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名师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吟咏诗文,体会李白情感的复杂变化,蔑视权贵、狂放不羁的精神。
2.通过知人论世,品析诗句,掌握分析诗歌情感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有感情地吟咏诗文,体会李白情感的复杂变化,蔑视权贵、狂放不羁的性格。
难点:通过有感情地吟咏诗文,体会李白情感的复杂变化,蔑视权贵、狂放不羁的性格。
教学设计
由有关“酒”的诗句,导入新课
酒的精神是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和荣辱!酒是英雄豪杰的象征,是友情的代称,曹操煮酒论英雄,李白举杯邀明月,辛弃疾醉里桃灯看剑,苏东坡把酒问青天,李清照浓睡不消残酒。
《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杜甫《不见》: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杜甫《赠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拔扈为谁雄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这样写:“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这酒中仙是如何畅快饮酒的。
(设计意图:由有关酒的诗文导入新课,带学生对“酒”这一典型意象进行总结,了解李白对酒的情结,以便更好地进入课堂情境。)
二、知人论世
(一)经历简介: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725)初入长安--无功而返(730)--奉诏入京,供奉翰林(742)--奸佞当道,赐金放还(744)--与友畅饮,作《将进酒》(752)。
(二)写作背景:李白曾因吴筠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两年半,就赐金放还而去,过着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36),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应邀到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三)解题:“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读qiāng,“请”“愿”的意思。 “将进酒”意即“劝酒歌”, 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李白的人生经历,了解其思想情感的变化历程,通过了解写作背景,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更快地进入诗歌情境。)
三、任务一: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1.初读提示(明确字音):
将进酒qiāng 金樽zūn 烹羊pēng 岑夫子cén 馔玉zhuàn 恣zì 欢谑xuè 沽酒gū 斟酌zhuó 千金裘qiú
这首诗,诗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豪放的表现。诵读时应适应着诗人感情的变化来选择不同的声调,要注意诗中节奏的变化和重音的读法。
2.听范读音频,体会感情;
3.高声诵读:王安石说李白的诗“词语迅快”。看来,非高声诵读不能传达其情感气势。(自由诵读2分钟)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设计意图: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可以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
四、任务二:理清脉络,分析情感
快速浏览诗文,分析这首诗中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是怎样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这首诗的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脉络为:悲----欢----愤----狂
(设计意图:通过速读诗文,理清诗人情感发展脉络,以便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感,进入诗境。)
五、任务三:分析诗文,挖掘主旨
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下面问题,讨论交流之后小组代表呈现讨论结果。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诗歌开篇的长句有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长句开篇,起势突兀,郁积胸中的不平之气,如“黄河之水”挟天风海雨之势,倾泻笔端,渲染出诗歌强烈的抒情意味;“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用夸张的手法来写青春易逝,人生苦短,感情由高昂转为低回,为下文“劝酒”铺垫。
2.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明确:表现了诗人渴望施展胸中抱负,建功立业的愿望。
3.说说“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几个短句的作用。
明确:诗人酒酣之际,加入短句,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十分真切。这时诗人既是生逢知己,又是酒逢对手,简直忘了是在写诗。
4.“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明确:内容同:鄙视权贵。
异:前者低沉、消极;后者对精神追求,富有昂扬之气。
表述形式异:前者委婉,以钟鼓馔玉借代权贵;后者直指“权贵”,直白。
5.分析诗人的愁源于何处?
明确:“且为乐”——“万古愁” 乐的短暂,愁的悠远
“必有用”——“不复醒” 用世与避世的矛盾
“必有用”——“不足贵” 渴望仕途与鄙弃权贵
“不足贵”——“不复醒” 愤慨与无奈
怀才不遇,可以说是封建时代多数才人的共同命运,所以说是“万古愁”。
一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易老,青春不再。
二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壮志未酬,怀才不遇。
三愁“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圣贤寂寞,陈王失意。
总之,李白的愁是源于生命本体的愁:追求精神自由就会蔑视权贵,反抗反抗秩序;要建功立业,就要向传统妥协,和权贵达成和解。他既想做孔子,又想做庄子,结果既做不成孔子,也做不成庄子。李白执着的两种东西是悖论式的人生追求。他希望在人生的各个向度上都取得成功,他的理想超越了时代所能忍受的极限。他是不可教训的理想主义者,千古独步的精神超人。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自己的见解,小组代表汇总各成员的见解,呈现交流结果,促进学生参与课堂,积极表达。)
六、小结
全诗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表现了一种怀才不遇又渴望用世的矛盾复杂的情感。豪放是它的外壳,愤激才是它的内核。
七、任务四:高考链接
(一)知识点:
用典,也叫用事,使事,是古代诗人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它指的是对前人语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的引用。
按内容分类: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例如: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按形式分类:
1.明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如“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我们一看就知道是三国时期周瑜的典故。
2.暗用典故。如果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就是暗用典故。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里的“天狼”其实用了典故。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3.正用典故。古人常常将典故用来自比,我们称之为正面用典。如“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作者李白借“建安风骨”和“小谢”自比,从而表达对他们的推崇。
4.反用典故。用典也有反用其意的,称为反用典故。如辛弃疾的“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反用《蜀道难》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
作用:首先,用典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强化感彩等作用。其次,用典可以拓展意境,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达到字少意丰的效果。再次,还应注意,典故的用意往往是因人因诗,根据诗歌表达的意图和情感而异的,在答题过程中切忌死记、照搬典故,而应根据具体的诗句体会。
(二)设问方式
1.这首诗歌运用了什么典故?
2.请谈谈这首诗(词)运用典故的表达作用。
(三)答题步骤
1.点明运用了什么典故。
2.简要说明典故的具体内容,辨明用典形式。
3.点明运用该典故的表达效果。
(四)答题模版
这首诗运用了……典故,……(典故具体内容),借此表达了作者……(思想、情感)
(五)真题研习
1.(2013年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鹊 桥 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逢三扇,占断苹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释】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苹洲烟雨:指长满苹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问题: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明确:(步骤一)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步骤二)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设计意图:通过高考链接,知识点的总结,让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一个知识点,通过真题研习,了解高考中常见的考查形式,设问方式等,从而系统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八、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将进酒 李贺 (唐)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问题:分析李贺的《将进酒》与李白的《将进酒》的异同。
明确:相同点:两首《将进酒》都运用了典故,李白选用了曹植,李贺则选用了刘伶。虽然都隐含怀才不遇之意,但深层意味却有所不同。 曹植性格放任,不苟礼法,与李白性格有相似之处。李贺则因元稹设计陷害,以犯父讳之名不得参加科举,空负满腹才识,宦海生涯短暂卑微,无奈之中只能向往的豁达的刘伶。 这样看来,曹植与刘伶实际上也是李白与李贺自我形象的隐射。
不同点:语言方面:李白的诗追求自然,任情随性,从不刻意雕琢。出语或灵感突现,妙手偶得;或情之所至,奔迸而出。《将进酒》就属于后者:想到时光如水东流不回,他大呼“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然而,李白终究是李白,短暂的叹息之后,自信的他又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样的呐喊,性格所致,更是盛唐时代的强音!
李贺长于锤炼语言,遣词造句瑰丽诡谲。《将进酒》中,李贺用琉璃、琥珀、龙笛、鼍鼓等异乎寻常的名物描绘了一场盛大的宴会。然而,狂欢之中,身世悲戚而生性敏感的李贺想到了青春将暮,自己所能做的也只有“劝君终日酩酊醉”……瑰丽的语言、乐景中的哀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孤单的苦吟诗人,一个作诗要呕出心沥血才肯罢休的鬼才李贺!
结构方面:在李白的《将进酒》中,诗人先言悲,将悲融进奔流到海的河水与“朝如青丝暮成雪”的白发之中,这种悲源于“志士惜日短”。但是,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压倒了个人的悲哀,加之李白自信狂放的谪仙气质,悲最终会倒向了乐与欢:烹羊宰牛且为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李贺的《将进酒》则是先言喜后写悲。良辰美景,玉盘珍馐,仙曲佳人,任谁都会沉浸在狂欢之中。唯有李贺,他那诡谲奇异到近乎病态的人格以及黑暗的社会环境让他在狂欢中顿生悲哀:“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这时的李贺是孤单的,“劝君终日酩酊醉”,劝的是别人,又何尝不是自己呢?
板书设计
高堂明镜悲白发 人生易老
朝如青丝暮成雪 青春不再
天生我材必有用 壮志未酬,。
千金散尽还复来 怀才不遇
古来圣贤皆寂寞 圣贤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失意
1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