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语文 必修下册
23 [*答司马谏议书]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不复一一自辨
B.河海不择细流
C.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D.藉寇兵而赍盗粮
【解析】 A项,“辨”同“辩”;B项,“择”同“释”;D项,
“藉”同“借”。
C
【解析】 A项,古今义都为“罢了”;B项,古今义都为“得
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C项,古今义都为“不正确的言
论”;D项,古义指书信往返,今义是重复的意思。
D
【解析】 例句和D项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D
4.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举先王之政
【解析】 A、B、C三项为状语后置句,D项为陈述句。
D
【解析】 D项,特:仅,只是。
D
【解析】 谤:指责。
B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D
【解析】 A项,①表原因,……的理由,②表凭借,用
来……;B项,①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
性,②用在定语后置句中,定语后置的标志;C项,①表
转折,“却”,②表承接,“那么”;D项,都是“来”,表
目的连词。
8.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王安石以此信回答司马光,是观点鲜明、维护新法的
驳论文。
B.本文因为是书信体的驳论文,词语委婉,免得开篇就
火药味十足,使对方不能往下看,从而不能宣传自己的
主张。
C.王安石从明“名实”入手,是因为“儒者所争,尤在于
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司马光也不例
外。因此从名实入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B
D.文章在结尾既承认自己知罪,又说对对方观点不敢领
教,实际上是用委婉的语言道出坚定的信念。
【解析】 B.本文是书信体的驳论文,作者开篇即摆明了
自己与司马光所持的政治主张不同,一一批驳了政敌的指
控,可以说是针锋相对,旗帜鲜明,毫不妥协。所以,B
项说“词语委婉,免得开篇就火药味十足,使对方不能往下
看,从而不能宣传自己的主张”错误。
9.王安石去世后,时任中书舍人的苏轼替哲宗皇帝拟写了
《王安石赠太傅制》,以下是其对王安石的评价:
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其
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
方。用能于期岁之间,靡然变天下之俗……少学孔孟,晚
师瞿聃。罔罗六艺之遗文,断以己意;糠秕百家之陈迹,
作新斯人。
试着用排比句给《答司马谏议书》写一段评价文字,文言
文或白话文皆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提示:苏轼的评价用了排比句。对《答司马谏议
书》的评价可以从王安石变法的决心、文章的艺术等角
度展开。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
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石钟山记》是苏轼的一篇很有特色的游记,
①________________,浓厚的考辨色彩深寓着对实践和为
学的深刻的哲思。②______________,带儿子苏迈夜游石
钟山,进行实地考察,就是对这一点的有力证明。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认为读书“唯
勤”,且“多为之,自工”;练书法则要“笔成冢,墨成池,
不及羲之即献之”。
文章叙议结合
他注重实践
他强调为学要勤(刻苦/躬亲而行)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第①处要扣住前
面的“很有特色”和后面的“哲思”;第②处从后文“带儿子
苏迈……实地考察”来考虑,强调的是“实践”;第③处从
后文的“唯勤”来看,强调的是如何“为学”。
11.《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写给司马光的一封信,文中多
处使用书信用语。请指出其用法或含义。
(1)某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略上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今具道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书信正文开头称“某启”,“启”表示写信的人
向对方表白启告。
所以只简略地给您写了封回信。
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
的理由。
书信结尾表示敬重之
意的常用语,“区区”是谦辞,“我”的意思。全句的意思
是:没有机会和您见面,内心实在非常仰慕您。
二、名篇名句默写
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答司马谏议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接点明王安石和司马光二
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亮出了分歧的焦点所在。
(2)《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以“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
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而议事每不合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名实已明
而天下之理得矣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
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天下理财
不为征利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猜之弊,明诏大臣,
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熙宁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 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 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
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
安石性强性,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宋史·王安石传》有删改)
(乙)
论曰: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
帝三王①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此天下之公言也。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何如?”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递相安石。呜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明·张溥《宋史论》节选)
(丙)
若乃于三代②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悠悠千年,间生伟人,此国史之光,而国民所当买丝以绣,铸金以祀也。距公之后,垂千年矣,此千年中,国民之视公何如,吾每读宋史,未尝不虚书而恸也。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消者,在秦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
(清·梁启超《王荆公》节选)
【注】①二帝三王:唐尧、虞舜及夏禹、商汤、周文(武)王。②三代:夏、商、周。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
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B.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
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C.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
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D.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
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D
【解析】 “先务”是“首要事务”的意思,不能断开,由此可
以排除A、C,“天下之人”是名词性结构,不能单独做句
子成分,由此排除B项,答案选D。句意是:而王安石竟
迫不及待地将财物货利、征战作为国家首要的事务,任用
凶邪小人,排挤忠良正直之士,狂躁冒进,致使天下的
人,忧愁不安,丧失了安居乐业的平和心态。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 )
A.“熙宁”,宋神宗的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每位
皇帝可以有一个或者多个年号,如唐玄宗年号有天
宝、开元等。
B.“三司”,古代官职名。宋代以“盐铁、度支、户部”为
三司,专掌国家的财赋,都由朝廷重要的大臣掌管。
C.“领”,兼任,指以本官兼较低职,同样意思的还有“
判”“权”等,而“摄”指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
C
D.“荆公”是对王安石的尊称,因他曾被封为荆国公,古
代对平辈或长辈也可称“字”表尊敬,如“王介甫”。
【解析】 “权”是指暂时代职。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思维敏捷,志向远大。他写文章下笔如飞,文
章精妙让人叹服;立有改变世事、风俗的志向,坚持
变法。
B.王安石刚愎自用,固执己见。遇事不管对与错,他都
坚持自己的意见。当宰相时,因为旱灾,被罢免官职。
C.乙文中韩琦曾明确指出王安石不可担任宰相,神宗没有
听取他的建议,明代张溥认为这是宋朝也是王安石的
不幸。
B
D.甲文主要通过叙述人物言行来突出王安石的特点,乙
文主要引用朱熹之言来褒贬他,而丙文用克林威尔做
类比来评价他。
【解析】 旱灾时,王安石是自己引退。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直集贤院,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
乱极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久王安石担任集贤院,因母亲去世离任,一直
到英宗朝结束,朝廷多次征召他,他都不肯就职。
最终导致众多奸邪小人相继为虐(继续做暴虐的
事情),贻害社会(毒害流传天下),到了崇宁、宣和年间,
祸乱达到了极点。
17.朱熹和梁启超是如何评价王安石的?你认同谁的观点?请
结合文本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朱熹肯定王安石的文章、品行、才干,而否定他
在变法中迫不及待地将财物货利、征战作为国家首要事务
以及用人不当造成恶果的做法。②梁启超高度赞美王安
石,认为他是盖世英杰。③我赞同朱熹的观点,客观公
正,因为王安石变法多用自己门生,用人不当,导致变法
失败。(或:我赞同梁启超的观点,王安石心存经国济世
之志,不畏人言,勇于变法,是著名的改革家。)
【参考译文】
(甲)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
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自圆其说,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祸患是由于治理天下财政不得其法。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而
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守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我的这些议论,是那些沉溺在颓靡习俗中的人不会说的,而且那些议论的人还会认为这是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后来王安石掌管国家,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
不久王安石担任集贤院,因母亲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朝廷多次征召他,他都不肯就职。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皇上对他说:“人们都不了解爱卿你的才能,都以为你只懂得经理学术,不懂得政治事务。”王安石回答说:“经术学问正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只是后来很多所谓‘大儒’,大部分都是才能庸俗之人,因此世上俗人才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罢 了。”皇上问:“既然这样,那么你最先开始的施政措施是什么?”王安石答道:“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现在最急需的了。”皇上认为是对的。于是开设增置三司条例司机构,任命他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一并负责。而后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等变法相继开始实施,
号称新法,派遣提携推举各类官员四十余人,分派颁布执行新法。
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他甚至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王安石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 束,也没有被再召回朝廷,前后共八年。
(乙)
史作者评论说,朱熹曾评论王安石:“以文章、节操品行享誉一世,更突出的是以崇尚道德、经世济民为己任。承蒙宋神宗恩遇,官至宰相位,世人才有机会得以景仰他的才干作为,或许可以重新见到唐尧、虞舜及夏禹、商汤、周文(武)王时期的那种强盛。而王安石竟迫不及待地将财物货利、征战作为国家首要的事务,任用凶邪小人,排挤忠良正直之士,狂躁冒进,致使天下的人,忧愁不安,丧失了安居乐业的平和心态。最终导致众多奸邪小人相继为虐(继续做暴虐的事情),贻害社会(毒害流传天下),到了崇宁、宣和年间,祸乱达到了极点。”
这种观点是社会共识。当时宋神宗打算任命宰相时,问过韩琦:“王安石怎么样?”韩琦回答说:“安石当翰林学士则才学有余,而担任宰相身处辅弼的地位则不可。”神宗没有听取这个意见,还是用王安石为相。悲哀啊!这虽然是宋朝的不幸,也是王安石本人的不幸呀。
(丙)
如果是在夏、商、周三代之后寻求完美的人,差不多只有王安石能够担当这个盛名。悠悠千年,偶尔产生一个伟人,这是国家历史上的荣光,国内百姓应该买丝线为他绣像或者给他铸像来祭祀他。距离王安石死到现在,将近千年了,在这千年之中,国民怎样看待你,我每次读宋史,没有不放下书悲痛万分的。凭借世间少有的杰出才能,却蒙受世人的诟骂,时代变迁,罪名却没有洗雪,在西方有克林威尔,而在我国有王荆 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