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导入:
1.身份证明材料
(1)考生应交验户口簿和有效居民身份证。考生如无户口簿,应交验户籍地公安派出所证明(证明出生年月日、出生地、户口所在地、民族成份、18位数的身份证号等)。尚未办理有效居民身份证的考生,报名站可根
下列现象与我们生活中的什么管理制度有关?
户籍管理与身份证管理制度
中国古代有户籍管理制度吗?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1、通过我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相关史实,明确户籍制度设立的目
的,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
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课标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制度,是中国实施的以户为单位的人口管理政策,户籍表明了自然人在本地生活的合法性。
现代户籍制度
国家依法收集、确认、登记公民出生、死亡、亲属关系、法定地址等公民人口基本信息的法律制度。以保障部分公民在就业、教育、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权益,以个人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
古代户籍制度的首要目的又是什么?
梳理知识
一、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战国: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公元前375年,秦献公)
秦:实行分类登记制度 ,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室籍、宦籍、市籍
汉: 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入户籍后,称编户齐民
隋:命州县官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 户籍,严防不实
唐: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一、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宋:户籍分主户与 客户 (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与没有土地的佃户)
元:户口类型复杂,按职业分军户、民户等 称诸色户计,世代相袭
明:以职业定户口,户籍称黄册,以里甲为基础, 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
清:普通户籍沿袭明制,管理相对松弛, 摊丁入亩后,户籍永停编审
知识梳理
材料二:与户籍有关的法律有汉代的《户律》、唐代的《户婚律》、明朝《大明律》等。
2、注重户籍管理的法制建设
材料一:(P99)明朝南京玄武湖湖心......对于封建国家而言,赋役是国家财政的根本,而户籍制是赋役征发的依据。
1、户籍管理与赋税制度密切相关,
将户籍管理作为征派赋役的依据
3、历代统治者都极为重视户籍管理
材料三:战国、秦汉、隋唐
宋元、明清等时期
都有户籍管理制度
从材料中你发现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吗?
二元户籍制度是指从法律意义上划分农业户口和非农户口的户籍制度,这一做法源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并为之确立了一套完善的具体管理制度,内容包括常住、暂住、出生、死亡、迁出、迁入、变更等7项人口登记制度。
二元制户籍制度
我国古代有类似的制度吗?
材料反映北宋户籍制度有变化?原因是什么?(P100思考点)
人口流动
城市经济发展
土地私有制发展
户籍制度出现重大变化的还有一个朝代?是什么朝代?
人口流动打破了原有的户籍管理制度,封建政府无法准确掌握人口、田亩等信息。宋代,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户籍已不再区分良民、贱民,而是根据居住在城市或乡村,将人们划分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最早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宋代立国之始便承认土地私有。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导致部分人口失去土地成为地主阶级的依附阶层,无法承担赋役。为保障赋役征发,重新制定新型户籍分类标准。宋代还根据居民有无不动产,划分主户与客户:根据财产多寡,将主户划为不同等级。
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由于政府赋役越来越倾向于向土地摊派,户籍管理相对松弛。到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人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此后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
(1)康熙时期实施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进一步降低了户籍制度的财政功能。
(2)雍正年间实施的“摊丁入亩”,彻底割断了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的联系。
以人丁和家户作为标准征发赋役的时代彻底结束,古代户籍制度也完成了彻底的异变,不再具有财政上的意义,成为单纯的户籍管理制度。
清朝户籍制度改革
比一比:古代户籍制度的异同点
古代户籍制度:一项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传统户籍制度是与土地直接联系的,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
现代户籍制度:国家依法收集、确认和登记公民基本信息的法律制度,以保障公民在就业、教育、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权益,以个人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
通过上面两个制度的解读,你能发现我国古代户籍制度与现代户籍制度的差异吗?
以古比今
古 代
现 代
土地、赋役(义务)
国民人口基本信息和保障公民权益(权利)
家庭为本
个人为本
共同点:社会治理
秦汉——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
秦汉:县下设乡 和里。后代沿袭这种乡里制度,稍有变化
唐朝: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效外设村,设里正、坊正、 村正
明朝:实行里甲制 ,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历代政府: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 自我管理 与 互相监督机制 。
秦汉: 什伍 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唐朝:邻保 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北宋:王安石实施 保甲制 。
明朝:王守仁任南赣巡抚时推行 十家牌法 。
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 保甲制 。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
质的乡里制和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基层社会治理
概念解释
“社会治理”是一个中国特色的概念,是对“社会管理”和治理理论的重要发展。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社会治理”,将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
基层组织,包括设在镇(办事处)和村一级的各种组织,主要是指村级组织。包括基层政权、基层党组织和其它组织三个方面,
居民委员会
村民委员会
现代基层组织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乡里亭组织:
有专门治所,承担着案比户口、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等职。
什伍组织:
始于商鞅变法,邻里之间相互监督,互相纠察,一家有罪,什伍连坐同罪。后代里甲制由此发展而来。
基层组织的 社会治理
北宋基层治理——保甲制度
宋代实行的保甲制度可以查清户口,又可以通过这“兵民一体”的制度维护社会治安,为军队提供后备兵源,可谓一举多得,对后世影响极大。保甲制还通过“保”和“甲”两级建制,实现了封建专制国家对县以下的乡里社会的逐渐渗透。由于这种制度采取的是人人相结,家家相联的形式,从而充分保证了乡里组织被牢牢控制在统治者手里。
加强对户籍的管理,维护社会治安;
保证兵员充足,提高军队战斗力
加强对基层的控制
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基础部分
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体现在基层
基层社会治理事关居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基层和谐稳定
现代基层治理的意义
村规民约
基层治理伴随着社会救济
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对陷入生活困境的公民,给予物质接济和扶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标准的制度。
原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发生时,人民生活缺少保障
作用: 为民众提供生活保障,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有利于维护统治
主体:掌握大量资源的政府
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隋唐: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
唐朝: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
宋朝:宗族内部 的救助活动兴起,通过设立义田、义学等族产资助族人
明清: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分类: 政府救济——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保证粮食供应
民间救济——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
历代社会救济
知识梳理
中国古代有优抚老弱贫苦等弱势群体的传统(赐鸠杖,优抚高年平民)
优抚政策
知识梳理
我国灾荒之多,载满史册,据不完全估计,从公元前1766年至1937年的3700余年中,我国遭受重大自然灾害达5258次,平均8个月就要有1次重大自然灾害。从公元前2221年到1899年,我国有记载的地震灾害达到了632次,死亡人数总计1724827人,平均每次地震就要死2700多人。可见,重大自然灾害给古代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它也成了影响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
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找出中国古代历代政府重视社会救济原因?
自然灾害频繁
维护社会稳定
巩固封建统治
传统“仁政、仁爱“及民本思想影响
史料实证
中国古代社会救济的特点
1、面对饥荒,政府采用更多的是
储粮制度,以及对粮仓的建设
2、政府是社会救济的主体
3、唐朝出现救济的专门机构
4、宋朝宗族内部求助活动兴起
5、明清慈善组织兴起
最能体现“宗法观念影响”的是哪一个?
它为什么会兴起?
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隋唐: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
唐朝: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人员的专门机构
宋朝: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兴起
明清: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慈善 机构
在“家国同构”的传统社会,义庄往往也将按时缴纳赋税、强调族人要遵纪守法、宣传扬善惩恶等内容,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家的治理。
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在衣食、住行 、嫁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内贫困者……
传统中国推崇“以孝治天下”继而延伸出尊族敬宗的含义,《礼记.大传》
日: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个人捐建义庄族田,成为尊祖敬宗的具体表现。
清代颁行《圣谕十六条》《圣谕广训》,强调“笃宗族以昭雍睦”希望置义田以赡贫乏”,这些法律制度,保障了义田运行的经久不衰。
宗族救济
我国目前宗族互助现状
说一说
到了现代,随着社会发展,我国很多地方宗法观念开始淡化,也有些地方比较完整保留着,他们倡导守望相助的家族道德,。
目前宗族救济更多宗族助学金上。而且金额也较为有限,更多是为了体现宗族的团结与声望。
宗族救济不像古代发挥那么大的原因?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救济正在逐步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过渡。由单纯维持贫困人民的最低生活水平,发展为以扶优、扶贫为重心,解决贫困人民温饱问题,开始由救济型向福利型转变;政府在社会救济中发挥更大作用,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基层社会治理
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历代户籍制度
基层组织
主体是政府
民间参与
宋朝以后,宗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
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
小结
征发赋役和维护稳定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