1)炼字型的题目答题思路是:解释 再现画面 分析作用 分析情感;
(2)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先点明手法,然后结合诗中的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解答:(1)炼字型的题目一般先解释这个字的意思(隔,隔断、阻隔之意),接着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字所在句子的画面(诗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最后分析它的作用和诗句中蕴含的情感(同时,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一语双关,增强了对江东的留恋之情)。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目指出了手法“虚实”,答题时只需从诗歌中找出运用虚实手法的诗句进行分析即可。上片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表现了诗人不忍离去之愁。下片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流露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
译文:我站在江水西岸遍望江东,云烟缭绕的树木,丛林隔断了视线,我望不见江水东边的亲人。我思念故乡和亲人却只有在梦中前往亲人身旁,这就再也不怕江水的阻隔了。我在灯前写了无数封家信,但是算起来没有一个人能够为我传递转交他们。我纵使想寻找到大雁把信交付给它传递,却又是将到了暮秋时候,大雁要南飞了,哪里还能找到这样的大雁呢!
点评:诗歌表达技巧答题思路: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③指出此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诗歌鉴赏常见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物咏怀、白描精绘、映衬对比、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虚实结合、开门见山、曲笔入题、承上启下、伏笔照应、铺垫悬念、卒章显志、借古讽今、以小见大、巧用典故、象征寄托、侧面渲染、比兴手法。
4.【答案】
(1)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几个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
(2)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分析:(1)概括诗歌的画面,先找出诗歌中描写溪水的句子,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再根据画面营造的意境特点概括诗人的情感;
(2)此题考查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目中已经指明了说法,重点分析手法在诗中的具体体现及其用法。
解答:(1)整首诗都是描写溪水。大概意思为“寂寥的空旷深山中,山顶的积雪融化,渐渐汇成小溪,不断上涨。游客们有的在溪水中悠闲的泛舟,有的在一旁漫步于横跨在溪上的简易木桥到达彼岸。不知道这溪水的源头在哪里,离这儿是远是近,只看见那山中的落花从水上流出。”从中可以概括出四个画面。从描写的画面的特点看,诗人的心情非常愉悦,充满对自然美景的喜爱。
(2)答题首先注意范围:三、四两句。其次是手法,虚实的角度。实景就是亲眼看见的“但见流出山中花”,虚就是想象的“不知溪源来远近”,以及由水中的花联想到山中的情形。
点评:山水田园诗的常见情感内容:
(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如: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前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3)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如:《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4)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如:《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5)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如:《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答案】
(1)轻微、新鲜、清爽等。
(2)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3)“白苎新袍入嫩凉”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是虚写,想象仲秋时节范廓之参加秋试的情景、此次秋试的结果以及下一年参加春闱的结果,“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用比喻的手法实写廓之携书剑登程的情景,“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分析:这虽是一首送别词,但因为是送人参加科考,自然不必如一般的送别诗般抒写离情别绪,而侧重于对应考者热情的鼓励和美好的祝愿,合情合理。
(1)(2)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①直接理解词语使用的效果。②告诉风格在诗中找依据。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风格。
(3)此题考查了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答题模式:明确表达技巧;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使用了这种表达技巧;运用这种表达技巧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或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等。
解答:(1)此题命题角度较为少见,直接考查了对词语的理解,“嫩”字形容“凉”很有新意,要结合诗句细心体会。季节是秋天但并非深秋,凉的感觉不是很重。“嫩”字效果可以结合“嫩凉”来分析,直接概括感受即可。
(2)“鹏”“凤”意象不同于一般的鸟雀,给人豪迈之感;“北海”“朝阳”这两个景物意象,显得很开阔;携书佩剑,自然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这些意象和装扮的描写体现了辛词豪放的特点。
(3)虚实结合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与拟人不同.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可以据此来分析诗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译文:廓之你在这初秋微凉的天气、穿着白色苎麻织成的新衣、离开我去参加科举考试。我仿佛看到了你以后参加考试的情景,你将与其他考生们一道在考场里专心致志地书写,犹如春蚕啃食桑叶,回廊里沙沙有声。乡试放榜时飘拂的桂花香已经先散向了月殿,你一定能名登桂榜,蟾宫折桂;不仅如此,连下一年桃花浪涌起时像鱼跃龙门一样考试得中的会试也已经为你准备好了。现在你携带着书和剑走向应试的辽远广阔之路,就像鲲鹏从北海展翅翱游到南海,又像凤凰飞向东升的太阳。明年的今天,你早已青云直上,那时你可以轻松愉悦地闲看世间的举子还在为功名奔忙。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词。首句“白苎新袍入嫩凉”中的“嫩”字很有意蕴,词人将天气的凉爽感受着一“嫩”字来表现,可谓出语惊人。这种“陌生化”的表达,将秋天天气微凉、清爽和清新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次句“春蚕食虽响回廊”就是在首句所点明的环境基础上写范廓之(也可以说是考生们)穿着白色苎麻做的新衣服在微凉的天气里端坐在考场中,奋笔疾书而发出了如春蚕嚼桑叶般的沙沙声的情景。这样写,突出了“秋试”之“秋”的季节特点,在秋高气爽的季节,参加应试的举子们奋笔疾书、紧张忙碌的情状通过“春蚕食叶”的比喻表现出来。
此词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相生。上阕点明时令和环境。“白苎新袍入嫩凉”是实写送别的季节 初秋、天气环境 微凉、被送者的衣着 白苎新袍;“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是虚写,想象仲秋时节范廓之参加秋试的情景、此次秋试的结果以及下一年参加春闱的结果,虚实结合。下阕,“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用比喻的手法实写廓之携书剑登程的情景,实中有虚,以虚喻实,喻体“鹏北海,凤朝阳”意境豪迈雄壮,充满对廓之的鼓励;“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完全是虚写,想象廓之连中两试后轻松愉快的心情,表达了对廓之的美好祝福。
点评:能用来回答语言风格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明白晓畅、清新明丽、形象生动、简练生动、绚丽飘逸、华美绚丽、婉约细腻、含蓄隽永、幽默讽刺、雄浑豪放、沉郁顿挫、慷慨悲壮、平和冲淡、旷达飘逸、多用口语.
如何判断语言风格?(1)看遣词造句(通俗、简练、明快、直接、朴素等)(2)看画面色彩(清新、华丽、雄浑等)(3)看情感意蕴(悲慨、沉郁、豪放、委婉、平淡、深刻等)。
6.【答案】
(1)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
(2)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
(3)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分析:本诗写的是秋日的一天,刘禹锡受朋友窦员外之邀,参观了他在京城长安买的新居.参观完毕,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相赠.首联奠定诗歌感情基调,颈联写院内的近景;这样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富有层次.这两联前三句是实景,第四句是虚景.此题考查了诗歌的情感、手法:(1)从环境和诗人心情入手。(2)抓住景物特点分析。(3)理解尾联的意思,然后结合上面内容分析情感。
解析:(1)联系诗歌题目,可知是朋友新居落成,自己心情舒适;颔联颈联,景色优美,也见诗人心情舒畅;尾联对朋友的赞美,可见他们志趣相投,也是心情高兴的原因之一。
(2)写景的句子,先要筛选出写了哪些景,然后从描写的角度来解答,如远近、虚实等。
(3)首先要晓得这两句话的意思,这两句主要书写观新居后的感受,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对新居主任,二是诗人。
赏析:首联“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诗人谪居多年,心情苦闷,受朋友窦员外邀请,来到他的崇德里新居,看到街西美丽的风景,禁不住喜笑颜开。“开颜”二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颔联“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实写院外之景。清光门外,有一溪渠水缭绕着院子,从墙头望出去,可以看到远山的点点秋色。
颈联“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是写院内之景:院子里种植着几棵松树,晚上可以欣赏明月松间照的美景,院子里还栽种了很多芍药,等到春天就可以欣赏芍药花开满园的美丽景色。前一句是实写,后一句是虚写。
颔联和颈联,从写景的艺术来看,两联选取“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等景物进行铺陈描摹;颔联写院外的远景,然后移步换景,由院外写到院内;尾联“莫言堆案无馀地,认得诗人在此间。”这一联写诗人和窦员外“在此间”相识,成为志趣相投的好朋友,表达了闲适愉悦的心情.整首诗语言清新隽秀,景色秀丽幽静,表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心态。
全诗表达了诗人的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点评:分析写景的句子,主要从写景的方法和角度来考虑,角度又从时空角度、观察角度、动静角度、虚实角度来入手解答。
7.【答案】
(1)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虚写)。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的一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答出描写出于想象的给3分;进行简要分析的,给2分。)
(2)第一问(3分):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第二问(3分):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于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分析:此题考查了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1)首先要回忆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然后比较不同点:实与虚;(2)要抓住题目中的“留别”。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的比较阅读,可通过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景物描写手法与本诗对比得到答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所写塞外景物皆是眼前所见实景,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属于实写。而本诗由题目可知是留别诗,乃出发之时所写,作者还没有到塞外;另外诗中也交代了自己所写之景是“闻说”,因此本诗所写之塞外景物皆是想象之景,属于虚写。
(2)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解答时需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理想追求,诗歌的写作背景等进行分析。
译文:听说轮台这个地方,连年都可以看到大雪纷飞的景象。春风吹不到这个地方,朝廷派来的使节也应该很少啊。沿着满是白草的路通向疏勒,翻过青翠的山经过武威。尽力王事怎么敢在路途中耽误,只能梦里面回到家乡看看。
赏析:本诗表现了他把国事放在首位的动人心情。岑参是一个成功的诗人,但是从前作诗并不是一种职业。以后,作诗也不应该是一种职业。因此,他觉得自己“入错行”还是可以理解的。 岑参一生中干得最没劲的时候是他在朝廷里当谏官的时候。虽然那时候他在写诗时也展现出了比较高超的技能,但比起他当年从军时作的诗,还是逊色很多。那时他随军远征西北,面对大漠、戈壁、天山、飞雪,写下了一生中最灿烂的诗行。
这首诗说不上有多“灿烂”,但是可以看做是岑参的“创作大纲”。读着诗中“轮台”、“雪飞”、“春风”、“白草”等关键词,可以想起他的《轮台歌》、《白雪歌》、《走马川行》等几大杰作。诗的最后两句很有创意,把忠君报国之志和思念故乡之情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点评:诗歌理论的虚与实,通常包括四种内涵:1、实,指诗人描写刻画的实体形象;虚,指实体形象所暗示出来的空白形象。2、实,指客观有形的物象;虚,指主观的无形活动。3、实,指具体描绘;虚,指抽象的议论。4、实,指眼底景象;虚,指意中景物。总之,眼见为实,心想为虚;已然为实,未然为虚;身临其境,仰观俯察为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虚。如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实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是虚景。又如《卜算子 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是实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是虚景。他老人家诗词中的虚景多数是未然的图景。
8.【答案】
(1)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2)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3)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
(2)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基本能力。
(3)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基本能力。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要点,结合诗歌中的重要诗句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在言语表达以及景物刻画等方面的具体作用。“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写出太阳落山了,残破的桥上只有我一个人孤独地站着。而山里幽深的树上,两只鸟儿正亲热地依偎在一起,用对比手法突出了人的孤独。
(2)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基本能力。该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的意思是清雅游赏才感到心中没有牵累,静谧的地方谁知世界的玄机?这里所突出的具体心境自然就是内心的静谧表现诗人追求自然恬静、自然的生活情境。
(3)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基本能力。诗词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鉴赏诗词的艺术手法,就是把握景、情、意之间的关系。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把握,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手法。尾联描绘出“秋风斜月钓船归”,的自然景色,突出内心的空灵别致,表现出自然安闲的生活情趣。另外诗歌中还有虚写,表现清新娴雅的人生态度。
点评: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5 /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