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期中复习名师教学评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期中复习名师教学评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7 14:13: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期中》名师单元教学评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儒学是人学,儒家哲学是关于人生的哲学。儒家人生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教诲人们应该怎样生活、如何做人。为此,历代儒家学者从各自不尽相同的角度,对人生的各种问题,作了广泛的研究、阐述,提出了乐观向上的人生哲学。
人是什么?这是历代儒家学者普遍思索、探求的问题。他们说:“天地之性(生)人为贵。”(《孝经》引孔子说)人是万物之灵,宇宙的精华,在天地万物中占有崇高的地位和价值。这是历代儒者的一个共同认识。人为什么具有这样的地位和价值?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人之为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即在于人具有同情、羞耻辞让、是非之心,也就是人有道德意识、道德理性。
在儒家看来,由于人具有思维能力、道德理性,因而能把自我和非我区别开来,认识到自己与其他自然物的本质区别,认识到人类的特殊地位和能力,认识到人的崇高使命和责任。从而可以“下学人事,上达天命”(孔子),“尽心”而“知性”“知天”(孟子)。人可以以主体的姿态面对自己,认识自己,支配自己;可以以主体的姿态面对包括人生和社会在内的整个外部世界,并按照自己的能力、方式、需要和尺度去理解、体认、把握、改造外部世界。
基于上述认识,儒家特别重视现世的人生,珍视生命的价值,肯定人生的意义,追求人生的价值。他们强调人在人生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认为人是人生的主体,是自己人生活动的主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人生目的、理想、价值的实现,人生道路的选择,人生需要的满足,都取决于具有主体意识的人。人在自己的人生活动中,依凭主体自身的能动性、自主性,而“发明本心”“切己自反”、“改过迁善”、“剥落”心“蔽”“收拾精神,自作主宰”;或通过“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内圣功夫,达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目的,进而积极致力于“安人”、“安百姓”、治国平天下的事功活动,使人的内在价值转化为外在的社会价值。人生的不朽价值,在于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即所谓立德、立功、立言。他们认为,虽然人生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但由于人有着其他动物所没有的道徳理性,因而精神、道徳的需要是主体最根本的需要。据此,他们提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个有仁徳的人应“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应“义以为质”“义以为上”“仁义忠信,乐善不倦”,自觉地追求道德精神的完善;应具有为正义事业、为捍卫真理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即使是在“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的人生境遇中,在艰难困苦、备受磨难、饱经忧患的情况下,仍能充分地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牢记自己的人生使命,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满怀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积极进取奋发有为,使人的有限生命获得无限的意义。
所以,他们提倡“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激励奋起,冲破罗网”的人生奋斗精神;他们构设并执着追求夭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追求合乎“道义”或“天理”的物质生活,追求充实而幸福的精神生活;倡导“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交往原则以及“厚德载物”的仁爱精神他们反对那种把世界视为苦海,悲观厌世,无所作为的人生哲学;反对那种“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反对那种“纵性情,安恣睢”,以满足生理本能的需要、无限度地追求个人物质生活享乐为人生目的的纵欲主义;也反对那种完全无视人的物质生活需要,否定人的物质利益,以追求虚幻的来世幸福为目的的绝对禁欲主义人生观。
(节选自苗润田《解构与传承——孔子、儒学及其现代价值硏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儒家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教诲人们应该怎样生活、如何做人
B.历代儒者已共同认识到,人在天地万物中占有崇高的地位和价值。
C.根据第三段所引名言,孟子已经认识到人具有道德意识和道德理性
D.儒家提倡在艰难境遇中,人们应仍牢记人生使命,保持人格尊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儒家认为人可以以主体姿态面对自我以及整个外部世界,所以能按照自己的方式、需要等改造自我和外部世界。
B.“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等语,说明儒家学说含有人生理想的实现需要依靠具有主体意识的人的观点。
C.儒家强调精神、道德的需要是主体最根本的需要,从而间接否定了主体在现世追求物质利益的重要性和正当性。
D.悲观厌世的人生哲学、纵欲主义及绝对的禁欲主义人生观,都会导致主体无所作为,丧失对幸福精神生活的追求。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儒家乐观主义人生哲学表现的一项是()(3分)
A.具有道德意识 B.追求生命意义
C.提倡奋斗精神 D.构设社会理想
4.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特点。(3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枪案
袁炳发
郭爱成与陈子和是战友也是好朋友,确切地说,是有过命之交的那种好朋友。
在第一次解放四平的战场上,郭爱成替陈子和挡过炮弹片;辽沈战役时,陈子和又替郭爱成挡过一枪。
从此,俩人成为胜似亲兄弟的好朋友。
俩人一同转业到地方,被分配到同一个县城工作
郭爱成被分配到公安局,陈子和被分配到县政府的机要室。当时俩人都是单身,住在一个寝室,上班起走,食堂一起去
不知从哪一天开始,陈子和的身边多了一个扎着两个羊角辫的姑娘。陈子和对郭爱成介绍说:“她叫许玲,是我们机要室的机要员。”
陈子和介绍完之后,郭爱成的眼睛就很快地在许玲的全身上下扫了一遍。扫完一遍后的结果,让郭爱成不由得在心里暗自赞叹:一个漂亮的好姑娘!
郭爱成就问陈子和:“她是你对象吧?”
陈子和红着脸忙辩解说:“不是,许玲只是我的同事。”
一边的许玲低下头,脸也红起来……
之后,两个好朋友之间又多了一个朋友许玲。三个人一起出入食堂,偶尔还轮流做东,去县城里的小酒馆。
许玲不会喝酒,就坐在他俩的对面,看着他们喝酒,听他俩讲打四平和辽沈战役的往事。
有一天,他们三人又在一起吃饭时,陈子和突然对郭爱成说:“爱成,我向许玲求婚了,她答应嫁给我。”
这一消息的宣布,挺让郭爱成吃惊的,他看了一眼许玲。
许玲便点点头,羞着脸补充说:“嗯,我们很快就要结婚了。”
听完许玲的话后,郭爱成当即举杯:“来,我先祝贺你们!”
郭爱成又把脸转向许玲,说:“你的眼光没错,子和是个好同志。”
许玲听后,又羞着脸低下头。
不久,陈子和与许玲在县政府的食堂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婚礼过后,在许玲发糖块的间隙,郭爱成把许玲叫到一边,很亲昵地摸了一下许玲的手,说:“许玲,其实我也喜欢你,只是没有子和那种勇气,向你求婚。”
许玲听后,先咯咯地笑,然后说:“幸亏你没求婚,求婚我也不会嫁给你的。说完又咯咯地笑着跑走了。
郭爱成双手抱肩,皱着眉看着许玲跑开的背影。
那一刻,郭爱成好像还在许玲的背影中,看到了那两个羊角辫仿佛在往上翘。
转过年的夏天,许玲生下一男孩,陈子和喜不自禁,给儿子起名陈跃进。
郭爱成买了一斤红糖,送给陈子和,算是给许玲的月子礼。
一天下午,郭爱成和陈子和一同去参加县里大修厂的炼钢义务劳动。搬了一下午的铁,俩人都累得腰酸腿乏。
傍晚,劳动结束时,郭爱成就提议说:“子和,今晚到我那喝酒去”
俩人是在郭爱成的寝室喝的酒。喝着喝着俩人都喝热了,郭爱成解开衣服扣子散开怀儿,还把手枪放到了桌上。
其间,俩人你去我回地去了几次厕所
喝到最后,俩人才发现,桌上的那支手枪不见了。
俩人顿时酒醒大半,在屋内各处翻找,终未找到那支枪。
公安局的值班室内,值班人员做了案情登记后,并立即把情况通过电话向公安局长做了汇报。公安局长指示,立即组织警力,保护好现场,查找丢失的枪。
警员们折腾到天亮,也没有找到那支丢失的枪
公安局成立了枪案调查组,开始对郭爱成、陈子和隔离审查。
审查时,郭爱成其他不说,只说一句话:“我还能自己偷自己的枪啊!”
这样,调查组便把审查的重点放到了陈子和的身上。陈子和也是其他不说,只说一句话:“我没有偷枪。”
审查无果,最后经组织研究决定:郭爱成留职察看,陈子和被开除公职,遣送回农村老家。
许玲为了爱情,毅然辞职,跟着陈子和回老家种地。
陈子和夫妇临行的前一晚,郭爱成在一家小酒馆给他们送行。
酒桌上,郭爱成向陈子和夫妇就丢枪一事表示了歉意。
陈子和说:“不怨你,这都是命啊!”
……
岁月如流水,一晃十多年过去了。
已成为公安局长的郭爱成,每天都被红卫兵推到大街上游行批斗。
没完没了的批斗,让郭爱成心力交瘁,痛苦不堪。
天夜里,郭爱成趁人不备,简单收拾一下东西,便偷偷溜出县城,走在了去往陈子和家的路上。
到达陈子和家时,已是第二天的午后
战友重逢,悲喜交加。
郭爱成望着陈子和夫妇一脸憔悴的面容时,他突然大声哭了。
三个人又像当年那样,许玲坐在他们的对面,看他们喝酒,听他俩讲打四平和辽沈战役的往事……
一声枪响,打破了村子黎明前的寂静。
陈子和、许玲被枪声惊醒,他们急忙穿衣朝枪响的方向跑去。
在村东头的田地边,郭爱成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陈子和发现,郭爱成手里握着的那只枪,竟然是当年丢失的那支枪。
陈子和很吃惊地站在原地想了半天,也没想明白是怎么回事。
此时,许玲好像突然明白了一些什么。
至此,1958年的枪案,十年以后才得以真相大白。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陈子和宣布求婚成功消息后,郭爱成对许玲说:“子和是个好同志。”郭爱成的言语并不是对子和的完全称赞,话里有一丝应付的成分。
B.“幸亏你没求婚,求婚我也不会嫁给你的。”许玲的话透露出她一直以来就对郭爱成有提防之心,认为他心术有些不正,不值得交往
C.“我还能自己偷自己的枪啊!”枪是郭爱成故意藏起来的,说这话的目的是想让审查人员把视线聚焦到陈子和身上,好让许玲离开他。
D.“他突然大声哭了”是郭爱成见到陈子和夫妇后的反应,他既伤害了朋友,也害惨了自己,表明他对自己先前行为感到极度懊悔。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多次提到四平战役和辽沈战役,有线索作用,交代了郭、陈两人亲如兄弟的关系
B.刚分配工作时两人同吃、同住、同单身的描述,与下文的情节形成反差,制造了悬念。
C.郭爱成遭拒后看到许玲“两个羊角辫仿佛在往上翘”,细节描写,暗示他心里的愤恨。
D.本文语言平实朴素,叙述疾徐有度,蕴含着对人性的批判和反思,有浓郁的原罪意识。
7.“此时,许玲好像突然明白了一些什么。”许玲明白了什么?结合内容分析。(6分)
8.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本文结尾的特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张嘉贞落魄有大志,亦不自异,亦不下人。自平乡尉免归乡里,布衣环堵之中,萧然自得。时人莫之知也。
张循宪以御史出,还次蒲州驿。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问驿吏曰:“此有好客乎?”驿吏白以嘉贞。循宪召与相见,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及命表,又出意外。他日,则天以问循宪,具以实对,因请以己官让之。则天曰:“卿能举贤,美矣。朕岂可无一官自进贤耶?”乃召见内殿,隔帘与语,嘉贞仪貌甚伟,神采俊杰,则天甚异之。因奏曰:“臣生于草莱目不睹阙廷之事陛下过听引至天庭此万代之一遇然咫尺之间若披云雾臣恐君臣之道有所未尽。”则天曰:“善。”遽命卷帘。翌日,拜监察御史。
开元初,拜中书舍人,迁并州长史、天平军节度使。有告其反者,鞫之无状。玄宗将罪告事者,嘉贞谏曰:“准法,告事不实,虽有反坐,此则不然。天下无虞,重兵利器,皆委边将。若告事者一不当,随而罪之。臣恐握兵者生心,为他日之患。且臣备陛下腹心,不宜为臣以绝言事之路。”玄宗大悦,许以衡轴处之。嘉贞因曰:“臣闻时难得而易失,及其过也,虽圣贤不能为时。昔马周起徒步谒圣主,血气方盛,太宗用之尽其才,才五十而终。向用稍晩,则无及也。今臣幸少壮,陛下不以臣不肖,雅宜及时用之。他日衰老,何能为也!”玄宗曰:“卿第往太原,行当召卿。”卒用为相。在职尚简易,善疏决。论者称之。
(选自《大唐新语·举贤》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臣生于草莱目/不睹阙廷之事/陛下过听引/至天庭/此万代之一遇然/咫尺之间若披云雾/臣恐君臣之道/有所未尽
B.臣生于草莱/目不睹阙廷之事/陛下过/听引至天庭/此万代之一遇/然咫尺之间/若披云雾臣恐君臣之道/有所未尽
C.臣生于草莱/目不睹阙廷之事/陛下过听/引至天庭/此万代之一遇/然咫尺之间/若披云雾/臣恐君臣之道/有所未尽
D.臣生于草莱/目不睹阙廷/之事陛下过/听引至天庭/此万代之一遇然/咫尺之间若披云雾/臣恐君臣之道/有所未尽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环堵,意为“四面墙”,文中用以形容张嘉贞居室狭小简陋。本词中的“堵”与成语“观者如堵”中的堵”含义相同,其意均为“墙”。
B.拜,意为授予官职,下文中“开元初,拜中书舍人”中的“拜”含义与此相同,该句大意指开元初年,张嘉贞被唐玄宗授予中书舍人一职。
C.反坐,我国封建社会对诬告罪的刑罚,即把被诬告的罪名所应得的刑罚加在诬告人身上。“连坐”
反坐”之“坐”均指“获罪受罚”“定罪受罚”
衡轴,原指天文仪器中的转轴,选文中喻指公心、平心。唐玄宗听从张嘉贞的谏言,答应会出于公心,以国家大事为重,免予诬告者处罚。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嘉贞帮助张循宪处理“使务”时,后期撰写奏章岀现意外,但在张循宪维护下,武则天爱才心切,这并未影响其仕途。
B.张嘉贞在任天平军节度使时,有人奏告他谋反,但经审讯,张并无谋反情形,唐玄宗甚至给予张嘉贞更大的信任和赏识。
C.张嘉贞用马周的事例提醒唐玄宗要及早任用自己,不避伸手要官之嫌,体现了他“有大志”、“不下人”、愿及时作为的特点。
D.张嘉贞为相后,他的执政风格和理事能力受到舆论的肯定,这一结局含蓄表明武则天、唐玄宗善于举贤,暗点举贤主旨。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张循宪以御史出,还次蒲州驿。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
(2)玄宗曰:“卿第往太原,行当召卿。”卒用为相。
13.张嘉贞为什么劝阻唐玄宗将诬告自己谋反的人定罪?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4-15题。
登古邺城
岑参
下马登邺城,城空复何见。
东风吹野火,暮入飞云殿。
城隅南对望陵台①,漳水东流不复回。
武帝宫中人去尽,年年春色为谁来。
【注】①岑参(约715—70),唐代边塞诗人,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②望陵台:又名铜雀台,建安十五年建筑,为曹操当年饮酒作乐的地方。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五七言并用,是首近体诗,为岑参诗歌代表作之一
B.整首诗写了诗人登临邺城的所见所感,流露了怀古悲戚之情。
C.“为谁来”照应“复何见”,两处问句加深了凭吊叹惋的分量。
D.全诗语言素淡自然,朴茂浑涵,颇有汉魏古诗悲凉慷慨的风格
15.“空”字为诗眼,统领全篇。“空”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儒家提倡“忠恕之道”,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向子贡阐明“恕”的含义为“ , ”,并认为“恕”虽仅一字,但可终身践行。
(2)《老子》第六十四章中的名句“ , ”和《荀子·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都以行走为喻,阐明学习、生活中积累的重要作用。
(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 , ”两句,描写月亮从潮水中涌出的雄阔景象,与“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题。
何谓中国山水画?顾名思义,中国山水画是从大自然中观察、体会、得到某种印记或感悟后,再经过提炼、概括、吸取自然景观的精髓,利用传统笔墨的技巧, 。按理说来,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艺术形式与本民族的民族精神,理应受到至高的重视与珍视。然而,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西方文化一涌而入,各种标新立异的西方印象画派以其自由、快速、狂放的技法被中国年轻人喜闻乐道,而传统的中国山水画则渐渐被忽视。在中西文化深度交融碰撞的今天,提高中国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近在眉睫。
17.文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顾名思义B.标新立异C.喜闻乐道D.近在眉睫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因而创造出某种特定意境的画面
B.因而创造出某种画面的特定意境
C.从而创造出某种特定意境的画面
D.从而创造出某种画面的特定意境
19.选文首句用了哪种修辞方法?有何作用?结合文本进行简要分析。(4分)
20.参照示例,指出下面文段中另外三处语病(写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6分)
①在生活和学习中,逻辑无处不在。②每天我们都会接触到大量海量信息,③懂一点儿逻辑,可以更好地把握事实真相,辨识信息;④我们常常要就生活中的现象发表观点,作出论证,⑤学习逻辑,可以使思维更缜密,论证更严谨,语言表达更准确;⑥我们在工作学习中也往往会基于事实进行推理,作出判断,⑦可以帮助我们合理思考,由已知探寻未知。
示例:语句④,修改为“我们常常要对生活中的现象发表观点,作出论证”。
21.按要求把相关的内容放在A、B两种不同的语境中进行转述。要求:①不改变原意;②人物、人称表达准确;③时间、地点交代清楚。(4分)
李大姐来找王老师,王老师不在。李大姐找来张纸条,写了几行字,让我代为转达。字条上写着:“明天我有事,就不去你家了。后天晚上七点再去看你,方便吗?”
A:当天下午,我在学校门口碰到了王老师的儿子小武,因为找不到纸条,我就把李大姐的意思和他说了。
我说:“ 。”
(2)B:第二天早上,小武才跟妈妈说了这件事
他说:“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学校通知你参加一个关于课外阅读的主题座谈会,会议要求每位与会人员都要在会上发言。请事先拟写一份发言稿。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切合身份,明确文体;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
1.A(“儒家哲学”应为“儒家人生哲学”。虽然“儒家哲学是关于人生的哲学”,但是“儒家哲学”并不就等同于“儒家人生哲学”。“儒家哲学”的内涵更丰富,它既包括“儒家人生哲学”,也包括儒家政治哲学等)
2.B(A项强加因果;C项推断有误,与下文儒家认可追求合乎道义的物质生活的说法构成矛盾;D于文无据)
3.A(人具有道德意识,是产生儒家乐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前提条件或基础)
4.①论述中较多引用儒家经典,以契合儒家人生哲学的论题,增加可信度。②论述较多使用因果推论。“由于……”“因而……”“基于上述认识……”“据此……”“所以……”等表明因果关系句式的使用,使得论证显示出较强的逻辑性。③文章结尾采用正反对比论述方式,将儒家乐观主义人生哲学和厌世悲观主义、纵欲主义等进行对比,突出儒家人生哲学的合理性,增强了说服力。④论述过程中,多采用排比修辞,以此增强论述气势,形成大气磅礴的论述风格。(每点2分,答出3点即给满分)
5.B(许玲只是对郭爱成的表白表示明确的拒绝,并没有其他意思)
6.C(“暗示他心里的愤恨”错误,这处细节,写了郭爱成对许玲的爱意到了无法自拔的程度,没有恨意)
7.①明白了1958年枪案的原因;②明白了丈夫被开除公职的原因;③明白了造成自己命运的原因;④明白了郭爱成自杀的原因;(答出1点给2分,答出3点给满分6分)
8.①本文结尾在预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欧亨利笔法),②结尾突转,使情节跌宕起伏;③结尾点题,并与前文形成呼应。结尾再一次发生“枪案”,与前一次的枪案呼应;④结尾揭示主题:嫉妒胜过了友情,又在友情面前毁灭,寄寓了作者对人性的批判与反思。(答出1点给2分,答出3点给满分6分)
9.C
10.D(衡轴喻指中枢要职,文中句意为唐玄宗答应张嘉贞,将拟用其为相)
11.A(文中“又出意外”,意指张嘉贞所作奏章之好又出乎张循宪意料)
12.(1)张循宪凭借御史的身份出巡,返程中住在蒲州驿。张循宪正要汇报出巡情况,但还有没有解决的出使事务,心中很担心。(重点翻译“次”“使务”“病”等词)
(2)玄宗说:“你只管前往太原任职,不久我会召你回来。”最终任用张嘉贞担任宰相。(重点翻译“第”“行”“卒”等词)
13.(1)张嘉贞是重要边将,玄宗时,边将势大权重,如果按常法处罚纠劾边将而失实的官员,会使后人不敢制约边将,这容易导致边将野心膨胀,心生异志。(2)张嘉贞是玄宗心腹大臣,如果将弹劾张嘉贞的官员反坐,容易使后人对皇帝的幸臣产生畏惮之意,不敢加以制约,并且会使玄宗蒙受偏信宠臣杜绝进谏的恶名。(第1点2分,第2点1分)
14.A(这首诗是古体诗,也并非岑参的代表作品。岑参是典型的边塞诗人,以边塞诗见长)
15.①城空。邺都故址败落凄清,除“东风”“野火”外别无所见。②人空。“武帝宫中人去尽”,人去楼空,物是人非。③事业空。望陵台,为曹操当年饮酒作乐的地方,曾为曹操事业兴盛的标志,而如今高台空对,漳水依然东流,作者借此感叹事业不常在。(每点2分)
16.(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17.D(此处为“迫在眉睫”。“迫在眉睫”形容事情已到眼前,情势十分紧迫;“近在眉睫”形容很近,就在眼前)
18.C(“因而”表示因果关系,“从而”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这里不存在因果关系。另外,“画面作“中国山水画是……”的宾语中心语,搭配合理)
19.设问。①引出“中国山水画”这一话题;②使起笔不突兀;③自问自答,启人思考,使语气不生硬修辞1分,理由每点1分)
20.(1)语句②,修改为“每天我们都会接触到海量信息”。
(2)语句③,修改为“懂一点儿逻辑,可以更好地辨识信息,把握事实真相”。
(3)语句⑦,修改为“掌握一些逻辑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合理思考,由已知探寻未知”。
21.(1)小武,李大姐明天有事,不上你家了。她说后天晚上七点再去看你妈妈,问你妈妈方便不方便。
(2)妈妈,李阿姨今天有事,不来我们家了。她说明天晩上七点再来看你,问你方便不方便。
22.写作提示:文化积累和文化建构对一个学生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文化积累和文化建构要依靠课外阅读。高中时代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的高阶发展阶段,是一生中的阅读黄金期,读好书,向经典致敬,不可或缺。写作时,“开口”宜小。可以谈阅读感悟,可以谈阅读方式;可以谈阅读习惯,可以谈阅读倾向;可以集中谈一本书,也可以就多本书发表见解;等等。另外,还要注意发言稿的格式、用语等。
2 / 14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