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潼关 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潼关 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8 09:26:1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0张PPT)
潼 关
导入新课
戊戌政变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6人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在这六个人里,作为戊戌变法领导人之一的谭嗣同最为人所知。
今天学习《潼关》,来了解一下这位爱国人士在14岁时的情怀和抱负吧!
走近作者
谭嗣同(1865.3.10—1898.9.2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写作背景
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四岁,当时他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荣光。但是当时的中国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14岁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写下这首诗。
读准字音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潼关
谭嗣同

sàn
shù
tóng

潼 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朗读诗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诗意:久远的高云簇拥着潼关古城,猎猎的秋风吹散了清脆的马
蹄声。
久远
簇拥
赏析:第一句写潼关的历史和气势。“终古”点明潼关历史悠久,“高云簇”不言城高而其高自见,从视觉的角度烘托了潼关城的高耸、壮阔。
第二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的秋风吹散,从听觉上凸显了潼关城的寂寥与辽远。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诗意:黄河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仍嫌拘束,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
西)再也不知何谓平坦了。
拘束
指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
赏析:第三句笔锋一转,写“河流大野”,不说其奔腾或壮阔,而说其“犹嫌”拘束。
第四句写秦岭山脉入潼关之态势,不说其巍峨险峻,而说其桀骜不驯,再也不知何谓平坦。这两句巧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黄河、秦岭,突出了黄河咆哮的气势和秦岭高耸险峻的形势。诗人写的是感觉中的山和水,把山水写活了,读来有冲击力,使人在山河的雄伟气势中强烈感受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诗歌品析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板书设计
前两句:(描写)
高云拥城,寂寥辽远
后两句:(抒情)
不畏险阻,勇往直前
潼关
绘景
抒情
归纳主旨
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是14岁的谭嗣同在陕西潼关饱览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时所作。反映了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从诗中,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知识积累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写作背景:
谭嗣同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狱中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张俭和杜根的典故,揭露顽固派的狠毒,表达了对维新派人士的思念和期待。后两句抒发作者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雄心壮志。
阅读谭嗣同《狱中题壁》,体会它与《潼关》的不同。
迁移扩展
人物典故 ——剑胆琴心
闲谈谭嗣同。
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史上,维新志士谭嗣同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丈夫,他为戊戌变法慷慨赴义的壮举感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谭嗣同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剑胆琴心”的雅号。
在才常路的“谭烈士专祠”里,曾经有一幅谭嗣同摄于南京的照片,那年他32岁,外穿月白色长衫,内着玄色武士装,左手叉腰,右手持剑,浓眉俊目,闪闪似电,有一种立如山岳、傲视死神的凛然正气。谭嗣同短暂的一生中,两剑三琴陪伴他度过了不少苍茫岁月。
名人评价谭嗣同
1、梁启超称谭嗣同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
2、康有为曾经这样赞扬谭嗣同:挟高士之才,负万夫之勇,学奥博而文雄奇,思深远而仁质厚,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事,气猛志锐。
3、北京西城区政协主席杜灵欣:作为近代中国为改革变法而流血牺牲的第一人,谭嗣同的思想学说得到后人重视,他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爱国精神更是时下锐意创新、不断深化改革需要的一种精神传承。
典型考题
1.理解性默写。
(1)谭嗣同《潼关》一诗中表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
求个性解放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谭嗣同《潼关》一诗中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写潼关城高耸壮
阔、寂寥辽远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2.《潼关》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作用:赋予山水人的情态,把山水写活了,读来有冲击力,使人在山河的雄伟气势中强烈感受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3.“河流大野犹嫌束”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描绘了一幅黄河在平坦广阔的原野上奔流仍嫌拘束的雄壮画面。流露出诗人热爱祖国河山、渴望有所成就的情感。
名人评价
1.梁启超称谭嗣同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
2.康有为曾经这样赞扬谭嗣同:挟高士之才,负万夫之勇,学奥博而文雄奇,思深远而仁质厚,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事,气猛志锐。
3.北京西城区政协主席杜灵欣:作为近代中国为改革变法而流血牺牲的第一人,谭嗣同的思想学说得到后人重视,他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爱国精神更是时下锐意创新、不断深化改革需要的一种精神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