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8 09:55: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微课设计方案
学校名称 执教教师
课程内容 《次北固山下》 学科 语文
一.微课设计思路
首先选择一节适宜的课程,依据学习者特征及教学重难点等、教学目标等做好教学设计,收集相关图文以及音视频素材,制作课程演示文稿,然后采用camtasia工具对演示文稿进行播放录屏,在借用剪辑工具合成音画,添加片头片尾。
二、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关注诗题,提取意象,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2)分析景物和意象特点,把握景情关系,结合诗人经历,深入理解诗人情感。 (3)了解律诗的结构特点,体会不同诗句间的情感关联和差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分析景物和意象特点,把握景情关系,结合诗人经历,深入理解诗歌情感。 教学难点: 了解律诗的结构特点,体会不同诗句间的情感关联和差异。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初中七年级学生 学生在本单元已经学习了《观沧海》《潼关》《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天净沙·秋思》《秋词》(其一)五首诗歌作品,初步掌握了诗歌阅读的基本方法,能够通过关注诗题、知人论世、聚焦意象、把握景情关系等方法理解诗人的情感。对于古典诗歌中的景物有了较好的把握能力,对思乡主题诗歌的意象特点有了初步的认知。 但学生可能对景情关系的理解相对标签化、刻板化,产生“哀景-思乡”的思维定式。解读《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歌,还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在羁旅漂泊的境遇下,诗人笔下的景物特点和特殊感受,以及在具体诗句上呈现的情感差异。
五、教学内容分析
《次北固山下》是诗人王湾春日于江南所作。诗人触景生情,首尾联紧扣题目中的“次”字,点明羁旅之思,抒发了思乡之情;颔联和颈联描绘了江春之景,从细腻的观察体验中生发出含有理趣的佳句,表达了作者在漂泊途中的情感变化和哲思。 这首诗在创作思路及景情关系方面,与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商山早行》相似度很高,两首诗都属于格式相对规范的律诗。适合带领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借助律诗的结构特点,把握诗人思想情感。
六、教学流程与实施思路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走近作者 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其诗流传不多。他的诗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代表作有《次北固山下》《奉使登终南山》《奉和贺监林月清酌》。
写作背景 古代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思乡之情。诗人王湾是北方人,往来于吴、楚之间。这首诗是他一路行来,泊船北固山下,触发思乡之情而写下的。
文体知识 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
初读诗文
赏诗句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我要前行的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乘船向前 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这是诗人的想象,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客路”“行舟”写出了诗人的漂泊羁旅之情。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夜将尽未尽之时,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说说这两句在炼字上的精妙之处,并说说其蕴含的哲理。 炼字、哲理:“生”“入”二字运用拟人,使“日”和“春”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蕴含了旧事物中孕育新事物的哲理,揭示出新旧交替的变化规律,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水上的风吹拂着,一叶白帆高高悬挂。 体会诗句中“平”“阔”“正”“悬”四字的好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正”和“悬”的对应,写出了江风的和缓与行船的平稳;“阔”描绘出两岸一望无际的景色。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表现出来(以小景传大景之神)。意境开阔,情绪饱满,象征了诗人对人生旅途充满期待,心情乐观昂扬。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我多么思念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 尾联诗人运用设问修辞,自问自答。诗人离家日久,想到借归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以寄托思乡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乡愁
诗情总结 通过对本首诗的分析,你能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感情? 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冬末春初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壮阔的壮丽景色,抒发了诗人深深地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