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7张PPT)
第八单元
15 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
语文 必修下册
[关键能力 单元导学]
[核心素养 目标定位]
1.语言目标:积累并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等文言知识并熟读文章。
2.思维目标:赏析两文不同的说理风格、行文艺术特色及语
言风格。
3.审美目标:认识作者观点在当时的积极意义和在今天的借
鉴意义。
4.文化目标:把握两文思想观点,学习仁人志士心怀天下、
坚守道义、敢于担当的崇高品格。
[情境导引 任务驱动]
忠臣批龙鳞,逆圣听,讽谏帝王确为不易之事。比干遭挖心、屈原被放逐就是千古明证与教训。然而,唐代谏臣魏征一生上书言事二百余次,非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反而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作为改革者的王安石与作为保守派的司马光是两股针锋相对的势力。他们都试图说服对方,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这两篇著名的文章,体会文章行文简洁、说理严谨、理足气盛的特点,感受作者对国家大事的担当精神。
微任务1:自主合作探究,夯基础增素养
(1)自主学习,借助“课文助读”读懂文本内容;
(2)通过完成“字音、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翻译句
子、词语解释”等题目,增加语言素养积淀。
(导学提示:学习任务内容详见《晨读素养本》)
[通读——理解与梳理]
微任务2:描绘思维导图,理清作者思路
1.阅读《谏太宗十思疏》全文,依据提示补充空缺内容。
答: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戒奢侈
戒纵欲
戒轻信
垂拱而治,不必劳神苦思
2.阅读《答司马谏议书》全文,依据提示补充空缺内容。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深读——阅读与鉴赏]
微任务3:精研写作目的
3.《谏太宗十思疏》中,“十思”大致说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它们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观点?作者认为做到“十思”有
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十思”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在生活
上,应该知足知止,游乐有度;②在修养上,应该谦冲自
牧,慎始敬终;③在用人上,应该虚心纳下,正身黜恶;
④在执法上,应该赏罚分明,不徇私情。这“十思”概括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说,就是作者在第1段里所说的“积其德义”“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2)作者认为,国君倘能做到“十思”,发扬好
的品德,就会出现“垂拱而治”的政治局面。到那时,“何
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换句话说,国君善于“用思”,
就可以“无思”,国君不用自己操劳,天下就可以治理好。
这样的境界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这样说,无非是希望
唐太宗采纳自己的意见,“居安思危”,使唐王朝能够长
治久安。
4.王安石为什么要写《答司马谏议书》这封书信?又为什么
要进行这场变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因为司马光给他写了一封信,对他的变法加以指
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2)①当时的百姓习于苟
且,不思进取;②当时的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
众;③皇帝想要改变社会现状。
微任务4:探索论证逻辑
5.作者在《谏太宗十思疏》的第2段中是怎样剖析“凡百元
首,承天景命……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这一历史
现象的?这一段与上下文有什么联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作者首先提出历代帝王始繁终寡这一历史现象,
然后分析这些帝王在取江山与守江山两个时期的不同表现,
突出他们往往都有这样的通病:“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这之后,作者针对现实,扣住“
纵情以傲物”加以发挥。“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到了这种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那么,即便用严酷的刑罚来监督,用严厉的声势来吓
唬,人们也不会心服。一旦民怨迭生,则社稷也将为之倾
覆。②作者剖析这一历史现象的目的正在于进一步揭示不
居安思危的危害,将第1段所论述的道理具体化。通过这两
段论证居安思危之重要,不这样做的危害已经讲得十分透
彻。这就自然产生一个问题:到底怎样才算居安思危呢?
这时进而提出“十思”的具体建议,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6.《答司马谏议书》是书信体驳论文,全文主要驳斥以司马
光的谏议为代表的保守派对新法的指责。王安石的说理文
见识高超、论辩犀利。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反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第一,直接反驳。如“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第二,列出依据进行反驳。如“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
司,不为侵官”,这里就举出了有利的依据,说明不是自
己独出心裁,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指出
这不是我个人的行为,而是合理合法的。第三,举出史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行反驳。如“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
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
悔故也”。这里以历史上曾有过的如何对待怨诽的事实为
表率,表示自己不以流言蜚语所动,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
之多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定决心。整个反驳明
确有力,言简意赅。
微任务5:鉴赏写作手法
7.作者在《谏太宗十思疏》的第1段为什么不开宗明义直接提
出论点,而要从设喻类比入手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因为作者要论述的是治国安民的根本大计,而进
谏的对象又是国君。从树木、流水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入手说理,就显得亲切、生动,容易为人君所接受。②要
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长就必须“浚其泉源”,这都
是生活中的常识。通过类比,推出要“国治”必须“德
厚”,就很有论辩力量。在这基础上,作者进一步以“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比作“伐根”“塞源”,这样,
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而作者的观点也就鲜明地
表露出来了。
8.《谏太宗十思疏》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骈散结合,华美流畅。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
骈文写。这篇奏疏虽然也用了许多骈偶句式,却突破了骈
体的束缚,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
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②正反论述,务尽其旨。
全文以论述为主,对同一个问题,作者往往从正反两方面
进行剖析,这样说理更加透彻。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
本疏源”,再从反面阐述不这样做的危害;第2段关于“殷
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反复论述,第3段贯穿“十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都体现了这一特
点。③比喻排比,生动有力。文章以浅显的比喻引出中心
论题,比喻作为一种论证方法,起到了生动、直观的效
果;全文的论述多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
势不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微任务6:走进批判思维
9.《谏太宗十思疏》所涉及的思想对我们当下还有意义吗?
谈谈你的理解。
观点一:文中提出的“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
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尽管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经济已经获得长足的发展,但国内国际不安定的
因素仍然存在,奢侈浪费之风也有所泛滥。因此,仍然要
居安思危,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
约的作风。
答:
观点二:“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告诉我们,党和政府要坚
持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
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和落脚点,真正实现好、代表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
的根本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观点三:“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告诉我们,作为领导
者要任用有才能的人,要能够听取下属的合理化建议,不
能一把手说了算。如果领导者在开展工作时,下属当面附
和、背后议论、心中不服,工作将无法正常开展。只有做
到“择善而从之”,下属才会发挥出所有的力量。
10.有人认为王安石这篇《答司马谏议书》展现了大无畏的精
神,也有人认为王安石言语过于偏激,有失偏颇。结合文
章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一:王安石在这篇《答司马谏议书》中表现出了
“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表明了他的进步思想。王安石和司马光的
斗争,虽然是统治阶级内部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两个大臣
的个人政见之争,但它更是中国十一世纪的一个重要事件
——王安石变法的缩影。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是这
答:
一场斗争的生动速写,是这一大事件的真实纪要。它是王
安石在当时北宋“积贫积弱”的困境中发出的发愤图强的
呼声,它直接宣传了变法革新的积极思想。
观点二: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一文中把反对意见一
概斥为“邪说”,把持不同意见的人一概贬为“壬人”,虽然
行文痛快,但与实际情况不尽相符,有失偏颇。所以明人
茅坤说:“荆公之愎而自用,所以自误。”
[联读——比较与探究]
微任务7:拓展比较阅读,联系挖掘探究
(一)课内联读
11.《谏太宗十思疏》与《答司马谏议书》两篇文章都具有行
文简洁、说理严谨、理足气盛的特点,但也有很多不同,
请从写作背景、主要内容、情感特点、写作手法等方面简
要分析。
《谏太宗十思疏》写于唐朝国力上升阶段。当时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特别是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唐太宗渐渐骄奢起来。针对这种情况,魏征给唐太宗写了这篇奏疏。
《答司马谏议书》写于北宋积贫积弱的时代。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多次写信给王安石,要求他停止变法。王安石这封信是针对司马光一封长达三千余字、全面抨击变法的来信的回复。
《谏太宗十思疏》不仅把“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则难守天下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而且还对症下药,提出“十思”的措施,既明确具体,又实用而不空泛,针对性很强。
《答司马谏议书》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揭露其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现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
《谏太宗十思疏》在充分说理的同时,又满溢着充沛的感情,使文章融情于理,情理交融。这种亦臣亦师的身份使魏征的奏疏既理正词严,又情真意挚,说理和抒情实现了有机统一。虽然奏疏有时疾言厉色,响鼓重槌,但感情基调仍是恳切深挚、语重心长的。
《答司马谏议书》是书信体驳论文。全文主要驳斥以司马光谏议为代表的保守派对新法的指责,用语刚正有力,全文傲岸之气,愤然涌出,气势磅礴,不容辩驳。用语略有委婉之处,实则柔中有刚。
《谏太宗十思疏》紧紧抓住事物的要害,通过精妙的比喻和正反对比,使作者所要阐发的道理深入浅出,令人难忘。
《答司马谏议书》中的论证方式是驳论,其反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第一,直接反驳;第二,列出依据进行反驳;第三,举出史实进行反驳。整个反驳明确有力,言简意赅。
(二)课外联读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注】①隐太子:李建成。②秦王:李世民。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
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B.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
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C.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
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D.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
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C
【解析】 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
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
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叛徒”做前句的状语,后
面断开;“卒”是最终的意思,表时间的推移,前面断开。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 )
A.洗马,是古代在皇宫中喂马的仆役。
B.男,属男爵,是古代五爵的最末等。秦以后的爵位不
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
名位和经济权利。
C.尚书省,官僚机构名,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
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
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下辖吏、礼、兵、刑、户、工
等六部。
A
D.特进,官名。始设于西汉末年,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
位的人,位在三公之下。东汉至南北朝仅为加官,无
实职,隋唐以后为散官。
【解析】 洗马:太子的侍从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
A.魏征极具才华。他对各种书籍、学问都能融会贯通。
李密从元宝藏的来信中经常看到赞扬魏征的话,于是
催人召来魏征,魏征进献十条计策劝说李密,只是未
被采用。
B.魏征眼光过人。他给当时李密部下李 写信并成功劝其
归附于唐,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天命归于唐;二是
自身处必争之地,处境危险。
A
C.魏征直言敢言。在唐初权力斗争中,李世民最终获
胜。他责备魏征事先离间他们兄弟关系,魏征却坦言
李建成招致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听从他的意见。
D.魏征执法公允,为官清廉。他虽不熟悉律法,却能坚
持原则,按实情处理,大家都心悦诚服。虽身居高
位,住宅却连正室都没有,还是太宗用建自己小殿的
材料为他建造的正室。
【解析】 “李密从元宝藏的来信中经常看到赞扬魏征的话”
理解有误,原文是“密得宝藏书,辄称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帝谓
彦博行让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忠臣,己婴祸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只取空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太宗)身边的人有诋毁魏征偏袒亲戚朋友的,太
宗派遣温彦博去审问此事,结果不是这样。太宗还是让温
彦博去责备魏征。
忠臣,自己遭遇灾祸缠身被杀,使君主陷于昏
暴,国破家亡,仅取得空的名声。
(5)本文中魏征给唐太宗讲忠臣、良臣的差别时运用的论证
方法和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首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何异
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同点:都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法。不同点:《谏
太宗十思疏》还运用了比喻论证法。
【参考译文】
魏征,字玄成,是魏州曲城人。年轻时父母双亡,落魄失意,放弃产业而不经营,胸怀大志,诗书术数无所不通。隋末大乱,魏征假扮成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起兵响应李密,让魏征掌管文书。李密接到元宝藏的书信,总说写得好,后来闻知是魏征所做,立即召他前来。魏征向李密献上十条计策,李密不能采用。后来随同李密来到京师,很长时间也没出名。魏征便请求安抚山东地区,朝廷升任他为秘书丞,他便驾乘驿车急驰至黎阳。当时李 还在为李密防守,魏征写信给他说:“当
初魏公因叛乱起兵,振臂大呼,聚众数十万人,声威震动半个天下,但一失败就不能振作,最终归附唐朝,就是知道天下已有所归的缘故!如今您处在兵家必争之地,不早点图谋自全的办法,大势一去就不可挽回!”李 收到信,就决定归附唐朝。
时逢窦建德攻陷黎阳,抓获魏征,授予伪职为起居舍人。建德失败后,与裴矩西行入关,隐太子引荐他任太子洗马。魏征见秦王功高,暗地里劝说隐太子早定对策。太子失败后,秦王责备魏征说:“你为什么让我们兄弟互相争斗?”魏征回答说:“太子早些听我的话,就不会死于今天的祸事了。”秦王器重他敢于直言,没有怨恨之意。
秦王即帝位后,拜魏征为谏议大夫(官职),封为钜鹿县男(爵位)。(太宗)身边的人有诋毁魏征偏袒亲戚朋友的,太宗派遣温彦博去审问此事,结果不是这样。太宗还是让温彦博去责备魏征。魏征进见太宗叩头说:“愿陛下让臣做良臣,不要让臣做忠臣。”太宗说:“忠臣、良臣有差别吗?”魏征说:“后稷、契、咎陶是良臣,龙逢、比干是忠臣。良臣,自身得美 名,使君主受显号,子孙世代相承,福禄传之无穷;忠臣,自己遭遇灾祸缠身被杀,使君主陷于昏暴,国破家亡,仅取得空的名声。这就是两者的区别。”太宗说:“好。”
贞观三年,魏征以秘书监身份参与朝政。贞观七年,魏征任侍中。当时尚书省有些久拖不决的案件,下诏让魏征审理。魏征平时不熟悉法律,只知道大概,只凭原则照实处理,人人都心悦诚服。进授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因多病提出辞职,太宗不答应。魏征恳切请求,太宗多次推却,魏征退意更坚。太宗便改任他为特进,主持门下省政务,下诏朝廷规章、国家制度,由他参议得失。
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重。魏征家里原无正寝,太宗命令停建小殿,用其材料给魏征建正寝,仅用五天完工,赐给魏征素褥布被,以顺从其意愿。命令中郎将在他家值宿,有动静随时奏报,所赐药品、膳食不计其数,宫中出使之人不绝于道。太宗亲临问疾,屏退左右,和魏征交谈一天才回宫中。
微任务8:相关主题文本阅读
1.主题佳句碎片阅读
(导学提示:学习任务内容详见《晨读素养本》“主题阅读”)
2.主题资料延伸阅读
魏征进谏有一套
马少华
提起古代的“谏臣”,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应该就是魏征。这位贞观名臣在跟唐太宗共事的17年中,共提了264条建议,被唐太宗全部采纳,魏征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谏臣”的最佳代表。
然而,像魏征这样敢于“犯颜直谏”的硬骨头,虽说历朝历代都有,但几千年下来没有一个人能像魏征这样受到推崇、重用,这除了唐太宗“善纳雅言”外,还得力于魏征独特的进谏之道。
第一,奠定理论基础,即让唐太宗明白什么是明君和昏 君,什么是良臣和忠臣。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什么是明君?什么又是昏君?魏征回答:“明君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能广开言路,听取不同意见;而昏君的共同特点则是闭塞言路,偏听偏信。即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后来,魏征又提起了良臣和忠臣的区别:“良臣既能使君主赢得明君的美名,又能使自己获益,福禄双全;而忠臣却只能以忠君为名,让君主背负昏君的恶名,自己也身首异处。所以,陛下一定要让我成为良臣,而不是忠臣。”
只要让唐太宗明白了这些理论,也就为以后的进谏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即使双方出现了一些矛盾,唐太宗也不至于跟魏征完全闹翻。
第二,给唐太宗树立一个目标和榜样。
唐太宗是一代明君,是无数人的偶像,但他心里也有自己的偶像。他曾多次说过:“朕所好者,唯尧舜周孔之道,以为如鸟有翼,如鱼有水,失之则死,不可暂无耳。”有了这句话就好办了,聪明的魏征在日后的进谏中就经常拿尧、舜来作比较,自然屡试不爽。
比如,有一次唐太宗实在被魏征惹烦了,就指责他说:“以后我说话的时候你能不能别老插嘴?有问题不能下来再说 吗?我好歹也是个皇帝,当着大家的面你就不能给我点面子 吗?”
魏征眨了眨眼,说:“当年圣君大舜曾对群臣说:‘你们有什么意见要当面说,不要开会的时候都不说,下来又乱 说。’陛下您想做尧、舜那样的圣君,却不让我们做尧、舜的臣子,这也太自私了吧!”
听了这一番话,唐太宗的气自然也就消了。
这就是魏征的主要进谏方法之一。在古代,皇帝毕竟是皇帝,聪明的大臣绝不会跟皇帝针锋相对,让皇帝下不来台,而是采取一种迂回的方式,让皇帝心甘情愿地接受你的进谏。
第三,给唐太宗讲明利害。
贞观六年(632),大唐已开始步入盛世,唐太宗一膨胀,就想去泰山封禅。消息一出,群臣纷纷表示祝贺,头脑灵活的已经开始准备行装。当然也有几个头脑清醒的,想反对却又想不出合适的理由,于是,就把目光转向了魏征。
这时,魏征咳嗽了一声,说:“陛下,先别这么兴奋,我觉得还不到封禅的时候。”
唐太宗早就料到魏征会反对,所以早就准备好了说辞:“你觉得还没到封禅的时候,是认为我功劳不够高、德行不够尊、中国还未安、四夷还未服、年谷还未丰、祥瑞还未至吗?”
这就是所谓的“六德”。这时,魏征不慌不忙地说:“陛下有这‘六德’是天下共知的,去封禅完全没问题。不过,去泰山的沿途,因隋炀帝无道,连年兵火不断,千里无人烟,虽然这几年陛下治国有方,民生逐渐恢复,但仍然很萧条。陛下如果去封禅,周围很多国家的国王和使者也都要跟随,要是让他们看到这沿途的萧条景象,他们会怎么想?我大唐的国际形象还怎么维持?”
这就是魏征的进谏智慧。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只是用“劳民伤财”这样的陈词滥调去劝唐太宗,作用几乎等于零,那就讲讲其中的关键利害,最急于展示的东西恰恰会成为最怕暴露的东西。别说是英明的唐太宗,就是一个昏君,也会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进谏成功也就顺理成章了。
(有删改)
【深度点评】唐太宗曾说:“人言魏征举动疏慢,但我觉其妩媚耳。”魏征在唐太宗时期受到推崇、重用,除了太宗“善纳雅言”外,还得力于魏征独特的进谏之道。魏征深谙说话艺 术,善于探察人性的深层需求。虽是直言极谏,但他的谏言经过了艺术化的包装,能触动李世民内心最深处的欲望与最深切的恐惧,因而能为李世民所接受。
是非王安石
马 特
王安石可能是中国历史上争议最大的人物。因为革命导师列宁在1906年《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的一个注释里提到过他,称“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时的改革家”,从此“改革家”的头衔牢牢锁定在王安石头上,凡是改革派无不奉王安石为偶 像,如梁启超专门写了《王安石传》为其辩诬,称其为“三代以下唯一完人”。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教科书上的王安石自然也是一个光荣的伟大形象,既配得上革命导师的考语,又符合现实的需要。
但放眼历史,在数百年的正统史观里,王安石的形象不那么光辉。虽然在北宋时王安石待遇还不错,身后封舒王(宋徽宗时),配享太庙吃冷猪肉,但靖康之难、宋廷南渡之后,面对亡国危机,朝野上下开始反思谁为国破家亡负责。靖康以来士大夫们议论纷纷,宋高宗为给父兄开脱也因势利导,最终形成了宋朝版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把“国事失图”由蔡京上溯至王安石及其新法,顺便罢去了王安石配享神宗太庙的资格。到了理宗时,赵氏子孙更是恨王安石恨得咬牙切 齿,干脆宣布王安石为“万世罪人”。
可以说,有宋一代,关于王安石已盖棺定论,民间百姓也
普遍接受,例如初编于南宋后定于明代的话本小说《拗相公》就是以王安石为主角,称“我宋元气皆为熙宁变法所坏,所以有靖康之祸”。对于王安石变法,后世无不引以为戒,明太祖朱元璋对王安石及其变法深恶痛绝,“昔汉武帝用东郭咸阳、孔仅之徒为聚敛之臣,剥民取利,海内苦之。宋神宗用王安石理财,小人竞进,天下骚然,此可为戒”。清朝圣祖康熙也认定王安石为亡国之臣、千古罪人。
王安石的变法事业已有定论,关于个人私德,很多文人为其辩护,如陆九渊称王安石“洁白之操,寒于冰霜”,把变法失败归因于用人不当、执行不力,属于典型的“好心办坏事”;
但也不尽然,明代第一才子杨慎对王安石私德的评价是“古今第一小人”;大诗人苏东坡的父亲苏洵专门为王安石写了一篇《辨奸论》提出警告:“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
其实,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最大的问题就是重视私德而昧于公理,为尊者讳的理由往往是“好人”“清官”“动机是好的”“被坏人利用”等等。问题是,作为政治家,评价的标准不应当是个人品行、行为动机,而是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效果。
这是现代社会责任伦理的必然要求。只不过在古代社会,人们囿于认识的局限,只能展开泛道德化的辩论,变法的公共政策问题演化成君子小人的义利之争。王安石的青苗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等措施,本质上就是政府干预经济,以人为的手段兴利除弊,把不理想的社会重新规划为理想的状态。说白了,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自大狂幻想在古代社会全盘实施国家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均输法、市易法就是国家垄断全国贸易和零售,青苗法就是建立国有农业银行。后果也可想而知,政府干预变成了横征暴敛,宏观调控变成了国进民退,造福百姓变成了与民争利……
王安石变法与改革开放都是求变,但两者形似而神不似,命运也截然相反。宋朝的变法与守旧之争就是古代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争。为什么王安石变法注定失败?因为一方面,管制者信息的必然优势无从证明。经济学家哈耶克(Hayek)提倡的自发秩序就是建立在人类掌握信息的有限性之上的。无论是怎样的政府,都无法对市场上的各种决定具备充分的知识,其决策不能保证准确。另一方面,管制者利益上的中立性无从证明,即不能保证管制者是仁慈和无私的,权力的介入必然导致徇私和腐败,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王安石变法招来小人云 集。
归根到底,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深度点评】这是一篇论述王安石功过是非的文章。文章先由列宁等人对王安石的赞赏写起,接着写王安石变法事业的失败以及后人对他个人私德的辩护,最后谈及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文章思路清晰,观点鲜明,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13.这两篇文章的写作重点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篇文章重在描写魏征独特的进谏之道,点明魏
征的进谏能为唐太宗所接受的原因;第二篇文章写了王安
石“不那么光辉”的形象,重在阐述后人对王安石评价不一
的原因以及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相关“整本书阅读”书目]
整本推荐
1.吕效祖《魏征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
2.梁启超《王安石传》(湖南人民出版社)
单篇阅读
1.张大文《居安则危伏,思危则安倚》
2.武西奇《居安思危须时刻铭记于心》
微任务9:自选情境任务,实践迁移运用
【对接高考写作】
14.请从以下角度任选一个角度,参照示例,以课文为材料写
一则素材运用。
示例一:君子之心,闻过则喜,是面对理性的批评与喧嚣
的舆论的坦然与大度,正如荀子所说:“非我而当者,吾
师也。”不论是义正词严,还是委婉规劝,只要是适当而
正确的,只要是我们犯下的错误,我们都应把此言者作为
审视自己、弥补不足的老师。由此,方能展现出君子情
怀,赢得众人的赞赏,也无愧于自己的内心。君不见,唐
太宗不计前嫌,重用魏征,即使魏征犯颜直谏,屡逆龙
鳞,唐太宗也毫无芥蒂,而是将他看作鉴照自己得失、对
错的镜子,而正是他以此人为镜,方彰显出一代帝王的度
量与胸襟,才开创出“贞观之治”的盛世。无独有偶,武
则天在看过洛宾王痛斥她罪过的檄文后,不怒反笑,满眼
都是爱才、惜才之意。她敢于承认错误,兴修水利,轻徭
薄赋,使百姓安居乐业,这哪里是一个小肚鸡肠之人所能
达到的境界?魏征、洛宾王之于唐太宗、武则天,是良
师,是为他们辨明方向的罗盘,而恰恰是闻过则喜的治国
之策,才成就了他们的一世英明。
示例二:我充分理解处于“衰世”的王安石,他实实在在想
为这个国家办事,实实在在希望帮助这个社会渡过难关。
但社会的问题、矛盾积压得太多,王安石急于解决这些问
题,解决这些矛盾,但几乎是到处碰壁,几乎是一个人在
战斗。当然,宋神宗在千方百计支持他,但有时也扛不
住,皇帝身后还有皇后,更有太后。所以王安石干脆提出
“三不足”,下猛药。结果,已有的问题、矛盾没有解决,
新的问题、矛盾又发生了。但是,这仍然不能怪王安石,
也不能怪他的先行者范仲淹。如同医生给癌症病人做切除
手术导致癌细胞扩散一样,不做手术是等死,做手术可能
不成功,可能导致癌细胞扩散,但也许会成功。不能因为
害怕不成功就不动手术,也不能因为害怕不成功而不改
革、不变法。怎么办?很难办。王安石没办好,范仲淹没
办好,他们之前的王莽、之后的张居正也没办好,但也有
人办好过。这就提供了一个思路,那就是在社会矛盾没有
过于激化的情况下及早改革、及早变法。犹如不断对人体
进行调理,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及早发现、及早治疗身体
的疾病包括癌症,争取早期发现、果断治疗。
答:_______
略
【情境任务清单】
15.请自由选择以下一项情境任务,按照要求完成任务,并展
示实践成果。
(1)《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这两篇文章都是骈
体文,充分利用骈文对偶、排比的形式来表达真情实感,
使文章具有骈文的整齐华美。整篇文章整散结合造成了句
式的参差错落,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
畅。请用“整散结合”的手法,以“中国茶文化”为中
心,写一段文字,不少于150字。
(2)假如你生活在《答司马谏议书》的那个时代,你是赞同
变法还是反对变法?请课后通过图书馆或网络搜集相关资
料,为自己选择一个身份,用文言给王安石或司马光写一
封信,表明自己的态度。
【分享展示】
选择任务:__________
实践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示例:中国的茶文化封存在历史中。温文儒
雅的谈吐行止,笔墨飘逸的居室布置,轻烟缈缈的茶室座
谈,这一切的一切,都与中国茶文化构成和谐。中国茶文
化的生命行为,整个散发着清香。中国的茶文化在闽南。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四碗发轻汗——
不是这里的豪气。小口啜饮,三口为品,轻啜一口含在两
腮,细品慢转到舌尖,顿觉满口生香,舌尖生津;第二口
依旧细品慢咽,倍感香中有韵,韵中回甘;第三口满嘴幽
兰花香沁入心脾,留香回味无穷。
【分享展示】
选择任务:_______
实践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示例:敬介甫兄,某启:昔日与子梦中一别,
日日心思。清茶幽香,坐谈高烛,滴滴夜雨唯汝知我心。
吾自幼诗书尽读,遍读天下史,望报国于吾之生年。惆怅
奈何,国运虽如日中天,但腐败无能之类政中生。唯卿才
能服诸子,政能安民心。卿知吾心,吾之大幸也。吾愿倾
吾之能,即斗米也与民同受。今吾一书,尽表吾之心。泪
湿青衫,欲再与子把酒言欢达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