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名师导航】中考物理一轮复习学案
第1章 机械运动
考点分布 考查频率 考点内容 命题趋势
1.长度的测量 ★★★★ 1.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 2.了解测量有误差,明确误差和错误的区别,掌握减小测量误差的方法. 3.知道机械运动,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能区别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5.了解速度的概念、单位以及速度单位的换算。 6.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长度和时间的估测、运动的相对性、速度公式的运用是历年中考的必考内容,在中考中一般为2-3道题,分值为3-7分,多以选择、计算、实验形式出现, 长度和时间的估测、速度计算是历年中考的热点
2.时间的测量 ★★★
3.运动的描述 ★★★★
4.速度的大小 ★★★★★
考点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
长度单位:国际单位:米,符号为m;单位换算:1km=1000m 1m=100cm;
光年:指光在真空中一年内传播的距离,它是长度单位。
测量工具:卷尺、刻度尺、游标卡尺等。
刻度尺的使用与读数:
选:根据所估测的被测物体的长度,选择合适量程和分度值的刻度尺。如图所示,刻度尺的量程为__0~10_cm,分度值为__0.1___cm。
放:刻度尺的_零刻度线__要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使刻度尺__有刻度线__的一边紧靠被测物体。
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如图中视线B_所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如图所示物体的长度为_9.50cm;
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值和单位。
注意事项:
a.测量物体长度时为了减小测量误差,需要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b.当被测物体末端正对刻度线时,估读值“0”不能省略。
1. 如图甲所示,铅笔的长度为__7.60__cm,如图乙所示,物块的长度为_1.85__cm.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⑴教室门高约2 m( √)
⑵教学楼每层高约3 dm( ×)
(3)成年人走两步的距离约1.5 m( √ )
(4)一支新铅笔的长度约18 mm( × )
(5)一枚一角硬币的直径约24 cm(×)
2. 时间的测量
时间单位:国际单位:秒,符号为s
单位换算:1 h=_ 60min,1min= 60s
测量工具:运动场和实验室测量时间的常用工具是停表(秒表),生活中常用机械表、电子表、石英表来测量时间。
停表的读数方法:注:若小盘的非整分钟数小于半分钟,则大盘读数在0~30 s内,若小盘的非整分钟数大于半分钟,则大盘读数在30~60 s内。
常考时间估测:
1 min内正常人的脉搏跳动约为70次;
b. 中学生跑完100 m用时约为15 s;
c. 演奏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用时46 s
3. 误差与错误
3.如图,钟表显示的时刻为10点9_分30_秒,电子表显示的时间为12_h 2 _min,停表的读数为307.5 s.
考点二 动与静
机械运动: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参照物
定义: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选取原则:a.不能选择研究对象自身为参照物;
b.为了研究问题方便,一般选取地面或地面上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a.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参照物不同得出的结论可能不同;
b.如果物体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变化了,则该物体是_运动_的;
c.如果物体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不变,则该物体是__静止_的
4.小明从家步行至学校的途中,以地面为参照物,小明是运动_的;以他身上背着的书包为参照物,小明是_静止_的(均选填“运动”或“静止”)。
考点三 快与慢
判断运动快慢的方法:a.在相同时间内比较路程,路程长的物体运动的__快_;
b.在相同路程内比较时间,时间短的物体运动的_快。
速度
定义: 物理学中,将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之比称为速度,用符号v表示。
物理意义: 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公式:
变形公式:求路程,示时间
单位换算:1=;1
速度的分类: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速度不变_的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速度变化_的直线运动
平均速度:如果只做粗略研究,可以用来描述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或某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快慢程度,这样算出来的速度叫做平均速度
注:平均速度不同于速度的平均值
5.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自行车正常行驶的速度约为1 m/s( ×)
(2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约为100 m/s( ×)
(3)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速度约为5 m/s(×)
6. 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 )
A. 2~4 s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B. 4 s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等
C. 0~4 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2 m/s
D. 3 s时甲在乙的前方
易错点1 求测量的平均值
典例1:在测量一本书的宽度时,四次测量记录为:12.38 cm,12.36 cm,12.24 cm,12.38 cm. 则这本书宽度的平均值是( )
A. 12.38 cm B. 12.37 3cm C. 12.37cm D. 12.34 cm
[错解]选D,理由: L=
[析错]用刻度尺多次测量物体长度时,偏差较大的数据是错误的,要去掉出现错误的数值,剩余的
取平均值并保留到与测量数值位数一样,这样更接近物体长度的真实值。
[正解]选C,理由:由题可知,12.24 cm与其他数据相差较大,所以12.24 cm是错误的,应该去掉.
则书的宽度为L== 12.373am≈12.37om
▲▲变式训练1
(2021 无锡模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纸锥和小金属球研究空气阻力和速度的关系。取三个相同的纸锥甲、乙、丙,每个纸锥的质量为m,在乙纸锥内固定质量为3m的小金属球,在丙纸锥内固定质量为8m的小金属球。让它们从不同高度自由落下,并以竖直砖墙为背景,用照相机每隔相等的时间曝光1次,记录纸锥的运动过程,图是其中一段的示意图,请根据此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有甲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乙丙三个纸锥的速度之比是1:2:3
C.甲乙丙三个纸锥所受的空气阻力之比是1:3:8
D.实验可得:空气阻力与速度成正比
(参考答案:B)
▲▲变式训练2
(2022 红花岗区)物体A、B沿同一条直线向东运动,其相对点O的运动距离s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0-3s内,以B为参照物,A是静止的;
②t=0时刻,A在O点,B在距离O点5m处;
③从第3s末开始,vA>vB,5s末A、B相遇;
④前5s内,A、B的平均速度相等
A.②③正确 B.③④正确 C.①③正确 D.①④正确
(参考答案:C)
易错点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典例2:(2021 绵阳模拟)请根据如图所示楼房顶上的旗帜和两船上旗帜的飘扬情况,判断出甲、乙两船相对地面的运动情况( )
A.甲船可能向右运动,乙船可能静止
B.甲船一定向右运动,乙船一定向左运动
C.甲船一定向右运动,乙船可能向左运动
D.甲船可能向右运动,乙船一定向左运动
[错解]选C,理由:因为甲船上小旗向左飘,所以甲船静止,因为乙船上小旗向右飘,所以乙船只能向左运动。
[析错]一个物体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
[正解]选D,理由:图中岸上的旗杆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旗向左飘,说明此时风向左吹;
甲船上的旗子向左,甲有三种可能:一是甲船可能静止,二是甲船可能向右运动,三是甲船可能向左运动但速度小于风速;乙船上旗帜向右,说明它在向左运动且速度大于风速;综上所述,只有选项D说法正确。故选:D。
▲▲变式训练1
(2022 天津模拟)甲、乙两辆“复兴号”列车组同时停靠在许昌东站。一段时间后,甲列车上的乘客看到乙列车相对自己向南运动,乙列车上的乘客看到甲列车和站台都相对自己向北运动。关于这两列车行驶的方向,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以站台为参照物,甲列车一定是静止的
B.以站台为参照物,乙列车一定是向南运动的
C.以甲车为参照物,乙列车可能是向北运动的
D.以乙车为参照物,甲列车可能是向南运动的
(参考答案:B)
▲▲变式训练2
(2022 杭州模拟)在南北方向的平直公路上,有甲、乙、丙三辆汽车,甲车上的人看到乙车匀速向南,乙车上的人看到路旁的建筑物匀速向南,丙车上的人看到甲车匀速向北,这三辆车中相对于地面可能静止的是( )
A.只有甲车 B.只有乙车 C.只有丙车 D.甲、丙车
(参考答案:C)
易错点3:速度的单位换算
典例3:火车的速度为72km/h/时,汽车的速度为18m/s,汽艇在静水中每分钟行驶900米,则( )
A.火车的速度大 B.汽车的速度大
C.汽艇的速度大 D.无法比较
[错解]选B,理由:单位不统一
[析错]统一单位后并进行换算成统一的单位才能比较三个物体运动的快慢。
[正解]选A,理由:以m/s为单位数据分别为20、18、 15,故选A。
▲▲变式训练1
(2022 鄂温克族自治旗一模)甲同学骑自行车去看望乙同学,得知消息后,乙同学步行去迎接,接到后同车返回。整个过程他们的位置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可知( )
A.两同学相遇时甲行驶了4km
B.相遇前甲的速度是乙的4倍
C.相遇前甲的速度是相遇后甲的速度的1.5倍
D.整个过程乙的平均速度是甲平均速度的2倍
(参考答案:C)
▲▲变式训练2
(2022 广安)某校去华蓥山进行红色研学旅行,在乘车途中,小兰同学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她是以 (选填“地面”或“车”)为参照物。当车辆行驶至某一路口时,看到如图所示的标志牌,则车辆到达华蓥山游客中心至少还需要 min。
(参考答案:车;45)
易错点4:路程的确定
典例4: (2021 内蒙古)如图为某物体沿直线运动的路程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下列对该物体在0~5s内运动情况分析正确的是( )
A.物体在1~3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
B.物体在1~3s内的平均速度为0.5m/s
C.物体在0~5s内运动的路程为2m
D.物体在0~5s内的平均速度为0.67m/s
[错解]选B,理由:路程S误以为是2m 。
[析错] 物体在1~3s内没有运动,静止不前。
[正解]选C,理由:A、物体在1~3s内路程不变,处于静止状态,故A错误;B、物体在1~3s内处于静止状态,速度为0,故B错误;C、由图像可知,物体在0~5s内运动的路程为2m,故C正确;D、物体在0~5s内的平均速度为:v=,故D错误。故选:C。
▲▲变式训练1
(2022 绥化)甲、乙二人从同一位置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其s-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0~10min,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通过的路程
B.0~30min,甲的平均速度等于乙的平均速度
C.10~20min,以乙为参照物,甲是静止的
D.20~30min,甲、乙二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
(参考答案:B)
易错点5:求平均速度
典例5:一个运动物体在前2秒内的平均速度是3米/秒,后3秒内的平均速度是5米/秒,则它在5秒内的平均速度是( )
A.等于4米/秒 B.小于5米/秒而大于3米/秒
C.等于5米/秒. D.大于5米/秒
[错解]选A,理由:以为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
[析错]应该根据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正解]选B,理由:根据公式v===4.2 cm/s ,故选B。
▲▲变式训练1
(2021 乌鲁木齐三模)某物体沿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该物体在第一个2s内的平均速度和在第四个2s内的平均速度分别是( )
A.5m/s;5m/s B.5m/s;10m/s
C.10m/s;5m/s D.5m/s;3.33m/s
(参考答案:B)
▲▲变式训练2
(2022 汤阴)一个小球从斜面滚下,用频闪照相机每隔0.1s拍摄一次,记录小球运动情况的照片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球从A点运动到C点用时比从B点运动到D点用时短
B.小球从A点到D点的路程是30m
C.小球从A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为1m/s
D.小球在CD段的平均速度小于在AD段的平均速度
(参考答案:C)
易错点6:机械运动的图象的区分
典例6: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图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 )
【错解】选B,理由:乙在前面就认为选B
【析错】匀速直线运动路程和时间图像为正比例函数
【正解】选D,理由:乙在前面表明乙的速度要大于甲的速度,故选D。
▲▲变式训练1
(2022 杭州模拟)如图所示,下面四个图像反映汽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参考答案:C)
▲▲变式训练2
(2022 朝阳区)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图象分别描述了做直线运动的两个物体A、B的运动情况,根据图象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
A.A的速度是2m/s
B.A比B运动得快
C.0.5s时B的速度为2m/s
D.0~0.5s,B通过的路程为2m
(参考答案:D)
一.选择题(共23小题)
1.(2022 烟台)李白的七言绝句《早发白帝城》中有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句中描述的“轻舟”是运动的,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轻舟 B.山峰 C.船夫 D.船舱
2.(2022 岳阳)我们所用的物理教科书的长度约为( )
A.25mm B.25cm C.25dm D.25m
3.(2022 青岛)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商鞅规定:单脚迈出一次为“跬”,双脚相继迈出为“步”。按此规定,一名普通中学生正常行走时,1“步”的距离最接近( )
A.1mm B.1cm C.1m D.1km
4.(2022 威海)如图所示,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下列对返回舱的高度估测更接近实际的是( )
A.1.5m B.2.5m C.4.5m D.5.5m
5.(2022 柳州)如图所示的工具中最适合用于测量立定跳远成绩的是( )
A.量角器 B.卷尺
C.直尺 D.三角板
6.(2022 常州)在加勒比海红树林中,科学家发现最大的细菌——华丽硫珠菌,形如一根细绳,可用肉眼直接观察,如图所示,其长度l为( )
A.2cm B.2.0cm C.2.00cm D.2.000cm
7.(2022 营口)下列物体长度最接近20cm的是( )
A.九年级物理课本的厚度 B.课桌的高度
C.一支新2B铅笔的长度 D.一枚1元硬币的直径
8.(2022 梧州)唐朝诗人孟郊在《登科后》中写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若马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孟郊 B.身后的房屋 C.路面 D.路边的花
9.(2022 青海)清晨的天安门广场,五星红旗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其中,“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所选取的参照物不恰当的是( )
A.旗杆 B.天安门 C.升旗手 D.五星红旗
10.(2022 玉林)在神舟载人航天飞船发射升空过程中,若说宇航员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太阳 B.地球 C.月亮 D.飞船
11.(2022 武汉)如图所示,天舟四号货运飞船正在靠近由天和核心舱与天舟三号货运飞船组成的空间站组合体,即将完成自主交会对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天舟三号”相对于“天舟四号”是运动的
B.“天舟三号”相对于“天和核心舱”是运动的
C.“天舟四号”相对于“天舟三号”是静止的
D.“天舟四号”相对于“天和核心舱”是静止的
12.(2022 杭州)小金和小杭并排坐在等待发车的和谐号列车上。此时,边上有一列复兴号列车也在等待发车。过了一会儿,小金说,我们的车开动了。而小杭却说,我们的车没有开动,因为站台柱子没有动。小金判断和谐号列车开动,选取的参照物是( )
A.小杭 B.和谐号列车 C.复兴号列车 D.站台柱子
13.(2022 镇江)如图所示,在工作人员的操控下,无人机正携带防疫物资飞往居家隔离住户,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防疫物资是静止的( )
A.工作人员 B.遥控器 C.无人机 D.地面
14.(2022 常州)小明坐校车上学,校车行驶过程中,小明认为自己是静止的,他选取的参照物是( )
A.校车驾驶员 B.沿途的路灯
C.路旁的树木 D.对方车道驶来的公交车
15.(2022 海南)如图是戴在某普通中学生手掌上的简易按摩仪,它的长度最接近( )
A.5cm B.15cm C.30cm D.40cm
16.(2022 徐州)海洋中游得最快的是旗鱼,速度可达100km/h,下列运动速度与其最接近的是( )
A.运动员在跑道上跑步 B.人在非机动车道上骑自行车
C.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 D.飞机在高空飞行
17.(2022 广州)小芳步行的部分信息如图,根据信息可推断此过程小芳( )
A.步长约为2m B.每分钟步行15km
C.平均速度为4km/h D.步行3km用时15min
18.(2022 长沙)诗词中常蕴含着物理知识,根据下列哪句诗能估算出物体运动的速度( )
A.天台四万八千丈 B.坐地日行八万里
C.春风十里扬州路 D.桃花潭水深千尺
19.(2022 晋中)小明来到武乡八路军总部纪念馆,参加“丹心向党 红色研学”活动。如图所示,是他在体验活动中,身着八路军军服庄严地吹响“冲锋号”的情景。根据图片信息,请你估测“冲锋号”的长度约为( )
A.20cm B.50cm C.120cm D.150cm
20.(2022 上海)甲、乙两小车沿同一直线相向而行,其s﹣t图像如图所示。当甲经过P点时,乙刚好经过Q点,再过3秒,甲、乙两车相距4米,则P、Q两点间的距离( )
A.可能为8米 B.可能为12米 C.一定为16米 D.一定为20米
21.(2022 湖北)小红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远足活动,全程6km。她行走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6km/h,行走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4km/h,则她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
A.4km/h B.4.8km/h C.5km/h D.6km/h
22.(2022 凉山州)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过程,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说法正确的是( )
A.前300米内甲车运动的时间大于乙车运动的时间 B.甲车运动的速度为20米每秒
C.乙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D.甲、乙两车在20秒内的平均速度相同
23.(2022 河南)在某校举办的机器人模拟救援比赛中,甲、乙两机器人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沿直线匀速运动到10m远的目的地,它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速度大小为4m/s B.乙的速度大小为2m/s
C.甲的运动时间比乙多1s D.甲的运动时间比乙少2s
二.多选题(共2小题)
(多选)24.(2022 怀化)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用s、v和t分别表示物体的路程、速度和时间,下面四个图像反映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 B.
C. D.
(多选)25.(2022 湘潭)甲同学骑自行车从家中出发到乙同学家,甲出发的同时,乙同学步行去迎接,经过20min接到甲同学后,两人一同推车步行到达乙同学家。整个过程甲同学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同学的总路程为4km
B.甲在相遇前后的速度不变
C.乙同学步行的时间为40min
D.相遇后乙同学步行的路程为2km
三.填空题(共9小题)
26.(2022 衡阳)如图所示,小邹同学用佩戴的手表记录某次跑步的时间为15min,15min= h,以佩戴手表的手腕为参照物,手表是 的(选填“运动”或“静止”);以地面为参照物,手表是 的(选填“运动”或“静止”)。
27.(2022 河池)小娟走路的步长约为40 (填适当单位),她从篮球场的一端走到另一端共70步,由此可估算篮球场的长度为 m。
28.(2022 贺州)小明从贺州园博园出发返回到贺州一高,通过路程1000m,骑共享单车用了200s,他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 m/s;骑行中以共享单车为参照物,小明是 的(选填“运动”或“静止”)。
29.(2022 眉山)三名宇航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在“天宫一号”进行了“天空课堂第二课”现场直播,是通过 实现天地间对话的。在2022年4月16日他们返回地球的过程中,以地面为参照物宇航员们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30.(2022 毕节市)小明用玩具汽车测量平均速度,让汽车在斜面上沿直线下滑,位置传感器每隔0.2s记录一次汽车的位置,如图所示。由图可知,汽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路程为 cm,BD段的平均速度为 m/s,汽车由A点运动到D点的过程,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理由是 。
31.(2022 广安)某校去华蓥山进行红色研学旅行,在乘车途中,小兰同学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她是以 (选填“地面”或“车”)为参照物。当车辆行驶至某一路口时,看到如图所示的标志牌,则车辆到达华蓥山游客中心至少还需要 min。
32.(2022 河北)如图所示,甲、乙两列高铁列车相向行驶,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是 的。行驶的列车不提供动力后还能继续向前运动,原因是 。目前我国正在打造比飞机还快的“超级高铁”,若“超级高铁”以4000km/h的速度沿地球赤道绕一圈所用时间约为 h。(已知地球赤道周长约为40000km)
33.(2022 菏泽)甲、乙两位同学分别骑自行车沿平直公路自西向东行驶,他们运动的s﹣t图像如图所示。则甲同学骑行的速度为 m/s;以甲为参照物,乙运动的方向为 。
34.(2022 枣庄)小华对一支铅笔的长度进行4次正确测量,记录数据如下:17.58cm、17.57cm、17.56cm、17.57cm,该铅笔的长度是 cm,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
四.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35.(2022 百色)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滑下,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求出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是 。
(2)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便于测量时间,应 (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的倾斜角度。
(3)小车从A点运动到B点所用时间tAB= s;从A点到C点的路程sAC= cm;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 m/s。
36.(2022 晋中)六一儿童节前夕,小明妹妹所在的幼儿园将要举办“亲子滑草”比赛比赛须知如图甲所示。如何赢得比赛呢?小明邀请学习小组的同学们一起进行专题项目研究,并制定参赛方案。
(1)通过对“比赛须知”的分析可知,要取得胜利,关键是从草坡上滑到坡底所用时间要短。同学们提出两个观点:
①体重越大,用时越短; ②斜坡越陡,用时越短。
针对以上两个观点,大家讨论:需用木块和木板搭建斜面,如图乙所示;除用大块橡皮泥改变物重;下滑的物体是选“小车”还是“木块”呢?请你选择并说明理由。 。
(2)实验中,除用停表测时间外,同学们还可以借鉴“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的器材 ,便于更准确测量物体滑到斜面底端所用时间。
(3)请你从上述两个观点中任选一个,帮助他们设计实验步骤,并陈述你对参赛方案的建议。
答案一:选择“斜坡越陡,用时越短”的观点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 。
答案二:选择“体重越大,用时越短”的观点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 。
五.计算题(共1小题)
37.(2022 常州)2021年12月22日,常州发生4.2级地震,震源处同时产生并向各个方向发出P波和S波,P波的传播速度是7×103m/s,S波的传播速度是3.5×103m/s,常州市地震局于当日21h46min07s探测到P波,于当日21h46min09s探测到S波,问:
(1)地震局距离震源有多远?
(2)震源发生地震的时刻?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3小题)
1.【解答】A、研究对象是“轻舟”,所以不能选择“轻舟”做参照物,故A错误;
B、“轻舟”已过“万重山”,说明轻舟相对于山峰的位置不断变化,“轻舟”在运动,所以选择的参照物是山峰,故B正确;
C、相对于船夫,“轻舟”的位置没有变化,则“轻舟”是静止的,故C错误;
D、相对于船舱,“轻舟”的位置没有变化,则“轻舟”是静止的,故D错误。
故选:B。
2.【解答】一根筷子的长度约25cm,初中物理课本的长度与此差不多,在25cm=250mm=2.5dm=0.25m左右。
故选:B。
3.【解答】由题知,举足一次为“跬”,举足两次为“步”,则1步=2跬,一名普通中学生正常行走时,单脚迈出一次的距离大约0.5m,所以1“步”的距离最接近1m。
故选:C。
4.【解答】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由图知,返回舱的高度略大于成年人的身高且小于2个成年人的身高,所以在2.5m左右。
故选:B。
5.【解答】要测量运动员的跳远成绩,成绩一般在2~3m之间,最小分度值达到1cm就比较适当,量程为0~5m的卷尺就可以,故B正确。
故选:B。
6.【解答】由图可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细菌左侧与0.00cm对齐,右侧与2.00cm对齐,所以细菌的长度为l=2.00cm,故C正确。
故选:C。
7.【解答】A、九年级物理课本的厚度在1cm,故A不符合要求;
B、课桌的高度大约为80cm,故B不符合要求;
C、一支新2B铅笔的长度大约为20cm,故C符合要求;
D、一枚1元硬币的直径约2.5cm,故D不符合要求。
故选:C。
8.【解答】A、若以孟郊为参照物,马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马是静止的,故A符合题意;
BCD、若以身后的房屋、路面、路边的花为参照物,马的位置发生改变,所以马是运动的,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解答】A、以旗杆为参照物,五星红旗的位置不断改变,所以是运动的,故A不符合题意;
B、以天安门为参照物,五星红旗的位置不断改变,所以是运动的,故B不符合题意;
C、以升旗手为参照物,五星红旗的位置不断改变,所以是运动的,故C不符合题意;
D、判断五星红旗是否运动,不能以五星红旗本身作为参照物,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0.【解答】A、以太阳为参照物,宇航员和太阳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宇航员是运动的,故A不合题意;
B、以地球为参照物,宇航员离地球越来越远,位置发生了变化,故B不合题意;
C、以月球为参照物,宇航员和月球之间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
D、以飞船为参照物,因为宇航员固定在舱内,与飞船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宇航员是静止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1.【解答】天舟四号正在靠近由天和核心舱与天舟三号组成的空间站组合体,
A、“天舟三号”相对于“天舟四号”,它们发生了位置变化,所以是相对运动的,故A正确;
B、“天舟三号”和“天和核心舱”是一个组合体,它们之间没有位置变化,所以是相对静止的,故B错误;
C、“天舟四号”相对于“天舟三号”,它们发生了位置变化,所以是相对运动的,故C错误;
D、“天舟四号”和“天和核心舱”,它们发生了位置变化,所以是相对运动的,故D错误。
故选:A。
12.【解答】A、小金和小杭并排坐在等待发车的和谐号列车上,小杭与和谐号列车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了变化,故A错误;
B、小金和小杭并排坐在等待发车的和谐号列车上,小金与和谐号列车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了变化,故B错误;
C、小金以复兴号列车为参照物,和谐号列车与复兴号列车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小金判断和谐号列车开动,故C正确;
D、和谐号列车与站台柱子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13.【解答】无人机携带防疫物资飞往居家隔离住户的过程中,防疫物资与无人机之间没有位置的变化,因此选择无人机为参照物,防疫物资是静止的;
防疫物资与工作人员、遥控器、地面的位置不断发生着变化,以工作人员、遥控器、地面为参照物,防疫物资是运动的,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4.【解答】A、小明坐校车上学,校车行驶过程中,小明与校车驾驶员没有位置变化,以校车驾驶员为参照物,小明是静止的,故A符合题意;
BCD、小明坐校车上学,校车行驶过程中,小明与沿途的路灯、路边的树木、对方车道驶来的公交车的位置发生了改变,以沿途的路灯、路边的树木、对方车道驶来的公交车驾驶员为参照物,小明是运动的,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5.【解答】由图可知,戴在某普通中学生手掌上的简易按摩仪,它的长度与手掌接近,根据普通中学生手掌长度约15cm,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6.【解答】旗鱼的速度可达100km/h=100×m/s≈27.8m/s;
A、运动员在跑道上跑步的速度约为10m/s,故A不符合题意;
B、人在非机动车道上骑自行车的速度约为5m/s,故B不符合题意;
C、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不超过120km/h,可以达到100km/h,故C符合题意;
D、飞机在高空飞行的速度可达1000km/h,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7.【解答】A、由图可知,步行的距离s=3km=3000m,步数n=4718,则步长约L==≈0.64m,故A错误;
BC、由图可知,步行用时t=45min,则步行速度v===km/min=4km/h,故B错误、C正确;
D、由图可知,步行3km共用时45min,故D错误。
故选:C。
18.【解答】物体单位时间里通过的路程为速度,故“坐地日行八万里”表示每日运动八万里,能估算出物体运动的速度,故B正确。
故选B。
19.【解答】从图中可知,“冲锋号”的长度约等于胳膊的长,约为50cm。
故选B。
20.【解答】由图像可知:3s后,两车行驶的路程分别为:s甲=6m,s乙=10m;
两车相向行驶,两车没有相遇时,则PQ间距离为:s1=s甲+s乙+4m=6m+10m+4m=20m;
两车相遇后,又继续行驶,则PQ间距离为:s2=s甲+s乙﹣4m=6m+10m﹣4m=12m,
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21.【解答】
设总路程为s,则前一半路程的时间t1==;
后一半路程的时间t2==;
则小红全程的平均速度是v=====4.8km/h。
故选:B。
22.【解答】A、由图可知,甲车到达300m处所用的时间为15s,乙车到达300m处所用的时间也等于15s,所以甲、乙两车前300m内所用时间相等,故A错误;
B、由图可知,甲车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说明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甲车通过400m所用的时间为20s,所以甲车的速度:v===20m/s,故B正确;
C、由图可知,乙车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在变大,说明乙车在做变速运动,故C错误;
D、甲在20s内通过的路程s甲=400m,乙在20s内通过的路程s乙=450m,即甲、乙两车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则根据v=可知,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不相同,故D错误。
故选:B。
23.【解答】AB、匀速运动10m,甲需要时间t甲=4s,乙需要时间t乙=5s,则v甲===2.5m/s,v乙===2m/s,故A错误、B正确;
CD、匀速运动10m,甲需要时间t甲=4s,乙需要时间t乙=5s,所以甲的运动时间比乙少1s,故CD错误。
故选:B。
二.多选题(共2小题)
24.【解答】由图知:
A的图像是s﹣t图像,说明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B的图像是s﹣t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所以说明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C的图像是v﹣t图像,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说明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D的图像是v﹣t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说明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所以反映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BC。
故答案为:BC。
25.【解答】A、由图可知,甲同学运动的总路程是4km,故A正确;
B、由题意可知,甲、乙同学在20min时相遇,由图可知,相遇前,甲同学运动的路程是s1=3km,相遇前的速度v1===9km/h;
相遇后,甲同学运动的路程s2=4km﹣3km=1km,运动的时间t2=40min﹣20min=20min,相遇后的速度v2===3km/h,所以相遇前后速度变化,故B错误;
C、由图可知,甲同学全程所用的时间为40min,甲出发的同时,乙同学步行去迎接,所以乙同学步行的时间也为40min,故C正确;
D、甲、乙同学在20min相遇,由图可知,相遇后乙同学步行的路程s乙=4km﹣3km=1km,故D错误。
故选:AC。
三.填空题(共9小题)
26.【解答】15min=15×h=0.25h;
以佩戴者手腕为参照物,手表相对于手腕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手表是静止的;
以地面为参照物,手表相对于地面的位置发生变化,手表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0.25;静止;运动。
27.【解答】单人课桌的宽度约40cm,初中生走路的步长与此差不多,在40cm=0.4m左右;
从篮球场的一端走到另一端共70步,由此可估算篮球场的长度为70×0.4m=28m。
故答案为:cm;28。
28.【解答】(1)骑行的平均速度:
v===5m/s;
(2)骑行中小明与共享单车之间没有位置的变化,所以以共享单车为参照物,小明是静止的。
故答案为:5;静止。
29.【解答】电磁波能够在真空中传播,也能传递信息。“天空课堂第二课”现场直播,是通过电磁波实现天地间对话的;
在宇航员返回地球的过程中,以地面为参照物,宇航员们的位置不断变化,所以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电磁波;运动。
30.【解答】(1)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1mm,A点对应的刻度是0.00cm,C点对应的刻度是2.10cm,则汽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路程为2.10cm;
(2)由图可知,汽车在BD段运动的路程sBD=4.50cm﹣0.50cm=4.00cm,汽车在BD段所用的时间tBD=2×0.2s=0.4s;
BD段的平均速度:vBD===10.00cm/s=0.1m/s;
(3)由图可知,汽车由A点运动到D点的过程中,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所以汽车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
故答案为:2.10;0.1;相等的时间内通过路程不相等。
31.【解答】(1)坐在行驶汽车上,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树是运动的,这是选择汽车为参照物;
(2)如图表示:此处距华蓥山8km,汽车最大速度不能超过60km/h。
由v=知,
此标志牌到华蓥山最快需要时间:
t===0.75h=45min。
故答案为:车;45。
32.【解答】甲、乙两列高铁列车相向行驶过程中,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的位置不断变化,所以是运动的;
行驶的列车不提供动力后还能继续向前运动,原因是列车具有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由v=得,
“超级高铁”所用时间约为t===10h。
故答案为:运动;列车具有惯性;10。
33.【解答】由图像可知,甲、乙做匀速直线运动,t甲=15s时,通过的路程s甲=60m,所以甲同学骑行的速度v甲===4m/s;
由图像可知,相同时间内,乙通过的路程小于甲通过的路程,所以乙骑行的的速度小于甲骑行的速度,
因为甲、乙两位同学分别骑自行车沿平直公路自西向东行驶,v甲>v乙,
所以以甲为参照物,乙向西运动。
故答案为:4;向西。
34.【解答】(1)将四次测量结果取平均值就是记录结果:=17.57cm;
(2)因为使用刻度尺读数时,读到分度值还要估计一位,所以从右面数第二位的单位就是分度值,故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
故答案为:17.57;1mm。
四.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35.【解答】(1)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通过速度公式计算出平均速度,所以实验原理是v=;
(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使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时间更长,便于测量时间,以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
(3)由图可知,小车从A点B点所用时间为3s;
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则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时的路程sAC=80.0cm=0.800m;
由图可知,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时的时间tAC=5s,则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时的平均速度:vAC===0.16m/s。
故答案为:(1)v=;(2)减小;(3)3;80.0;0.16。
36.【解答】(1)因为滑草板下滑过程中与草坡之间是滑动摩擦,所以下滑的物体应选木块;
(2)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便于更准确测量物体滑到斜面底端所用时间,要在底端装上挡板;
(3)①选择“斜坡越陡,用时越短”的观点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1、用一木块和木板搭一个斜面,将挡板固定在斜面底端;
2、用停表测出另一木块从斜面的某一高度由静止滑下到撞击挡板所用时间t1;
3、增大斜面的坡度,用停表测出同一木块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到撞击挡板所用时间t2。
参赛建议:若t1>t2,选择较陡的滑草坡参赛;若t1=t2,任选一滑草坡参赛;若t1<t2,选择较缓的滑草坡参赛。
②选择“体重越大,用时越短”的观点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1、用一木块和木板搭一个斜面,将挡板固定在斜面底端;
2、用停表测出另一木块从斜面的顶端由静止滑下到撞击挡板所用时间t1;
3、将大块橡皮泥粘在下滑木块尾部,重复上一实验步骤,测出木块下滑所用时间t2。
参赛建议:若t1<t2,选择体重较轻的人和妹妹参赛;若t1=t2,任选一人和妹妹参赛;若t1>t2,选择体重较重的人和妹妹参赛。
故答案为:(1)选择木块,因为滑草板下滑过程中与草坡之间是滑动摩擦;
(2)挡板;
(3)①实验步骤:1、用一木块和木板搭一个斜面,将挡板固定在斜面底端;
2、用停表测出另一木块从斜面的某一高度由静止滑下到撞击挡板所用时间t1;
3、增大斜面的坡度,用停表测出同一木块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到撞击挡板所用时间t2。
参赛建议:若t1>t2,选择较陡的滑草坡参赛;若t1=t2,任选一滑草坡参赛;若t1<t2,选择较缓的滑草坡参赛。
②实验步骤:1、用一木块和木板搭一个斜面,将挡板固定在斜面底端;
2、用停表测出另一木块从斜面的顶端由静止滑下到撞击挡板所用时间t1;
3、将大块橡皮泥粘在下滑木块尾部,重复上一实验步骤,测出木块下滑所用时间t2。
参赛建议:若t1<t2,选择体重较轻的人和妹妹参赛;若t1=t2,任选一人和妹妹参赛;若t1>t2,选择体重较重的人和妹妹参赛。
五.计算题(共1小题)
37.【解答】(1)由题意可得,两列波到达的时间差:
t=21:46:09﹣21:46:07=2s,
设地震局距震源的距离为s,由v=可得,
=2s,即=2s,
解得:s=14000m;
(2)由v=知,t′===2s,
21h46min07s﹣2s=21h46min05s,
震源发生地震的时刻为:当日21h46min05s。
答:(1)地震局距离震源有14000m远;
(2)震源发生地震的时刻为当日21h46min05s。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