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青岛版科学(2017)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设计(附目录)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青岛版科学(2017)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设计(附目录)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六三制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11-16 22:27: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 青岛版科学(2017)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教学
设计
第一单元 动物与环境
1 动物的四肢
2 动物的皮肤
3 动物的翅膀
4 冬眠与迁徙
第二单元 植物的生活
5 植物的“身体”
6 植物的根
7 植物的茎
8 叶的蒸腾作用
第三单元 土壤与岩石
9 土壤的成分
10 土壤的种类
11 保护土壤
12 认识岩石
13 矿物和矿产
第四单元 物体的形态
14 固体、液体和气体
15 固体、液体的体积和质量
16 空气占据空间吗
17 气体的体积和质量
18 生活中的压力容器
第五单元 地球上的水
19 河流和湖泊
20 海洋和陆地
21 淡水资源
22 防溺水
第六单元 测量工具
23 量筒
24 天平
25 沙漏
教学计划
课标要求
1、科学探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对学生进行科学探
究能力方面的培养。(通过观察如何提出问题,如何通过比较认识事物,如何进
行猜测并验证结果,如何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形成结论)用写观察记录、撰写报告
的方式来表达探究结果,通过表达与交流、总结与交流、总结与反思来发展的科
学判断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建立学习科学课的
信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观察活动中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积极地把学生学习
科学的确场所引向生活和大自然。
3、科学知识:获取大树、叶子的一些知识。对蜗牛、蝗虫、蚂蚁等小动物
有所认识、构建起有关动物、生物、事物的初步认识;初步了解基人身体的各部
分及功能;认识水的基本物理性质、懂得液体的含义;认识纸的性质与用途、对一
些纸质材料进行简单的研究;认识几种大米。知道淀粉遇到碘酒会变蓝这一检测
方法。
学情分析
三年级共有学生 25 名,学生普遍的特点是比较活泼,思维较活跃,好奇心
较强。女生普遍比男生遵守课堂纪律,但男生普遍比女生爱动手,爱发言。通过
教师观察,该班级的学生对科学课的知识掌握程度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动手实验
的能力不强。本学期,需要在科学课堂常规养成,科学学习兴趣,动手实验操作
等方面加强教学,获得进步。
教材分析
教材的内容安排在生命科学方面有所侧重。全册是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
为主线展开的,尽管各个单元的学习内容、观察对象不同,但在活动的设计上充
分考虑了观察能力有步骤、有计划地发展。教材综合性地考虑了科学探究方面诸
多能力的培养。为了发展学生的科学判断能力,教材还充分体现了对观察记录和
报告撰写的重视。全册教材自始自终都强调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教材在活
动设计中,还有意识地安排了多项环境保护的内容,力图从多方面促进学生情感、
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方法措施
1、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平时要充分利
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教学大纲,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
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
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
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
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4、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
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
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预期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的学习特点,引导他
们尝试性地这册是起始册,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
们体验科学课程的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浅
显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
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
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动物与环境
1 动物的四肢
【教材分析】
《动物的四肢》是青岛版三年级上册《动物与环境》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节课以动物四
肢与生存环境的关系为线索,探究动物四肢的特点,从而将动物的四肢与环境之间建立起联
系,让学生明白动物是怎样通过四肢接触和感知环境的。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从生活中动物通过四肢完成的动作来引入本节
课的学习,并提示学生准备毛巾、橡皮筋等,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好材料准备。第二部分
活动过程,让学生观察猫足的特点并跟猫的动作之间建立起联系,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感受
猫足肉垫的作用;再观察其他的动物四肢的特点,并思考它们是怎样借助四肢感知环境并适
应环境的。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在经历模拟实验和讨论活动后,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好奇心,
了解骆驼脚掌的特点,知道骆驼脚掌的哪些特点帮助它在沙漠中行走。
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激
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动物已经有较多的认识,能够观察动物一些特点,用科学词汇进行描述,
并且能够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探究任务。学生对动物比较熟悉,但是对于动物的四肢没有系
统性的认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以激发,而对动物四肢
特点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动物四肢的特点。
2.知道动物通过四肢接触和感知环境。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观察并描述动物四肢的外部形态特征;依据动物在各种
环境中的表现,运用推理的方法,意识到它们可以借助四肢接触和感知环境。
2.通过模拟实验,了解猫足肉垫的特点和作用,意识到猫足肉垫对猫生存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动物如何通过四肢感知环境表现出探究兴趣。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小凳子、毛巾、橡皮筋等
教师准备:课件、评价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PPT 1 出示]课题《动物的四肢》
2.[PPT 2 出示]猫和老鼠动画片。
[PPT 3 出示]猫捉老鼠视频。
学生认真观看,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猫是用什么捉老鼠的。
学生回答。
引导学生思考猫四肢的作用。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板书课题:动物的四肢。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观察猫足的特点
1.[PPT 4 出示]猫足爪子的明显特征的图片。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并在小组内交流。
班内汇报。
2.[PPT 5 出示]猫足肉垫的明显特征的图片。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并在小组内交流。
班内汇报。
3.教师指导学生总结猫足肉垫和爪子的特点及作用:肉垫肥厚,爪子尖利。猫能利用肉
垫的消音功能悄悄靠近猎物,能利用肉垫的缓冲功能从高处跳下不会受伤,能利用肉垫的防
滑功能在草丛中奔跑不会滑倒;猫能利用爪子爬树、搏斗、捕食。
4.教师指导学生想一想,除了呈现的这些作用,猫足肉垫和爪子还有哪些作用?
学生思考,回答。
师生小结:猫爪还具有摄取食物、刨土、清洁、防御等作用;猫足肉垫还具有获取地面
信息、辅助猫清洁、潜伏、散热等作用,还可以感知不同物体的性质、大小、形状及震动。
5.[PPT 6 出示]记录园地
师生共同完善表格。
活动二:模拟猫足肉垫的作用
1.[PPT 7 出示]模拟猫足肉垫作用实验。
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2.[PPT 8 出示]方法指导和注意事项。
(1)凳子腿不包裹毛巾和包裹毛巾,分别挪动凳子,对比声音的大小;
(2)凳子腿不包裹毛巾和包裹毛巾,分别推动凳子,对比用力大小;
(3)凳子腿不包裹毛巾和包裹毛巾,抬至同一高度落下凳子,对比手震动感强弱。
3.学生实验,教师实时指导。
4.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5.教师总结:凳子腿上绑的毛巾相当于猫足的肉垫,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猫足的肉垫有消
音、缓冲、防滑的作用。
活动三:说一说其它动物的四肢有什么特点。
1.[PPT 9 出示]猴子、青蛙、鳄鱼的图片。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三种动物的四肢,说一说有哪些特点。
2.学生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师生总结:青蛙后肢更加发达且有蹼,不但擅长跳跃还能游泳,前肢只有支撑身体的
作用。猴子的四肢长并且有明确的分工,关节灵活,拇指可以与其他四指对握,有较强的操
作能力。鳄鱼的四肢粗壮,能够支撑其沉重的身体,前肢 5 趾,后肢 4 趾,趾间有蹼。
4.[PPT 10 出示]更多动物的图片。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四肢,描述四肢的特点。
活动四:动物的四肢是怎样感知环境的?
1.[PPT 11 出示]海龟、马、猩猩、袋鼠的图片。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这四种动物的四肢。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交流结果,教师适时评价。
2. [PPT 12--15 出示]猎豹、袋鼠、马、海龟运动的视频。
学生认真观看,思考它们的四肢是如何感知各自环境的。
3.[PPT 16 出示]思维导航
教师出示思维导航:
(1)这些动物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2)它们的四肢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对它们感知各自所处的环境有什么帮助?
4.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思维导航的问题,思考动物的四肢是怎样感知环境的?
5.学生回答。
教师适时评价。
6.教师总结:适应了海洋生活的海龟,前肢变成类似“桨”的形状,有利于海龟在海水
中运动。马的四肢健壮,有利于马快速奔跑。猩猩的四肢特别灵活,有利于猩猩在丛林中穿
梭。袋鼠强壮的后肢有利于它通过跳跃快速移动。
三、拓展活动
1.[PPT 17 出示]课堂小结
教师指导学生从动物四肢的特点、动物四肢与环境的关系、模拟实验如何开展等方面说
一说有哪些收获。
2.[PPT 18 出示]拓展活动
教师布置课下任务,提醒学生观察骆驼行走的图片或视频,或者直接到动物园等场所观
察骆驼,思考骆驼能在沙漠中自由行走的秘密。提醒学生观察时注意安全,及时记录观察结
果。
【板书设计】
动物的四肢
肉垫---模拟猫足的肉垫
猫的足
爪子 四肢感知并适应环境
其他动物的四肢
【记录表】
2 动物的皮肤
【教材分析】
《动物的皮肤》是青岛版三年级上册《动物与环境》单元的二课时。学生通过前面的学
习知道动物通过眼睛、耳朵、鼻子等感知环境,也熟悉部分动物的皮肤,但对动物通过皮肤
接触和感知环境这一概念缺少了解。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明确学生思考的方向并提前准备研究材料,便
于课堂探究活动的开展。第二部分活动过程,观察鱼身体表面的特点,了解鱼感知环境的方
式;借助涂色实验和摸装水气球两个模拟实验,验证动物皮肤特点对动物感知和适应环境的
作用;通过观察其他动物的皮肤,了解动物怎样借助皮肤适应环境。第三部分拓展活动,观
察周围动物的皮肤,说一说有哪些新的发现。
本课先以鱼这一种动物的皮肤为切入点讲解动物皮肤的特点,及皮肤对动物的作用。之
后观察其他动物皮肤的特点,探究其作用,由单个到多个,说明皮肤帮助动物接触和感知环
境。
【学生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动物的皮肤有一定了解,但了解的内容很浅显,没有具体联系皮肤和动物
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很感兴趣,探究欲望强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动物通过皮肤接触和感知环境。
2.知道动物皮肤表面覆盖着鳞、毛、甲等。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观察并描述动物皮肤的外部形态特征。
2.依据动物在各种环境中的表现,运用推理的方法,让学生意识到它们可以借助皮肤感
知环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动物如何通过皮肤感知环境表现出探究兴趣。
2.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探究动物如何通过皮肤感知环境。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
【重 难 点】
知道动物借助皮肤感知环境。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洗洁精、气球、鱼抄网
教师准备:课件、评价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PPT 1 出示]课题:动物的皮肤
2.[PPT 2 出示]猜动物游戏
教师出示几种动物的皮肤,让学生猜一猜分别属于哪种动物。
提出问题:不同的动物生活的环境不同。动物皮肤的哪些特点能帮助它接触和感知环
境?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初步了解鱼身体表面的特点
[PPT 3 出示]几种不同的鱼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鱼身体表面,说说有什么发现。
强调要有目的地观察鱼的身体表面,可以把观察到最明显的特征——皮肤表面有鳞片画
在纸上。
[PPT 4 出示]鱼鳞的作用
师生共同了解鱼鳞的作用:
1.在鱼肚部的鳞,能反射和折射亮光,犹如一面镜子,从而使底下凶猛的水生动物眩目,
产生天水一色,不辨物体,成为天然的伪装;背部鱼鳞深色,与水底颜色相似,来自水上的
天敌不易分辨。
2.为鱼的身体提供了一道保护屏障,有效地避免感染和抵抗疾病。
3.作为一层外部骨架,鳞片可以使鱼体保持一定的外型。此外,生物学家根据鳞片上环
生的年轮(每轮表示过一冬),判知鱼的年龄;亦可较为正确地掌握其生长、死亡率及健康状况。
4.鱼鳞可使鱼体减小与水的摩擦,减小阻力,还可以增加天敌捕捉的难度,使天敌捕捉
时打滑,得以逃生。
[PPT 5 出示]小组合作观察鱼身体表面的特点
活动要求:
1.在观察时“仔细看一看同一条鱼身体表面颜色,有什么发现?” “用手摸一摸,鱼的身
体表面有什么感觉?”
2.摸鱼时不要用力捏鱼的身体,以免鱼受到伤害,不要大声说话,以免鱼受到惊吓。
3.在观察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不要争抢,懂得分享。
[PPT 6 出示]思维导航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交流:1、鱼身体表面的颜色对鱼的生存有什么帮助?2、鱼身体表面
的鳞片和黏液有什么作用?在水上看水下,与在水下看水上图片颜色、明亮度有什么不同?
[PPT 7 出示]从上方和下方观察鱼
师生共同了解:鱼的背部颜色深,鱼上方的敌害从上向下看,不容易发现鱼。鱼的腹部
颜色浅、成白色,鱼下方的敌害从下向上看,不容易发现鱼。鱼的这种颜色特点保护了自己,
适应了水中生活。
活动二:给小鱼涂哪种颜色更不容易被发现
1.[PPT 8 出示]探究技能
教师指导学生探究给小鱼涂上哪种颜色更不容易被发现。
学生活动。
教师出示探究技能:通过模拟活动来验证哪种颜色的“小鱼”更不容易被发现,就是在
做模拟实验。
师生总结:涂的颜色和背景同色或接近背景颜色的小鱼不容易发现。相反小鱼的颜色和
背景颜色对比越明显就容易被发现。
2.[PPT 9 出示]海底鱼类
师生共同小结:不同环境中的鱼类都是通过皮肤接触、感知环境,让自己的体表颜色与
周围环境相适应。
[PPT 10 出示]海底鱼类奇观的视频
活动三:鱼身体表面黏液作用
[PPT 11 出示]探究鱼身体表面黏液作用的材料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材料设计实验。
[PPT 12 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1.实验前,检查气球是否完整、不漏气。
2.利用漏斗往气球中装水,小组合理搭配,确保不要洒太多水。
3.用手抓气球时,要用指腹,不要用指甲,以免扎破气球。
4.用手摸完气球后,要及时将手上的洗洁精清洗干净。
5.实验完成,用抹布将桌子才干净,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PPT 13 出示]实验结论
教师小结:鱼的身体表面有一层黏液,游动时会减小水的阻力。
教师补充侧线的资料。
活动四:其他动物的皮肤是怎样感知环境的?
1.[PPT 14 出示]各种动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
教师指导学生思考其他动物的皮肤是怎样感知环境的?
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介绍北极熊体毛的资料。
2.[PPT 15 出示]视频:河马为什么喜欢泡在水里。
教师指导学生观看河马相关视频资料。
3.[PPT 16 出示]视频:变色龙为什么会变色视频。
教师指导学生观看变色龙相关视频。
三、拓展活动
1.[PPT 17 出示]课堂小结
教师指导学生说一说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2.[PPT 18 出示] 拓展活动要求,观察周围动物的皮肤有什么特点,说一说有哪些新的
发现。
3.[PPT 19 出示]课后继续观察的基本要求。
教师指导学生课后继续观察动物的皮肤,做好观察记录。
【板书设计】
动物的皮肤
鳞片、黏液、颜色
鱼的皮肤
洗洁精 涂色 皮肤接触感知环境
模拟实验
其他动物的皮肤
【记录表】
3 动物的翅膀
【教材分析】
《动物的翅膀》是青岛版三年级上册《动物与环境》单元的第三课时。本节课以动物翅
膀为线索,探究动物翅膀的特点和作用,巧妙地把动物翅膀特点和感知环境有机结合,让学
生由观察到假设再到求证,感受到动物如何利用翅膀来感知和适应环境。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教材通过用一段文字创设动物翅膀感知环境的
情景,材料包呈现羽毛、彩纸等物品,提示学生做好课前准备。第二部分,观察鸟翅膀的特
点,引导学生思考鸟是怎样利用翅膀感知环境的,并通过模拟实验引导学生知道翅膀大小对
飞行时间长短的影响;引发学生思考其他动物的翅膀有什么特点,它们是怎样利用翅膀感知
环境的,让学生意识到动物翅膀对动物生存的重要作用。第三部分,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周围
动物的翅膀,说一说有哪些新的发现。
本课通过设计对比探究活动,让学生感受动物翅膀的特点和作用,发现动物翅膀大小对
飞行的影响,体会动物怎样利用翅膀感知环境。
【学生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动物已经有基本的认识,能够观察动物翅膀的一些特点,并用科学词汇进
行描述,如形状、大小、构成等。对于动物翅膀的特点,学生通过书籍、电视或亲身观察,
了解一些不系统的零散信息。动物是怎样利用翅膀感知环境的,这是学生不清楚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动物翅膀的特点。
2.知道动物通过翅膀接触和感知环境。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观察并描述动物翅膀的外部形态特征。
2.依据动物在各种环境中的表现,运用推理的方法,让学生意识到它们可以借助翅膀感
知环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动物如何通过翅膀感知环境表现出探究兴趣。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羽毛、彩纸等
教师准备:烧杯、胶头滴管、放大镜、课件、评价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PPT 1 出示]课题《动物的翅膀》
2.[PPT 2 出示]谜语“千里奔驰爱热闹,常在晴空打呼哨,光送信来不送报,见谁都把
姑姑叫”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谜语描述的内容猜测是什么动物。
教师出示谜底——鸽子。
3.[PPT 3 出示]鸽子飞翔视频。学生欣赏。
教师总结:鸽子因为有翅膀,所以能在天空中飞行送信。
4.教师板书:动物的翅膀。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观察鸟翅膀的特点,想一想鸟是怎样利用翅膀感知环境的。
1.[PPT 4、5 出示]出示各种各样的动物翅膀。
2.教师提问:这些翅膀哪种动物的?
学生回答。
4.[PPT 6 出示]信天翁和麻雀的图片。
教师提出问题:这些鸟类的翅膀有什么特点?它们是怎样接触和感知环境的?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张开翅膀飞行的信天翁和麻雀图片,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它们的羽毛是
怎样排列的。
学生观察图片,小组讨论。
教师总结:鸟的羽毛排列整齐、部分重叠,这样能让翅膀的面积最大。
4.[PPT 7 出示]三个学生进行探究的场景图。
教师指导学生思考从哪些方面探究羽毛的特点。
师生共同总结:掂一掂羽毛的重量时,可以思考羽毛与身边哪些物品的重量接近,体验
羽毛的轻重;向羽毛上滴水时,注意观察水滴的形状变化,摆动羽毛观察水滴的状态;剖开
羽毛时,可以横切,也可以纵切,观察切开后羽轴的特点。
5.[PPT 8 出示]教师出示温馨小提示:保持实验桌面整洁;使用小刀时注意安全;小组同
学合作完成实验等。完成实验后要将自己观察到的鸟羽毛的特点写在活动手册中。
6.[PPT 9 出示]记录园地
7.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8.实验完成,教师指导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的发现。
9.教师总结:通过掂一掂我们能发现羽毛非常轻。水滴在羽毛上,没有渗入羽毛中。剖
开羽毛发现羽轴是中空的。这些特征有利于鸟在空中飞行。
活动二:鸟的翅膀大小对飞行的影响。
1.[PPT 10 出示]信天翁和蜂鸟的图片及对它们翅膀的简介。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思考鸟的翅膀大小对飞行有什么影响。
2. [PPT 11、12 出示]信天翁和蜂鸟飞行的视频。
学生欣赏。
学生交流汇报。
2.[PPT 13 出示]纸飞机图片。
教师也可以出示一个纸飞机,指导学生思考如何用纸飞机开展实验。
学生交流、讨论。
2.[PPT 14 出示]方法指导。
教师出示方法指导:
(1)选择两张同样大小的纸,折成“翅膀”大小不同的纸飞机;
(2)在室内无风的条件下,将两架纸飞机从同一高度同时放飞;
(3)观察哪只纸飞机飞行时间长。
3.师生共同总结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折飞机的方法要一致,放飞时要让飞机自由下
落,放飞的角度要一致等。
教师要提醒学生将自己观察的结果及时记录。
4.学生活动。
5.学生汇报:“翅膀”大的纸飞机,飞行时间长。
活动三:其他动物的翅膀有什么特点?它们是怎样利用翅膀感知环境的?
1.[PPT 15 出示]企鹅、鸵鸟、灰雁的图片.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翅膀,说一说有哪些特点。
2.学生交流、汇报。
3.教师指导学生思考这些动物的翅膀对它们的生存有哪些作用。
4.学生交流、汇报。
5.教师讲解:企鹅的翅膀成鳍状,羽毛短,以减少摩擦和湍流;羽毛间存留一层空气,
用以保温,这些有利于它们生活在寒冷的地区,并能在水中游泳。鸵鸟是世界上最大最重的
鸟,当它们顺风奔跑时,翅膀张开后好似船的风帆,可以提高速度;打斗时,张开翅膀可以
壮大声势吓退敌人;沙漠的炎热烈日之下,张开翅膀犹如巨大的遮阳伞,可以给雏鸟带来阴
凉;求偶时,雄鸟在雌鸟面前张开大翅,像在跳舞,以引诱对方。灰雁翼展 147-182 厘米,
飞行时双翼拍打有力,振翅频率高,有迁徙的习性,迁飞距离较远,高度很高,飞行时成有
序的队列,有一字形、人字形等。
6.师生引导学生总结:动物通过翅膀接触和感知环境。
三、拓展活动
1.[PPT 16 出示]出示课堂小结。
教师指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2.[PPT 17 出示]出示拓展活动要求。
教师指导学生到大自然中或动物园里看一看,继续观察动物的翅膀,用你喜欢的方式记
录新的发现。
3.[PPT 18、19 出示]不同动物翅膀的图片,学生观察思考翅膀的特点和作用。
【板书设计】
动物的翅膀

羽毛: 不渗水
中空
特点
大小:翅膀大飞得远,翅膀小飞得近
作用:感知和适应环境
【记录表】
4 冬眠与迁徙
【教材分析】
《迁徙和冬眠》是青岛版三年级上册《动物与环境》单元的第四课时。本节课从生活中
大雁迁徙现象作为切入点,说明动物存在迁徙和冬眠现象。通过探究哪些动物会冬眠、迁徙,
在探究中对学生进行指导,得出动物迁徙或冬眠的原因,由此将动物的生活习性与环境之间
建立知识联系,让学生知道动物通过迁徙、冬眠等方式适应季节变化。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从生活中大雁迁徙现象入手,引发学生思考大
雁为什么在秋天飞往南方;借助任务卡搜集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为探究活动做好材料准
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指导学生观察动物过冬时的状态,了解它们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
知道什么是冬眠;指导学生观察角马等动物在不同季节的行为改变,猜测它们在做什么,知
道什么迁徙。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搜集资料了解不迁徙也不冬眠
的动物怎样过冬。
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具备一定的经验基础,通过对比能够获取更加全面地
认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储备、经验基础和团队意识,思考问题的逻辑性和
全面性有很大提升,对科学探究能够表现出积极的探究欲望,并能有效开展小组合作探究。
冬眠与迁徙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学生对冬眠与迁徙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表面的现象,还不了
解动物冬眠与迁徙的原因,以及这些现象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动物通过迁徙、冬眠等方式适应季节变化。
2.知道动物迁徙、冬眠的原因。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解释动物迁徙或冬眠的原因。
2.在教师指导下,能用语言初步描述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表现出探究兴趣。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
【重 难 点】
探究动物冬眠与迁徙的原因。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动物过冬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等
教师准备:课件、评价表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PPT 1 出示]课题《迁徙和冬眠》
2.[PPT 2 出示] 谜语“小小姑娘黑又黑,秋天走了春天回。带着一把小剪刀,半天空里
飞呀飞。”
教师提问:你能猜出谜底吗?它为什么秋天走了春天回呢?
师生交流讨论。
3.[PPT 3 出示]角马迁徙视频。
[PPT 4 出示]大麻哈鱼洄游视频。
教师:视频播放的是什么动物?它们在干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板书:迁徙和冬眠。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它们是怎样过冬的?
1.冬天来了,我们怎么度过寒冷的冬天呢?
[PPT 5、6 出示]人们为度过冬天采取的措施。
学生看图回答:穿棉衣、戴手套、戴帽子。还会用暖气。
2.动物没有人类过冬的用具,它们怎么过冬呢?
[PPT 7 出示]松鼠、青蛙、刺猬图片。
教师提问学生:这些动物是怎样度过冬季的?
学生回答。
3.[PPT 8 出示]资料卡。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卡,了解动物冬眠时身体的变化。
[PPT 9 出示]冬眠的概念。
教师出示:青蛙、刺猬等动物冬天缩进洞里,蜷着身子,不吃不动,这种现象称为“冬
眠”。
4.教师指导学生说一说了解的其他冬眠的动物。
5.学生汇报。
6.[PPT 10、11 出示]其他冬眠动物
教师讲解更多冬眠的动物:蛇一般就在干燥向阳的洞穴、树洞或岩石缝隙中冬眠。在冬
眠期,蛇类在会一个布置好的栖身之处成群的蜷缩着身子,把自己盘成盘,头在中间,尾巴
在外圈。生活于北方寒冷地区的熊有冬眠现象,熊冬眠的洞穴一般选在向阳的避风山坡或枯
树洞内,冬眠时间可持续 4~5 个月。蝙蝠一到冬天,就躲到岩洞和树洞里去睡觉了。它用
爪子钩住物体,飞膜裹住身躯,倒挂着头,一动也不动。鲤鱼常常在河水底部过冬,几十尾
到成百尾群集在水底的洼处围成一圈,头和头密密地紧挨在一起,呼吸迟钝,鳃盖活动得非
常缓慢,体温可下降到 1 摄氏度,直到春天才“复苏”散去。
活动二:它们在做什么?
1.[PPT 12 出示]观察图片中动物在做什么。
学生小组交流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猜想。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讲解:在非洲草原动物大迁徙的巨大队伍中,角马以绝对数量优势成为主角,是大
迁徙的代表性物种。为了寻找新鲜的草料,角马离开非洲中部和东南部的广阔草原,每天走
48 千米,成群结队地向西迁徙去寻找食物。当西部地区的草叶干枯,角马群又会回到出发
地继续生活。每当秋季来临,北方的气温逐渐降低,以大雁为代表的候鸟无法适应北方寒冷
的天气,可觅取的食物也急剧减少。为了生存的需要,它们就要成群结队飞到温暖的南方去
过冬。等到北方气温回升,大雁又会不远万里飞回北方来生活。到了繁殖的时节,成群的大
麻哈鱼不惧千辛万苦、长途跋涉逆流而上回到故乡进行产卵,完成繁殖。小大麻哈鱼孵出后,
就离开它们的故乡游到大海中生存。大麻哈鱼就这样在淡水中出生,然后到海洋中长大,成
年后再溯洄游重返故乡生殖后代,完成生命周期的轮回。
2.[PPT 13 出示]资料卡。
教师指导学生了解大麻哈鱼的迁徙。
[PPT 14 出示]迁徙的概念。
师生总结:角马、大雁、大麻哈鱼等动物,由于季节变化、觅食、繁殖等原因,进行长
距离的迁移,这种现象称为“迁徙”。
活动三:动物为什么迁徙和冬眠
1.[PPT 15 出示]学生讨论动物迁徙和冬眠的原因。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动物迁徙和冬眠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班级展示。
师生共同小结:动物迁徙是因为:季节变化、觅食、繁殖等原因。动物冬眠是对冬季外
界不良环境条件(如食物缺少、寒冷)的一种适应。冬眠和迁徙是在动物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四、拓展活动:不迁徙也不冬眠的动物怎样过冬?
1.[PPT 16 出示]出示课堂小结。
教师指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2.[PPT 17 出示]拓展活动
不迁徙也不冬眠的动物怎样过冬。
3.[PPT 18、19 出示]山羊、松鼠的图片。
教师指导学生以山羊和松鼠为例思考它们是怎样过冬的。
【板书设计】
冬眠与迁徙
冬眠
环境变化
动物 适应环境的变化
迁徙
【记录表】
第二单元 植物的生活
5 植物的“身体”
【教材分析】
《植物的“身体”》是青岛版六三制三年级上册《植物的生活》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
课以植物的“身体”为主线,让学生通过一系列活动,不同的认识方式,知道不同的植物具
有不同的“身体”组成部分,即使是同一种植物的“身体”在不同的生长时期也会有所不同。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提出问题“我们的周围生长着很多的植物,它
们的“身体”是怎样构成的?”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在观察周围植物的基础上对植物的身体组
成进行探究。第二部分是活动过程,有两部分组成:一是观察凤仙花,它的“身体”由哪几
部分组成?是对植物的“身体”的初探:实物观察凤仙花,让学生对凤仙花进行观察,从而
对植物的“身体”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知道植物的身体组成有哪些部分,并明确它们的名称;
二是其他植物的“身体”有几部分组成?是对植物的“身体”的再探:通过观察苹果树、肾
蕨、葫芦藓、向日葵这四种植物的图片,知道其他植物的“身体”组成部分,从而总结出:
有的植物的“身体”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组成,有的植物则只具备其中的几部分。
第三部分拓展活动:观察周围的植物,找一找它们“身体”的各个部分,使学生既认识了植
物种类的多样性,也明确了即使植物在不同的生长时期,但最终身体的组成却是这样的:有
的植物的“身体”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组成,有的植物则只具备其中的几部分,
加深了认识,也为后续知识植物的根、茎、叶的蒸腾作用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学生分析】
二年级学生对植物的“身体”从生活中已有一些经验和认识,也知道植物“身体”组成
的名称,但是有些认识是比较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植物“身体”的不同部分,是由于植
物处在不同的生长和发育阶段,它的全部的“身体”组成不一定在同一时期同时具有。不能
因为孩子们自己生活经验的缺乏,认为我看到的就是全部的。要纠正孩子的一些片面知识,
就是让孩子多贴近生活、多观察,多认识,从而获得科学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能针对不同生长阶段的植物分析植物体的各部分;
2.学会从整体到部分观察植物的方法。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指认植物“身体”的组成部分。
2.能说出植物身体各部分的名称。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与同学交流对植物的认知;体验到合作交流可以更好的完成认知。
【教学重点】知道植物在不同的生长时期可能具有不相同的身体组成部分
【教学难点】1.植物身体组成部分的名称。
2.观察植物的顺序。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观察一种常见植物,并作出记录。
教师准备:课件、凤仙花(具有完整六部分的植株)、五彩椒(六部分齐全的)、
波斯菊(开花的)、桂花(开花的)等植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PPT 3-6 出示]出示校园的植物图片,学生欣赏,并回答他们的名字。
2.教师过渡:这些植物是我们校园里的植物,它们的形态各异,但却有相同的、基本的
组成部分你知道么?它们的身体组成又是怎样的?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植物的身体。
[PPT 7 出示]板书课题:植物的身体
二、探究新知
(一)[PPT 8 出示]实物观察凤仙花,认识它的身体有几部分
教师向每一组发放两棵凤仙花,一棵具有完整六部分的植株,另一棵具有几部分的凤仙
花植株。
1.学生小组内观察、讨论、分析凤仙花的身体有几部分。
2.教师提示:在观察植物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可以按照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从内
到外 ……
3.[PPT 9 出示]教师提示学生交流时,这样表述:
我们组按照从 到 的顺序观察,这是 (边用手指着边说),我们组观察到的
植物身体有……几部分。
4.学生交流、表达组内的结果,教师进行点评。
5.教师指导学生认识果实和种子:
凤仙花茎上长的毛绒绒,像小辣椒一样的,是凤仙花的果实,当我们轻轻的打开以后,
里面褐色的是它的种子。
6.学生总结:我们观察到这两棵凤仙花,一棵具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另一
棵只具有根、茎、叶、花。
7.师生共同总结:教师出示课件凤仙花的图片,教师出示各部分,学生回答名称,再对
凤仙花的身体进行整体的认识。
板书: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二)[PPT 10 出示]实物五彩椒、波斯菊、桂花等植物
教师给每个组发放不同的植物,让学生观察其他植物的身体组成是怎样的?
1.学生小组内按照观察凤仙花的方法来观察老师准备的植物。
2.[PPT 11——14 出示]组内之间进行交流。
3.[PPT 15 出示]教师总结:我们刚才观察的凤仙花、五彩椒、波斯菊、桂花等观察植物,
它的身体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但是他们不一定同时出现,(老师拿着
只具有几部分的凤仙花向大家介绍)这棵凤仙花只有其中的几部分,等它再生长一段时间,
成熟了,它又像这棵(老师手拿另一棵六部分都具有的凤仙花)凤仙花一样,又具有了其它
的部分。
(三)认识其他植物的“身体”由几部分组成?
1.[PPT 16——17 出示]认识苹果树、向日葵的身体有几部分。
教师出示苹果树、向日葵的图片,学生观察,交流,并回答。
2.教师提示:植物体的这六个部分出现是有一定顺序的。
先是 然后是 最后是 。这体现了植物生长的过程。
【空白处由学生回答】
3.教师提问:植物最先长出根、然后是茎,再是叶,那它们有什么作用呢?
4.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考察学生认识各部分的作用的已有经验,为后面章节的学习做铺垫】
5.教师继续提问:有的植物开花非常漂亮,那开花对植物本身有什么意义呢?
【考察学生对花的认识,知道花对植物本身的意义就是繁殖后代】
6.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或点评。
7.[PPT 18 出示]师生共同总结:植物的这六大部分,根、茎、叶与营养有关,花、果实、
种子与繁殖后代有关。
(四)[PPT 19 出示]观看视频认识其他植物的“身体”
1.师向学生提问: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植物的身体由根、茎、叶、花、果实、种
子六部分组成,是不是所有的植物的身体都这六部分组成,带着问题观看以下视频。
2.教师播放: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视频
3.学生观看视频
4.学生思考并回答:
【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出,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苔藓植物只有茎和叶,根是假
根,只起固定植物的作用;蕨类植物只有根茎叶。】
【这几种植物都没有花、果实、种子这三部分。】
5.[PPT 20 出示]师生总结植物的身体:
有的植物的“身体”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组成、有的植物则只具备其中的几
部分。
三、拓展活动
观察周围的植物,找一找它们“身体”的各个部分。
【板书设计】
5 植物的身体
根 茎 叶 花 果实 种子
营养 繁殖
6 植物的根
【教材分析】
《植物的根》是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植物的生活》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节课以观察植物
的根为线索,认识不同根系的特点,让学生探究植物根的吸水作用,体验到交流合作的快乐
及尊重实验中观察到的事实根据。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观察植物的根,找出它们的特点。让学生从根的形状、粗
细、多少等方面仔细观察,明确直根系、须根系的不同特点;第二部分通过课下的实践活动
和课上的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知道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等作用;第三部分“拓展活动”,
学生观察园林工人移栽植物时是怎样保护植物根部的,从而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分析】
三年级学生在二年级科学课上已经对身边的常见植物有了了解,通过前一课《植物的“身
体”》知道了植物“身体”的组成部分。但由于大部分植物的根是埋在地里的,它到底是什
么样子的,学生知之甚少,所以,课前要让学生准备尽量多的带根的植物,让他们加以观察,
知道直根系和须根系的不同特点,并能付诸行动,对身边常见的植物的根能准确分类。对于
植物的根的作用,学生也只是模糊知道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所以,课下的实践活动(动手
拔草、摇晃树干等)和课上的实验探究活动还是非常有必要的。至于其它的作用,教师在课
堂上简单点拨,最好是学生能通过身边的生活经验来理解,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通过实物识别和多媒体展示,认真观察植物的根,知道植物的根根据形状主要分成两
大类:直根系和须根系。
2.知道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和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养分等作用。
科学探究目标: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 推理等方法得出植物的根有哪些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与同学交流探究植物根的作用的方法,体验到合作交流可以更好地完善实验设计;
尊重实验中观察到的事实根据。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人类、植物、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重点】识别植物的根的两种类型、探究“根吸收水分”的实验设计。
【教学难点】探究“根吸收水分”的实验设计。
【器材准备】
教师准备:量筒、水、植物油、滴管、实验记录单、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准备:各种带有根的植物 课下实践活动:拔草、晃一晃树(体验根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PPT 1 出示] 课题 6.植物的根
我们的周围生长着许多植物,你能说出几种植物的名字吗?【每人至少说三种,其余学
生可以补充】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植物的根。【板书课题:植物的根】你见过哪些植物的根,它们是
什么样子的?【学生交流(课前布置好,学生可以拿出实物,也可以把它画出来。)】
2. [PPT 2出示] 活动准备
二、学习新知
[PPT 3 出示] 活动一:比较菠菜的根和大葱的根有什么不同
1.同学们带来了许多不同的植物,它们的根也各不相同。老师看到每个小组里都有菠菜
和大葱,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两种植物的根有什么不同。【教师提示可以通过根的形状、
长短、粗细、小根的数量等方面进行观察】
2.学生个人观察,小组内交流。
3.学生代表发言,汇报观察结果。
[PPT 4 出示]像菠菜这样,有粗壮的主根和许多侧根的根系,属于直根系。
[PPT 5 出示]像大葱这样,没有明显的主根,只有很多像胡须一样细长根的根系,属于
须根系。
[PPT 6 出示] 直根系和须根系的区别。
4.你见过哪些直根系、须根系的植物?【学生交流见过的属于直根系、须根系的植物,
师、生共同及时纠正个别分类中出现的错误。】
[PPT 7 出示] 活动二:以小组为单位,将带来的有根植物分类
1.学生给小组内的有根植物分类。[PPT 8 出示] [PPT 9]出示]
2.[PPT 10 出示]共同交流有争议的植物。【胡萝卜:长得粗粗的,属于肉质直根系,我
们给它取名“贮藏根”。】
3.教师补充:[PPT 11 出示] [PPT 12]出示] [PPT 13 出示] [PPT14]出示] 不论是直根系,
还是须根系,都有一些像胡萝卜这样比较特殊的根。如:气生根、寄生根、支柱根、攀缘根
等。【出示 PPT 图片,教师简单解说,让学生有所了解即可。】
活动三:认识根的作用[PPT 15 出示]
1.我们认识了这么多植物的根,大家来猜一猜:植物的根有哪些重要的作用呢?【个人
猜测,小组交流,代表发言。】
2.平时在田野里拔草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学生说说自己拔草的体会。】
3. [PPT16 出示,学生猜测]这是去年夏天老师拍的一张照片,狂风过后,树干被刮断,
但树还牢牢地站在地里,这是怎么回事?教师小结:这是因为植物的根在牢牢地抓着泥土,
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4. [PPT 17 出示] 同学们都养过花吧?我们在养花的时候需要细心呵护,例如定时给花
浇水、施肥、松土等。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同学们:给花浇的水、施的肥到哪里去了?【学
生猜测交流】对科学的探究不能只凭脑筋猜测,更重要的是要进行实践。下面我们就来探究
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课前老师为每个小组的同学准备了一套实验材料:带根的芫荽、
量筒、盖子、植物油。你们能不能用这些材料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5.引导学生制定实验方案研究根的作用。
(1)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
(2)小组设计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3)小组代表汇报本组设计的方案。【教师注意引导:先在量筒里倒上一些水,然后
慢慢放入一株带根的芫荽,滴入几滴植物油(目的是为了密封水面,防止水分蒸发)接着做
记号,记录下此时水位的刻度,最后观察。】 【注意:不要把植物的其它部位浸入水中,
否则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第二种实验方案:可以用两个量筒,一个量筒里放上芫荽,另一个量筒里不放,让这
两个量筒里的水面相平,然后看一看一段时间后会不会还相平。】
(4)出示实验记录单。
6.学生分组组装实验,把装置放在向阳处,过几分钟观察结果,填写实验记录单。
7.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8.教师小结:这个实验短时间内实验现象不是很明显,这是老师提前做好的实验装置。
早上六点,量筒内的水面在 86ML 的位置,现在水位降低到 78ML 的位置,通过这个现象,我
们可以得出结论: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它同时也会吸收溶解在水里的养分。每组的
实验装置继续放到向阳的窗台上,课下继续观察探究,相信会有更多的发现。
三、拓展活动
1. [PPT 18 出示] [PPT 19 出示] 通过探究,我们发现了植物根的很多奥秘。根是植物非
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根系发达了,地上部分才能生长旺盛。你见过园林工人移栽植物吗?为
了让这些移栽的树苗更容易存活,他们在移栽时是怎样保护植物的根部的?说出自己的理由。
2.学生交流。
3. [PPT 20 出示]教师补充图片。
小结:移栽植物时,根系会有一定的破坏,吸水能力会降低。因此,在移栽植物时需要
带大的土坨。目的是为了减少幼根与根毛的损伤,提高根的吸水能力,有利于移栽植物的成
活。
四、谈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你还想继续研究根的什么?
五、布置作业
课下选择两株大小不同的植物,继续做根的吸水实验,比较有什么不同。
【板书设计】
6. 植物的根
直根系:有粗壮的主根和许多侧根
须根系:没有明显的主根
作用:固定植物、吸收水分等
7 植物的茎
【教材分析】
《植物的茎》是青岛版六三制三年级上册《植物的身体》单元中的一课。本节课是在学
习了《植物的根》后对植物各个组成部分的进一步探究,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
植物茎的特点及其作用。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观察各种类型的茎,引导学生总结茎的共同特点;第
二部分通过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了解茎有向上运输水分的作用;第三部分是布置课下探
究任务:了解树瘤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了解茎有向下运输养分的作用。
本课通过学生自行设计对比实验,既让学生了解了植物茎的作用,又训练了学生的动手
操作能力,激发了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学生分析】
学生在认识了植物身体的组成、植物根的功能后,对于了解植物茎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三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浓厚,再加上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直观,植物对
于我们来说非常熟悉,学生的感性认识比较丰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
生的探究欲望,逐步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通过对比观察知道植物茎的共同特点。
2.通过自行设计、实施实验了解植物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3.了解植物茎有固定植物、运输养分的作用。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定简单的探究植物茎作用的探究计划。
2.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出植物茎
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
2.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培养爱护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重 难 点】
重点:了解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和支撑植物身体的作用。
难点:学会解剖茎的方法。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提前把植物枝条浸泡在有颜色的水中。
教师准备:课件、盆栽绿植、各种植物茎的图片、小刀、放大镜、垫板、实验记录单、
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PPT 3 出示] 出实习书记 4 月 8 日参加首都义务植树的视频。
2.提问:看到这个视频,你有什么想说的?(爱护环境)
3.[PPT 4 出示]习爷爷与少先队员浇树的图片。
4.提问:为什么叫树是要把水浇到树的根部?(植物用根吸收水分)
5.聚焦话题,导入新课:根吸收的水分通过植物的哪一部分运输?(茎)
二、探索:植物茎的特点和作用
(一)植物茎的共同特点。
1.列举生活中见过哪些植物的茎?
2.[PPT 5 出示]指出常见植物的茎。
活动一:小组观察各种植物的枝条,找出植物茎的共同特点。
1.[PPT 6 出示]思维导航:
①观察枝条,哪个部分是茎?茎上长有什么
②这几种植物的竟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③独立观察完毕后小组内交流并把枝条放回盒内。
2.学生进行观察活动。
3.交流分享发现。
4.[PPT 7 出示]小结植物茎的共同特点:茎上有节,节上长芽。
5.[PPT 8 出示]根据植物茎的共同特点认识各种地下茎。
(二)植物茎的作用
活动二:实验探究植物茎的作用。
1.[PPT 9 出示]视频展示花变颜色,激发探究兴趣。
2.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步骤并全班交流。
3.[PPT 10 出示]介绍横切、纵切的方法;出示温馨提示:
①利用横切或纵切观察植物茎的内部有什么?
②把观察到的横切画面和纵切画面画出来。
③使用小刀时要注意安全。
④实验完毕将材料放回盒内。
4.体验活动,完成记录单。
5.交流分享发现。
6.[PPT 111 出示]小结:植物的茎有自下往上运输水分的作用。
7.[PPT 12 出示]植物的茎还有支撑植物身体的作用。
8.[PPT 13 出示]介绍探究技能:观察。
三.拓展:环境保护教育;植物的茎有运输养分的作用。
1.[PPT 14 出示]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
2.[PPT 15 出示]查阅资料通过了解树上的树瘤是怎样形成的,知道植物的茎有自上而下
运输养分的作用。
【板书设计】
植物的茎
特点:茎上有节,节上长芽
作用:运输水分
支撑
【记录表】
横切图 纵切图 结论
8 叶的蒸腾作用
【教材分析】
《叶的蒸腾作用》是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植物的生活》单元的第八课时。本节课立足于
水分在植物体叶片上散失并在塑料袋上形成水珠这一有趣现象,将生活现象和科学知识巧妙
的结合起来,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蒸腾作用的过程和意义。
教材内容主要有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树林中的湿润空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植物
体内的水分是如何散失的;第二部分实验探索,通过观察塑料袋上的水珠引导学生提出猜想,
再通过叶片在水中的浸泡实验积极寻找答案;第三部分是蒸腾作用的意义,在这一部分同学
们可以对所学知识学以致用,不仅解释蒸腾作用对植物和环境的作用和意义还能对我们的生
产活动起到指导意义。
本课通过设计由猜想到验证再到解释和应用的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的魅力,
在体验中感受,在交流分享中获取知识,体会到生活中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学习
带来的方便。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周围的事物有一定的洞察能力,能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现象。
前面几节课对植物体的构造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等相关知识,有
一定的知识储备。对于植物蒸腾作用现象,学生生活中有一定的体验,但学生缺乏对现象的
分析与思索。对于蒸腾作用的概念来说,学生通过探究叶的蒸腾作用实验得出,并不难理解,
但是对于蒸腾作用的调节和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和自然界意义等问题,理解起来会有一定难
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
2.了解气孔的构成和工作原理
3.了解蒸腾作用对植物生命活动的意义。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各种感官观察不同的材料,学会使用各种仪器进行深入观察。
2.通过实践操作寻找气孔,学会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获得科学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围绕叶的蒸腾作用,多角度、多方式认识蒸腾作用的过程。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生活蒸腾作用的合理利用,给人们生活、环境、植物的栽培带来的方便。
【重难点】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从蒸腾作用的现象抽象出蒸腾作用的过程,
理解气孔的存在;体会蒸腾作用对植物和环境的作用和影响。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学生用跳绳、罩无色透明塑料袋的盆栽植物、新鲜菠菜叶、烧杯、玉兰新鲜
叶片、70℃热水。
教师准备:注射器(去针尖)、课件、放大境。
【教学过程】
一、通过跳绳出汗,导入新课
1.我们班有很多跳绳高手谁来给大家展示一下?大家给他计数。
生举手上台展示,其他同学计数。计时一分钟,我看这位同学都出汗了.
2.现在我采访一下这个同学,你知道汗是从身体的哪里冒出来的吗?
(板书:汗 毛孔)
二、通过实验现象寻找气孔
1.[PPT 3 出示]出示玉米生长的资料,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认识“叶有蒸腾作用”,
推想植物有散发水分的作用。
提问:你认为水去哪里了?大胆猜测一下水可能蒸发了。从哪里蒸发的?
2.[课前准备实验出示]:指导学生观察“植物能蒸腾水分”的实验:
提问:塑料袋内壁出现了许多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 如果这些小水珠是由水
蒸气凝聚的,那么这些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 由此可以想象植物体内可能有什么样的构造
活动一:观察叶片,指导学生寻找气孔,设计实验:
提问:大家能不能找到这样的小孔呢?大家先来观察一下叶片借助仪器看看能不能发现气
孔。学生分组观察,观察后汇报。
3.[PPT 6 出示]提示注意事项。分组实验,出示叶子的蒸腾作用微视频。
活动二:分组实验,将新鲜玉兰叶片浸入热水中观察叶片表面变化。
4.交流共享:和同学们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PPT 7、8 出示]解说如下:通过推想,我们认为植物可能有散失水分的作用。在植物体上
可能有散失水分的 小孔;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在叶的表面确实找到了一些小孔。根吸收的
水分运到植物体内,有的被植物体自己用了,有的则在受热的条件下变成水蒸气飞散到体外
去了。这些水蒸气正是从叶表面的气孔跑出去的。 植物体内的水分受热变成水蒸气,从气
孔跑出去,飞到空中。叶的这种作用叫做蒸腾作用。 ( 板书:蒸腾作用)
活动三:改进实验,用注射器向新鲜的菠菜叶片中注入空气,观察叶片在水面下的表现
5.交流共享:分享实验现象,再次证明气孔的存在
三、研讨:解叶的蒸腾作用的意义。
1.[PPT 9 出示]采访一下刚才跳绳的同学,出汗以后会有什么感觉呢?那么蒸腾作用对
植物有什么意义。由于蒸发要吸热,就像人出汗可以凉快一些,调节体温一样,植物的蒸
腾作用可以使植物在炎热的夏季“凉快”一些,不被晒焦。
2.[PPT 10 出示]当人体大量出汗以后,我们最想干什么?喝水。蒸腾作用让植物排出了
大量的水,对植物还起到什么作用呢?生:由于蒸腾了水分,植物体内水分减少,这样可以
促进根不断地吸收水分、养分。
3.[PPT11 出示]当我们走在茂密的林间小道会感觉特别湿润,呼吸顺畅,所以
光合作用还可以…
4.[PPT 12 出示]请同学们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解释一下。为什么春天树木再发芽以
前移栽?我们可以怎么做呢?观察图片南北方树叶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PPT 13 出示]解说:要剪掉叶片?为了减少光合作用水分流失,提高成活率。秋天为什么要
落叶呢?减少蒸腾作用,保存水分。
四、课后拓展:
[PPT 14 出示]叶除了光合作用还有什么用途?除了光合作用还有呼吸作用,还能给人和动物
提供食物,还能美化,所以大家课下可以收集资料,多了解一些有关知识。
五、板书设计:
叶的蒸腾作用
气孔
水 空气
蒸腾作用
第三单元 土壤与岩石
9 土壤的成分
【教材分析】
《土壤的成分》是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土壤与岩石》单元的第一课,本节课主要
是引导学生认识土壤的成分。通过引导学生研究土壤,了解土壤的主要成分,进一步掌握记
录、观察、实验的方法。本课主要从土壤问题开始,让学生运用一定的观察方法,根据已有
经验进行推测及研究,再通过实践证实,认识到土壤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
本课只有一个活动。包括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观察土壤,交流发现。目的是引导学
生观察土壤,它体现了两层意思:一是直接观察带来的土壤,教科书图示了学生直接用手捻
土壤,感觉土壤的湿度。二是可以利用工具观察土壤,第二个环节:实验探究土壤的成分。
教科书呈现了两幅实验探究土壤成分的特写图,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可以通过设计实验研究土
壤的成分。
教科书中的实验只是起到提示作用,实际活动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究。这一活
动的设计,目的是启发学生利用不同方法、从不同方面、多个角度去实验研究,在实验中充
分展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自主进行实验的探究能力。
【学生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于身边常见的土壤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土壤成分、土壤的种类、土壤与
植物的关系这些问题是不清楚的。《土壤的成分》就是进行“真实”问题学习的认知过程,
让学生在尝试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形成科学技能和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地球表面大部分覆盖着土壤,生存着生物。
2.知道土壤是地球上常见的资源
3. 知道土壤里有沙、黏土、空气、水、腐殖质等成分。
科学探究目标:
1.知道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
2.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土壤;能制订简单的探究土壤成分的实验计划,并运用观察与
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土壤的成分表现出探究兴趣。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要珍惜地球土壤资源,并善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重 难 点】通过探究实验知道土壤的成分。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土壤
教师准备:烧杯、玻璃棒、铁架台、酒精灯、火柴、铁盘、土壤、课件、评价表
【教学过程】
一、交流采集土壤的感受及发现
1. [PPT 2 出示]出示三张土壤图片
2.谈话:同学们,今天你们都带来了土壤,老师想问一下,这些土你是从哪里取来的?
挖土的时候你有什么感想,或者是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吗?谁来说说?
3.师生交流课前挖土壤的感受、发现。
4.谈话:刚才同学们谈了挖土的感受和发现。那对于土壤,你想研究、了解它的哪些方
面呢?
5.师生交流土壤是怎样形成的、土壤里有什么等。
6.谈话: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意义,要知道,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
值。今天我们选择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来研究——土壤的成分。
二、观察土壤,找发现
1. [PPT 3 出示]出示课题:土壤的成分
2.谈话:猜一猜,土壤的成分有哪些?
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
3.谈话:刚才许多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是自己的生活经验,有的是一种猜
测。要知道,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现都源于猜测。刚才积极猜测的同学们,你们都很棒。不
过,光有猜测还不行,我们还要经过——验证,才能最后得出真正的结论。要想知道土壤的
成分有哪些,现在,请同学们想想,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
4. [PPT 4 出示](1)我们可以通过用眼睛看、用手捻一捻的方法观察土壤。
(2)我们可以把干燥的土壤倒入装有水的杯子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再用小棒搅拌一下,
搅拌彻底,观察又会出现什么现象?然后我们把这杯泥水混合物静静地放在一边不动它,再
观察过一会儿会出现什么现象?
5. [PPT 5出示]我们还可以用加热的方法来看看土壤里还有哪些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成
分。
6. [PPT 6出示]师生共同完善实验方案。
7.[PPT7 出示]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实验记录单,实验前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8. [PPT8 出示]温馨提示: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教师要边说边演示。
9.学生观察土壤,记录发现,教师巡视指导。
10. [PPT9 出示]汇报交流。
①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土壤里面有枯树叶、小石子、沙、动物残体、大小不同的颗
粒等。
②把这些土块放入水中,我们发现有气泡冒出来,说明土壤中有空气。再用小棒搅拌一
下,水流动,同时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水变浑浊了。静置一段时间后,发现水变清
了,泥沙都沉入了水底,枯叶等都漂在水面上。沉入水底的泥沙有分层现象:底层的颗粒最
大,上层的颗粒最小。)
③给土壤加热,我们发现冒烟,有气味,加热以后土壤颜色变浅了。我们觉得土壤中
含有能够燃烧的物质。
11. [PPT10 出示]学习探究技能-----反思,总结土壤的成分。
土壤的成分:土壤里有沙、黏土、空气、水、腐殖质等成分。腐殖质主要是动植物残体
腐烂后变成的。
三、拓展活动
[PPT11 出示]土壤为许多动植物和微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和必须的养料;生物使土壤更丰
富;生物的活动使水分和空气更容易进入土壤,更利于生物的生活和植物的生长。土壤和生
物有密切关系,土壤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那土壤是怎样形成的?请同
学们课下查阅资料继续了解。
【板书设计】
土壤的成分

黏土
土壤的成分 空气

腐殖质等成分
10 土壤的种类
【教材分析】
《土壤的种类》是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土壤与岩石》单元的第二课,在前一课认
识土壤成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给土壤分类。前一课的学习使学生已经基本形成了土壤的概
念,对土壤的认识已由表面深入到了土壤的内部。本课是在此基础上,将知识拓宽延伸,通
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认识到自然界的土壤是各种各样的,不同
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特点。
本课有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不同类型的土壤各有什么特点?包括两个环节:一是观
察、比较不同类型土壤的特点。二是比较不同类型土壤的渗水性。第二个活动:沙质土、壤
土、黏质土分别适宜生长什么植物?通过四幅图提示学生思考并交流不同类型的土壤分别适
宜生长什么植物,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植物。
【学生分析】
在学习了《土壤的成分》基础上,三年级学生对土壤的种类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沙质
土、黏质土、壤土的特点及适宜生长的植物等问题是不清楚的。本课就是引导学生研究土壤
的种类及适宜生长的植物,解决学生的疑惑、明确关于土壤的知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观察并描述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特点。
2.举例说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适宜生长不同的植物。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简单器材对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进行观察、比较实验,并做实验记录。
2.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土壤种类的探究兴趣。
2.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人类利用土壤资源进行农业生产,树立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
【重 难 点】
观察并描述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特点;并举例说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适宜
生长不同的植物。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矿泉水瓶、纱布、细绳、不同类型的土壤
教师准备:课件、评价表
【教学过程】
一、[PPT 1-2 出示]课前研究,感受新知
课前布置研究任务:搜集你家附近不同的土壤并编号,仔细观察其主要特征,并做好记
录。
二、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课前同学们都采集了土壤,你们的土壤是在哪里采集的?它们看起来是否相
同?
2.学生拿出采集的土壤,自由回答。
【设计意图:谈话法引入课题,可以拉近师生距离,学生和老师之间可以轻松地交流,
在交流中老师可以比较彻底地了解学生,为课堂营造一种和谐的、平等的氛围。】
三、实验探究,得出新知
1. [PPT 3-4 出示]各种土壤有什么不同特点?
(1)学生把取自不同地方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集中在一起,观察。
(2)学生用各种方法比较、研究不同的土壤:对土壤进行捏团、观察土壤颗粒大小、
比较粘在手上土壤的多少等。
【设计意图:对不同的土壤进行比较,观察也是探究的方法之一。】
(3)小组汇报观察结果。
(4)总结: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样的。
2. [PPT 5-6 出示]给土壤分类。
(1)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给土壤分类:按颜色、按含沙数量的多少等。
(2)小组交流分类的结果,师生进行评价。
(3)总结:人们习惯上按照土壤中含沙量的多少,把土壤分为三类:含沙量较多的土
壤是沙质土;含沙少的土壤是黏质土;含沙适中的土壤是壤土。
(4)[PPT 7-12 出示]你还知道哪些给土壤分类的方法?
①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发言。
②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卡,让学生们了解其他的分类方法。
3. [PPT 13-19 出示]不同的土壤,渗水性能一样吗?
(1)猜想假设:根据生活经验,你认为哪一种土壤渗水性最强?哪种最弱?
(2)小组内设计实验方案。
①介绍实验材料:老师为你们准备了 3 种土壤、去掉底的矿泉水瓶子、纱布、细绳、水、
杯子等材料。
②根据这些材料,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③小组汇报实验方案,其它组同学评价、补充,教师最后完善实验方案。
【设计意图:学生陈述实验方法,老师帮助改进,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实
验是实验探究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这一环节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设计能
力。学生设计实验时不必拘泥于课本,应给予学生广阔的设计空间。】
(3)提示实验注意事项:要做这个实验必须做到四个同样,即同样多的三份土壤,同
样多的水,同样的倒水速度,并且倒水的时间要同时开始。
【设计意图:让学生实验应注意的问题是必要的,在实验前,只有明确实验的注意事项,
才能使实验操作得更严谨。能科学严谨地做好实验也是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一个重要方
面。】
(4)学生探究实验,观察比较:三类土壤渗水快慢有什么不同?三类土壤停止渗水后,
比一比,哪种土下面的杯内水多?
(教师提醒:流出来的水多证明这种土壤的保水性就差,流出来的水少证明这种土壤的
保水性好)
①小组合作探究,认真观察现象,讨论并完成实验记录单。
②老师巡视指导。
(5)交流实验现象,得出结论:黏质土的渗水性性最弱,砂质土的渗水性最强。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课的核心环节。实验探究是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保
证这一环节获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宽松、开放的
时空中,尽可能多得参与到探究中,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和重
大发现的快感。在活动的过程中要保证学生的探究目的明确,同时要让学生学会与其他同学
合作。在探究活动之后,提醒学生作好记录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学生容易把注意力倾注到活
动中,忽视了记录与整理实验数据、现象和发现。】
4. [PPT 20 出示]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宜生长什么植物?
(1)学生们拿出课前调查的,搜集的资料展示、交流。
(2)认识不同的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植物。
①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体系,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进行交流。教师参与学生小
组合作讨论学习,学生通过倾听他人搜集的资料,初步构建完善自己的知识。
②教师出示沙质土及适宜在沙质土中生活的植物,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这些植物种
植在黏质土中,会如何?
③教师出示种植在黏质土、壤土及适宜在黏质土、壤土中生活的植物,指导学生观察并
思考“相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
④观察、交流:学校草坪中的土壤是哪种类型?适宜生长什么植物?
⑤讨论、交流附近的田野中是哪种土壤?适宜生长哪种植物?
(3)师生共同总结得出:沙质土、黏质土、壤土适宜生长不同的植物。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是教学要达到的最终目的。通过本环节第二、三、四、五步,促
使学生思考—不同植物在同一种土壤中生长情况;相同植物在不同土壤中生长情况—进一步
加深认识: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宜生长的植物是不同的。】
四、[PPT 21 出示]拓展活动
到附近的花园、菜地或农田调查土壤类型,了解适宜生长什么植物。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对自己周围的土壤类型、适宜生长的植物进行
积极的调查和思考,以自己的方式去进一步了解、认识土壤。】
【板书设计】
土壤的种类
沙质土
土壤的种类 黏质土
壤土
11 保护土壤
【教材分析】
《保护土壤》是青岛版六制三年级的第 11 课。本课教科书的编着力引导学生通过活动
感知土壤的重要,意识到保护土壤势的重要意义,并付诸行动。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提出本课要探究的问题及需要的材料,让学生提前做好探
究的准备;第二部分包括两个活动:1. 土壤为我们提供了什么?本活动包含两个环节:一
是了解土壤与植物、动物、人类的关系,二是通过讨论交流探究土壤为我们提供了什么。2.
观察岩石标本,了解岩石特征。教科书呈现了一幅学生观察岩石标本的场景图,桌上放着岩
石标本,三名学生正在一边研究,一边交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研究更多的岩石标本,
熟练运用研究岩石的方法,认识不同岩石的特征;人们是怎样保护土壤的?本活动包含两个
环节:一是了解人们保护土壤的做法,二是通过水土流失实验探究怎样保护土壤。第三部分
收集落叶与土壤、水混合在一个桶里,并加入几只蚯蚓,放置一段时间,制作植物生长所需
的“肥料”。意在引导学生开展制作“肥料”活动,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善待土地、保护
土壤的情感教育。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土壤已经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土壤与人类息息相关,人们的衣食住行大
多来自于土壤,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有关土壤
的知识,但是学生对怎样保护土壤、为什么保护土壤等知识缺乏一定的研究,而这正是我们
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土壤是地球上重要的资源。
2.了解保护土壤的意义。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查阅和调查资料让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
2.能设计实验探究水土流失的实验,认识到保护土壤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研究水土流失的实验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
2.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树立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向学生进行保护土地资源的教育。
2.让学生能够尊重事实,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重 难 点】知道土壤是地球上重要的资源,了解保护土壤的意义。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棉花、自粘性标签等、小刀、不同种类的岩石、记录单
教师准备:两块木板(一块铺上土壤、一块铺上草皮)、喷壶、水、课件、评价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有位诗人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
土地爱得深沉!”你知道这是赞美什么的诗句吗?正是因为有了土壤,才有了这美丽可爱的
世界。我们应该怎么做?
师生交流,引出课题,教师板书:保护土壤。
[PPT 1 出示]
【设计意图:通过赞美土地的诗句引发学生对土壤的热爱,从而引出课题,并为学习新
知识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活动一:土壤为人类提供了什么?
[PPT 2 出示] 谈话:大家都知道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课前大家也搜集了一
些资料,谁来说说,土壤为人类提供了什么?
[PPT 3-7 出示]学生根据课前搜集资料回答,全班交流,小组之间互相补充。
教师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为植物提供养料和水分,土壤也为动物提供了生存栖息
之地。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是地球上重要的资源。
【设计意图:此环节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搜集资料的好
习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土壤对人类的重要作用,培养对土壤的热爱和保护之情。】
2.活动二:我们怎样保护土壤?
(1)[PPT 8-9 出示]谈话:土壤是我们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在生活中,有哪些破
坏土壤的现象?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土壤呢?你有哪些方法?大家讨论一下,比一比哪个小组
的方法最多。
学生小组讨论,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汇总保护土壤的措施,汇报。
还有要补充的吗?同学们知道的方法可真不少!
【设计意图:此环节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养成搜集资料的好习惯,有利于调
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总结保护土壤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如何保护土壤。】
(2)[PPT10 出示]谈话:为什么植树造林、退牧种草能保护土壤呢?防止土壤流失。下
面我们就来做一个实验,认识一下土壤表面的草是怎样保护土壤的。老师准备了两个水槽,
两盒壤土,一盒土上种有草皮,另一盒土上没有草皮,还有喷壶和水。你能设计实验验证种
草能保护土壤吗?
[PPT 11-12 出示]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汇报,教师引导完善实验方案:教师事先要准
备好种有草皮的一个盒子,在另一个浅盒子中填满土壤,并拍实。分别将两个盒子倾斜放入
水槽中。在土盒上方同样的高度,同时用喷壶往两个盒上分别浇同样多的水,以保证实验的
科学性。(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两个盒子中的土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有草的土壤基本不流失,没有草的土壤流失的比较严重。学生小组讨
论草对土壤有什么作用?明白退牧还草、植树造林对保护土壤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学会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培养学生实验时仔细观察的实验
习惯,提高科学素养,让学生意识到退牧还草、植树造林对保护土壤的重要性。】
(3)[PPT 13-14 出示]谈话:同学们,你知道有哪些破坏土壤的现象?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再出示一些破坏土壤的图片,让学生谈感想。
破坏土壤的行为每时每刻都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这样无止境地破坏下去会造成什么
后果呢?假如没有了土壤,地球上将是怎样的情景?学生继续讨论。
人类就这样无止境的破坏,地球上将不会有土壤,那我们将没有地种,就不会有食物吃,
后果不堪设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畅所欲言,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了解生活中破坏土壤
的现象,意识到破坏土壤的严重后果,从而激发保护土壤的情感。】
我国还从立法层面对土壤进行保护,(出示相关法律条文)
三、拓展活动:
[PPT 15 出示]课下请同学们继续调查生活中破坏土壤的现象,并做一张手抄报宣传保护
土壤。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在于激发学生课外探究的热情,让学生从本节课有限
的探究活动中受到启发和感染,产生了新的想法和探究欲望,并将探究活动继续延伸到课外
大课堂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并让学生逐渐形成热爱自然、保护土壤的良好情感。】
【板书设计】
保护土壤
土壤是地球上重要的资源。
植树造林
保护土壤的方法 退耕还林
施用农家肥……
12 认识岩石
【教材分析】
《认识岩石》是青岛版六制三年级的第 12 课。本课教科书的编写着力体现认识自然界
事物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初步观察岩石,知道对岩石进行研究的方法。教科书编排设计了
观察了解岩石,了解岩石的主要特征。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提出本课要探究的问题及需要的材料,让学生提前做好探
究的准备;第二部分包括两个活动:1.观察搜集到的岩石,它们有哪些特点?本活动包括两
个层次:一是研究岩石的特点,二是用特写图图示了研究岩石硬度的方法。2.观察岩石标本,
了解岩石特征。教科书呈现了一幅学生观察岩石标本的场景图,桌上放着岩石标本,三名学
生正在一边研究,一边交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研究更多的岩石标本,熟练运用研究
岩石的方法,认识不同岩石的特征;第三部分给采集来的岩石分类,制作岩石标本。作为本
课探究活动的延伸,主要引导学生给自己采集来的岩石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制作岩石
标本,增加学生研究岩石的兴趣。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常见的石头也有一定的了解,有些学生还通过不
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有关岩石的知识,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学
生也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岩石的特征,尤其是根据特征的不同给岩石分类,而这恰恰是
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观察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的标本。
2.认识常见岩石的表面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简单工具对岩石进行较为细致的观察、研究。
2.培养比较、观察、分析的能力,及图和文字表达的能力。
3.会查阅有关岩石的资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探究岩石特点的兴趣。
2.在探究中愿意合作与交流。
3.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产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生活中岩石的用途,给人们生活、学习带来的方便。
【重 难 点】能用简单工具对岩石进行较为细致的观察、研究;培养比较、观察、分析
的能力,及图和文字表达的能力。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棉花、自粘性标签等、小刀、不同种类的岩石、记录单
教师准备:课件、评价表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PPT 2-25 出示] 出示各种各样的石头。
2.提问:从刚才的图片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3.谈话:地质学家把这些石头叫做岩石。你觉得这些岩石漂亮吗?你想不想研究它们、
认识它们?
二、认识岩石
1.[PPT 26 出示]岩石在地球上到处可见。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岩石,你能试着
给这些岩石分分类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把这些岩石分一分。
活动一:给岩石分类
2.[PPT 27 出示]刚才老师看到每个小组都分的很认真,现在哪个小组愿意来说说你们是
怎么分的?分成了几类?
3.讲解:颜色、硬度、结构、光滑度是岩石所具有的特征,地质学家也是根据这些特征
给岩石分类的。我们研究岩石,就是从研究岩石的这些特征开始。
活动二:认识岩石
4.[PPT 28 出示]如果让你来研究岩石,你想研究岩石哪个方面的特征?你打算怎么研究
呢?会用到哪些实验材料?
小组内讨论。
汇报与交流。
5.[PPT 29 出示]教师及时提示帮助完善研究方案:通过看一看观察岩石的颜色和结构;
通过刻一刻观察岩石的硬度;通过摸一摸观察岩石的光滑度等。
6.同学们设计的方案都很好,做实验之前,你认为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PPT 30 出示]温馨提示:
①小组成员间要团结合作,合理分工。
②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比如:使用小刀时不要割伤手。
③完成实验记录单,整理实验材料,实验结束。
7.老师为大家准备好了实验记录单。为了便于同学们记录,老师给每块岩石编了号,记
录要看清编号。
[PPT 31 出示]出示记录单。
实验开始,完成记录单。
交流分享发现。
8.[PPT 32 出示]小结:岩石的特征。
三、拓展活动
1.[PPT 33 出示]制作岩石标本。
谈话:我们知道了岩石的分类,那根据不同岩石的特征,把我们搜集到的岩石给分类吧,
别忘了贴上标签。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课堂总结:同学们,我们这节课一起对岩石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通过这节课你有
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岩石
颜色、硬度、结构、光滑度
【记录表】
实验记录表单
颜色 硬度 结构 光滑度
1
2
3
4
5
13 矿物和矿产
【教材分析】
《矿物和矿产》是青岛版六制三年级上册的第 13 课。本节课以问题“矿产和人类的关
系非常密切。人们利用矿产制造了哪些生活用品?”引发学生思考,提示了本节课的探究主
题。利用任务卡提示学生搜集有关矿物方面的资料,为探究做好充分准备。
教材包括四个活动:1.观察岩石是由什么组成的。教材呈现了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花岗岩
的情景图,目的是在上节课认识岩石的基础上,从花岗岩入手进行研究,用放大镜观察花岗
岩的构成,认识石英、长石、云母三种矿物。2.观察多种多样的矿物。教材中呈现了部分常
见的矿物图片:石墨、黄铁矿、方铅矿、滑石、金刚石,目的是让学生观察矿物,认识矿物
的特点和用途,丰富学生对矿物的认识和了解。3.矿产和人类有什么关系?本活动包括两个
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认识铁矿石与人类的关系;第二个环节是认识磷矿石与人类的关系。4.
怎样保护矿产资源?教材中展示了一幅学生交流图,目的是引导学生保护矿产资源,要参与
环境保护的活动,树立合理开采利用矿产资源的意识。
本节课的拓展活动是查阅资料,了解海洋中有哪些矿产资源。教材中提出了活动主题:
查阅资料,了解海洋中有哪些矿产资源。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会从颜色、硬度等方面认识岩石,为本科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让学生对矿物
进行探究,可以让学生了解人们对资源的利用,使学生形成持续发展的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
的价值观。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矿产是人类工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
2.举例说出人类利用矿产资源进行工业生产。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运用简单的工具对常见矿物进行观察、研究。
2.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探究矿物和矿产与人类的关系。
2.愿意合作与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
2.树立合理开采利用矿产资源的意识。
【重 难 点】能运用简单的工具对常见矿物进行观察、研究。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各种岩石标本、放大镜、课件、记录单
教师准备:各种岩石标本、放大镜、课件、评价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老师让你们搜集各种各样的“岩石”,你们都搜集到了什么?
2.学生展示,交流发现。
3.[PPT 2-4 出示] 出示几种岩石图片。这些“岩石”都是一样的吗?
4.师生交流,导入新课。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岩石是由什么组成的?
1.交流:关于岩石,你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提出问题,如:怎样认识岩石?岩石是由什么组成的?等等。
2.小组探究。
[PPT 5 出示]教师给各个小组准备各种岩石标本及放大镜。
[PPT 6 出示]
(1)提出问题:你准备怎么研究岩石?谁有好办法?
(2)小组讨论观察方法、需要的材料及注意事项。
(3)汇报交流:学生汇报研究方案。
岩石组成记录单
岩石种类 研究的方法 岩石的主要组成成分
花岗岩
砂 岩
页 岩
我的发现
(4)小组研究:学生研究岩石的组成,教师巡视指导。
提示:还可以根据收集的资料研究岩石的组成。
(5)[PPT 7 出示]汇报总结:各组汇报观察到的岩石的组成。
石英 石英 方解石
花岗岩 长石 砂岩 长石 大理岩 白云石
云母 …… ……
……
小结:石英、长石、云母、白云石等都是矿物。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活动二:观察多种多样的矿物。
1.交流:你还知道哪些矿物?它们都有哪些用途?
2.讨论:小组根据收集的资料及已有的生活经验自由发表意见。
3.学生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结果加以补充:
[PPT 8 出示]矿产图片及用途:
金属矿产,如黄铁矿、方铅矿等,主要用于冶炼成各种金属原料,这些金属原料可以用
来制造飞机、轮船、钢笔等。
非金属矿产,如硫磺、石墨、滑石、金刚石等,主要用于生产化工原料、肥料、颜料、
洗化用品、火柴等。
4.小结:矿物的种类非常多,用途也十分广泛。聚集在一起具有开采价值的矿物、岩石
等称为矿产。
活动三:矿产与人类的关系。
1.提出问题:矿产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2.小组交流资料,展开讨论。
3.[PPT 9 出示]铁矿石、磷矿石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4.汇报交流。
5.小结:矿产为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是我们人类发展必不可少的重
要组成部分。
活动四:矿产与人类的关系。
1.[PPT 10 出示]谈话:既然矿产给我们人类提供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生活效用,是与我
们人类相辅相成的,那么我们就应该想办法保护矿产资源。你有哪些好的建议呢?
2.讨论:小组根据收集的资料及已有的生活经验讨论保护矿产的方法。
学生交流:如合理开采、利用矿产资源,禁止不合理地乱采乱挖,不浪费水电……
3.小结:保护矿产资源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关,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来保护我们
的矿产资源,也是在保护我们的地球。
4.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保护法》,向学生进行保护矿产资源的法制教育。
三、拓展活动
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海洋中有哪些矿产资源。
【板书设计】
矿物和矿产
1.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2.有开采价值的矿物、岩石等称为矿产。
【记录表】
岩石组成记录单
岩石种类 研究的方法 岩石的主要组成成分
花岗岩
砂 岩
页 岩
我的发现
第四单元 物体的形态
14 固体、液体和气体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主要对应《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物质世界的内容“物质一般有三种状态: 固
态、液态和气态。”作为三年级的课程,主要对应课程标准中年级的内容“知道固体有确定
的体积和质量”。
【学生分析】
作为三年级的学生,在低年级的科学课学习中,能够通过观察,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
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方面认识物体的特征。能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分
类。在观察、比较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能力,对物体的特征描述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在对
物体的体积、质量的认知上,只要做好引领,学生能够胜任认知过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知道固体、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
2. 液体、固体的体积和质量,不因为形状和形态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探究固体、液体的体积和质量的过程中,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
2.会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2.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积极进行合作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初步了解所学的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1. 知道固体、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液体、固体的体积和质量,不因为形状和形
态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2. 在探究固体、液体的体积和质量的过程中,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会使用天平测
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难点】
【器材准备】
教师准备:水、牛奶、水杯、水槽、订书钉、天平、实验记录单、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准备:细线、小石块、橡皮泥 课下实践活动:冰块(体验固体、液体都有确定的
质量,这个质量不随形状的变化而变化)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PPT 1 出示] 固体、液体的体积和质量
[PPT 2 出示] 1.故事:《乌鸦喝水》。让学生讲一讲这个故事:瓶口很高,瓶内的水很
少,开始乌鸦喝不到水,后来聪明的乌鸦往瓶内放小石块,水慢慢升高,乌鸦就喝到水了。
2. 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思考并交流,导入新课。
3. [PPT 3出示] 活动准备
二、学习新知
[PPT 4 出示] 活动一:探究液体、固体是否占据空间
1.实验指导。
(1)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液体或占据空间
[PPT 5 出示](学生交流想法:取一大一小两个杯子,把小杯放到空水槽里,取一大杯
水,这时往小杯里倒水,水满了,继续倒,水会流出来,说明水占据了小杯的空间。)
[PPT 6 出示] [PPT7 出示](学生交流想法:设计对比实验,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第一
次实验把装满水的杯子里的水倒入另一个空杯子,这时空杯子正好满,第二次实验把装满水
的杯子里的水倒入空杯前,往空杯里倒入一部分红水,再往空杯继续倒水,水满了,继续倒,
水就会流出来,说明红水占据杯子的。)
[PPT 8 出示](学生交流想法:设计对比实验,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第一次实验把装
满水的杯子里的水倒入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