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辛亥革命
学 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新政、三民主义 预备立宪等概念的学习,培养历史解释的能力。
2.通过《临时约法》内容的分析,理解《临时约法》的性质和历史意义,理解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反封建斗争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
3.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失败最终证明了资产阶级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道路行不通。
学习重难点
重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建立的过程。
难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探学新知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清末“新政”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
2.内容:
(1)官制:改革官制,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
(2)军事:编练新军,拟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并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
(3)商业: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
(4)教育: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
3.影响: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这个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二)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
1.兴中会: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
2.中国同盟会
(1)成立:1905年,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
(2)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3.三民主义的提出: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4.起义活动
(1)以徐锡麟、秋瑾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
(2)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
(三)预备立宪
1.原因:革命运动的高涨
2.概况
(1)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2)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3)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4)立宪派先后发起三次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但很快被证明此路不通
(5)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3结果: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成立
(一)武昌起义
1.有利时机: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后,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
2.经过:
(1)1911年10月,武昌新军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
(2)起义军控制了武汉三镇;
(3)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
3.影响:武昌起义胜利后,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中华民国的建立:192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就此诞生。
2.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
3. 袁世凯被选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袁世凯手中。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目的:为防止袁世凯专权,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等。
(3)影响:实际上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性质: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2.功绩:
(1)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
(2)思想上: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3)经济上: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结果: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4.历史局限: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深化探究
探究一: 辛亥革命在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地位
1.政治上:它使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界碑。辛亥革命以后中国进入了共和政治时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赋予人们集会、结社等自由,国民的政党意识、参政意识增强。
2.经济上:它促进了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辛亥革命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首要障碍——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解放了生产力,其后中国出现了一个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春天。
探究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原则与民主性和局限性
1.原则
(1)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体现主权在民的原则。
(2)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3)规定国内各族人民一律平等,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4)规定内阁总理的产生方式与职权,体现出责任内阁制的原则。
2.民主性
(1)民主程序:1912年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2)权利归属:实现了从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由人治到法治的转换,赋予公民人权与自由,从臣民转变为公民。
(3)政体运作:实行分权制衡,保障权力的制约与平衡,通过责任内阁制实现政党、代议制、选举等诸多民主机制的运行。
3.局限性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防止袁世凯专权而设的,有“因人设法”之嫌。
(2)从中国后来的历史来看未能防止袁世凯的独裁,就这一点来看,未能达到初衷。
随堂训练
1.被马克思称之为世界上“第一个人权宣言”的《独立宣言》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引起了很大反响,在中国被首次翻译并发表在1901年出版的《国民报》第一期上,1903年,陈天华在《猛国头》中疾呼:“要学那,美利坚,离英自立。”这表明( )
A.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对象是外国殖民主义
B.《独立宣言》推动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
C.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建立民主共和国为目标
D.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以美国为学习的榜样
2.孙中山指出:“中国为地球上最老之文明国……国土统一已数千年矣;中间虽有离析分崩之变,然为时不久复合为一。近世五六百年……从无分裂之虞”。他始终认定“吾国必须统一”,并确信“中国终究能统一”。这表明孙中山( )
A.以民族主义实现国家的统一 B.认为近代以来未发生分裂事件
C.要求铲除军阀和列强的统治 D.坚持以民主共和思想统一中国
3.1907年4月,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上海创办《神州日报》,该报不用光绪年号,改用干支和公元纪年,仅发售37天就因故休刊。虽然复刊后附送的《神州画报》上仍有不少讽喻时政的漫画,但每期画报都醒目地印有“(大清光绪)宣统×;年×;月×;日神州日报附送”字样。这可用于说明( )
A.舆论准备有条不紊 B.民众发动困境重重
C.大众传媒彰显民意 D.革命形势风起云涌
4.近代中国某一法案规定:“大总统得提出法律案于参议院”,“大总统对参议院议决事件如不同意,得于十日内咨院复议”,“参议院依据法律授予大总统委托立法权”。据此可知,当时( )
A.总统拥有一定的立法权 B.南京临时政府即将成立
C.民国总统拥有专制权力 D.中国进入政党政治时代
5.武昌起义是中国近代史重要的分水岭。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湖南、陕西、安徽、江苏、贵州、浙江等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各独立省选派代表制定临时约法, 并公举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的临时总统。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这体现出( )
A.此次政权更迭保持社会秩序基本稳定
B.孙中山领导的武昌起义推翻了清政府
C.中国社会已经蕴藏了民主共和的基础
D.辛亥革命的成功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6.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老人吴玉章说:“从前皇帝自称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被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别人看作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B.帝国主义扶植袁世凯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民主与科学在中国实现
7.武昌起义发生后,最早对其用“革命”来称谓并且连续密集报道的是《民立报》。1911年10月13日,《申报》开始持续报道辛亥革命,此后,各地报刊纷纷刊载相关消息。事发一个月后,即有专论此事的《中国革命史》出版,《中国革命史》提出:“此次革命甫越数星期,响应之地已非一处。”上述史实说明( )
A.辛亥革命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B.辛亥革命促进近代报刊兴起
C.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D.民国政府注重舆论宣传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独立宣言》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引起了很大反响”、“1903年,陈天华在《猛国头》中疾呼:‘要学那,美利坚,离英自立。’ ”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西方列强的殖民压迫,与曾经美国沦为英国殖民地的情况类似,都追求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因为美国的独立战争和《独立宣言》在陈天华等资产阶级革命者之间产生了很大反响,故《独立宣言》对中国民族独立运动有推动作用,B项符合题意,B项正确;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对象是外国殖民主义并非材料主旨意思,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目标,排除C项;“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以美国为学习的榜样”并非材料的主旨意思,且中美国情也不相同,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再三强调统一是中国历史、现实和发展的必然,表明其在用三民主义改造中国时,注重以民族主义实现国家的统一,A项正确;近代以来中国并非未发生分裂事件,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孙中山明确了铲除列强统治的要求,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孙中山坚持用“民主共和”思想统一中国,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上海创办《神州日报》,该报不用光绪年号,改用干支和公元纪年,仅发售37天就因故休刊。虽然复刊后附送的《神州画报》上仍有不少讽喻时政的漫画,但每期画报都醒目地印有‘(大清光绪)宣统×;年×;月×;日神州日报附送’字样”,可知资产阶级革命派利用报刊进行反清宣传,但因在纪年方式上较为激进,遭到打压,被迫醒目地标注晚清皇帝的年号,说明清政府进行专制统治,势必激化矛盾,促使资产阶级革命形势风起云涌,D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神州日报》只是革命派的某一种报刊,不足以说明整体的舆论准备情况,排除A项;材料是说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神州日报》有阻力,而不是民众发动困境重重,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民意,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大总统得提出法律案于参议院”、“参议院依据法律授予大总统委托立法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中华民国的法案《临时约法》,其中规定总统拥有一定的立法权,A项正确;该法案出台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排除B项;总统的权力受到议会制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政党政治,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湖南、陕西、安徽、江苏、贵州、浙江等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各独立省选派代表制定临时约法, 并公举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的临时总统”,可以看出武昌起义后,清政府垮台,但是并没有引起较大的社会混乱,A项正确;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并不在国内,排除B项;材料中不能体现出中国社会蕴藏了民主共和的基础,排除C项;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C
解析:据材料“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有此现象,C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帝国主义扶植袁世凯与反对帝制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排除B项;当时民主与科学尚未在中国实现,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各地报刊纷纷刊载相关消息”“此次革命甫越数星期,响应之地已非一处”,可知辛亥革命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A项正确;根据材料“武昌起义发生后,最早对其用‘革命’来称谓并且连续密集报道的是《民立报》”,可知辛亥革命以前报纸已经产生,排除B项;根据材料“开始持续报道”“刊载相关消息”,可知报纸只是宣传事实而没有表明人们对革命的赞成态度,排除C项;根据材料“1911年10月13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民国政府尚未成立,排除D项。故选A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