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0张PPT)
语文 必修下册
单元素养检测卷(五)
[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目前,短视频超越在线视频而仅次于即时通讯。艾瑞咨询发布的《2018年中国短视频营销市场研究报告》显 示,2018年短视频营销市场规模达140.1亿元,同比增长率达520.7%,预计2020年该市场规模将达550亿元。
材料二: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短视频征集展示活动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主线,以“我家的故事”为主题,包括“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爸妈的青春很精彩”“老物件唤醒一串怀念”“网聚线上线下正能量”等四个分主题,通过讲述个人奋斗成长经历、讲述家庭幸福故事、讲述身边发展变化,以小切口反映新时代,从而诠释改革开放40年来的伟大成就,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短视频征集展示活动,生动描绘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乘风而起、扶摇直上的宏伟画面,让我们听到了短视频如何与传播正能量和重大主题宣传琴瑟和鸣。”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马利在讲话中谈到。“窥一斑而知全豹,见一露可映日辉”,这次活动映射出的是40年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是4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画卷。
中央网信办网络评论工作局局长华清评价,这些作品很精彩、令人振奋,以网民视角挖掘、发现、展示、传播了改革开放40年中“能看见、能接触、能感受、能理解”的发展巨变。他谈到,本次活动以短视频形式讲述“我家的故事”,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营造了较好网上网下舆论氛围,是短视频在正能量传播和重大主题宣传中的有力探索、有效尝试,“用短视频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正能量大有可为”。
(摘编自《用短视频讲好中国故事》,《光明日报》)
材料三:如今,各类短视频应用已融入不少人的日常生 活。与此同时,如何有效防沉迷,成为一项现实课题。据报 道,在国家网信办指导下,目前国内已有21家主要网络视频平台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
其实,不只是青少年,一些成年人也在低头中“时间知觉麻木”,在虚拟世界里“沉醉不知归路”。短视频何以具有令人沉迷的用户黏性?这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心理机制和传播机 制。研究显示,人类存在“生动性偏好”,更易被视觉性显著的信息吸引。短视频因其较强的视觉感染力,很容易传播扩 散。此外,传播参与者既有围观心态,也有自我表露诉求,
而短视频能够实现双重满足。短小便捷的传播形态,适应信息消费场景的碎片化;垂直深耕、算法推荐,实现了精准对接用户需求。可以说,以用户为中心的短视频平台,日渐生成了富有特点的传播逻辑与生态,占有了大量注意力资源。
“黏屏”现象也映照着短视频的“内容引力”。几十秒的镜 头,可仰望浩瀚星空,也可俯瞰市井烟火;能近距离观察社会肌理,也能深度透视时代精神。点开视频,领略城乡风貌,了解风土人情,足不出户就能“行万里路”。现实中,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并非易事,但通过网上“打卡”,可以随时随地满足“在路上”的愿望。与此同时,海量用户的聚合,为人们
提供了个体观察与群体观察的视角。视频的主角,可以是知识精英、“草根网红”,也可以是外卖小哥、普通工人等人物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讲,短视频以参差多态的内容,拓展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维度。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新兴应用场景,短视频正在构成独特的网络景观。截至2019年底,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6.27 亿,无处不在的传播场景、持续增长的用户规模、超乎想象的惊人流量,彰显着短视频旺盛的生命力。但也应看到,在“急速生长”的背后,难免存在着种种乱象:短视频侵权成为知识产权问题的新表现;“移花接木”的剪辑手段制造
“拼接真实”,挑战媒介伦理;未经过滤的劣质内容引发社会担忧……凡此种种,给用户带来困扰,也不利于短视频行业的健康发展。今天,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影响下,传播业态加速迭代、应用场景不断更新,如果疏于治理,短视频平台将面临更多风险挑战。
传播实践证明,以优质内容传递主流价值,是短视频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观察那些迅速走红的“爆款”,不难发现它们的共同点:以正能量吸引高流量。与社交媒体时代“负面内容更吸睛”不同,短视频时代更看重“记录美好生活”。点赞风雨中坚守岗位的交警,记录消防员逆行的“最美背影”,
歌唱普通人的亲情与爱情……优质的短视频,往往紧扣“美好”二字,为网络空间增添亮色。这也启示人们,相信美 好、选择美好、呈现美好,才能多创造高品质原创内容,也才能收获更多用户点赞。
短视频不“短视”,发展才能不“短路”。互联网的“头部效应”不仅意味着传播优势,也意味着主流平台需要承担更多责任。以内容风控和用户行为引导防止传播失范,用更多优质内容资源夯基垒台,短视频平台方能实现长远发展,拥抱一个更加可期的未来。
(摘编自荣翌《短视频如何实现长发展》,《人民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2016年到2020年中国短视频用户逐年增多,2016年仅
1.53亿,2020年预计达到7.22亿人,增长率也逐年攀升。
B.短视频用户的迅猛增加,显示了短视频已全面融入人们
的日常生活,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让人沉迷其中的
弊端。
C.用短视频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正能量大有可为,庆
祝改革开放40周年短视频征集展示活动,就是成功的
实例。
C
D.短视频可以让人领略城乡风貌,了解风土人情,足不出
户而“行万里路”,实现了人们随时随地来场说走就走的
旅行的愿望。
【解析】 A项,“增长率也逐年攀升”错,根据材料一图表
可知,增长率在2018年达到最高值以后呈下降趋势。B项,
“全面融入”错误,材料三原文是说“已融入不少人的日常生
活”;“不可避免”于文无据。D项,“实现了人们随时随地
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的愿望”曲解文意,材料三原文说的是“
通过网上‘打卡’,可以随时随地满足‘在路上’的愿望”。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改革开放40周年短视频征集展示活动,以小切口反映
新时代,诠释改革开放40年来的伟大成就,起到了以
小见大的效果。
B.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景观,有着旺盛的生命
力,但也应看到,随着传播业态和应用场景的更新变
换,可能面临很多风险挑战。
C.短视频时代看重“记录美好生活”,虽然在短视频快速
发展中难免存在乱象,但和“负面内容更吸睛”的社交
媒体时代有了本质不同。
D
D.短视频多创造高品质原创内容来传递主流价值,启示
人们相信美好、选择美好、呈现美好,会受到更多点
赞,实现高质量发展。
【解析】 D项,“启示人们相信美好、选择美好、呈现美
好,会受到更多点赞,实现高质量发展”强加因果,材料三
原文是说“以优质内容传递主流价值,是短视频实现高质量
发展的重要路径”。
3.下列说法中,关于材料的论述重点和方法,表述不正确的
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主要从营销市场规模和短视频用户规模两个角
度介绍了规模程度和发展趋势,运用了列数字、列图
表等方法。
B.材料二重点介绍了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短视频征集
展示活动,引用权威人士的言论证明用短视频形式传
播正能量和重大主题的可行性。
D
C.材料三后三段主要论述短视频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着
乱象,列举典型事例,指出短视频要用更多优质内容
充实平台,才可能拥有美好发展的未来。
D.材料三主要围绕“如何有效防沉迷”这个论题,分析了
短视频快速发展的原因,存在的问题,并为短视频的
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解析】 D项,“主要围绕‘如何有效防沉迷’这个论题”
错,材料三主要围绕的论题为“短视频如何实现长发展”。
4.短视频具有较强的用户黏性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说
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短视频具有较强的视觉感染力,迎合人所具有的
生动性偏好的心理。②短视频能够满足参与者围观心态和
自我表露诉求。③短视频短小便捷的传播形态,适应信息
消费场景的碎片化。④短视频平台垂直深耕,算法推荐,
实现了精准对接用户需求;短视频的“内容引力”满足了人
们多样的体验愿望。⑤短视频提供了个体观察与群体观察
的视角,以参差多态的内容,拓展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维
度。(写出四点即可,每点1分)
5.短视频行业要实现长远发展,短视频平台有着重要的责
任,结合材料谈谈短视频平台具有哪些责任。(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强化社会责任,完善“防沉迷系统”;②短视频平
台要加强行业自律,避免作品侵犯知识产权、违反媒介伦
理,要过滤劣质内容;③在推出丰富多样的视频内容的同
时着重以优质内容传递主流价值;④短视频平台要以内容
风控和用户行为引导防止传播失范。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在马克思墓地
唐 弢
马克思墓在伦敦市郊北部的海格特小山上。我在英国时正值铁路工人罢工,交通不便,陪我的孔慧怡女士又没有去过那里。7月12日早晨,我们决定先到北区的查林再说。大风骤 起,阴云密布。从筑路工人口中问明路由,缓步上坡,路不太陡,但对像我这样一个心脏病患者来说,还是有点吃力。两旁是属于中等阶级的住宅,看去简单朴素,幽静整洁。大约走了
半个小时,便到坡路尽头,绿树成荫的滑铁卢公园已在眼前。进入大门,绕着池塘穿行,芳草如茵,杂花满圃。出北门向左一拐,便是与小山同名的海格特公墓,马克思和他的爱妻燕 妮、外孙哈利龙格、“忠诚的琳蘅”——海伦·德穆特等葬在一起。公墓的铁门半掩。里面到处是十字架,到处是大小不 同、式样各别的墓碑。我们沿着一条长满蔓草的小径往南,读着每一块墓碑上的名字,其中有资本家、小商人、教师、海员……找不到一个我们曾经听到过的熟识的名字,更不用说全世界都知道的卡尔·马克思了。
不久,我从小径左边发现一座方形尖顶、巍然矗立的高高的碑石,碑座正面刻着墓中人的姓名。原来这是英国女作家乔治·艾略特埋骨之处。艾略特生前从热心教会的善行转变到介绍唯物主义的无神论,大大地轰动了当时英国的思想界。她的长篇小说《亚当·比德》《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织工马南》取材于农村,描写社会动态、刻画人物心理,从生活里提出了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如像莎士比亚、狄更斯笔底的人物一 样,马克思也引用过艾略特小说里的人物,去比拟他的朋友和熟人。例如在给他大女儿燕妮的信里,就说地质学家达金斯有点像艾略特小说《费里克斯·霍尔特》的主人公,不过达金斯
不像费里克斯“装腔作势,而是有学识的”。他还告诉燕妮,自己曾开玩笑警告达金斯,要他别让艾略特夫人遇见,否则,“她会立刻抓住他,把他写进她的文学作品里”去。看来马克思酷爱文学,很有风趣,常用艺术形象强化自己的观点,加深对方的感受,不肯轻易地放过从文学作品中得来的一切动人的印象。
我们继续前行。远处,一缕青烟冉冉上升,有个老人将成堆的枯枝点燃了,一面烧,一面不停地从四周把落叶扫拢来。我们加快步子,正待向前问讯,立刻发现自己原来到了一个比较开阔的地方,绿荫环抱,不需要再问什么,马克思的头像已经赫然在望了。
头像底座是一块方形的浅色大理石。全部高三米余,宽一米五,正面中间微凹的小块白石,刻着墓中人姓名及其生卒年月,底座上端是英文金色大字:“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下端则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比起中国传统的墓碑来,两句话也许简单了 些,但我以为选得十分恰当。正如李卜克内西说的:马克思不需要人家为他立纪念碑,他 已经用《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为自己树立了纪念碑。是 的,这才是不朽的纪念碑。因此,1883年3月17日——马克思逝世后第三天,他被合葬在海格特公墓一角的爱妻燕妮的墓穴
里,离此一箭之地。我们现在站的并不是当年恩格斯作墓前演说的地方。这里是1954年新迁的墓址,由几个国家的共产党筹资建成。它并不豪华,却显得庄严、大方、雄伟,特别是1956年劳伦斯·布雷德肖雕塑的马克思青铜头像安上以后,这位思想家便以他的坚毅、慈祥、风趣,同时又带一点期待的神情,从高处凝望着这个世界,凝望着人类的正在变化的一切。
布雷德肖的马克思头像的确是一个杰作,就我见过的马克思画像或者塑像而言,似乎还没有一个能够超过他。为政治伟人——尤其是像马克思那样伟大的思想家造像是不容易的。布雷德肖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当然也不是十全十美。罗丹的
《巴尔扎克》放手大胆,给人以一种粗犷的美,而他的《维克多·雨果》却是浑朴的、厚实的。我们的雕塑家为了保持严肃而不敢过于放任,为了表示正直而不想使棱角流于圆熟,我的印象是有点拘谨。这是艺术上的问题,又不完全是艺术上的问题。
我们在墓前大约流连了半个小时,天,始终是欲雨不雨的样子。当我转到滑铁卢公园,出了大门,踏着坡路走上归途的时候,脑海里时隐时现地闪动着马克思的头像,闪动着他的带一点期待从高处凝望这个世界的神情。这个神情使我困惑。我忽然若有所悟:呵,他在沉思,他的期待也正因为他在沉思。
恩格斯的墓前演说开头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不,我现在要说,他没有停止思想,他还在思想。100年过去了,在伦敦北郊海格特小山上,我亲眼看到马克思带一点期待的神情凝望着这个世界。他没有停止思想,他还在思想。他在凝望中沉思。
马克思在沉思。
1983年6月30日追记
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马克思引用艾略特作品里的人物形象去比拟他的朋友
和熟人,既表现了马克思的风趣性格,也说明他酷爱
文学的特点。
B.作者引用李卜克内西的话,旨在表明马克思的著作和
理论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也表现了作者对马克思
的敬仰之情。
C.1954年筹资迁墓、1956年雕塑青铜头像等,这既表明
马克思的理论学说广为传播,也表明后人对他的纪念
与缅怀。
D
D.恩格斯说马克思“停止思想了”,而作者却说“他没有停
止思想”,这两种说法看似矛盾其实二者表达了相同的
含义。
【解析】 “二者表达了相同的含义”理解有误。恩格斯用“
停止思想了”委婉表达了马克思的逝世;作者用“他没有停
止思想”写出自己瞻仰马克思头像的感受和思考。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是( )(3分)
A.文章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艾略特的小说创作情况,这既
突出了艾略特的文学成就,也衬托了马克思的理论
贡献。
B.“全部高三米余,宽一米五”“微凹的小块白石”“英文
金色大字”等数字说明和细节描写,给人留下了非常具
体的印象。
A
C.拿罗丹的雕塑作品做对照,指出布雷德肖雕塑的马克
思青铜头像不是十全十美的,其原因并不完全是艺术
方面的。
D.这篇文章以游踪为线索,详细记述了作者在英国伦敦
北郊海格特公墓瞻仰马克思墓过程中的所见所思所感
所悟。
【解析】 “衬托了马克思的理论贡献”理解有误。
8.“大风骤起,阴云密布”“天,始终是欲雨不雨的样子”两处
天气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第一处交代天气变化,渲染肃穆的氛围,烘托作者
要去拜谒马克思墓时的沉重心情。(2)第二处照应了上文的
天气变化,烘托了作者瞻仰马克思墓后的沉重心情,暗示
了马克思头像“欲语不语”的沉思。
(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4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
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这位思想家便以他的坚毅、慈祥、风趣,同时又带一点
期待的神情,从高处凝望着这个世界,凝望着人类的正在
变化的一切”,马克思有何期待?下文又两次写到马克思的
这种期待神情,这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马克思的期待:期待人们的思想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
义的变化;期待关于基层民众的社会问题的解决;期待全世
界无产者联合起来。(2)交代马克思“期待”的原因;突出马
克思作为思想家的形象特点;表达对马克思无限崇敬的感情。
(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当灸,不过一两处,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吾。”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若病结积在 内,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
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一月之间,即平复矣。
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 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瞋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佗之绝 技,凡此类也。太祖闻而召佗。太祖苦头风①,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犹不上
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②佗。
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曹冲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节选自《三国志·华佗传》)
【注】①头风:头痛病。②考竟:拷问,死于狱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
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B.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
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C.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
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D.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
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C
【解析】 可抓住独立句子来断句:“又精方药”语意完整,
“精”是精通,“方药”做宾语,排除A、B两项;“合汤不
过数种”,意思表达完整,“合汤”是动宾结构,“不过数
种”做补语,据此排除D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 )(3分)
A.经:①指儒经,即儒家经典著作;②指道经,即道教
经典著作;③指佛经。文中指的是儒家经典著作。
B.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是西汉选用官员的
最主要途径之一,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推选人才为官
的制度。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C.差:在文中不是“差错”的意思,而是通假字,“差”同
“瘥”,“病愈”的意思。
B
D.首服:即“首伏”,坦白服罪。首伏,从表象上看,
首,头也;伏,低下。意味着低下头认罪。
【解析】 B项,“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
度”说法错误,应是“自下而上”。另外,“征辟”才是自上
而下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华佗不爱做官。华佗原是读书人,外出求学。当时不
止一人要他出来做官,他都不接受,后来他对自己从
事医业从来没有后悔之情。
B.华佗医术高超。华佗懂养生之道,特别擅长针灸、外
科。他让病人饮用麻沸散进行麻醉,然后进行手术,
开腹断肠,病人都没有感到痛苦。
C.华佗善用方法。他故意接受一位郡守很多财物,又不
为他医治,不久就离开了,还留下一封信辱骂郡守。
郡守被激怒,吐了几升黑血,病就好了。
A
D.华佗医者仁心。华佗在狱中遭受拷打,临死前还是交
出救人的方法,只不过狱吏害怕触犯法律不敢接受,
华佗只好将书烧掉。
【解析】 A项,“后来他对自己从事医业从来没有后悔之
情”曲解文意。从第二段中间部分“以医见业,意常自悔”
这句话可以看出华佗还是常常产生后悔之情的,因为在封
建社会医生被视为“贱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华佗说:“这病短时间难以治好,只有经常进行
治疗,才能延长寿命。”(关键词“近”“济”“攻”。)
荀彧向曹操请求说:“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与
人的生命密切相关,应该包涵宽恕他。”(关键词“工”
“县”“宥”。)
14.曹操最后为什么要杀华佗?请简要说明原因。(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类题型,要通读文章,在理解文章大意的
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对文本相关内容进行筛选整合、归
纳概括。本题可从第二段后半部分总结出①②两点,从尾
段总结出第③点。
①华佗用妻子有病做托词,多次请假不回来,欺骗
了曹操。②荀彧向曹操求情,曹操认为不用担忧,天下并
不缺乏有这种医术的人。③曹操认为华佗不根治自己的
病,是想使自己显得重要,即使不杀他,他也不会断掉他
的病根。
【参考译文】
华佗字元化,是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外出到徐州求学,同时通晓几种儒家经典。沛国相陈珪推荐他为孝廉,太尉黄琬征召他,他都不去就任。华佗懂得养生的方法,当时的人认为他年龄将近一百岁,可外表还像壮年的容貌。他又精通处方医药,他给人治病,配制汤药不过用几味药,心里明了药剂的分量,不用再称重量,药煮熟就让病人饮服,告诉病人服药的注意事项,病人离开后病就痊愈了。如果需要灸疗,不过一两个穴位,病痛就应手消除。如果需要针疗,也不过扎一两个穴位,下针时对病人说:“针感应当延伸到某处,如果到了,
告诉我。”当病人说“已经到了”,应声便起针,病痛也很快就痊愈了。如果病患集结郁积在体内,应须剖开身体割除的,就饮服他的“麻沸散”,一会儿病人便像醉死一样,没有什么知 觉,于是开刀后取出结积物。病患如果在肠中,就切断肠子进行清洗,再缝合腹部刀口,抹上药膏,四五天后,病就好了,不再疼痛,一个月之内,就痊愈复原了。
有一位郡守生病,华佗认为这人发一下大怒病就会好,于是多次接受他的财物却不给他医治,没有多久丢下他走掉了,还留下书信辱骂他。郡守果然大怒,派人追赶捕杀华佗。郡守的儿子知道内情,嘱咐人不要追赶,郡守非常生气怨恨之后,
呕吐几升黑色的血,病就好了。华佗的卓绝医技,大都像这 些。曹操听说了,就召唤华佗来。曹操为头痛病所愁苦,每当发作,就心情烦乱,眼睛眩晕,华佗只要针刺鬲这个部位(膈俞穴),病随手就好了。不过华佗本来是读书人,用行医作为自己的职业,心里常常感到后悔(封建社会医生被视为“贱 业”)。后来曹操亲自处理国事,生了病,病得很重,让华佗专为他看病。华佗说:“这病短时间难以治好,只有经常进行治疗,才能延长寿命。”华佗长期远离家乡,想回去,于是说:“刚收到家信,正要短期回家一趟呢。”到家后,用妻子有病做托词,多次请假不回来。曹操多次写信召唤,华佗还是不上路。
曹操非常生气,派人前往查看。如果华佗妻子确实有病,就赐给四十斛小豆,放宽假期时间;如果他虚假欺骗,就逮捕押送他回来。于是用传车把华佗押送交付许昌监狱,核实证据,本人服罪。荀彧向曹操请求说:“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应该包涵宽恕他。”曹操说:“不用担忧,天下就没有这种鼠辈吗?”终于把华佗在狱中拷问致死。
华佗临死前,拿出一卷医书给狱吏,说:“这本书可以用来救活人。”狱吏害怕触犯法律不敢接受,华佗也不勉强,讨取火来把书烧掉了。华佗死了以后,曹操头痛病没有好。曹操说:“华佗能治好这种病。这小子有意留着我的病,
不加根治,想用这办法来使自己显得重要,可是我不杀掉这小子,他也终究不会替我断掉这病根的。”等到后来他的爱子曹冲病危,曹操才感叹说:“我后悔杀了华佗,使这个儿子白白地死去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捣衣诗
柳 恽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①木叶下,陇首②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注】①亭皋:水边的平地,此处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②陇首:陇山之巅,此处泛指北方边地。
1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首闺怨诗,捣衣的劳作,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
情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玉户帘中卷不去,捣
衣砧上拂还来”抒发的也是这种情感。
B.前两句中一“滞”一“淹”,透出游子外出时间之久与思
妇长期盼归之切,而前者重在表现客观条件所造成的
阻碍,后者重在表达思妇内心的感受。
C.五、六句写眼前近景,在深秋萧瑟凄寒的园圃中,晚
归的鸟儿聚集栖宿;在思妇的窗户下,唧唧的秋虫在
断续悲鸣。
D
D.最后两句照应题目,由眼前想到来年,感慨来年春
天,游子应该穿上轻薄的春服,脱下破旧的冬衣,表
现边地环境的恶劣,寄托关切思念之情。
【解析】 D项表述错误。正确的理解为:最后两句照应题
目,由眼前想到来年,感慨来年春天,游子应该穿上轻薄
的春服,哪里能及时穿上我寄去的御寒冬衣呢?这一设
想,不仅表示南北两地相隔遥远,而且寄托关切思念之情。
16.“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
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前一句实写眼前
所见之景,后一句想象“游人”所处之境,表达了思妇对行
役不归的亲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 解答本题时,应该从内容、手法、情感三方面来
赏析。“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两句写深秋景色。上句
是思妇捣衣时眼中所见之景,是实写;下句是思妇心中所
想,是虚写。由眼前的深秋之景联想到丈夫所在的陇首一
带也应该是秋云飘飞的季节,虚实结合,表达了对丈夫行
役不归的无限思念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指出,如果一个国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往往会
走向灭亡。
(2)韩愈在《师说》中将两种人的做法加以对比,先说巫医
乐师百工这些地位低的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紧接着说:
“士大夫之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曰师曰弟子云者
则群聚而笑之
(3)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听者内心体验的角度侧面烘
托笛声的凄婉。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去梨山赏景时,车入群山后,便被山道的峻峭与山容的丰繁给怔住了,一路上,左眺右观,画面和风景接踵而来,画面连画面,风景连风景,真是让人目不暇接。忽然,我见兀立在一块巨岩上的那棵苍劲的老松,仿佛古名家笔下的画幅或墨 迹。在这样的山野里,巨岩是平常的,老松也是平常的,而我眼前的这块巨岩和这棵老松,是平常中的异常,因由是景致纯天然,巨岩以伸探的姿势孤立在路旁的崖壁上,而这棵老松,又以伸探的姿势倾身在巨岩的顶端,这般自然天成的胜景,是
巧妙的人工怎么做也做不出来的。想当年,巨岩之所以离开山腰山体跑到这里来独创天地,老松之所以离开松群松阵跑到这里来投生立足,想必是有意的,有意在这片风景烂漫的大山野里创造一点超群出众的奇景给人们看看。
老松用有力的根须紧紧地攀抓着巨岩,巨岩以稳稳的根基牢牢地紧抓着崖壁,一派危姿危状的样子,这会使人想到: 啊,当年那些万能的开路英雄们在这里开凿道路时,老松与奇岩,曾熬过多少冰雪的冻冽,曾熬过多少硝烟的熏烤,曾熬过多少炸声的震悸!而它们,却依然能够稳稳实实地站立,而且恒久。
18.下列各句中的感叹号,和文中末尾处的感叹号作用完全相
同的一项是( )(3分)
A.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的斗争中,英雄的中国人民真是
坚强啊!
B.早在山洪暴发前,他喊道:“同学们,赶快离开这里!”
C.“女儿,你要力求追上赵芳。”母亲说。“我哪里追赶得
上她呀!”
D.你说的话不是没有道理,但世界上哪有不包含矛盾的
事物!
A
【解析】 原文中的感叹号表示强烈的赞叹。B项,表示语
气强烈的祈使句;C项,表示语气强烈的反问句;D项,
表示语气强烈的反问句。
19.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
行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句中把苍劲的老松比作古名家笔下的画幅或墨
迹,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苍劲的老松的“古老”和名
家笔下的画幅或墨迹的“古老”相似。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想当年,巨岩、老松
脱离群体立在这里。” 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
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原文分别描写了巨岩、老松,更加突出其两者离开
各自群体来这里独闯天地,句式独特,语言整齐,朗读节
奏感强。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
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①夜间经济的红火,不应以破坏古建筑的安全为代
价。②近年来,随着人们文物保护意识的增强,③发展以
安全为先,成为社会共识。④所谓“熄灯”,不是“一关了
之”,而是要找到文物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平衡点,⑤古建
筑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手段“点亮”。⑥如今,已经不少地方
运用新技术,⑦在大型文物建筑外立面上投影,打造亮丽
灯光秀。⑧例如福建华安二宜楼,将灯具安装在建筑周围
的公共空间的一些地方,⑨既保护了文物现状,又能在投
影画面中展示创意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去掉“破坏”,或去掉“以”“为代价”。⑤把“古建
筑”移至“点亮”后面做宾语。⑥“已经”与“不少地方”互换
位置。⑧去掉“的一些地方”。
【解析】 ①结构混乱,“不应以破坏古建筑的安全为代
价”句式杂糅,“以……为代价”与“破坏……”保留其一。
⑤结构混乱,本句话题是文物保护中对灯光的处理方式,
前面④句的主语是“所谓‘熄灯’”,而本句“古建筑……”中
途更换了主语,造成结构混乱,修改为“用更加科学合理
的手段‘点亮’古建筑”。⑥语序不当,“已经”是状语,应
放在动词“运用”前面。⑧成分赘余,“公共空间”与“一些
地方”表意重复,应去掉“的一些地方”。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内容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
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5分)
钟南山院士通过视频连线向欧洲呼吸学会介绍了中国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成果和经验。钟南山专门提到,研究
证明,中药显示出对抗病毒和抗炎有效。截至2020年3月
初,在中国的确诊病例中,中医药治疗病例达92.58%,武
汉方舱医院累计服用中药病例更达99.9%。此外,暂停公
共集会,发现病例并追踪接触者,建立庞大的发热门诊网
络,快速建设方舱医院,免费检测,免费治疗患者……一
系列抗击疫情的中国经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一句“钟南山院士通过视频连线向欧洲呼吸学
会介绍了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成果和经验”可概括为“
钟南山分享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经验”;第二、三句为
一层,根据第二句“研究证明,中药显示出对抗病毒和抗
炎有效”和第三句中医药的救治情况,可概括为“中医药被
广泛应用于救治”;第四句“一系列抗击疫情的中国经验受
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可概括为“中国经验受到国际关
注”。依此将信息进行整合,语言要顺畅简洁。
钟南山分享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经验;中医药被
广泛应用于救治;中国经验受到国际关注。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拼图游戏中,完成整幅拼图需要一个个拼图单片的
恰当拼接。而这些小小的拼图单片,如果视自己为孤立的
个体,就难以确认自己的位置与价值;只有嵌在恰当的位
置上,它们才是不可替代的存在。
其实,每一天,每个人,都应成为某个宏大图景中的
一块拼图单片,既独特又相融。当然,一幅完美的宏大图
景,也会让每一块拼图单片各得其所,各尽其能。
我们正在创造中华民族复兴的宏大图景,你作为新
时代的青年人,对此有怎样的思考? 又应该有怎样的行
动?
要求:结合材料,联系现实;自选角度、确定立意;
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命题由三段话组成:(1)第一段从“拼图游
戏”切入,阐明一个事物的哲理:拼图单片与完整拼图的
关系——既独立(特征)又不可替代(价值),前提是“恰当的
位置”。可见,一个事物只有在恰当的位置上才能发挥其
个体的价值,才能成为整体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关键词
是:孤立的个体、恰当的位置、不可替代的存在。(2)第二
段谈到“人”这一个体与“宏大图景”的关系。人,个体个性
独立,但又与时代图景紧密相连,只有成为“宏大图景”中
一块“拼图单片”,才能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在前文物理
寓意的基础上,读出本段的比喻含意,才能对命题含意有
一个整体的把握,即:人是宏大图景的一部分,只有与宏
大图景“相融”,才能发挥其个体的“独特”作用,各得其
所,各尽所能。关键词:每个人、宏大图景、独特又相
融,各得其所,各尽所能。(3)第三段对写作意图进一步限
制,即“宏大图景”指向“中华民族复兴”,“人”限制为“新
时代的青年人”,并提出写作指向:思考与行动。
参考立意:从个体与整体的角度,可立意为“新时代青年
的位置与价值”;从人才的品质的角度,可立意为“时代青
年需要独立自由,又需要胸怀家国理想”;从人才的价值
的角度,可立意为“只有把自我放到国家发展的大背景
中,才能让自身的价值最大化”;从人才的意识的角度,
可立意为“新时代青年要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的时代洪流”;
从人才的多元发展角度,可立意为“新时代青年要有独立
个性、自由思想、社会理想、家国情怀、世界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