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师大附属实高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考查内容:中国古代史、世界近代史
一、选择题(共48分,每题1.5分)
1~5 CCDCA 6~10 CBDCB 11~15 BAADB 16~20 CDCCB 21~25 DADAA 26~32 ADBBDDB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总52分)
33.(22分)【答案】
(1)变化:内阁人员由备顾问到参与决策;内阁人员由官品较低到受尊崇。(4分,每点2分)
原因:内阁大臣得到皇帝的信任;内阁获得了票拟权或议政权;内阁大臣兼任部院职务。(6分,每点2分)
(2)背景:工业革命壮大了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王权没落和议会主权的确立;1832年议会改革的影响。(6分,每点2分)
不同:明代内阁始终不是国家法定的正式行政机构,英国内阁最终成为掌握国家行政权力的正式机构;明代内阁服务于皇帝专制,英国内阁对议会负责。(6分,每点3分)
34.(16分)【答案】
(1)背景: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本原始积累;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对外殖民扩张;国内手工工场的不断发展。(6分)
(2)差异:清末重商主义带有救亡色彩;商的范畴更为广阔,不仅限于商业贸易。(4分)
影响:促进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冲破传统重农抑商观念;推动实业救国思想和救亡运动发展。(6分)
35.(14分)【答案】
(1)传播路径:根据材料②,中国在12世纪初已明确记载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根据材料①④,
可得出阿拉伯人和欧洲人在不晚于12世纪末已学会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根据材料③⑥,中国在宋朝时期与阿拉伯帝国交往交流密切。由此推断,中国的指南针技术在13世纪初之前已传至阿拉伯帝国。根据材料⑤,11—13世纪,欧洲和阿拉伯帝国战争频繁,结合所学知识,战争促进文化的碰撞与交流。综合上述材料,可推知中国的指南针技术于12世纪末之前经阿拉伯人传至欧洲。根据材料⑦,在中国明朝时,指南针已东传至日本。(传入欧洲或日本,有一个即可,共8分)
(2)历史影响:指南针的应用加速了世界航海业的发展,促进了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等人类重大航海事件的发生,使世界历史逐步从分散走向整体;指南针的应用传播至欧洲,加速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欧洲在世界历史中的优势地位逐渐确立;指南针的应用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紧密了全球经济联系;为早期的殖民扩张提供了技术条件,给亚洲、非洲、美洲殖民地带来灾难,但客观上加速了这些地区的近代化。(必须有世界、欧洲、亚非拉角度,每个角度2分,共6分)山西师大附属实高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考查内容:中国古代史、世界近代史
一、选择题(共48分,每题1.5分)
1.据《周礼》记载,周代设有“典妇功”,掌管“典丝”“典臬(掌管麻草及制作麻布的材料)”“内司服”“缝人”“染人”五个部门,且明文规定编制,如“缝人”部门中相当于工头的“奄”为2名,“女御”8名,有技术的“女工”80名,干粗活的“奚”30名。这一记载反映了周代
A.妇女在生产中的主导地位 B.纺织业对社会经济的贡献大
C.重视对手工业生产的管理 D.手工业已出现新的经营方式
2.《周礼》规定了王乘的五种车:玉路……用于祭祀;金路……用于会宾客、封赐同姓;象路……用于上朝、封赐异姓;革路……用于封赐守卫四方的诸侯;木路……用于封赐九州外的蕃国。这反映了周代国家礼制
A.贯穿了君权神授理念 B.仪式程序极其繁琐
C.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 D.历史影响较为深远
3.据考古发现,相隔1500多公里的三星堆、吴城两地,先秦古人在炼铸青铜器时竞采用同一地的金属原料,铸造技术也十分相似;而江西瑞昌铜山铜岭铜矿,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处商代采铜遗址,既可能曾向四川三星堆输送过炼铜矿石,也可能是商王室的御用铜矿。这表明先秦时期
A.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B.政府全面干预社会生产
C.南北经济发展水平趋于一致 D.存在区域经济文化交流
4.岳麓秦简记载了发生在秦王政十八年的《识劫冤案》,此案多次提到大夫沛把“稻田廿亩”作为私产直接分给了名叫识的“隶”,且得到当地官府的认可。里耶秦简又记载:“都乡黔首田启陵界中,一顷卌一亩,钱八十五。”上述记载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基层治理成效显著 B.民众地位得到提升
C.土地制度践行实况 D.国家实力逐渐增强
5.战国时期,“天下”主要对应“冠带之伦”的中原诸侯;秦始皇“尽并兼天下诸侯”后,“天下”的范围相应扩展至周边“四夷”所处的区域;汉武帝时期复“外攘四夷”,“天下”范围进一步扩展。“天下”范围的演变
A.有助于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 B.消除了国家分裂隐患
C.保证了民众生产生活的稳定 D.凸显了中原核心地位
6.东汉列侯分封的形式有徙封、复封等,如下表所示。该分封形式
徙封 朝廷将列侯从原封地迁徙至另外的封地,相应地,列侯的爵称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复封 嗣子袭爵后,对嗣子之兄弟再进行的分封;诸侯王或列侯已获封爵,但由于某种原因而被免爵除国,之后朝廷再次恢复其爵土;王侯绝国后,由失国者的子孙或者其他亲族成员如兄弟、兄弟子、甚至叔伯等袭爵的分封
A.承袭了宗法分封特点 B.打破了郡国并行格局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成为门阀政治的先导
7.图1为魏晋时期的“烧烤”画像砖。据记载,“灸(烧烤)”本是游牧民族烹饪肉类的手法,“自泰始(西晋武帝同马炎的年号)以来,中国尚之。贵人富室,必畜其器,吉享嘉宾,皆以为先”,灸肉成为魏晋时期上层贵族喜爱的一道美食。这说明
图1
A.民族隔阂日渐消失 B.民族交融得到发展
C.中原民族出现异化 D.华夏认同空前加强
8.图2是学者统计的唐代科举制下少数民族登科人数分布情况。这可用来说明唐代
图2
A.国力盛衰影响登科数量 B.庶族子弟入仕日益受阻
C.进士科目考试难度最低 D.制度建设推动文化认同
9.唐朝中央的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被人称为“人君耳目”。但御史纠弹正确与否,则又受到尚书左、右仆射和左、右丞的审查。《旧唐书·职官志》在谈到仆射的职责时说:“御史纠劾不当,兼得弹之。”御史台与尚书省的这种关系反映出
A.尚书省统辖御史台 B.御史台不能监察尚书省
C.御史台与尚书省互相制约 D.皇权受到相权牵制
10.唐代前期,租庸调制的主要纳税对象是农民,中后期的两税法不仅把几乎全国人户作为纳税对象,且规定“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据此可知,两税法
A.减轻了农民纳税负担 B.体现了税负公平原则
C.抑制了土地兼并速度 D.以人丁为主进行征税
11.宋代,朝廷曾提出“民不加赋而国用饶”,这一理念以不增加民众的赋税总额为前提,以政策鼓励新的经济增长进而带动财政收入的增加。1077年,北宋税赋总收入7070万贯,其中农业税2162万贯,工商税4911万贯。据此判断,这一时期
A.商品经济已占主体 B.国家干预经济效果显现
C.小农生产持续衰退 D.重农抑商政策宣告破产
12.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十二月,“京城河南草场遗火”,侍卫步军副都指挥使命令附近的殿前司虎翼军“以近便营兵救扑之”,而殿前司却以不归统属而要求“当俟诏旨”。由此可知,宋代
A.国家治理效能低下 B.权力制约严密规范
C.皇权专制空前加强 D.内部动乱得到遏制
13.榷场是宋代在边境地区设立的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场所。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有辽国商人到未设榷场的瀛州进行贩易,被当地百姓发觉,因此被勒索了大量钱财后方得免除报官。这反映出,宋代
A.边境贸易管理严格 B.百姓排斥榷场贸易
C.商业税收受到重视 D.边境走私得到遏制
14.表2为东汉永和五年与南朝宋末南方部分地区户数、口数的变化情况。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表2
户数 口数
东汉永和五年 南朝宋末 东汉永和五年 南朝宋末
扬州 423763 247108 1812432 1605694
江州 406496 53763 1668906 376986
湘州 649833 51975 2813266 419442
A.北方政权频繁南征 B.家庭伦理观念淡化
C.生产技术革新缓慢 D.地区局势陷入动荡
15.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彻底改变了王朝国家长期存在以中原为中心,由内而外划定边疆的传统做法……此后,自康熙到乾隆年间,中俄多次签订条约划定边界,逐步明晰了中俄双方的疆界和相关权益,同时也划定了与藩属国朝鲜的边界。这反映出清朝前期
A.被迫对外妥协 B.主权国家观念的萌发 C.疆域完全确定 D.朝贡体系瓦解
16.明朝在产银地区开设银场,征收银课;民间私采也很多,“严禁不能止”;还从对外贸易中流入白银,万历时,仅西班牙银币年入数百万元。但市场上白银流通仍显得紧张,“天下之民皇皇以匮乏为虑者,非布帛五谷不足也,银不足耳”。这反映出
A.政府赋役征银导致白银流通不足 B.政府严禁开采导致白银供应不足
C.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白银需求增大 D.中外贸易发展导致白银需求增大
17.乾隆时期,《襄阳府思》提到“春末夏初,(玉米)即成蛀批,不可久贮耳”,所以玉米除保留基本的口粮外,大多被人们用来换取盐等生活必需品。这一状况
A.阻碍了玉米种植的推广 B.缓解了市场上粮食危机
C.加剧了市场粮价的暴涨 D.助推了粮食商品化发展
18.表3为明末清初中国出现的部分西方科学著作。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表3
中文名字 国籍 科技著作
利玛实 意大利 《几何原本》《同文算指通篇》《勾股义》《万国舆图》等
汤若望 德国 《西洋测日历》《远镜说》《浑天仪说》《新法表异》等
庞迪我 西班牙 《人类原始》《四大洲地图》等
A.中国传统科技全面落后西方 B.中外官方交流规模空前
C.西学东渐涉及领域较为宽阔 D.天朝上国观念根深蒂固
19.明代,言官的弹劾权是朝中的一大利器。上至内阁首辅,下至州县官员,都受到言官的制约和纠幼。一旦受到言官的弹劾,首辅都得上疏向皇帝提出辞职,除非受到皇帝的挽留,否则便会下台。这反映出明代
A.言官权力不断扩大 B.政治生态日益恶化
C.专制皇权得以强化 D.监察体系趋于完善
20.古代雅典创立的“贝壳放逐法”与现代的弹劾制度有所不同,受到弹劾而被放逐者不认为是犯罪,既不判刑也不没收财产,而只是被驱逐出境,10年为期,不准返回。由此可知,贝壳放逐法的确立
A.实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制衡 B.利于保证民主不受侵犯
C.旨在使雅典民众参与政治 D.有助缓解雅典阶级矛盾
21.15世纪末16世纪初,印加帝国将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每个政区设立一个长官,以贵族充任。政区之下,再按照人口多少设置各级官员。为征税和征兵,政府编制了详细的人口调查表。帝国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用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以及调动军队。这说明印加帝国
A.崇尚罗马帝国的统治方式 B.形成了君主专制政体
C.密切了与东方国家的联系 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22.7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始兴起。到8世纪,已征服从伊比利亚半岛到印度北部的广大地区。阿拉伯人把古代埃及、西亚、希腊、罗马以及印度的文化典籍翻译成阿拉伯语,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据此可知,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A.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汇 B.为商业贸易繁荣创造了条件
C.改变了西方文明的进程 D.使其成为文化最发达的地区
23.下表是英国国王爱德华四世(1461—1483年在位)采取的一些措施,其行为
时间 措施
1474年 向布里新托尔城所有建造新船的人提供奖赏
1476年 奖励了一位自费修造一艘“乔治·科布罕”号船的伦敦布商
1480年 授予托马斯·克罗夫特和三个布里斯托尔人特许状,赋予他们“到任何地方”从事三年贸易活动的权利
A.推动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B.确立了英国商业霸主地位
C.改变了东西方的贸易格局 D.有助于英国工商业的发展
24.图3早期英属北美殖民地农作物分布图。据此可推知,当时北美
图3
A.物种交流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 B.奉行贸易保护主义的经济政策
C.自然地理环境制约农作物种植 D.普遍建立了种植新作物的农场
25.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后,波旁王朝复辟。长期流亡英国的路易十八回国登基时,极端君主派的著名思想家德·迈斯特尔伤感地说:“如果认为法国国王是重新登上他祖先的宝座,那就错了。他不过是重新登上了拿破仑的宝座。”这说明,当时法国
A.资本主义有较大发展 B.拿破仑已恢复帝制
C.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D.封建保守势力强大
26.梁启超说:“当十八世纪之末年,拿破仑蹂躏意大利,其时意大利已支离灭裂,分为十五小国。拿破仑铁鞭一击,合而为三,置之法政府督治之下。虽然,意大利此后之独立,实拿破仑之赐也。拿破仑实意大利之第一恩人也。”这一观点
A.认为拿破仑推动了民族主义发展 B.对拿破仑战争影响做出全面评价
C.表明拿破仑实质上促成欧洲联合 D.弱化了拿破仑对外战争的破坏性
27.19世纪晚期,德国工人运动迅速发展起来,德国工人政党在帝国议会选举中的选票(席位)快速增加。据统计,在1877年帝国议会选举中,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所得选票(席位)总数较上次大选增加了40%。这反映了当时德国
A.帝国议会权力扩大 B.普选权得以实现
C.民众向往社会主义 D.代议制有所发展
28.从14世纪开始,欧洲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们推崇自然主义,追求自然美。他们当中有人提出做“自然的儿子”,不做“自然的孙子”,有的甚至要求“拿一面镜子去照自然”。这反映出当时
A.宗教逐渐淡出民众生活 B.人文精神得到传播
C.文化学者都有人文情怀 D.科学革命已经发生
29.19世纪最后30年中,英国议会中两大政党最大分歧是关于“无形帝国”和“有形帝国”的争论:自由党政府坚持自由贸易和开放市场的“无形帝国”,保守党则主张限制自由贸易,加强对经济控制的“有形帝国”。这一分歧
A.改变了传统的自由主义政策 B.反映了英国实力变动的现状
C.标志着国家干预经济的开始 D.加速了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
30.图4为坎迪斯·古切尔在其著作《全球文明史》中描绘的全球人口迁徙模式图(1650—1940年)其中,1840年至1940年间欧洲人迁徙的主要原因是
图4
A.奴隶贸易利润的刺激 B.世界大战的影响
C.美洲对劳动力的需求 D.工业革命的推动
31.1685年,英国对“所有印花棉布、印度亚麻及所有印度制造的丝绸制品”征收10%的税;1701年规定进口印花棉布非法;1721年法令禁止穿着用印度白布染成的印花棉布衣服,售卖印度棉布完全成为非法行为;1774年法令要求在英国销售的棉布须完全在本国纺织而成。这些做法
A.加快了印度社会殖民地化进程 B.说明英国致力于推进自由贸易
C.意在以经济手段配合武力扩张 D.促进了棉纺织部门的技术革新
32.下表所示是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法国的经济状况。这可以用来说明该时期法国
1872~1914年 对外投资的累计总额由100亿法郎增至600亿法郎
1892年 拥有10公顷以下土地的小农户达485万户
1906年 雇佣10人以下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32%;10~100人的占28%;100人以上的企业占40%。企业平均用工规模为45人
A.工业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B.工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原因
C.垄断组织得到迅速发展 D.设备和技术更新较为便利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总52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
永乐时期,内阁不过是一个待左右、备顾问的秘书性机构而已,自仁宣之后,由于得到皇帝的信任与青睐,内阁权力日益增长,逐渐有了票拟权和参与评议朝政的权力。嘉靖万历时期,内阁的发展达到顶峰,内阁得以以部院之职兼任大学士,品秩日渐加尊,班列也位于六部尚书之上。明初宰相制度废除后,分相权于六部,六部实际上成了最高一级行政机关,而嘉靖之后,内间渐夺六部之权,至万历时,内阀首辅已俨然历代之“宰相”。
——摘自武萍《明代的内阁制度》
材料二
从1688年“光荣革命”一直到1832年第一次议会改革,英国国王依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内阁的去留,内阁时而听命于议会,时而听命于国王,因此,在18世纪前期,英国虽然形成了内阁,却没有确立内阁制。直到1832年以后,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新兴工业资产阶级成长为统治阶级中最强大最富有的阶级,相反,土地贵族的力量迅速衰落。统治阶级各部分经济实力的演变终究要体现于国家政治权力的分配上。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及其代表在政府和议会中一步一步扩充势力,王权迅速衰落,议会主权迅速确立。因此,在十九世纪中期,英国内阁制的各项原则逐渐确立,并最终形成了责任内阁制。
——摘自韦荣建《论英国内阁制度形成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内阁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的背景,并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明代内阁与英国内阁的主要不同点。(12分)
3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重商主义诞生于15世纪的西欧,盛行于16、17世纪。托马斯·孟是17世纪英国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著有《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一书。他认为:“对外贸易是增加我们的财富和现金的通常手段,必须谨记这一原则;在价值上,每年卖给外国人的货物,必须比我们消费他们的为多。”在他看来,为了扩大贸易出口,必须扩大国内的商品生产,国家应该用关税政策来保护制造业发展,促进生产,增加就业。他还主张通过发展航运业来扩大对外贸易,进而增加国家财富。《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问世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成为18世纪英国经济政策制定的指导思想。
——摘编自《重商主义百科》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王韬首先提出“商富即国富”,以“恃商为国本”的观点,旗帜鲜明地指出:“通商之益有三,工匠之娴于艺术者得以自食其力,游手好闲之徒得有所归,商富即国富,一旦有事,可以供输糈饷,此西国所以恃商为国本欤!”郑观应的思想显得更为激进,他直接将“商业”作为武器,首先提出“商战”的口号,对于进行商战的具体方法,他认为应该“兴制造”,即“以通商为大径,以制造为本务”。晚清思想家所探讨的“商”是广义的商,是“农、矿、工、商、交通五项中,商居其一,是诸家之视商不啻为其他四事之纲领”。
——摘编自《鸦片战争下史观》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重商主义思想在英国盛行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末重商主义思想与西方重商主义思想的差异,并分析其影响。(10分)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英国哲学家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说:“我们当然想看看发明的力量、优点和作用。由此引出了无数变化,以致任何帝国、任何教派、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力量和影响似乎都不及这些机械性的发现。”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认为:“技术发明要比科学思想传播的更快更远。”
(1)在下面的资料夹中选择可以作为依据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描述指南针的传播路径。(要求:写出传播路径并用具体材料佐证)(8分)
【资料夹】
①13世纪初阿拉伯地理学家阿布·菲达所著的《地理志》是首次记载指南针用于航海的阿拉伯文献。
②成书于1119年的《萍洲可谈》中写道:“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③阿拉伯人蒲寿庚于1241年至1252年在福建泉州任提举市舶,管理本地与海外贸易事务。
④英国学者尼坎姆于1190年用拉丁文写的《论自然界的性质》记载:“当水手在海上航行,遇到阴天看不到阳光,或夜间世界笼罩一片黑暗时,不知道其船行方向,便将针与磁石接触。此时针在盘上旋转,当旋转停止时,针就指向北方。”
⑤1096—1270年,欧洲十字军进行了八次东征,远达东地中海沿岸地区。
⑥据史学家陈垣先生的考据,自924年至1207年,大食正式遣使中国39次。《宋史》载道:“开宝四年(971年)置市舶司于广州,后又于杭、明州置司。凡大食、古逻、阁婆、占城、浡泥、麻逸、三佛齐诸蕃并通贸易。”
⑦明代隆庆年间,李豫亨写道:“近年吴越闽广屡遭倭变,倭船尾率用旱针盘以辨海道,获之仿其制,……始多旱针盘。”
⑧有学者指出:“中国人从发现磁石指极性到以人造磁针做成罗盘,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时间酝酿……表示这种技术原创过程的艰辛。而欧洲从对磁石指极性一无所知到12世纪末短时间内一下子跳到直接以水罗盘导航,没有技术原创过程的发展特点,显然是接受外来的现成经验后制造出来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简评指南针应用的历史影响。(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