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安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安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17 16:35:03

文档简介

姓名
准考证号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绝密★启用前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考试结
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到答题卡和试卷
规定的住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
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
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
答案无效。
第I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图1、图2所示分别为出土于瑶山墓地(属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0世纪至前26世纪)的玉钺和夏朝晚期(公元
前18至前16世纪)的青铜钺。在良渚诸遗址中,凡有玉钺出土的慕葬,规格都是最高级别的;在全国各地的
青铜时代遗址中,迄今发现与图2所示大小相近或比之更大的
青铜钺不到10例。这些文物的出土印证了距今四五千年前的
中国
A.已经初具国家形态
B.部落战争非常频繁
C.祭祀活动规模宏大
D.刑罚制度较为残酷
图1
图2
2.商朝统治区分内外服,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国。各方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
构,除对商王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方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据此,与商朝内外
服制度相比,西周分封制的重大发展在于
A.扩大了中央王朝的疆域
B.遏制封国间的相互攻伐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D.建立起有效的官僚体制
3.公元前544年,地处江南被视为“文身断发”蛮夷之地的吴国派公子季札出使中原诸国。季札对于各国贵族
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诗歌,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这表明当时
A.文化中心开始逐步南移
B.吴国深受儒家礼仪影响
C.华夏文化认同趋向加强
D.礼乐制度得到各国维护
4.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宣扬礼乐文明;法家希望通过法律的手段达到至德社会,强调君臣共
同守法:道家则从“法自然”的角度反对战争。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追求有序稳定成为社会要求
B.施行仁政的基础在于重德
C.思想领域趋同倾向日益明显
D.百家争鸣推动了社会进步
5.秦朝建立后,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建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整顿社会风俗,并且迁徙
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这些举措
A.密切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B.加强了对基层百姓的控制
C.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D.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6.西汉建立后,刘邦以“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荚钱”,荚钱重三株,只及秦钱的四分之一,其文仍为“半两”。吕
后二年(公元前186年)曾“行八株钱”,文帝时“更铸四株钱”,其文皆仍“半两”,铸币权时放时收。由此可推
知,西汉时期
A,社会现实影响货币政策
B.形成钱重与钱文不一的传统
C.民间铸币利于国家稳定
D.币制改革严重制约经济发展
【高一历史试题·第1页(共4页)】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C C A D A C D A B D C D D B B
17.(1)异:孟子强调“仁政”,荀子强调礼治;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人性本恶;孟
子主张“民贵君轻”,荀子强调君主的重要性;孟子很少谈及天道观,荀子有明确的天道观
主张。(6分,答出三点即可)
同:孟子和荀子都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都体现了民本思想;他们都希望建立一个统一
的社会。(4 分,答出两点即可)
(2)各诸侯国为争霸需要而寻求治国理念,为民本思想发展创造了宽松环境;随着土地私
有制确立,小农经济逐步形成;针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发扬传统“民本”思想。(4分)
18.(1)从依据宗族血缘进行选拔到依据个人的才学和能力进行任免;从贵族的家臣到国家的
官吏;从不参与国家事务到行使管理国家的职责。(6 分)
(2)灭六国,实现全国疆域的统一;首创皇帝制,皇权至上;法令制度统一;建立中央集权
制度;废分封、行郡县制。(6 分)
19.(1)变化:从按军功爵位选任和选自郎官到自下而上举荐为官。(2 分)
影响:一定程度上选拔了一批优秀人才,提高了官员素质;有利于扩大封建统治基础。(4
分)但是,察举制是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易滋生腐败,产生宗派行为,形成地方集团,
从而威胁到中央集权。(2 分)
(2)汉武帝时的察举制以推荐任官,唐代的科举制以考试任官;察举制以德、才为选拔依
据,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依据;察举制下士人不一定出自学校,科举制下读书、考试、
做官密切结合。(6分)
20.示例:论题:隋唐时期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南移。(2 分)
阐述:隋代和唐代前期,北方的黄河流域和西北地区恢复了前代的水利工程,并且加以改进,
有利于增加农业产量,更多地提高北方农业生产力,这一时期,南方的水利工程则处于逐渐
发展时期,农业工具的推广使用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创新。中唐及晚唐时期,北方社会
动荡造成水利工程受到严重的破坏,农业生产能力下降。而南方先进的水利工具被进一步推
广,较多的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这使南方的农业生产在全国举足轻重。由此可
见,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经济的重心逐渐南移。(10 分)
(注: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有玉钺出土的墓葬,规格都是最高级别的,青铜钺的出土量也
较少,结合所学可知,“钺”作为陪葬的礼器,地位高且数量少,已经成为权力的象征,说
明此时的中国已经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已经初具国家形态,A 项正确。材料中“钺”是作
为一种陪葬的礼器,而不是兵器或刑具,所以不能体现部落战争的频繁,也无法体现刑罚制
度的残酷,排除 B、D 项;材料中“钺”是作为一种陪葬的礼器,而不是祭祀时的用具,所
以无法体现祭祀活动的规模,排除 C 项。
2.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商朝的内外服制之下,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限,而
西周的分封制,是较商朝内外服更进一步发展的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更有利于控制地
方,加强对地方的管理,C项正确。材料与疆域的扩大无关,排除 A 项;B 项表述过于绝对,
排除;当时并没有建立官僚体系,排除 D 项。
3.C 解析:根据材料“被视为‘文身断发’蛮夷之地的吴国派公子季札……对于各国贵族
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诗歌,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可知,季札熟知当时中原诸国
的礼乐文化,表明中原文化已传播到江南,而季札也改变了中原诸国对江南的认识,有利于
华夏文化认同,C 项正确。此时为春秋时期,文化中心并没有开始逐步南移,排除 A项;
儒家学派创立于春秋末期,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 项说法太绝对,与史实不符,排
除。
4.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儒家、法家和道家的主张虽然不同,但他们都是要建立一个稳
定的社会秩序,说明追求有序稳定成为社会要求,A 项正确。施行仁政只能代表儒家的观念,
排除 B项;“趋同”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C 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社会的进步,排除 D
项。
5.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采取的各项政治、经济、交通等举措,有助于
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D 项正确。秦朝的这些举措并非专门针对南北方,排除 A项;统一度
量衡和文字等内容并非仅仅针对基层社会,排除 B 项;“颁行法律,编制户籍,整顿社会风
俗”等与边疆地区的开发无关,排除 C项。
6.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汉初期统治者实行币制改革,改变了秦币,并放权民间铸币。
结合所学可知,汉初经济凋敝,为了恢复发展生产,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材料中的货币政策
正是其体现。由此可知,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社会现实影响货币政策,A 项正确。材料没有
反映西汉初年货币政策实行的效果,无法得出“形成钱重与钱文不一的传统”,排除 B 项;
材料没有体现民间铸币的影响,排除 C 项;材料中的币制改革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而非制约,排除 D 项。
7.C 解析:材料反映了汉高祖对岭南地区的政策、汉武帝时对朝鲜的政策以及西汉时与日
本的交往,最符合的主题应是西汉时期的边疆治理与对外交往,C项正确。“变法和改革”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A 项;西汉的中日交往不属于“地方政治制度”,排除 B 项;三条史
料均不涉及赋税制度,排除 D项。
8.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魏拓跋硅即位后自谓黄帝之后,之后拓跋硅及继任的三位皇
帝亲往或遣使祭祀黄帝庙,其目的是通过文化认同确立北魏的正统地位,故 D 项正确。A 项
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传统文化教育的信息,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涉及统
治政策,排除 C项。
9.A 解析:根据材料“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
相之职”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三省六部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决策的合理性,完善了
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故 A 项正确。B项“彻底”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 项说法过于绝对,
排除;君主专制背景下不存在真正的民主开放,排除 D 项。
10.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消灭了高昌国,不顾及“糜费中华”等的反对意见,在
原有的高昌国设立了州县管理,结合所学可知,高昌国位于新疆地区,属于少数民族统治区
域,唐太宗设立州县管理,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B项正确。西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
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排除 A 项;“实现了边疆与内地治理一体化”表述过于绝对,
排除 C项;材料中未涉及丝绸之路,排除 D项。
11.D 解析:根据材料“他们的身份分是可以改变的,其后代也是可以应举的”并结合所学
可以看出,科举制有利于社会结构变动,D项正确。由材料“除娼、优、隶、卒等‘贱民’
外,其他人均可参加考试”可知,“提高了民众整体素质”表述错误,排除 A 项;材料没有
提到道德品质,排除 B 项;据材料“他们的身份是可以改变的,其后代也是可以应举的”可
知,科举制没有实现考试的平等性,排除 C项。
12.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赋税改革放松了对人身的控制,使得商人得到
较大的活动自由,并且“折钱计征”,促进了货币的流通,这些都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
展,C 项正确。古代中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和商业受到压制,所以赋税制度的变革并
不能反映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排除 A项;唐代赋税依然征收谷物,此时并没有完成实物税
向货币税的过渡,排除 B 项;“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说明唐代放松了对农民的人
身控制,排除 D项。
13.D 解析:材料涉及的诗作多体现了建功立业、积极进取的态度,这说明唐代社会风貌具
有开拓进取的精神,D 项正确。A、B 项符合李白的诗作,排除;C项表述绝对,排除。
14.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宋时期枢密院长官是文人,没有实际指挥权,而且曾长期不
设枢密使及副使,主官称知枢密院事,意在限制枢密院权力过大威胁皇权,即通过制衡权力
来加强皇权,D项正确。重文轻武是举措而非目的,排除 A项;材料涉及的是中枢机构变动,
其并非为了节制地方,排除 B项;材料未涉及到中央官制的发展程度,排除 C 项。
15.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政府为了防止民变,将灾民募为国家兵员,这
样必然导致国家财政负担加重,财政状况不断恶化,B项正确。扩充兵员和提高士兵素质并
不存在因果关联,排除 A 项;北宋的举措形成了冗兵冗费,不利于王朝统治,排除 C 项;将
灾民招募为兵员并不能有效解决民众疾苦,排除 D 项。
16.B 解析:根据材料“其一,长官拟定所议之事;其二,官员同堂议论;其三,长官综合
所议做出裁决;其四,所有议事官员联名签字画押”可以看出,行省的重大事务须有行省长
官与其他官员同堂议论,并且还须所有议事官员联名签字画押,这体现了对行省长官权力的
制约,B 项正确。材料中的做法对行省长官的权力有所制约,不容易实现对朝政的控制,排
除 A 项;“杜绝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C 项;材料中的做法主要是对行省长官的权力有所
制约,不能体现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 D 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