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古人谈读书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5古人谈读书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7 00:07: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一、教师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人谈读书》一,我们从中学到了不少的读书方法以及学习态度,真是收获匪浅。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古人谈读书》二,看看这则小古文又会告诉我们哪些读书方法呢?
古人谈读书

二、出示题目,学生齐读。
三、授新课。
1、这则小古文的作者是谁?
你了解他吗?说来听听看。
(1)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简介朱熹。
(2)教师对学生的简介进行小结。
朱熹字元晦、仲晦,号晦庵,世称朱文公,
南宋哲学家、
教育家。
2、学生按以下要求小组合作学习。
(1)一人读句子,一人说意思,其他组员补充说明。
(2)小组成员一起朗读,
一起说意思。
(3)学生上台汇报学习成果。
a、如果你觉得台上的同学说得不够完善,你可以做补充
说明。
3、教师出示句子意思,学生对读。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曾经
称为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称为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
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
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书本
那么,就
既然
专心一意

一定


长久
心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诵读,那绝对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
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已经
难道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4、把第二则文言文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称为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诵读,那绝对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5、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你读完这段话后的感想。
(1)学生谈感想。
(2)教师小结。
朱熹的“心到最急”说得太对啦!读书时,如果我们马马虎虎,就会一知半解。以后读书时,我一定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争取利用上课时间,就把所学知识记在脑海里。
朱熹的“心到最急”简直说到我的心坎里了!读书时,我们一定要心到,如果心不在焉,就如同囫囵吞枣,没有多大的意义。我暗下决心,读书时一定一定要心到。
我对“心到最急”这句话感同身受。记得有一次,老师让我们读书,可我却在下面开小差,结果读完以后,我的脑子里一片空白。
6、写法借鉴。
(1)这则小古文采用了怎样的结构方式?

总--分--总
(2)教师讲解总分总结构。
短文第一句概括阐述观点,言简意赅地说明自己对读书的看法;第二三句话详细解析了读书“三到”;最后一句总结强调了读书时“用心”的重要性。
四、课堂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古人的读书方法?
(1)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讲解鲁迅先生的
读书方法。
读书有五到,即心到,
口到,眼到,手到,
脑到。 ——鲁迅
五、课堂作业。
1、作者在“三到”中,强调了“ ”的重要,这是因为“ ”。
(引用课文原句回答)
心到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2、给加点的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1)心到最急。( )
A 要紧,重要 B 急躁
(2)心不在此。 ( )
A 此地,此处 B 书本


A
B
(3)心眼既不专一。( )
A 既然 B 已经
(4)心既到矣。 ( )
A 既然 B 已经
(5)余尝谓读书( )
A 剩余 B 我



A
B
B
(6)余尝谓读书有三到( ),
谓心到、眼到、口到。( )
A 称为 B 说
(7)心既到矣。( )
A直陈语气,相当于“了”
B 感叹语气 C 命令语气


B
A

A
3、判断题。
(1)《读书有三到》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来阐述作者的读书观点。 ( )
(2)“心到”的意思是读书时,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书上。( )
(3)“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让你想到的成语是一目十行。
( )
×


4、说说你有哪些好的读书方法?
(1)学生同桌说一说。
(2)全班学生汇报。
(3)教师补充说明。
a.浏览法,先大致浏览全书,然后选择重点内容细读。
b.摘记法,把书中优美的词语和句子摘记下来。
c.思考法,边读边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