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羁旅思乡(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羁旅思乡(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7 06:42: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羁旅思乡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崔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诗的《除夜作》诗风平易自然,表达了除夕夜的平常感受,也将他乡游子的真实感受抒写得淋滴尽致。
B.高诗的“寒灯”二字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孤寂,诗人“独不眠”,令人想到团聚的守岁景象。
C.崔诗首联“三巴路”“万里身”虚实结合,写出了巴蜀的山川形势,给人以萧瑟之感,抒发了漂泊天涯的情怀。
D.崔诗颈联用笔巧妙,明写“情亲”之乐,暗道羁旅之苦,感情细腻,写出了久别家乡之人常有的亲疏情感。
2.这两首诗都是写除夜之作,诗人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何异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除夜
白居易
薄晚支颐坐,中宵枕臂眠。
一从身去国,再见日周天①。
老度江南岁,春抛渭北②田。
浔阳来早晚,明日是三年。
[注]①周天:圆者,周而复始,连绵不断之谓也。②渭北:主要指陕西大部。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支颐坐”以动作写孤寂,“枕臂眠”暗示诗人没有上床,而是伏案而眠。
B.“再见”句指两次见到太阳运行一周,即两整年,与尾句“第三年”呼应。
C.“身去国”与“浔阳来”通过地点的转换,凝练概括了自己被贬的遭遇。
D.整首诗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体,叙述除夜的所做所思是其重点内容。
4.这首诗颈联对仗工整,请指出具体是怎样对仗的,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章台夜思
韦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一个“怨”字,赋予“清瑟”人的情感,并为全篇定调。
B.颔联不提“闻”者的感受,而以“残月下章台”的想象之景烘托,更增几许凄凉。
C.颈联中“已云暮”“殊未来”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诗人望穿秋水而不得的失落。
D.尾联承接“故人”一句递进一层,并以景收绾,使得全诗前后联系紧密,浑成一体。
6.俞陛云说此诗之佳处在“前半在神韵悠长,后半在笔势老健”,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度大庾岭①
宋之问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②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怨长沙③。
【注】①公元705年春,宋之问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县东)参军,此诗是他前往贬所途经大庾岭时所作。②翥(zhù):飞。③长沙:西汉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出句“度岭方辞国”,扣题直叙,说明诗人已经来到“华夷”分界的大庾岭高峰梅岭之巅,将要走出中原。
B.颔联写遥望乡关,只见鸟儿飞翔,诗人的魂魄和思绪都随着那鸟向南飞回故乡去,只留泪水洒满枝头花上。
C.颈联的上句写山雨欲停未停,天空已经放出些许晴光;下句是描绘江中云影即将变作彩霞的霎时间的景象。
D.颈联写景,避免正面表达感情,迂回取道,曲径通幽,在结构上是转折,在情绪上是顿挫,宕开一笔,别开生面。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登松江驿楼北望故园
刘长卿①
泪尽江楼北望归,田园已陷百重围。
平芜万里无人去,落日千山空鸟飞。
孤舟漾漾寒潮小,极浦苍苍远树微。
白鸥渔父徒相待,未扫欃枪②懒息机③。
【注】①〔刘长卿〕祖籍宣城(今属安徽),郡望河间(今属河北),后迁居洛阳。写此诗时正值安史之乱,诗人旅居江浙。②〔欃(chán)枪〕彗星的别名。此处喻指叛乱势力。③〔息机〕息灭机心,言归老或隐居。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江楼”“望”等词直接点题,并交代了写作背景——田园已陷百重围,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写景,“平芜千里”与“无人去”、“落日千山”与“空鸟飞”各自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浓郁的荒凉意味。
C.颈联写景,视角由近到远,孤舟在水面上行进,变得越来越小,遥远的水滨树木苍苍,只有微微的影子,暗示作者即将乘舟归乡。
D.尾联中的“白鸥”“渔父”都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意象,蕴含隐居田园生活的意思,这表明作者原有弃官之意。
10.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①已为佳人绝,青眼②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病后登快哉亭③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④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①《吕氏春秋·本味》:“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朱弦:这里指琴。②《晋书·阮籍传》载:阮籍善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见所悦之人,乃见青眼”。③快哉亭:位于彭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被贬徐州病后所作。④黄华:菊花。
1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诗首联“倚晚晴”三字,不仅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情态,也为下句的描写做了铺垫。
B.黄诗尾联以眼前“归船”“白鸥”之景呼应首句,顺势作结,意味隽永,让人想象无穷。
C.贺诗首联以“鸣蝉”起兴,“得意”既写出了蝉鸣的神态,又微露了诗人的欣羡之情。
D.贺诗尾联“秋风发上生”意指鬓发斑白,把秋风与白色勾连,用语新奇,不落俗套。
12.同样登高望远,贺诗的颈联和黄诗的颔联在意境营造和情感表达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客 游
李 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注】 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
C.“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14.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诗中的“书”指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病后登快哉亭
贺 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15.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以雨后蝉鸣起兴。秋高气爽,雨过天晴,连枝上的蝉也仿佛有所领略而在欢快地鸣叫。“得意”二字,既写出了蝉鸣的神态,又微露了诗人的踌躇满志之情。
B.第二句由“听”转向“见”。秋雨新洗,值此黄昏之际,行人渐少,尘土不扬,那通往故乡的道路显得分外清晰。在眺望中透露出诗人的心事:怀乡情重,思归心切。
C.颔联两句极写归思之深、之切。病后的频频把盏,不是为消渴解馋,实因乡愁太深、太重,挥之不去,斥之又来,不得不借助酒力排遣。
D.颈联又从忆想回到现实。鸦投古刹,草入荒城,诗人于登亭所见景物之荒凉,寄托了自己落拓不遇的身世之感,遂使全诗的思致更见深入、意蕴更见丰厚。
16.诗歌的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寒食舟中作①
杜甫
佳辰强饭食犹寒,隐几萧条带鹖冠②。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此诗是杜甫(712~770年)于770年春羁留长沙时所作。②鹖冠,隐士之冠。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在异乡水上行船,吃着冷食,透露出漂泊中勉强饮酒过节的心情。
B.颔联写诗人因为年老眼花故有雾中看花之感。“天上坐”“雾中看”非常切合诗人年迈多病舟中观景的实际。
C.近看舱前蝴蝶翩翩起舞,穿空而过;远看鸥鸟轻快飞翔,时而落在湍急的江流上。
D.全诗写景先由远到近,后由下到上,由近到远,转换非常自然,境界小巧别致。
18.“愁看直北是长安”,说说全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愁”。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
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日暖南山石”使用拟人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感受,“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C.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悲”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
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20.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诗中的“书”指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指写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①。
【注】①海西头:指扬州。隋炀帝《泛龙舟歌》:“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因古扬州幅员辽阔,东临大海,故称。
2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日暮、山深、猿啼、江流,诗人伫立而听,感觉猿啼似乎声声都带着愁情。
B.颔联语势趋向自然平缓,写风缓吹轻拂,明月照耀着沧江中的一叶孤舟。
C.尾联写诗人情绪强烈,内心难安,不由潸然泪下,幻想热泪随大海飘向友人。
D.全诗写景兼抒情,两者完美融合,写景愈真切,其情愈深,显得浑成自然。
22.结合诗题,说说本诗前四句和后四句各侧重写什么?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旅次朔方
刘皂
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又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种桃杏(节选)
白居易
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路远谁能念乡曲,年深兼欲忘京华。
2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贺诗写诗人久客他乡,垂老回家而无人相识的人生经历,语言通俗浅近,意蕴丰富。
B.刘诗以客居起,以思乡承,以离开并州转,又以回望并州结,起承转合.结构严谨。
C.白诗写诗人远赴他乡,出于听不到乡音乡曲,诗人几乎忘记了故乡,忘记了京华。
D.三首诗以游子思乡为主题,其中游子和故乡的距离可以体现在时间、空间和心理上。
24.以上三首诗中,诗人和故乡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南浦·风悲画角
[北宋]鲁逸仲
风悲画角①,听单于②三弄落谯门③。投宿骎骎④征骑,飞雪满孤村。酒市渐阑灯火,正敲窗、乱叶舞纷纷。送数声惊雁,乍离烟水,嘹唳度寒云。
好在半胧淡月,到如今、无处不销魂。故国梅花归梦,愁损绿罗裙。为问暗香闲艳,也相思、万点付啼痕。算翠屏应是,两眉余恨倚黄昏。
【注】①画角:是涂有彩绘的军中乐器,其声音凄厉。②单于:曲调名,又名“小单于”。古代军中号角常奏此曲,乐曲声音呜咽悲凉。③谯门:城门上用以望远的高楼。④骎骎:马飞跑的样子。
25.上片划线句中哪个字见得谯门之高,风力之劲。“酒市渐阑灯火”一句中“阑”意思是什么,表达出旅人心头的沉重之感。
26.分别赏析上片的写景艺术和下片的抒情艺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①,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杆处,正恁凝愁!
[注]①颙(yóng)望:抬头远望。
2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篇,总写秋景,雨后江天,澄澈如洗。“潇”“洒”二字生动真切,仿佛使人听到雨的声音,看到雨的动态。
B.“渐霜风凄紧”三句,由远及近描绘了寒风渐冷渐急、关山江河冷落了余辉映照的高楼的景象,渗透着作者深沉的情感。
C.“惟有”将“物华休”与“长江水”有机衔接,寄寓了词人对短暂与永恒、变与不变的宇宙人生哲理的思考。
D.“登高临远”本是为了遥看故乡,“不忍”二字领起,则表达想念故乡而又不忍心登高,怕引出更多乡思的矛盾心理。
28.词的下片写到佳人,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清平乐
曹勋【注】
去年春破,强半途中过。日日篷窗眠了坐。饱听吴音楚些。
今年犹在天涯,客情触处思家。柳密何人深院,竹疏特地桃花。
【注】曹勋:颍昌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人,南宋大臣。
2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去年破春之时,词人正奔波于旅途,不能饱览家乡春光,词人的这一遗憾不言自明。
B.词人长时间乘船而行,倍感无聊;途经吴楚之地时,感受到当地方言、音乐的特色。
C.上片写去年的境况,下片写今年的境况,两年的境况对比鲜明,突出了词作的主旨。
D.这首词以平实清新的语言叙事、写景、抒情;这首词的韵律富于变化,但不失和谐。
30.下片最后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这两句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舟中二首(其一)①
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大壮,易封名,乾下震上,表示阳刚盛长之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3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头两句写舟行之险。江上恶风卷浪,黄流湍急,风势壮猛,浪涛骇人作者处于这样的情境当中,感到惊心动魄。
B.三四句紧承上文,渲染风浪的威势。先写风涛之迅疾,次写风涛气势之猛,“万骑千里”是心灵激荡所感;“气压江湖”,是眼前所见。
C.五六句写作者身在舟中,凝神远瞩,江岸上一片空旷荒凉,只见星星磷火,随风飘荡,“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
D.综观全诗,以写江上风涛入手,以痛感世事艰难作结。前半写风浪的险恶,后半流露志士的悲辛,情在境中,深沉悲壮。
32.这首诗的尾联表现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33.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破题,点明情境,言旅中独宿,黯然神伤。
B.颔联写寒夜失群的孤雁声声鸣叫,使得诗人更加愁绪满怀,难于入眠。
C.颈联梦见自己回到家中,因路途遥远,梦醒时分天已大明,家书须隔年才能寄到旅馆,用夸张写出了梦想的虚幻。
D.全诗运用多种意象,借景抒情,写得感情至深,含蓄蕴藉,真切动人。
34.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秋夜与友人宿
(唐)杜牧
楚国同游过十霜,万重心事几堪伤。
蒹葭露白莲塘浅,砧杵夜清河汉凉。
云外山川归梦远,天涯歧路客愁长。
寒城欲晓闻吹笛,犹卧东轩月满床。
秋夜同友人话旧
(唐)谭用之
露下银河雁度频,囊中垆火几时真。
数茎白发生浮世,一盏寒灯共故人。
云外簟凉吟峤月,岛边花暖钓江春。
何当归去重携手,依旧红霞作近邻。
35.依据题材,对以上两首诗归类恰当的一项是( )
A.山水类 B.送别类
C.隐逸类 D.羁旅类
36.下列对两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杜诗“归梦远”暗扣“宿”字,谭诗“共故人”暗扣“话”字。
B.杜诗颔联用“蒹葭”“砧杵”,意象凄清,营造了凄寒孤冷之境。
C.谭诗颔联用“数茎”“一盏”,人灯相对,透露出人世沧桑之感。
D.这两首诗语言风格均清新质朴,而杜诗比谭诗情思更丰富婉转。
37.请赏析这两首诗歌的尾联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泊归州
范成大
州有宋玉宅、昭君台
旧国①风烟古,新凉瘴疠清。
片云将客梦,微月照江声。
细和悲秋赋②,遥怜出塞情。
荒山余阀阅③,儿女擅嘉名。
[注]①旧国:归州北周时为夔子国,故此称旧国。②悲秋赋:宋玉的《九辩》首句为“悲哉,秋之为气也”,主要抒发作者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困潦倒和不肯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③阀阅:功绩和经历。
3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点明归州历史悠久,下句说新凉涤暑瘴气全无,透露出对归州的喜爱之意。
B.颔联上句说,天上片片浮云携带客梦而回故乡,运用拟人手法,抒发思亲念故之情。
C.尾联下句表达诗人对子女的期冀,希望他们能够奋发向上、建功立业,赢得好名声。
D.本诗对仗较平稳,中间两联紧扣个人游宦经历和历史人物的特点,都具有点题作用。
39.颈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晚自鸡头崖至天龙屯
吴兆骞
迢递回冈抱塞长,暮云归路剧羊肠。
马嘶古碛塞沙白,鸦乱荒城夕照黄。
病后关河空涕泪,战馀身世各苍茫。
客游不异松花水,日夜滔滔下北荒。
4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开篇描写塞外风光,通过迂回的山冈,曲折的小路展现路途的艰险。
B.首联“暮云”一词,既融情于景,又交代创作时间,还照应了诗歌标题。
C.颔联运用视听结合、色彩对比、夸张等手法,极力渲染边塞的萧条肃杀。
D.颈联既写战后山河的苍茫,又言个人病颓的身世,将个人与家国相融合。
41.尾联“客游不异松花水,日夜滔滔下北荒”寄寓了诗人哪些情感?
参考答案:
1.C
2.相同:两者都是触景生情,通过自己的羁旅见闻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
不同:《除夜作》诗风平易自然,全诗没有华丽词藻,也没有塞外风景和异域奇观,都是浅近的口语,且用“对写法”表达除夕夜对亲人、家乡的思念之情及内心的孤寂。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首联即对,起句点地,次句点人,气象阔大;并通过景物烘托纷乱、凄凉的心情。诗歌从各个角度,对不同事物的描写表达出起伏的情感,借景抒情,全诗流露出浓烈的离愁乡思和对羁旅的厌倦情绪。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崔诗首联‘三巴路’‘万里身’虚实结合”分析错误。两者皆是实写,并非虚实结合,感叹三巴道路的迢远,感叹与故乡的万里相隔。诗人只身流离万里之外,举目无可亲之人,表现出生活的艰辛。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抒情方式的分析能力。
《除夜作》诗中,“旅馆寒灯独不眠”一句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旅馆孤单的度过除夕之夜,眼前只有灯火在寒夜中闪烁,写出了作者的孤独和思乡之情。《巴山道中除夜书怀》中作者写道“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乱山上残雪在黑夜里闪光,一支烛火陪伴着异乡的诗人,也写出了作者的孤独和思乡之情。两首诗都是触景生情,通过写羁旅见闻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
但两者的抒情方式也有着不同。《除夜作》一诗中,“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句,旅馆里透着凄冷的灯光,映照着那孤独的迟迟不能入眠的客人。这孤独的旅人是为了什么事情而倍感凄然呢?作者以第三人的口吻来写自己,提出问题。接着“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中,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而是使用“对写法”,将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曲折含蕴。写出了凄然的原因,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鬓发已经变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新增一岁。作者用平白如话的诗句来描写自己在除夕之夜孤独羁旅之中的感受。语言平易自然,全诗没有华丽词藻,也没有塞外风景和异域奇观,都是浅近的口语,表达除夕夜的平常感受,但却给人以至深的感受。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则是在描写上更加具体。如“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写出了诗人写诗的地点——三巴;“羁危万里身”则是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处境——诗人只身流离万里之外,举目无可亲之人。而颔联“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中“乱山”“残雪”既是写旅居的环境,也是在烘托诗人除夕之夜的纷乱、凄凉的心情。“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诗人用笔巧妙,明写“情亲”之乐,暗道羁旅之苦,于无字之处发出一片浩叹。此联语言质朴,感情细腻,与第二联互相映衬,真挚感人。“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则是直抒胸臆,诗人寄希望于新年,祈祷不再漂泊流离。句中的“明日”紧扣题中的“除夜”二字,于篇末点题,强烈地表达了诗人不堪忍受的异乡飘泊,希望早日结束羁旅生涯的愿望。离愁乡思,发泄无余。通过各个角度,对不同事物的描写表达出起伏的情感,借景抒情,流露出浓烈的离愁乡思和对羁旅的厌倦情绪。
3.D
4.①“老”对“春”“年老”“春天”对举,表达时光流逝、韶华不再之感。②“度”对“抛”,“渡过”“抛下”对举,表达的是煎熬与无奈心痛。③“江南岁”对“渭北田”,“江南的时光”“渭北的田地”对举,表现出辗转的行迹、时间的流逝,突出羁旅之痛。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体”错误,诗歌主要是记叙、抒情相结合。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颈联“老度江南岁,春抛渭北田”,对仗工整,形成三组对仗。对仗,就是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平仄相对的一对语句,表达相反或者相关的意思。
“老”,年老;“春”,春天。“老”与“春”对举,意思相反,年老之人在春天漂泊流离,对照鲜明,表达时光流逝、韶华不再之感。
“度”,渡过;“抛”,抛下。“度”与“抛”对举,都是动词,形象地写出诗人羁旅漂泊的经历,意思相关,表达了羁旅漂泊的煎熬与无奈心痛。
“江南岁”,江南的时光;“渭北田”,渭北的田地。“江南岁”与“渭北田”对举,一南一北,是诗人辗转漂泊的行迹,表现出时间的流逝,突出羁旅之痛。
5.B
6.同意这种说法。
①诗以“夜思”为题,开篇却不写思,而写夜听瑟声。声音幽怨,长夜萧条;接着写孤灯残月下听到悲凉的楚角。前四句用音乐造境,以景寓情,神韵悠长。②后四句点明所思的内容:芳草已暮,韶华已逝去;故人不来,乡思难寄。诗人于叙事中寄寓感慨,一吐衷肠,表达了无尽的怀人思乡之情,笔势老健。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以‘残月下章台’的想象之景烘托”错误,“残月下章台”不是想象之景,是实景描绘。颔联以繁笔铺陈,用“孤灯”“楚角”“残月”“章台”等常见意象加以层层渲染,突出“夜思”之苦。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诗歌的前两联“神韵悠长”,写的是景,但景中含情。首联写凄清的瑟声,在长夜发出哀怨的音调;而伴随这哀怨乐曲的,又是秋夜悲鸣的风雨声。这两句托伤情于瑟曲,此为隐;且诗人又用“怨”“哀”二字加以强调、凸显,使之为全篇定调。颔联以繁笔铺陈,用“孤灯”“楚角”“残月”“章台”等常见意象加以层层渲染,突出“夜思”之苦。上句是写诗人困守寓所,孤灯独坐,又听到苍凉悲切的“楚角”声,可以想见其内心该是怎样的酸楚!守城戍卒的思乡之曲极易勾起游子的乡愁。这一联竭力不提听者感受之如何,而径直以实景烘托——“残月下章台”,写一钩残月挂柳梢,那清幽、昏黄的光在地上筛下班驳的影子。诗人望月怀人,多么渴望能与亲人故旧团聚啊!残月未圆,更增几许凄凉。
诗歌的后两联“笔势老健”,颈联点题,揭示所思的原因——“故人殊未来”。诗人用“芳草已云暮”起兴,衬托其守侯之苦。“云暮”,即“迟暮”之意。芳草绿了,又枯了;而故人依然久久未来,可见诗人的失落与怅惘。“芳草”亦是唐诗常见意象,多指代春天,或象征美好的青春等。“已”、“殊”两字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诗人内心望穿秋水而不得的失落。尾联承“故人”一句递进一层,揭出思乡之苦。“殊未来”,长期不知“故人”音讯,凶吉未卜,于是他想到了写家书;可是山长水远,“乡书不可寄”,这就更添几分悲苦。“秋雁又南回”,点出时当冷落的清秋节,每每看那结伴南飞的大雁,诗人内心就不禁情潮翻涌,秋思百结。着一“又”字,说明这样郁郁寡欢的日子,他已过了多年,可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他也无可奈何;这就将悲情推到了一个高潮,表达了无尽的怀人思乡之情。
全诗擅用音乐造境,以景象寓情,前两联着意蓄势,曲尽其妙;后两联一吐衷肠,酣畅淋漓,故“前半在神韵悠长,后半在笔势老健”。
7.B
8.①思念家乡之情,“停轺一望家”一句,诗人停车,驻足远望家乡的方向,失魂落魄,句中“一”字,传达出诗人去国怀乡的深沉感情。②被贬后忧伤痛苦却希望自己能被赦免返京之情,尾联希望自己“归有日”,直抒胸臆,表达出自己渴望被赦免的情感。
【解析】7.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意象、结构的能力。
B.“向南飞回故乡”错,由“宋之问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县东)参军,此诗是他前往贬所途经大庾岭时所作”“度岭方辞国”可知,诗人此时要去广东,是一路向南走的。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停轺一望家”描写诗人停下长途跋涉的驿车,在中原与“夷国”的边界驻足远望家乡的方向。此刻站在高高的山岭上,还能望长安于日下,指故里于云间,其它全被山岭遮住了。因此,要抓紧时机,停下车来,滞留山头,深情地向家园方向再望一次。这“一望”的“一”字,传达出诗人去国怀乡的深沉感情。
尾联“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表示他只希望有回去的那天,就心满意足了,对自己受贬迁不敢有所怨恨。这是用了西汉贾谊遭权臣们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的典故,说自己不敢像贾谊谪居长沙时那样因不适应湿热的气候“自以为寿不得长”而心生“恨”意。这种以退为进的写法,更把那希望生还的拳拳之心衬托了出来。尾联以直抒胸臆而作结,上句的“归有日”又与首联的“辞国”“望家”遥相呼应,表达被贬后忧伤痛苦却希望自己能被赦免返京之情。
9.C
10.①强烈的思乡之情。作者登楼北望故园,思乡之情溢于言表。②对战乱的憎恶之情。遥望家乡,家乡已陷入叛军的重重包围之中,对战乱的憎恶油然而生。③放弃归隐、积极报国之情。面对眼前的情景,作者不愿立即归隐田园,表示不平定叛乱,决不息灭进取之心。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暗示作者即将乘舟归乡”错,颈联只是作者在楼上所望之景,借凄凉之景衬托凄凉之情。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田园已陷”找出“已陷”的原因,注释解释是正值安史之乱,表达出对战争的憎恶。“田园”借指故乡,有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白鸥渔父”隐喻归隐,“徒”白白地等待,言外之意是说原有的归隐之志,看来得放一放,因为国家战乱不息。
“未扫”充分表明自己愿积极投身于报国之中,不平定叛乱誓不罢休。
归纳起来有几方面的情感:憎恶战乱,思念故土,积极报国。
11.B
12.(1)黄诗颔联描写了落木、千山、天空、江月等景物,写出了秋景高远壮阔的特点,寄寓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倦和投身自然的喜悦之情。(2)贺诗颈联以斜阳、暮鸦、衰草、荒城等为主要意象,营造出凄清萧瑟的意境,透露出诗人“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感和落拓不遇的失意之恨。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
B.“眼前‘归船’‘白鸥’之景”错误。“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诗人说自己希望能坐上归船,吹弄着悠扬的长笛,回到那遥远的故乡——我的这颗心呵,早已和白鸥订好盟约了。“归船”“白鸥”不是眼前之景,而是作者的想象、期待。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境和情感的能力。
黄诗颔联“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远望无数秋山,山上的落叶飘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澄净如玉的澄江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澄澈。这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诗句选取了落木、千山、天空、江月等景物,加以“千”“远大”“分明”等修饰语,写出了秋景高远壮阔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同时也暗含对官场的厌倦之情。
贺诗颈联“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意思是乌鸦带引斜阳日光投进古寺,草儿带引野外景色进入荒城。诗句选取“斜阳”“暮鸦”“衰草”“荒城”等意象,营造出凄清萧瑟的意境。天色向暮,自然界的飞禽均有所托,而人的归宿却不知在何处。暮霭之中,唯见远去的道路渐渐隐没在一片凄迷的草色之中。鸦投古刹,是黄昏时万物栖息的典型景象;而落日斜晖,又隐隐约约透露出诗人“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感和落拓不遇的失意之恨。
13.B
14.同:二者都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异:杜诗描写沦陷后长安的萧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李诗主要是写诗人想入朝为官而愿望始终得不到实现,于是想写家信告诉自己就要回家了,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分析错误,应是“暖”和“悲”形成对比。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比较阅读知识的掌握能力。相同点:从李诗“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看,诗人经常像冯谖那样弹唱失意的剑歌,每次思归都未能如愿,因此,只能写封书信来表示自己希望早日还家的心情。从杜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故两首诗都是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不同点:从杜诗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因为战争颠沛流离,不能回家,家信断绝,音讯杳然,“烽火连三月”暗示当时社会动乱不安。战争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迫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可见,杜诗描写长安沦陷后的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情感。从李诗看,“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这两句是说我经常像冯谖那样弹唱失意的剑歌,每次思归都未能如愿,因此,只能写封书信来表示自己希望早日还家的心情,一个“归”字流露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结合注释对“弹铗”这一典故的介绍来看,“《战国策》中记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冯谖有才却只能做人门下之客,后得孟尝君赏识;诗人李贺想要入朝为官却难以实现,想要像冯谖一样施展才华而不能,所以这“裂帛”之中流露出失意之情。所以李贺诗歌中的“裂帛”既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还有对自身境遇的感慨。
15.A
16.①滞留他乡、思归不得的惆怅(归乡的渴望)。首联写眺望故乡的路,尾联写诗人病后思归,遥想故园菊花又开,而自己却辜负了回乡赏花之约,心头更觉怅惘。
②凄凉落寞之感。秋风萧瑟,侵入发肤,让诗人心中倍感凄凉。
③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感。第三联鸦投古刹、落日余晖和诗歌末句写秋风吹白了霜鬓,都透漏出诗人的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感,满是“白发生头未得归”的惆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又微露了诗人的踌躇满志之情”说法错误,这里诗人是以蝉的“得意”来反衬自己的失意,既写出了蝉鸣的神态,又微露了诗人的欣羡之情。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故园又负黄华约”意思是又不能回故乡了,又要辜负回乡赏花之约。“又”说明不止一次。结合首联“征尘断处见归程”,秋雨新洗,值此黄昏之际,行人渐少,尘土不扬,那通往故乡的道路显得分外清晰。这一句在眺望中透露出诗人的心事:怀乡情重,思归心切,不曾有一日忘怀。平日里世事纷扰,或可抑制一时,一旦除去世务的羁绊,那潜在的意念又会立即浮现。当此病后偷闲、偶尔登临送目之际,思归之念便又油然而起。表达了作者滞留他乡、思归不得的惆怅(归乡的渴望)。
“但觉秋风发上生”中的“秋风”一指季节,秋风萧萧,给人以寒冷之感。结合颈联所写“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用暮色中的寒鸦,晚照斜阳,古刹,暮色秋草,荒城几个意象渲染一片萧瑟,沧凉,凄清氛围,表达了作者凄凉落寞之感。
“故园又负黄华约,但觉秋风发上生”,“黄华”“秋风发上生”都让人想见作者斑白的鬓发。结合第三联“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鸦投古刹,是黄昏时万物栖息的典型景象;而落日斜晖,又隐隐约约透露出诗人“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感。天色向暮,自然界的飞禽均有所托,而人的归宿却不知在何处。暮霭之中,唯见远去的道路渐渐隐没在一片凄迷的草色之中。这些都表达了作者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感。
17.D
18.①异乡漂泊之愁。
②年老体衰、穷困潦倒之愁。
③时局动荡、前途不明、忧国优民之愁。
④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慨。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的能力。
D.“境界小巧别致”错,“云白山青万余里”,写景所展示的境界是阔大的。
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本题由题目“舟中作”及注释“羁留长沙”,说明作者诗人在异乡水上行船,羁留长沙,透露出漂泊异乡的愁苦,由此可总结出:异乡漂泊之愁。
由“佳辰强饮食犹寒”“老年花似雾中看”,说明小寒时节,勉强吃一点饭,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由此可总结出“年老体衰、穷困潦倒之愁”;
由“愁看直北是长安”以及写作背景,诗人的经历,可总结出:时局动荡、前途不明、忧国忧民之愁。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尾联两句总收全诗。“万余里”将作者的思绪随着层叠不断的青山白云引开去,为结句作一铺垫。“愁看”句收括全诗的思想感情,将深长的愁思凝聚在“直北是长安”上。这一句将舟中舟外,近处远处的观感,以至漂泊时期诗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忧伤感怀全部凝缩在内,而以一个“愁”字总结,既凝重地结束了全诗,又有无限的深情俱在言外。
19.B
20.同:二者都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异:①杜诗描写长安沦陷后的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情感;
②李诗主要是写诗人想入朝为官而愿望始终得不到实现,于是想写家信告诉亲人自己就要回家了,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B.“使用拟人手法”错,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使用了想象的手法。
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相同点:
从李诗“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看,诗人经常像冯谖那样弹唱失意的剑歌,每次思归都未能如愿,因此,只能写封书信来表示自己希望早日还家的心情。
从杜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故两首诗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不同点:
从杜诗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因为战争颠沛流离,不能回家,家信断绝,音讯杳然,“烽火连三月”暗示当时社会动乱不安。战争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可见,杜诗描写长安沦陷后的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情感。
从李诗看,“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这两句是说我经常像冯谖那样弹唱失意的剑歌,每次思归都未能如愿,因此,只能写封书信来表示自己希望早日还家的心情,一个“归”字流露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结合注释对“弹铗”这一典故的介绍来看,“《战国策》中记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冯谖有才却只能做人门下之客,后得孟尝君赏识;诗人李贺想要入朝为官却难以实现,想要像冯谖一样施展才华而不能,所以这“裂帛”之中还有流露出失意之情。所以李贺诗歌中的“裂帛”既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还有对自身境遇的感慨。
21.B
22.①该诗前四句侧重写“宿桐庐江”之景色:日暮、山深,猿啼、江水、秋风、孤舟等凄迷孤寂的景物,构成清峭孤冷的意境,衬托出诗人的绵绵愁思(或“极写景色的寥落凄寂,同作者凄凄惶惶的心情互为衬映”)。
②后四句侧重写“寄广陵旧游”:月夜宿孤舟,热泪横流,诗人向友人倾述独客异乡的惆怅和孤独之感,又抒发怀念友人的拳拳之心。
【解析】21.本题考查学分析理解诗词的内容和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B. “风缓吹轻拂”错误,由上联语境可知,风不是徐吹轻拂,而是吹得木叶发出鸣声,其急也应如同江水。
故选B。
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词的内容的能力。
首联“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首句写日暮山深,哀猿愁啼,环境清寥,使人情绪黯淡、低沉。次句写沧江急流,给人以不平静之感。颔联“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写风吹叶鸣,月照孤舟,给人孤寂、动荡之感。所以,诗的前四句侧重描写作者“宿桐庐江”时所见凄迷孤寂之景,以此营造孤冷的意境,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愁绪。
颈联“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交代了诗人夜宿江边时孤寂哀愁的原因。其中,“非吾土”照应“宿孤舟”,“忆旧游”照应下文“遥寄海西头”。诗人夜晚独客异乡,孤寂惆怅,因而产生思乡怀人之感。颔联“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两句,将眼前这特定的环境下诗人强烈的思乡怀友的情绪呈现出来。诗人幻想凭着沧江夜流,把他的两行热泪带向大海,带给在大海西头的扬州旧友。因而,诗的后四句侧重写“寄广陵旧游”之情,诗人月夜宿孤舟,思乡怀人,向友人倾述独客异乡的惆怅、孤独之感和深深思念之情。
23.C
24.①贺诗中诗人回到故乡,故乡变成了异乡。诗人离乡日久,回乡已是物是人非。故乡已经与异乡无异。
②刘诗中诗人久居异乡,异乡变成了故乡。诗人客居十年,并州虽是异乡,却已然被诗人当作了家乡。
③白诗中诗人漂泊天涯,心安之处是故乡。诗人漂泊在外,没有执着于故乡和异乡,心安之处即故乡。
【分析】2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出于听不到乡音乡曲,诗人几乎忘记了故乡”错,诗人忘记的原因还有“路远”“年深”,并非只有“听不到乡音乡曲”。
故选C。
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评价诗歌内容的能力。
贺诗,结合“少小离家老大回”“儿童相见不相识”可知,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家乡的孩童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颇有故乡变成了异乡之感。
刘诗,诗人离开家乡后客宿在并州这个地方已经有十年,回归的心日日夜夜在思念着故乡咸阳。当初为了博取功名图谋出路,千里迢迢渡过桑乾河,现在并州已经成了诗人的第二家乡。诗人久居异乡,异乡变成了故乡。
白诗,结合“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可知,无论身处天涯海角,只要内心平静就能安然地把所在地当做家乡。心安之处是故乡,不执着于故乡和异乡,体现了白居易的一种达观的思想。
25.落;残/将尽/结束/阑珊(本空意思相近即可)
26.上片写景艺术:①意象密集(丰密),运用“画角”“谯门”“飞雪”“孤村”“乱叶”“惊雁”“寒云”等意象渲染悲凉凄清的氛围,衬托旅人黯然乡思之情。②视听结合(或动静结合),通过听觉和视觉构成四幅各具特色的画面,即“画角谯门”“飞雪孤村”“冷落酒市”和“寒夜惊雁”。③由远及近,由外到内,又由内到外。从谯门投宿孤村酒舍,又客舍夜坐闻惊雁,步移景换。④景物描写中饱含感情。上阙“悲”“惊”“寒”等,景中含情,饱含凄冷之感。
下片抒情艺术:⑤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如“好在半胧淡月”,月色依稀当年,望月思乡。⑥直抒胸臆,如“到如今、无处不销魂”,直接抒发思乡之情黯然销魂。⑦虚写(对写/落笔对方)如“愁损绿罗裙”“算翠屏应是,两眉余恨倚黄昏”,设想对方(亲人/妻子)正在家中思念自己。
【分析】2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风悲画角,听单于三弄落谯门”,意思是悲风中响起画角的声音,听它所吹的《小单于》曲,一遍遍地来自城门的望楼上。一“落”字见得谯门之高,风力之劲,并且还表达出旅人心头的沉重之感。
2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上片写景艺术:
上片写“风悲画角”“听单于三弄落谯门”“飞雪满孤村”“乱叶舞纷纷”“嘹唳度寒云”等,其中运用“画角”“谯门”“飞雪”“孤村”“乱叶”“惊雁”“寒云”等意象,渲染悲凉凄清的氛围,衬托旅人黯然乡思之情,意象密集,给人以强烈的画面感。
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通过听觉和视觉构成四幅各具特色的画面,即“画角谯门”“飞雪孤村”“冷落酒市”和“寒夜惊雁”。画角是涂有彩绘的军中乐器,其声凄厉,画角飞声,散入风中,又曾触动过无数旅人的愁思;“飞雪孤村”点出急于投宿是因为风雪交加;“酒市”二句是入村以后的景象;南归途中的雁儿,在夜间受惊高飞时的鸣声,叩动旅人的心弦,无限乡思,黯然而生。
由远及近,由外到内,又由内到外。为了投宿,我远行所骑的马急匆匆地赶路,来到一个孤独的小村,卖酒的市上,灯火已渐渐稀少,我倾听着几声大雁的惊飞,它带着燎亮而悠长的叫声,飞向那寒冷的云层。作者从谯门投宿孤村酒舍,又客舍夜坐闻惊雁,步移景换,思路清晰。
景物描写中饱含感情。上阙“悲”“惊”“寒”等,景中含情,饱含凄冷之感,征人的颠沛流离之苦自在其中,表达出征人心头的沉重之感。
下片抒情艺术:
触景生情,“好在半胧淡月”,“好在”句是说风雪稍止,云雾未散,朦胧中透视半痕淡月。月色依稀当年,望月思乡,情感自然萌发。
直抒胸臆,如“到如今、无处不销魂”,描绘客居夜思,月色依稀当年,望月生情,不禁黯然销魂。此句直接抒发思乡之情。
虚写,“愁损绿罗裙”,写这境况真愁煞我那穿绿罗裙的亲爱的人儿了;“算翠屏应是,两眉余恨倚黄昏”,写我料想在那翠绿屏风里的心上人,也一定在黄昏时分倚门而望,双眉正带着内心无限的怨恨。这两句设想对方正在家中思念自己,是虚写。
27.B
28.①词人登高望远不直接写自己的思乡之情,而是从对方写起,想象故园佳人此时正登楼望远,盼游子归来;②借佳人怀念自己,把本来的独望变成了双方关山远隔的千里相望;③将思乡之情写得委婉含蓄,更能表达深切的归思之情(进一步深化了自己的思归之情)。
【解析】2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雨后江天”错误。“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写眼前之景,潇潇暮雨在辽阔江天飘洒,所以“雨后”是错误的。
C.“寄寓了词人对短暂与永恒、变与不变的宇宙人生哲理的思考”错误。“惟有”二字暗示“红衰翠减”的花木不是无语无情的,登高临远的旅人当然更不是无语无情的,只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对长江水的指责无理而有情。在无语东流的长江水中,寄托了韶华易逝的感慨。
D.“又不忍心登高”错误。登高临远是为了看看故乡,故乡太远是望而不见,看到的则更是引起相思的凄凉景物,自然使人产生不忍的感情。所以不忍心的是看到引起相思的凄凉景物。
故选B。
2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下阙写到作者登上高处想象到故园的佳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作者从对方着笔写起,写故园的佳人对自己的思念,而没有直接写自己的思乡之情,从而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自己登高远眺家乡的方向,抒发自己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而这里面写到故园的佳人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盼望自己回来,所以诗人借佳人怀念自己,把本来的独望变成了双方关山远隔的千里相望。
作者没有直接写自己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而是借故园的佳人对自己的思念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归之情,进一步深化了自己的思归之情。
29.C
30.(1)最后两句描绘了一户庭院的温馨美好:院中翠柳掩映,疏竹、桃花色彩明艳。写出了人家的寂静而又富有生机的美好画面。(2)作用:照应上句“客情触处思家”,表达了词人的思乡之情;以景结情,使得情感抒发更为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两年的境况对比鲜明”错。去年词人在旅途中奔波,今年仍在天涯,无论是个人处境还是思乡的感情都没有变化,因此谈不上“对比鲜明”。
故选C。
3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景象及其作用的鉴赏能力。
下片最后两句是“柳密何人深院,竹疏特地桃花”,描写了词人在旅途中看到的一户人家:密密的柳条掩映中是一处庭院,院中数竿翠竹,几树桃花。其中一个“深”字写出庭院在翠柳掩映中只露出一角,颇有中国画的技法,那露出的一角寂静无人,令人产生无限遐思;院中既有翠柳,又有疏竹与桃花,色彩明媚鲜艳,给人温馨美好之感;通过这几竿翠竹,几树桃花,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主人的情趣与对生活的热爱。
这两句诗从结构上看,照应了前句“客情触处思家”,正是因为看到了这户人家的美好景色,更触发了词人的思乡之情;同时从手法和效果来看,此句是以景结情,把无限乡思都蕴含在这小小庭院中的美景之中,令人想到了家的温馨美好,这样抒情更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31.B
32.①诗的末尾两句作者回想他二十多年以来,历尽人世的坎坷,他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到此时的萧萧头白,还家也罢,去国也罢,全是迫于世事,旅途艰难,以致有此时的迁徙,他由此感到了人生的悲痛。②借“今头白”表达出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伤感。③情“不尽”表达出壮志未酬的悲辛。
【分析】3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B.“‘万骑千里’是心灵激荡所感;‘气压江湖’,是眼前所见心灵激荡所感”错,应该是:“万骑千里”是眼前所见;“气压江湖”,是心灵激荡所感。
故选B。
3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尾联“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借“今头白”表达出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伤感。
情“不尽”的情,是“还家”“去国”之情,表达出作者宦海沉浮,心系家国之情和壮志未酬的悲辛。
综合来看,诗的末尾两句作者回想他二十多年以来,少年离家,历尽人世的坎坷,他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到此时的萧萧头白,长期羁旅,壮志难酬,然而时光荏苒、青春不在,英雄失意之情,美人迟暮之感涌上心头。还家也罢,去国也罢,全是迫于世事,旅途艰难,以致有此时的迁徙,他由此感到了人生的悲痛。
33.C
34.这是一首羁旅怀乡之作。诗人离家已久,客居旅馆,没有知音,家书传递也很困难,在凄清的夜晚不禁怀念起自己的家乡,诗中抒发了自己寂寞沉郁的心情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解析】3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用夸张写出了梦想的虚幻”错误,颈联中并不是夸张的手法,前句写作者直到破晓才如愿有了归梦,是实写;后句则是作者遥想自己的家书要寄到家里怕是要等到来年,是虚写。这是虚实结合的手法。
故选C。
3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这是一首羁旅怀乡的诗作。诗抒写旅况的索寞凄凉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首联破题,点明情境,首联言旅中独宿,黯然神伤,满是羁旅思乡之情。颔联融情于景,寒夜孤灯陪客,思念故乡旧年往事,失群孤雁的鸣叫使羁旅之人深愁难眠。颈联极言乡关的迢远,表现满怀的幽愁暗恨。尾联用清丽明快的色调绘出家乡的美好风光,似乎从乡愁中跳出,实则描写了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表达思乡而不能还乡的惆怅,内含的忧愁深长。全诗写得感情至深,含蓄蕴藉,真切动人。
35.D
36.D
37.杜诗尾联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视听结合,通过笛声、月色等意象视听结合描绘出秋夜佛晓时分凄清、寒冷的氛围,用清冷的笛声、寒凉的月色,表达了长愁无眠,宦游他乡的漂泊之苦。
谭诗尾联运用想象(或虚写),憧憬归去后携手伴红霞的温馨美好画面,表达了对往日美好生活怀念;对再一次相聚“重携手”的期盼;对友情的珍重。
【分析】3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题材的能力。
第一首题目是《秋夜与友人宿》,尾联写道:寒城欲晓闻吹笛,犹卧东轩月满床。由此可知,在他乡,诗人和友人都在互诉羁旅之思。
第二首题目是《秋夜同友人话旧》,尾联写道:何当归去重携手,依旧红霞作近邻。由此可知,诗人和友人都渴望回家,表现了羁旅之思。
所以这两首诗都是羁旅类。
故选D。
3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杜诗比谭诗情思更丰富婉转”错误,应该是谭诗比杜诗情思更丰富婉转。杜诗通过“蒹葭、砧杵”等意象,表达了羁旅之思;谭诗除了通过“露、云、岛”等意象表达思乡之情外,还通过对友人和未来的展望进行了设想,由此可知,谭诗比杜诗情思更丰富婉转。
故选D。
3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杜诗尾联写诗人听到秋夜佛晓时笛子的声音就好像在家里床上的样子。此联寓情于景,“寒”,寒冷凄凉;“月满床”为视觉,“闻吹笛”为听觉。残笛入耳,凉月满床,描绘出秋夜佛晓时分凄清、寒冷的氛围,用清冷的笛声、寒凉的月色,暗示诗人长愁无眠,抒发了羁旅思乡的漂泊之苦。
谭诗尾联是虚写,写诗人和友人想着将来回到家做邻居的场景,携手重游,红霞依旧,画面温馨美好。这是通过对未来的展望进行设想,既有羁旅之思,又表达了对往日美好生活怀念,“何当”之问是对再一次相聚“重携手”的期盼和对友情的珍视。
38.C
39.①上句的意思是“我轻轻吟哦宋玉那篇悲秋赋”。表达对怀才不遇的宋玉的同情。②下句的意思是“我怜惜地回溯昭君出塞的情景”,表达对出塞和亲、有功于社稷的昭君的赞赏,含蓄透露出为国建功立业的渴望。
【解析】38.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语言和评价古诗观点态度的能力。
C.“表达诗人对子女的期冀,希望他们能够奋发向上、建功立业,赢得好名声”这一理解不当。根据诗歌语境,尾联中的“儿女”是指宋玉昭君等人。诗人怀念宋玉、昭君,既有对他们遭遇的同情,更是表达自己渴望用世的热切愿望。
故选C。
3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颈联上下两句都运用了典故,上句“细和悲秋赋”意思是我轻轻吟哦宋玉那篇悲秋赋。联系注释中“悲秋赋”的释义,宋玉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困潦倒,作者借宋玉的典故表达对怀才不遇的宋玉的同情。
下句“遥怜出塞情”意思是我怜惜地回溯昭君出塞的情景。昭君远离自己的家乡,长期定居在匈奴。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作者暗用昭君出塞的典故,表达对出塞和亲,安宁边疆起一定作用的昭君赞美之情,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40.C
41.①客游身在外,不免思念家乡;②江河不息,易感时光流逝;③江水下北荒,犹如人生游荡,前途渺茫。
【解析】4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夸张等手法”错误,由原文译文“马在泛着白色寒霜的古老沙漠上嘶鸣,纷乱而飞的乌鸦给黄色夕阳笼罩着的荒芜城池增添了悲凉之色”分析可知:文中向我们展示出六种互不相联的意象,它们之间不存在因果等逻辑关系,也非主谓之间的主动或受动结构。它们自成一体,从不同角度在我们心灵中留下种种独立的意象。并且通过看到的“马”“乌鸦”听到的“马的嘶鸣声”,视听结合,以及“塞沙白”“夕照黄”等色彩对比描写,一幅悲凉、郁闷、破落的肃杀图景展现在我们面前。分析可得没有使用夸张手法。
故选C。
4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尾联“客游不异松花水,日夜滔滔下北荒”描述了游子客居在外,面对滔滔的江水,和放归在外的处境,再加上前句渲染的悲伤肃杀的气氛,一个在外的游子面对这样的环境,内心难免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
②写到滔滔的江水,寓意着时间匆匆流逝,一去不复返,此时孤身在外的作者,更是感叹世事,韶华易逝的心酸。
③写道“下北荒”指游子少有才名,与华亭彭师度、宜兴陈维崧有“江左三凤凰”之号。顺治十四年科场案,无辜遭累,遣戍宁古塔,居二十三年。友人顾贞观求明珠子纳兰性德为之缓颊,旧日文友宋德宜、徐乾学集资纳赎,始得放归,所以此刻诗人内心的迷茫显现于此,前途未知的情感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