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17 16:30: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课程标准: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北宋都城汴京
《清明上河图》
清代城市苏州
《姑苏繁华图》
学习目标
唯物史观 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理解明清社会经济、文化与社会转型的关系,认识近代中国社会落后的经济、文化根源。
时空观念 认识明清经济与文化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文献资料记载,实证明清社会经济的特点及影响;从经济、文化角度理解明清社会经济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原因。
历史解释 运用文献资料,认识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反映了君主专制强化与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特征;明清科技文化具有承古萌新的特点。
家国情怀 认识明清进步思想及科技文化反映了明清经济的繁荣特点,从古代传统文化的地位及影响,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的情怀。
问题导读
1.明清时期农业发展获得了怎样的成就?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其主要原因何在?
2.明清时期的手工业和商业有了哪些发展?社会经济存在哪些局限性?其原因与影响如何?
3.陆王心学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各自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如何认识与评价?
4.明清时期的世俗文艺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其主要原因与历史影响各是怎样的?
5.明清时期的传统科技有哪些重要进步?其主要局限性何在?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农业发展
材料一 崇祯15年(1642年) 江苏《吴县志》卷29记载:“西番麦(注:玉米),形似稷而枝叶大,结子累累,如芡实”。 ——曹树基《玉米和番薯传入中国路线新探》
材料二 各地众业兼营的的情形,除了粮食作物外,大体上在沿江沙地和地形高昂的常熟、昭文、嘉定、坤山和镇洋的大部分地区,以种植棉花、纺纱织布为主……在沿太湖地区和毗邻浙江嘉兴和湖州府的吴江震泽的不少地方,以种桑养蚕、缫丝织绸为主。在属于吴县的太湖中的洞庭东西山,以蚕桑水果花木种植为主。在太湖、淀山湖、阳澄湖……和其他水网地区以渔业为主。在苏州城郊,以花木蔬果为主。
——范金民 《清前期苏州农业经济的特色》
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增长;高产作物引进;经济作物繁多;生产区域化;产品商品化;多种经营兴盛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2、手工业进步
材料二: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生……日取分金为饔飧计。……两者相资久矣。
——【明】蒋以化《西台漫纪》
表现:
(1)新行业:榨油、采矿、制糖业、制茶业
(2)新产品:珐琅瓷、青花瓷、绸缎、织锦
(3)新方式: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4)新格局:民间手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材料一: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政府)在苏州复置官局,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采煤
榨油
手工业领域:手工工场(新兴经营方式)、自由雇佣劳动力市场的出现。
“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
苏州城
染坊
经济视角下的苏州
思考:染坊的经营方式有什么特点?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并不比西方晚多少,可是为什么没有发展起来呢?
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地主和贵族从农民那里剥削的地租,主要是自己消费,而不是用于交换。商人在经营活动中所积累的资金主要用于购买田产,而不是用来扩大商业经营规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政治: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阻碍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闭关锁国
重农抑商
文化专制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3、商业繁荣
材料 (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行村坊织成紬丝,俱到此上市……苏州长阊门外南濠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甚繁……闾阎且千,鳞次栉比。……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 ——[清]徐锡龄《熙朝新语》
明清主要商帮分布图
表现:
(1)贸易:长途、大额、丝银;海外贸易繁荣;商业资本积聚
(2)市镇:工商市镇成为地区贸易的中心,商业活动的地域扩大
(3)商人:商帮兴盛,实力雄厚;商人的社会地位有较大提升
(4)货币: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并迅速货币化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促成白银流入中国的原因
探究:白银流入的原因与影响
材料二 美洲在17世纪和18世纪分别生产了3.7万吨和7.5万吨白银,各有2.7万吨和5.4万吨运到欧洲,两个世纪合计8.1万吨。其中,大约一半(3.9万吨)又转手到亚洲,其中17世纪为1.3万吨,18世纪为2.6万吨,这些白银最终主要流入中国。另外,有3千吨到1万吨,甚至高达2.5万吨白银是从美洲直接通过太平洋运到亚洲,而这些白银的大多数也最终流入中国。此外,日本至少生产了9千吨白银,也被中国吸收……这些加起来,中国获得了大约6万吨白银,大概占世界有记录的白银产量的一半
——摘编自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材料一
经济之变
农业商品化
手工业雇佣化
贸易长途化
白银货币化
商人群体化
……
制作茶叶的作坊
4、社会经济的局限
根据材料联系所学内容,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态势。
中国、西欧社会经济发展部分数据比较表
------数据整理自[英]麦迪森著,伍晓鹰译《世界经济千年史》
(清朝前期因)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史无前例的发展高潮,(而)以其生产以及内部交易的数额之巨身居世界民族的首位。
------[法]谢和耐著,耿昇译《中国社会史》
点拨:这一时期中国经济总量虽然领先于西欧,但人均GDP落后于西欧的趋势在加大。
占世界GDP份额 人均GDP 中国 西欧 中国 西欧
1500年 25 17.9 600 774
1600年 29.2 19.9 600 894
1820年 32.9 23.6 600 1232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明清两代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而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破坏工商业的正当经营,以致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清朝长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历史 必修2》(人教版)
发展的原因: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除了个别时期外长期的和平环境);赋税制度改革后,人身依附关系的降低;农业技术的发展;美洲高产作物的引进;
根据材料联系所学内容,谈谈对明清经济态势的总体认识,并简析出现这种态势的原因:
认识:明清时期农业文明高度发展;相对于西欧工业文明的略兴起,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迟滞。
停滞并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的原因:封建专制制度加强;政府专卖制度(官营资本对民营经济的压榨和破坏);清朝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失去大量国际市场,并与世界潮流脱节等。
4、社会经济的局限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经济与思想
黄宗羲: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盖皆本也。”
顾炎武: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王夫之:
“循天下之公。”
明清思想领域变动与
思想家区域分布的关系
王阳明:
“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李贽: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明清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随着社会进步和财富流动,地方精英倾向于支持商业的发展,产生早期启蒙思想。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思考:进步思想家们从哪些方面对传统思想提出了挑战?
“致良知”、以内心为准则
提倡个性自由、否定传统伦理道德
抨击君主专制、“工商皆本”
批判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王守仁
李贽
黄宗羲
顾炎武、王夫之
顾炎武
1613—1682
苏州昆山人
材料: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藏书》
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
李贽说:“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并赞扬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称赞武则天是“政由己出,明察善断”的圣后。李贽也招收女弟子。
蔑视权威教条,反对盲从孔子;
提倡个性自由、否定传统伦理道德,主张男女平等。
根据材料概括李贽的思想主张。
李贽的思想主张:
李贽否定传统伦理道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问题:陆王心学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如何认识与评价?
黄宗羲
王夫之
顾炎武
天下为主,君为客。 君者,天下之大害。
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
寓封建(官位世袭)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之。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炎武……垦田于山东长白山下,畜牧于山西雁门之北、五台之东,累致千金。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
以天子统乎天下,则天下乱;上统之则乱,分统之则治。
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
政治: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反对君主独裁
经济: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思想:批判性地继承儒学,主张经世致用
原因: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稀疏出现
政治上,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满汉民族矛盾始终长期存在
思想上,思想控制不断强化的同时,西方文化也开始传入
特点
思想领域的变化·未转型·原因
晋商遗产:乔家大院
为什么中国的民主批判思想没能实现社会的转型?
1.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脆弱,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有力的物质基础。
2.政治:专制集权制度压抑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缺乏
政治基础。
3.思想文化:礼教纲常,文化专制,阻碍早期民主想的传播,缺乏思想文化基础。
4.国人风貌:人们深受礼教毒害,迷信愚昧,难以接受新思想,缺乏群众基础。
明清时代的文学作品从原来只是面向少数文人士大夫向面向广大民众的方向转变,反映平民生活的文学作品取代了雅致的诗文,成为中国文学的正宗。
——《明清主流文学世俗性举隅》
作者 作品 体裁
汤显祖 《牡丹亭》
戏曲
孔尚任 《桃花扇》 施耐庵 《水浒传》
小说
罗贯中 《三国演义》 吴承恩 《西游记》 曹雪芹 《红楼梦》 吴敬梓 《儒林外史》 思考:明清时期的文化艺术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正统文学渐趋衰落 通俗文化异彩纷呈
三、小说与戏曲
探究:从文艺作品看明清社会变迁
红楼梦
把正史看作是巨大的历史框架,那么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为之补充血肉。在这里,我们可以切实地体会当时的时代气息与社会风貌,可以把握社会各阶层状态、相互关系及其变化的脉动,乃至人们的精神活动
——王日根《明清小说中的社会史》
谁在游园?
谁惊了谁的梦?
民众自我意识觉醒
反抗封建礼教诉求
正统文学渐趋衰落 通俗文化异彩纷呈
三、小说与戏曲
明朝中后期,随着政局的稳定,农业逐渐恢复,户口与垦田逐渐增多,粮食产量增加,政府税收增多,官营民营手工业陆续发展,商业城市增多,东西南北商业流通畅快,海外贸易往来活跃。
明清许多有批判寓意的小说皆不署作者真名,如《红楼梦》没署名,《西游记》则署名“华阳洞天主人”。
原因:①主观需求: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促进工商业城镇兴起,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②客观条件:文化教育的发展、造纸和印刷技术的日益成熟与应用,促进小说的大量创作和广泛流传;③文化环境:社会矛盾引发的复杂情感需要出口,文化专制政策使得创作者借小说戏曲抒发个人情感。
明清时期的世俗文艺取得主要成就的主要原因与历史影响各是怎样的?
小说与戏曲——探究
影响:(1)社会教化:宣传社会正能量,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稳定与发展
(2)文化传承:丰富了中华文化,也有利于历史的延续与精神的传承
四、科技
从编译的书籍来看,开明士大夫们对西学的关注重点何在?
开明士大夫对西学的态度是否占主流?
“中国学界接近欧化的机会从此错过,一搁便搁了二百年”。
—— 摘自梁启超《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
特点:
①总结性著作多
②多集中于实用科技,缺乏理论创新
③西方近代科技传播
变在内容,对传统的总结,对西学东渐成果的吸收
(晚明时期)众多科学家在广泛的科学技术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形成了颇有声势的科学技术浪潮,标志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进入了全面总结的历史时期······晚明科技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不仅在于对传统科技的总结,而且蕴含着某种带有近代意味的科学精神······近代科学方法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数学语言,二是实证手段······晚明科技开始突破中国的“经验长梦”。
——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探究问题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 归纳明清时期的科技特点
课后思考
明清时期中国是否有机会与西方的工业文明接轨?
【设计意图】
整合本课科技史部分内容,引出明朝中后期的西学东渐,在此基础上对本课进行拓展延伸。
本课小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