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文中杜小康的人物形象,是在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鸭群、芦苇荡、暴风雨)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学习这篇课文,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励学生对比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目标:
1.在语境中理解并积累重要字词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品味小说精美传神的语言
3.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丰富情感体验,理解“孤独”的含义
教学重点:
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主人公成长历程,理解“孤独”的含义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快问快答
同学们,曹文轩的《草房子》是大家非常熟悉并且很喜爱的作品。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就是选自其中的《孤独之旅》。
进入课文之前,请大家回答三个问题。
问题1:孤独之旅的主人公是谁?(杜小康)
问题2:他为什么会有这么一次孤独之旅?(家道中落 辍学放鸭)
问题3:“放鸭之旅”为何叫“孤独之旅”?(只言片语难以说尽)
二、跟着杜小康和鸭子读“孤独”
要求:按照先后顺序找描写杜小康和鸭子的语句,说说你是怎样读到孤独的?(圈画批注)
(一)孤独·最初
杜小康: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居然:竟然,表示出乎意料,意味着此时想要回去显然已经毫无可能。
语言:熟悉的油麻地从视线中慢慢消失,杜小康对前方感到茫然与恐惧。
动作:回头、向后,都能读出杜小康对家的眷恋。
什么也没有:熟悉的油麻地、熟悉的家与家人、朋友
背井离乡的孤独
鸭子: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奋力向前推进,同时,造成了一个扇面形水流。每只鸭子本身,又有着自己用身体分开的小扇面形水流。它们在大扇面形水流之中,织成了似乎很有规律性的花纹。无论是小扇面形水流,还是大扇面形水流,都很急促有力。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
反复写“扇面形水流”,渲染了画面的单调,烘托了人物内心的孤寂。
鸭子的奋力向前与杜小康的回头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了杜小康的孤独。
(二)孤独·途中
杜小康: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了。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liáo)逗一个少年的心思。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白茫茫的水。
前路迷茫的孤独
鸭子:鸭们不管,它们只要有水就行,水就是它们永远的故乡。它们开始觅食。觅食之后,忽然有了兴致,就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因此,这叫声既显得寂寞,又使人感到振奋。
鸭子的叫声,衬托出环境的空旷寂寞;鸭子觅食的兴致与举动,反衬了人物内心的无助与迷茫。
杜小康:杜小康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这不可能。
等杜小康终于有了倦意,躺到船舱里的席子上。
鸭子:鸭们十分乖巧。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唯恐自己与这条唯一的能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有时,它们会将头从翅膀里拔出,看一眼船上的主人。知道一老一小都还在船上,才又将头重新放回翅膀里。
运用拟人的手法,抓住鸭子一系列的动作,写出了鸭子的乖巧与到达陌生环境的恐慌;借鸭子的恐慌间接表现了杜小康父子到达陌生环境的恐慌。
(三)孤独·抵达
杜小康: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交代了放鸭的地点和周围环境;运用两个比喻,写出了芦苇荡茫茫、浩荡无边的特点,给杜小康一种恐怖、压抑、无处可逃的感觉;反衬出船的渺小、人的渺小与孤寂,内心的恐惧扩大。
环境空旷的孤独
杜小康:这里的气味,倒是很好闻的。万顷芦苇,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时,空气里满是清香。芦苇丛中还有一种不知名的香草,一缕一缕地掺(chān)杂在芦叶的清香里,使杜小康不时地去用劲儿嗅着。
但,这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夜里睡觉时,他紧紧地挨着父亲,迟迟不能入睡。
从视觉、嗅觉的角度写出了环境的宁静美好,暗示着希望将会出现;环境的宁静美好只带给杜小康暂时的平静放松,反衬出杜小康的孤独。
杜小康: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
“我要回家……”
生活单调的孤独
(四)孤独·暴风雨
杜小康:天黑,河水也黑,芦苇荡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枝芦苇被风折断的咔嚓声。
连用四个黑,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雨的凶猛,渲染了紧张的气氛;风黑是杜小康恐惧心理的折射,表现出杜小康内心世界的一片黑暗,推动故事情节走向高潮。
三、跟着杜小康和鸭子读“成长”
过渡: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
——曹文轩
要求:继续找描写杜小康和鸭子的语句,说说你是怎样读到成长的?(圈画批注)
(一)成长·暴风雨
杜小康: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
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
勇敢、坚强
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荡里迷路了。一样的芦苇,一样重重叠叠无边无际。
杜小康突然感到累极了,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
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果断、担当
鸭子: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cuàn)着。
然而这群平时很温顺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脑地乱窜。
(二)成长·雨后
杜小康: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
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
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鸭子: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
鸭子长大,羽翼丰满,鲜亮美丽,象征着杜小康在经历孤独和苦难后坚强了,长大了。
四、读懂“孤独”的含义
过渡:这场放鸭之旅,是杜小康由软弱到坚强的旅行;这场放鸭之旅,是杜小康由幼稚到成熟的旅行;这场放鸭之旅,是杜小康由孤独到成长的旅行。
问题:这场孤独之旅,是不是可以命名为成长之旅?
作家曹文轩为什么在“孤独”和“成长”中选择“孤独”?
任务:我们也来做个选择题吧!以下两幅图,你会选择哪幅作为《孤独之旅》的插图?
(统编版配图) (人教版配图)
统编版配图:围绕着杜小康赶鸭群展开,隐约可见芦苇荡的背景,但是具体的活动、人物的心理和性格难以辨认。
人教版配图:重重叠叠的芦苇的包围下,有一个忧郁的无精打采的少年。他低垂着头,若有所思。
就是这么一个忧郁的少年,经历了家道中落、辍学到陌生的环境放鸭,感受了种种的孤独,不断努力去适应孤独,并最终在孤独中走向成长。孤独在少年的成长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来看看曹文轩对孤独的理解:
孤独是一种正常并且健康的心态——如果程度得当的话,它标志着一种人格的成熟。它使人少了许多盲目;它使人在嘈杂的生活中有了一份保护身心健康的清静。
曹文轩以“孤独之旅”命名,显然是想让少年们关注并思考“孤独”的内涵。任务:读完文章后,请说说你对“孤独”的理解。
孤独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是成长的必经之痛。
少年不应害怕孤独,而要承受孤独。
只有经历了孤独,战胜了孤独,才能坚强,才能长大。